⑴ 父母應該怎樣幫助他們的孩子獨立
作為一個專制父母嚴厲教管下的90後的我,真心渴望獨立。我希望我爸媽不要總我安排所有!而他們自己做一些決定的時候卻不會問我的意見! 放手讓我自己去闖,跌倒了,也是經驗,總把我安排在自己身邊,讓我沒有主見,,沒有信心面對以後的生活。 一月給固定的零用錢,讓我自己安排,自己管理。別讓我這個成年人,買件衣服還要伸手跟爸媽說,「給點錢吧」 ! 我是很早有獨立意識的人,但卻一直沒獨立。 父母要知道孩子想要什麼,想做什麼,成全他,給他次機會,自己努力,他便知道生活艱辛,知道要獨立
⑵ 成年以後是不是應該和父母分開
父母有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這是肯定的。父母有權為自己而活。但我們都專知道父母身上有著屬為子女奉獻一切的「基因」,只要子女在身邊,他們就一定會經常通過犧牲自己來成全子女。而往往子女最終卻反而會抱怨父母的過度干預。而與父母分居之後,父母則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而你也可以更快的學會獨立。
⑶ 子女和父母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存在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獨立的個體,我們曾經彼此依賴,共同前行過一段路程,為的是在生命中彼此成全,各自綻放,然後,遠遠的欣賞。
是啊,這也是我在自己當了媽媽之後才有的想法。站在各自的角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也並無對錯之分。
我想,這對父母和女兒之間,一定還是有些問題,看得出,女兒並不信任父母,假期不回至少要跟父母打個招呼,這是健康的親子關系最起碼該有的溝通。
⑷ 你們怎麼看待父母與子女的關系
敢挑戰倫理道德了啊。。。
沒錯啊孩子的意願,大人往往都忽視掉或者好像根本就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他們的世界,我們總是難以服氣,我們最渴望的是自由,是理解。但是為什麼我們的父母會這樣呢?有想過為什麼嗎。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如果沒有父母這棵大樹,風吹日曬的時候誰來替你擋風雨呢,那不就得完全由自己去承受么。
好吧話說回來,對學習的抵觸情緒來自於父母「強迫的意願」,微笑,你說,現在這年代,沒知識沒本事沒有一技之長,長大之後憑什麼來養活自己呢?設想連自己都養不活,還談什麼未來,還有心愛的戀人,還有自己的夢想。靠什麼來完成?
理想是建立在自己的雙手上的,建立在經濟條件允許情況下的。父母是過來人,非常清楚現實的艱難,所以才會強迫孩子學習,怕他們學不好,怕他們落在別人後頭,怕他們將來吃苦。
關於父母恩情這個事情,要想不通的話可以保留,因為這只要等你成為父母之後,不用誰來給你講大道理,你完全能無師自明。
⑸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成全的,你是怎麼看待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父母與孩子之間可以說是最深刻的關系,也是最好的緣分。全世界有這么多人,然而偏偏我們成為了父子,成為了一家人。也許你不相信緣分這么一說,但是不得不說,在我們這短短的一生裡面,遇到的父母和孩子也許他不富有、不聰明,但是他依舊是無法取代的那一個。所以在我看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不僅是相互成全、更是相互依賴、相互守護的關系。
孩子小的時候是由父母陪伴著她、守護著她、保護著她,等到父母年邁的時候,就需要孩子花費一些心思來守護著父母、保護著父母。對於大多數年邁的父母,他們都不想拖累兒子,只是期盼逢年過節的時候,能夠和孩子一起吃一頓開心的年夜飯就好。而這種守護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是任何東西都沒辦法代替的血緣之情。
⑹ 老人老了才知道,兒女太有出息為什麼不一定是好事
前幾年我們這里發生一件很轟動的事。我們當地有一位老太太,獨生女兒留學美國,她老伴兒去世的時候女兒沒有回來,等她病重住院的時候,醫院院長是老人的學生,他多次打電話給老人的女兒,希望她回國看望並料理老人的後事,沒想到匆匆回國的女兒,連一眼都沒有看看她媽媽,就要求醫院拔掉氧氣,連後事都沒有處理就匆匆走了。
這件事在我們當地引起很大的轟動。很多父母都說,兒女培養得太優秀,對很多渴望晚年幸福舒坦的老人來說也不一定是好事。兒女一旦出國了,就相當於給別人培養,自己晚年什麼都依靠不了。甚至很多有感觸的父母和老人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等到老了才知道,兒女太有出息不一定是好事,現實很殘酷。
當然子女優秀,是社會的財富,也是父母的驕傲。雖說生兒育女並不是為了養老,養兒防老已經不靠譜,但父母和子女都應該明白責任的意義。
⑺ 對聯成全兒女終身事,了卻父母一片心,的橫聯
上聯是,成全兒女終身事,
下聯是,了卻父母一片心。
橫批是,皆大歡喜。
⑻ 和孩子之間最好的關系,應該是彼此成全
和孩子之間最好的關系,應該是各自獨立,各自成長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我以為,就是為了讓父母與子女,在這一段相聚的時光里,都找到彼此最好的自己,一個人尋找太過孤單,而因為有了彼此的陪伴,尋找自己的過程才變得鮮妍多姿,色彩紛呈。
01
中午吃飯的時候,和同事坐在一起。
她是我很尊敬也很崇拜的一位老師,說話幽默,滿含睿智,我們都稱她為「太後」。每次和太後聊天,總是有「聽她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聊起來孩子。
太後說,孩子啊,都是貓帶一天,狗帶一天,貓帶的那天啊,孩子就乖得不得了,狗帶的時候,那就淘得不成樣子,雞飛狗跳的。而且,應該知道,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只能給予他們生命,卻無法規劃他們的人生。其實啊, 我們真的是在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那一刻,醍醐灌頂。
02
太多的時候,我們以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所以,我們按照自己的意願,打造他們的生活,給他們報了我們認為好的課外班,希望Ta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希望Ta英語流利數學拔尖,希望Ta成為人中龍鳳,然而,我們似乎很少問孩子,你願意嗎?你快樂嗎?
