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析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
獨生子女心理特點分析及對策
作者:謝芳芳 文章來源:邵家渡中學 點擊數:3550 更新時間:2007/10/9
我校的獨生子女數約占學生總人數的35%。相對於非獨生子女來說,獨生子女智力較好,思維活躍,觀察力強,記憶力好,精力旺盛,活潑開朗,興趣廣泛。通過調查,我認為形成以上良好心理品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獨生子女生理條件比較優越。「集父母氣血之精華」,從遺傳因素方面保證獨生子女在腦力、體力、智力方面的優越地位。第二、獨生子女能獲得較優越的經濟物質條件。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盡量滿足他們身體、心理發展的需要,保證了獨生子女的充足的營養和智力開發用品。這樣他們能得到豐富的營養,大腦發達,身體健康。家庭中有各種電器設備,有許多新穎的玩具,有各種圖書刊物等,他們能從中獲取大量的信息,拓寬知識面,使思維活躍。第三、獨生子女享有充分的愛。「獨生」不存在偏愛的問題。獨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愛,在充分愛的陽光中成長的幼兒個性發展是健全的。正如一位心理、衛生專家提出的那樣「愛比維生素還重要」。因此,多數獨生子女容易形成活潑、開朗、大方、敢說、敢想的性格特點,有利於他們智力和才能的發展。第四、獨生子女教育條件好。目前,年輕的父母文化程度高,能較好地接受優生優育的知識。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能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和最佳期教育,故獨生子女智力早熟、興趣廣泛、知識面寬。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獨生子女較非獨生子女也有某些缺點:一、佔有欲強。由於是獨生,一切東西都是他或是她一個人的,從不想和別人分享,一切要「獨霸」。二、獨立生活能力差 。因為是獨生,捨不得孩子苦,事事都包辦代替。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結果養成孩子四肢不勤、不愛勞動、懶惰、無能、吃不得苦、意志薄弱、處處依賴家長,缺乏獨立性的不良習慣。三、嬌慣,自私。由於是獨子往往會給予過分的疼愛,使孩子成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處處圍著孩子轉,什麼事情都依順孩子,甚至孩子提出無理要求,也採取遷就縱容的態度,逐漸養成孩子「一切以我為中心」的任性、專橫、執拗的壞脾氣和不良習慣。四、不合群,不團結,紀律差。家中除了大人,只有他一個孩子,總是一個人玩,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放縱等特點,不會適應集體生活,更不會尊重別人的意見.而且家長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將其封閉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護。由於家庭環境的寂寞、活動單調,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膽小、不合群性格特點、缺乏待人處事的勇氣和智慧,社會適應能力差。五、受不了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生活中遇到小困難,便受不了,不是逃避就是倚賴大人,承受不起磨難,做錯事別人批評他,非但不接受反而找理由為自己辯護.為什麼獨生子女相對非獨生子女來說會有這些缺點?這就有必要分析一下形成這些心理特點的原因:一、重視智力培養,忽視自我能力的培養。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長對自己的獨苗捨得智力投資,鋼琴、電腦陸續進入家庭,然而,家長們在孩子的非智力教育上投入甚少,相對來說,總是輕視了自理能力的培養,甚至忽視了這方面的培養。有的父母出於「愛心」,片面強調年齡小、不懂事,對孩子過分照顧,不讓孩子進行勞動鍛煉,這就不自覺地壓抑了孩子勞動活動的能力的發展。二、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過強。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又錯誤的認為孩子掌握知識越多越聰明,又不懂得早期教育的方法,給孩子灌進許多「食而不化」的知識,當孩子會認幾個字、會背幾首詩歌時,又在人前人後,盲目誇孩子。長此以往,養成孩子高傲、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的個性來。或者,家長都想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理想的胚胎。今天媽媽這樣要求,明天爸爸又那樣要求,造成孩子無所適從。孩子誰也得罪不起,從小承受過重的精神壓力。三、父母忽視自身素質的提高。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產生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恰恰忽略這一點,對孩子要求很嚴,對自己卻放任自流,有時不知不覺將自身的惡習缺點傳授給了孩子。四、獨生子女生活環境的影響。因獨生子女沒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養成不善於團結,不善於同情,不善於競爭,不善解人意,缺少協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那麼,如何才能使獨生子女有良好的心理品質,更好的適應社會,展示自己的風采呢?