我們忘記了,他們只是藉由我們的身體,而來到這個世界。他們不是我們的復製品,我們不應該將自己曾經的希望,製作成十字架,早早地背在他們的身上。
我們與孩子之間最好的關系,不是控制不是管束,而應該是各自獨立,各自成長。
03
你從Ta清澈若水的眼神里,看到了一塵不染的純潔;你從Ta淡然恬靜的微笑里,看到了安然於世的天真;你從Ta不會掩飾的喜怒哀樂里,看到了早已忘卻率真;你從Ta愛憎分明的立場里,看到了久已喪失的正直;Ta不喜歡誰,就會告訴誰:我不喜歡和你玩,而你,為著太多的利益糾葛,卻不得不陪著笑臉對著你討厭的人……
是Ta,讓你重新審視這么多年面目全非的自己,你終於明白,Ta來,是為了喚醒年少時的你,你決定要像Ta一樣,找到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Ta總是有使不完的力氣,Ta似乎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Ta對那個沒有人關心的流浪貓流眼淚,Ta問你可不可以帶它回家,Ta悉心將小麻雀受傷的翅膀紮好,Ta說那個沒有胳膊乞討的殘疾人好可憐,Ta把零用錢捐給希望工程......
是Ta,讓你在這忙碌焦慮的人生里,重新找到了人性中最溫情的一面,你開始陪著Ta去關心曾經視若無睹的流浪貓和流浪狗,你開始習慣性的去看單位門口大樹上的喜鵲窩,你開始對那些你認為是真正流浪的殘疾人給予微不足道的關懷,你的人生,在Ta的改變里,更加絢爛而豐富。
你在Ta的影響下,變得越來越好,但,你依然是你自己,不是嗎?那麼,對孩子,是不是也應該讓Ta成為Ta自己?
請你明白,孩子首先是自己,對自己的人生,Ta有自己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的認知;Ta需要的,不是你的步步為營,也不是你的事無巨細,而是Ta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收起你的說教,然後在Ta的身邊給予Ta引領,而不是告訴Ta這個不可以,那個也不行,Ta需要自己去選擇,而你,只需要給Ta方向,幫Ta走到該走的那條正路上來;
請你和Ta並肩戰斗,一起在生活里升級打怪,但是,請你不要永遠跟著Ta,該放手的時候,請你默默轉身。你最明白不過,即使是最愛Ta的人,也永遠無法代替Ta走過黑暗與坎坷,那些生活里的雷電需要Ta自己面對,人生里的黑暗泥淖需要Ta拔出自己的倚天屠龍劍去戰斗,而你,除了目送,還是目送。
04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我以為,就是為了讓父母與子女,在這一段相聚的時光里,都找到彼此最好的自己,一個人尋找太過孤單,而因為有了彼此的陪伴,尋找自己的過程才變得鮮妍多姿,色彩紛呈。
原來,我們在這塵世相見,是為了彼此成全。
讓我們成為我們自己,讓孩子成為孩子自己,這便是我們此生,與子女相見的最大意義——原來,我們來到這塵世,相遇,是為了彼此成全。
父母與子女之間,究竟應該是一種神秘關系。有的彼此嫌棄,有的互相怨憎,有的如同兄弟,其實想想,我還是覺得,父母子女之間,也應該是各自獨立,各自成長。
⑼ 父母將期望全部放在子女身上這種想法真的好嗎
這樣是不抄對的。 孩子有襲自己的路走,不要去強制孩子未來的路。當然在他羽翼未豐滿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為他去指路,去幫助。等他真正的長大了,羽翼豐滿了。懂的他需要啥的時候,那就是我們該放手的時候。 我們沒有必要把全部一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我們雖然那個時候年紀大了 但是我們可以繼續過好自己的生活 開始為自己活幾天豈不樂哉??
⑽ 養女兒的哪四忌是家裡有女兒的父母,一定要格外注意的
民間有句俗話說: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其中,後半句講的是家有女兒的父母,要盡心盡力教育好女兒,如果不好好教育女兒,她就會成為好吃懶做的動物。如果什麼都不會乾的話,就會認為動物都比她強。
然而,很多家有女兒、特別是獨生女兒的父母,視女兒為掌上明珠,寵溺有加,有的甚至被貼上「女兒奴」的標簽。
總之,知識決定眼界,文化決定氣質,一個讓人敬佩的女性,一定會有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魅力。而培養這樣一位女性,需要父母辛勤付出,更需要父母與時俱進學習育兒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對家庭、對社會和對國家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