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父母既要改變觀念,又要提高文化素養。作為獨生子女的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是自然人和社會人的結合體,是社會的。克服把孩子看作私有財產的舊觀念,要從對國家負責,對子女的未來負責的高度來認識。克服孩子太小,捨不得教育或沒法教育,等長大了再教育等錯誤思想。教育子女不僅是一件大事,也是一門學問。父母要認真學習和咨詢這方面的知識經驗,講究科學的方法,力爭掌握適合自己家庭特點的教育方式。二、改變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作為父母,要培養他們和別人平等生活的習慣。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從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裡吃飯,要使孩子懂得讓大人先坐;吃東西時,要讓孩子養成分份的習慣;看電視時,不要讓孩子一人獨佔座位;家裡來了小朋友,應教育孩子把玩具給大家一起玩……、長期堅持,就會使孩子養成與別人相處的習慣,使孩子不會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三、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在生活和學習中,孩子們應當是民主、和睦的團結互助的關系,我們應尊重孩子的意見,興趣和自尊心,要改變以長者自居的傳統觀念。克服專橫的作風,不能因孩子年幼而隨意輕視、嘲諷、侮辱、體罰他們。同時我們應放手讓他們逐漸具有對自己負責的能力,不再包辦代替。有困難要幫助、有了進步要鼓勵,才能增長孩子的自信、自控、自尊的性格。四、加強勞動教育,捨得孩子吃苦,培養獨立性要大膽地讓孩子在學習,勞動和生活中獨立活動,讓他們獨立自主地克服並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困難。在孩子的生活,物質方面,我們不要提供太好的條件。五、對孩子教育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如果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堅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堅決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前後要一致。不能高興時就無原則,一味寬容,不高興時就一概禁止,斥責。不能說話不算數,前後矛盾。為孩子樹立知錯就改的榜樣,家長和老師的威信會更高,教育的效果也就強了。總之,對獨生子女,只要我們能充分重視,對不良品質能追根溯源從源頭予以解決,再發揮有其天然的優勢,祖國的花朵定會開得更絢爛多姿。
B. 教育獨生子女的心理學依據有哪些
(1)特異性問題:從教師和家長的評價及雙方評價的關系看,未見3~4歲獨生子女性格發展的特異性和兩端性(特好與特差)。
(2)年齡特徵與兒童行為、性格的關系。小年齡組(3~3.5歲)在上述各項目中被評為「差」的多,中年齡組(3.5~4歲)少些,大年齡組(4~4.5歲)更少。被評為「好」的則相反。差異分析發現,3~3.5歲年齡組差異較大,而3.5~4歲年齡組差別較小。因此可以認為,性格的培養在3歲開始較為合適。
(3)行為的有意性。3~4歲的兒童,行為的有意性已有相當的發展,他們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行為來,這種行為的有意性與環境的反饋有密切關系。比如「任性」,不論是否獨生子女,同一兒童在不同環境(如學校與家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表現。3~4歲兒童已經「學會」了不同環境的反饋而表現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行為。
C. 中國到底有多少獨生子女
中國現有14歲以下少年兒童約3.4億人。那麼,有多少獨生子女呢?據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1995年,中國有3.2億個家庭,其中20.72%的家庭為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約為6600萬。
從20世紀開始,獨生子女已漸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性的社會現象,有些國家的獨生子女已達兒童總數的30--40%。早在19世紀,美國兒童心理學家G.S.霍爾及其學生鮑哈諾就對獨生子女進行了研究。鮑哈諾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關於獨生子女問題的論文《家庭中的獨生子女》。一些心理學家通過與非獨生子女的對比研究獨生子女。由於理論觀點、研究方法不同,產生兩種不同的派別。一派強調獨生子女的消極方面和弱點,認為是「問題兒童」,身體健康情況不佳,並列出了二十餘項不及非獨生子女的特點,對獨生子女的個性成長持悲觀態度;另一派強調獨生子女的積極方面,認為一切都優越於非獨生子女(如生長發育快、早熟、性格和行為特徵優越等)。
近二、三十年來,大多數研究人員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與醫學角度否定了獨生子女是「問題兒童」的觀點,也否定了獨生子女天生優越的觀點。認為,獨生子女的特點是由獨生的環境和周圍教育影響而形成的。
D. 關於中國獨生子女的利與弊的資料
(1)獨生子女成長的有利因素
第一,營養多。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可以享受優厚的經濟待遇。
第二,愛多。獨生子女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愛的焦點,成為家庭中的中心人物,家長有時間也有精力傾注他們的愛撫、關懷和教育,他們大都能得到真正的母愛,這能促進他們心理正常的發展。一般來說,獨生子女活潑、開朗,對成人充滿信任。
第三,知識多。獨生子女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多是成年人,在享受愛撫的同時,也能獲得大量知識,家長們肯下功夫,研究獨苗苗的教育,方法主動、自覺,有意識讓孩子多看多聽,促進了他們智力的發展。
第四,期望多。獨生子女從家庭的所有長輩那裡得到多種期望,不僅多而且高,他們從小就生活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各種期待中,有的用言教明確灌輸,有的用感情暗示。這些大人的憧憬,逐漸內化為孩子自己的思想。他們大都自信,好學上進,有榮譽感,自我感覺也「良好」。
獨生子女生活在「四多」的環境里,從總體上看,比非獨生子女具有更好的德、智、體發展條件和可能。
(2)獨生子女容易形成的弱點。
第一,嬌。獨生子女家長心裡總有個隱蔽的唯恐有虞的緊張感,生怕孩子磕破碰壞,所以,愛採取重營養滋補,輕體育鍛煉的做法,於是,胖墩型、豆芽菜型孩子增多,他們常常依賴成性,缺乏獨立能力和堅強的意志。在成年之後,他們經過坎坷,碰壁的摔打,才會對童年的嬌慣有了清醒的認識。
第二,任性。獨生子女父母由於處處順從孩子、滿足孩子,形成了獨生子女說一不二的任性性格。他們到學校,也想讓同學和老師服從自己的意志,因此,群眾關系很不好。
第三,獨。獨生子女在沒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齡夥伴的生活環境,容易形成「獨」的特點。性格上孤僻,感情上自私,不關心他人,卻把別人關心自己視為當然,沒有「手足情」的體會,在集體中不合群,總想「拔尖」,叫別人都讓著他,我行我素,不聽勸告,對家長和其他成人,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不屑禮貌。補上這類孩子社會化的一課,是相當困難的。
第四,懶。由於家長過於「勤快」,獨生子女缺乏家務勞動機會。家長事事阻攔,獨生子女只得游手好閑,越懶越笨,越笨越懶。他們體會不到創造的樂趣、勞動的辛苦,因而也缺乏同情心,缺乏勞動協作的精神,對勞動的成果也不懂得愛惜。這勞動的一課,到孩子組建家庭時,還得有一番痛苦的磨練。
以上四點,是說獨生子女容易形成的弱點,卻不是必然形成的弱點。只要教育得法,獨生子女的有利因素就會充分發揮,這些弱點也完全可以避免。非獨生子女家庭,如果不注意教育方法,同樣會出現這些弱點。所以,關鍵在於父母的教育
E. 獨生子女的優越心理有哪些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家號召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從80年代起組成的新家庭,絕大多數家庭里都是獨生子女。因此獨生子女的心理與教育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特別是婦女的重視。母親掌握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與教育方法,對獨生子女心理的健康發展與提高獨生子女的教育效果有著重要意義。
母親要掌握獨生子女的心理發展條件,為獨生子女創造條件,促進健康成長。
兒童身體素質條件好
獨生子女都是在父母年輕力壯時降臨人間的。母親在懷孕時得到現代醫學的檢查與保護,獲得充分的營養。因此,近幾年來生下的獨生子女的身體大都比較健壯,生長發育良好。獨生子女的身體素質,為他們心理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為他們智力的良好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兒童後天身心發展的物質條件好
大多數獨生子女的家庭經濟條件比非獨生子女的要好。因此,獨生子女能在穿著、營養、保健、玩具、書籍等方面獲得較充分的滿足。較優越的生活、營養、保健與教育等條件都有助於促進兒童神經系統、身體各部分的正常發育,有助於培養兒童的各種能力。
兒童發展的良好家庭心理氣氛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能夠得到父母充分的愛撫,心理上得到愛的滿足感,為他們心理的正常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兒童是否得到父母充分的愛撫(當然不是溺愛)對兒童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得到父母特別是母親充分愛撫的兒童,智力發展比較快,性情比較活潑、開朗。得不到母親充分愛撫的兒童,智力發展不如得到母親充分愛撫的兒童,性情往往孤僻、膽怯。
兒童發展的良好教育條件
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父母會把更多業余時間與精力集中用在獨生子女的教育上。如果教育得法,既會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也會培養兒童良好的情緒、意志與性格。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都認為,獨生子女的智力發展水平比同齡的非獨生子女智力發展水平要高,這主要是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有關。
F. 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及成因分析
(一)自負心理。由於父母的過分溺愛和嬌寵,獨生子女成為整個家庭的軸心,父母家人的生活完全圍繞著孩子,怎能不讓孩子自負,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
(二)享樂心理。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事事都由父母包辦代替,極少參加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無從體會勞動的苦與樂,更無從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再加上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一切都遂心如願,因而,在孩子的意識里,自然就會形成享樂心理。據天津對1500名中小學生的一項調查表明,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品,74.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有些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從不讓孩子插手家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甚至還替孩子代做家庭作業。具有享樂心理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好吃懶做,學習怕累,勞動叫苦,上學逃課,幹活偷懶,拈輕怕重,甚至僱人值日。只知索取,不求貢獻。
(三)孤獨心理。在現代社會,人們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家長們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為了掙錢,往往無暇顧及孩子, 「留守孩子」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即使有些家長有時間陪伴孩子,也因「代溝」問題,親子間共同語言不多,難以有效溝通,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而且,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愛,通常更多地表現在物質生活方面,以為孩子有錢花,吃好喝好玩好了,就什麼也不缺了。很少關注孩子的精神生活需求與心理感受。特別是獨生子女,上無兄姐,下無弟妹,孤身一人,更少與同齡人溝通交流的機會,沒有知心朋友,找不到情感傾訴的對象,常常感到非常苦悶、憂郁、孤獨。孤獨的孩子一般性格內向,不好活動,沉默寡言,容易多愁善感。嚴重的孤獨感甚至使孩子產生離家出走、自殺等極端行為。
(四)冷漠心理。冷漠即漠然、冷酷、無情,對什麼都無所謂,沒興趣,漠不關心。大部分獨生子女一生下來就泡在「糖水」、「蜜罐」里,依偎在父母的懷抱里,沒有衣食之憂,沒有患難的經歷,沒有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間互相嬉戲、吵鬧、幫助、照顧的手足親情,缺乏集體生活的親身感受。不懂生活之艱辛,世道之變幻,人間之真情。對來自父母的翔呵護和生活滿足,似乎天經地義,他們得之泰然,受之坦然。還有些獨生子女生活在殘缺的單親家庭、離異家庭,自小失去父愛或母愛,缺乏家庭溫暖,憤世嫉俗,冷眼旁觀,傲視萬物。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如果父母疏忽了對他的情感教育引導,就很有可能形成冷漠心理。
G. 獨生子女心理特徵方面的調查
資料如下:
1、你是獨生子女嗎?
2、你的性格如何?
3、你現在的性格多半由於什麼因素形成的?
4、你的父母為你請過家教嗎?
5、當你的成績不理想時,你父母對你怎樣
6、在家裡,你覺得誰最疼你。
7、你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嗎?
8、如果你父母處處為你安排生活程式,你會厭煩嗎?
9、你認為人生有沒有意義?
10、面對一個問題,你是對的,而你的父母堅持說是錯誤,你該怎麼辦?
11、你曾主動找你父母談心嗎?
12、如果你們常談心過你會徹底說出自已心中最想說出的話嗎?
13、如果有一天父母離異,你會恨他們嗎?
14、父母吵架,你會勸架嗎?
15、你體諒父母嗎?
16、現在你有一個遠大而又堅定的理想嗎?
17、對於你的理想,你父母知道嗎?
18、面對金錢和親情的抉擇,你會選擇哪一個?
19、有一天和父母上街,遇見一個極可憐的乞討者,你想施捨卻被他們 阻攔,你的心情怎樣?
20、你父母在意你的感受嗎?
21、你覺得你和你父母之間有沒有代溝?
22、你覺得你和父母之間溝通有無問題?
23、如果有,你覺得是什麼原因?
24、你覺得你和父母的代溝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25、如果你覺得你很滿意你和父母之間的溝通現狀,那原因是什麼?
26、你覺得在親子溝通的問題上,是應該由誰做主導?
27、你和你父母的溝通方式有什麼
28、你和父母之間有過爭吵或冷戰嗎?
29、當摩擦出現時,你是迴避還是積極面對?
30、你會對父母無話不談嗎?
31、你們談話的內容一般是幾個方面?
32、你的父母信任你有能力安排你的生活嗎?
33、你一個月平均和父母溝通幾次?
34、你是(高幾)的學生。
35、你的性別是()。
36、你與父母進行交流的時間,平均每周有()。
37、你與誰的交流最多()
38、你與父母進行交流的內容最主要的是( )
39、你與父母進行交流的時間、場所通常是( )
40、你認為,你與父母進行交流最大的障礙是( )
E、父母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太差;F、其它:
41、你與父母進行交流最常用的方式是( ),你最希望用什麼方式與父母進行交流( )。
44、 你知道父母最近有什麼煩惱或快樂的事嗎?
45、 你會關心父母小時候發生的一些故事嗎?
46、 你會把最近認為自己做得最滿意的事告訴父母嗎?
47、 你與父母溝通內容主要是包括哪些?48、成長過程中你會告訴父母主要哪些事情呢?
49、家裡有重大的決定時,父母會徵求你的意見嗎?
50、你在學校與父母聯系多嗎?
最近一次聯系是什麼時候?
你最喜歡與你父母交流的方式是哪種?
51、你認為父母主要在那些方面給你幫助?
52、如果你是高考失利,在這期間是誰對你的安慰最大?
53、你認為父母對你的哪些期待過高?
54、對於你現在與父母溝通狀況,你認為如何呢?
55、你與父母的溝通狀況,你認為會對你的成長產生什麼樣影響呢?
56、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嗎?通常在父母生日時你通過什麼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一片孝心?
57、你在與父母交流時有什麼故事或矛盾?
H. 獨生子女有哪些常見的心理問題
獨立性差,依賴心理強
對父母、家庭的過度依賴,是獨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這主要是家長的過度管製造成的。獨生子女的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攬,除了學習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讓孩子做,這種保護超出了孩子的需要,久而久之,獨生子女就不願意主動的處理問題,對父母就越來越依賴。
「獨我」心理
「獨我」行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裡的一切都理所當然是我的,好像從來沒有感受到別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電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沒有什麼東西不是我的。一個第一次隨爸爸出遠門的孩子看到火車茶桌上別人的食品拿起來就吃,就是一種典型的「獨我」行為。
更顯嬌氣
身體和心理的嬌氣嬌氣往往只被人理解為行為上的撒嬌、耍賴,其實嬌氣意味著軟弱無能。現代家長往往忽視耐寒、吃苦、負重對孩子意志培養的重要性,這是人賴以生存的重要能力,可惜的是獨生子女得不到方面的鍛煉。有人嘆息,「現在的男孩、女孩已經沒有上一輩人剛強了」,這句話並不是聳人聽聞。受了別的孩子的氣就跑到家裡向媽媽發火,老師要他沖洗廁所就哭鼻子,這都是沒志氣的表現
I. 獨生子女家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這是我們課題的題目,大家有什麼資料或想法,希望能提供給我)
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我國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據報道,目前我國獨生子女覆蓋率在城市佔有率達90%以上,農村佔60%左右。獨生子女的心理衛生(only child mental health)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怎樣培養這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長,也成為醫學、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重要研究課題。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心理發展除了兒童本身特點(包括遺傳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完整程度等)外,生活環境、教育條件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其中教育條件起主導作用。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在學校中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育會有不同的影響。同時,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兒童個性、品德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獨生子女出生後,便在特定的家庭中生活,家庭的經濟地位、家庭的教養觀念和期望,家庭成員的個性特點與相互關系,以及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及所扮演的角色,無不對其心理健康發育產生重要影響。
根據心理學家經過20多年的研究,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諸如任性,好發脾氣,生活自理能力差或社會適應不良等)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六方面:
一.傳統的家庭觀念 隨著城鄉的發展,中國的家庭結構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傳統的重男輕女、多子多福、傳宗接代與養兒防老等家庭觀念已有了很大改變。但不可否認,有些家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陳舊觀念。這些觀念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發育,出現了諸如敏感、膽小,過於內向等情緒問題。
二.特殊的家庭地位 目前某些家長將獨生子女作為家庭的軸心,給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動均圍著獨生子女轉,處處受到特殊照顧。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顛倒了家庭關系中的主次地位。這種特殊的家庭地位會使獨生子女養尊處優,高人一等,逐漸變得驕傲自滿,沒有禮貌,沒有同情心,助長了"自我中心"意識,扭曲了性格,從而形成了驕橫拔扈、不顧他人的自私心理。
三.家長期望值過高 如今,「望子成龍」是獨生子女家長們的普遍心態。可能某些家長是非本意地只生一個孩子,「望子成龍」的願望便十分迫切,他們不顧孩子的素質與興趣,也不重視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硬是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到子女身上。在學習上要求過高,進行過難的訓練,超越子女的實際水平。一旦子女學習成績下降,就恨鐵不成鋼,對子女施加壓力或加以懲罰,致使某些獨生子女對學習產生恐懼感。結果事與願違,反而傷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過高期望也是獨生子女的一種巨大心理壓力,日久會導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變態或產生反社會行為。
四.愛的失誤 父母愛子女,人之常情。愛給兒童溫暖、安全感,給予力量,使之情緒愉快,易於開發智力,促進身心全面發展。但某些家長溺愛獨生子女,事事遷就放縱,想方設法滿足獨生子女的要求,放棄教育;或者事事包辦,百般服侍,不讓孩子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或者保護過度,恐其受到傷害,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動。這些舉措最終把獨生子女變得如同溫室里的花朵,難經風吹雨打。一旦受點挫折就發脾氣,或者膽小怕事,缺乏責任感,常常難以適應社會。
五.管教方式不一致 家長管教子女不單是懲罰,主要在於對期望的行為給予鼓勵和贊揚,使之建立起分清是非好壞的標准,建立自我控制機制。為了提高管教效果,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行為檢點,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教育合力。但是某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是一方批評,另一方袒護;一方嚴格,另一方放縱,管教態度極不一致。有的甚至當子女的面相互指責或爭吵,不但在子女心目中難以樹立威信,也使孩子無從適應,是非不辨,好壞不分,以及養成看人行事的不良品行。
六.過早進入成人世界 80年代以來,我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常訴寂寞的幼兒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這說明了獨生子女缺乏與小朋友共同生活的體驗,渴望與同伴交往。許多父母將獨生子女送進了托兒所、幼兒園,讓獨生子女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養互相幫助、學習、競爭的情感。這些舉措是很正確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關系的心理價值,只讓獨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裡,向其灌輸成人的思維模式,過早地將他們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與交往的機會,失去了童年的歡樂與集體活動的樂趣,在精神上造成極大的損失。
如前所述,某些獨生子女出現行為與特點,或者心理衛生問題,主要由於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所致。因此,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的矯治與預防也應從家庭入手。主要措施有包含以下六方面:
一.擺正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兒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長的不正確教育方式,容易使兒童形成「自我中心」狀態,嚴重危害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形象與地位。要維護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須擺正他們在家庭中的位置,使其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逐步培養自我服務的習慣,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從「自我中心」擺脫出來。
二.愛與教相結合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指出:「溺愛本身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但會使子女遭到毀滅。」愛子女本身是教育。愛得合理、恰當,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溫暖,激發其求知慾及探索動機,成為健康成長的力量。但若溺愛縱容則會害了子女。在怎樣愛子女上,家長可參照以下五個方面:
1.既愛又不溺愛。
2.給予寬松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又有嚴格管理與要求。
3.注意德、智、體全面發展,又不忽視個體差異。
4.使熱情關懷與嚴格要求和諧結合,切不姑息遷就。
5.對獨生子女的優點鼓勵贊賞而不過分,對其缺點則應予批評教育。
三.教育統一,要求一致 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家長均是獨生子女的教育者,要求達到預期目的家長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知識水平,以身作則。除循序漸進外,還須掌握一個原則:統一教育態度、要求與方法。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家長需相互合作,統一口徑,是非明確,既要有說服力,又要有權威性,以增強教育影響。至於學校與家庭,家長與老師之間亦須採取一致態度,相互聯系、支持,方可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四.兒童教育兒童 同伴關系是發展兒童認知與社會技能,培養社會責任感的支柱,也是兒童社會化的必由之路。在同伴關系中,兒童的生理與心理方面處於近乎相似的水平。他們是平等互惠的,而兒童的道德情感發展正是建立在這種平等合作的基礎上的。所以,家長送獨生子女上托兒所、幼兒園是十分明智的舉措。因為托兒所或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可使獨生子女逐漸產生與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誼的意識,懂得別人對自己的要求與評價、信賴與理解。同時可以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掌握一定的社交能力。
五.掌握規律,全面發展 兒童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發展規律,既有階段性和連續性,又有個體差異。即使年齡相同的兒童,其表現也可極不相同。順應發展規律進行教育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前提,且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心理衛生問題的矯治 兒童心理衛生問題大多屬於教育上的偏差。家長可參加一些座談會、家長學校,或者閱讀有關兒童心理發展的書籍,了解各個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徵,增強這一方面的知識。一旦獨生子女出現心理發育偏離現象,應早期干預,效果較好。如果某些獨生子女出現認知、情緒或行為等方面的障礙,家長應帶他們到心理衛生咨詢機構進行必要的檢測與會談,取得指導,及時矯治。
J. 全國有多少獨生子女的
我找了下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