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清長江艦隊都有哪些軍艦
南洋艦隊(長江艦隊)
第一船——「恬吉」
「恬吉」艦在中國近代造船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它不僅是上海江南製造局於1867年遷往高昌廟開始造船業務後所建造的第一號艦,就此開創了江南廠的百年基業,而且還是中國第一艘自製的實用輪船(除輪機系采購西洋舊貨翻修外,其餘船殼與鍋爐均為自製)。它的設計和建造者是兩位無錫籍的技術人員徐壽和華蘅芳,他們也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自然科學研究人員。
1867年開工,該艦開工;1868年7月23日,在耗費了工料81397.3兩白銀後的正式下水,1868年9月15日完工。當時的製造局負責人兩江總督曾國藩取四海恬波、廠務安吉之意,將之命名為「恬吉」(後因光緒帝載湉繼位,為避名諱而更名為「惠吉」)。由此,中國近代第一個造船基地——江南製造總局造船廠就先於專門造船企業福州船政局而投入了量產,並將一直影響中國的整個重工產業直到100餘年後的今天。
「恬吉」號木製船體,排水量600噸,船長56.39米(185英尺),寬8.27米(27.2英尺),吃水2.44米(8英尺),採用一台卧式蒸氣機,額定馬力150匹,指示馬力392匹,明輪驅動,順流時速16.2節,逆流時速9.45節;裝備各型火炮9門。輪船建成後,出吳淞口外試航,直抵舟山而返,顯示其航海性能相當不錯。9月28日,又上駛江寧,由曾國藩親自登艦視察,並一路駛至採石磯。但該船完工不久即已過時,長期未得到有效使用,而是擱置在港口。1878年前後,該艦因船體朽壞而除役。
該艦的指揮人員不詳。
測海」號
英文名Tse Hai,舊式炮艦。上海江南製造局建造的第3號艦,同樣由徐壽、華蘅芳等設計監造,1869年2月開工,9月1日下水, 10月5日完工。造價白銀82736.5兩。
「測海」號木殼,排水量600噸,長53.34米(175英尺),寬8.53米(28英尺),吃水3米(10英尺)。由於江南廠的2號艦「操江」上的國產新型立式蒸汽機性能不盡如人意,「測海」重新選用了一台購自國外的普通卧式蒸氣機,額定馬力125匹,指示馬力431匹,暗輪,航速12.5節。裝備15門製造總局自產的24磅120毫米榴彈炮,乘員117人。本艦一直在長江中使用,絕大多數時間處於閑置狀態,後於1918年正式除役。
江南廠最後的舊式艦「威靖」
英文名Wei Ching,上海江南製造局建造的第4號艦,同樣由徐壽、華蘅芳等設計、監造。該艦也是江南廠建造的最後的舊式炮艦。1870年8月1日下水,10月竣工。造價白銀11萬8千兩。
「威靖」排水量1000噸,長62.48米(205英尺),寬9.29米(30.6英尺),吃水3.35米(11英尺),1台卧式往復蒸汽主機配備兩座燃煤鍋爐,額定馬力150匹,指示馬力431匹,航速12.5節。武備與「測海」一樣是15門製造總局自產的24磅120毫米榴彈炮,乘員142人。該艦缺少服役記錄。
快船巡洋,海波晏清——江南廠第一艘巡海快船「海安」
第一批四艘式樣較舊的艦船完工後,江南廠的兩位技術負責人開始醞釀籌建噸位更大、戰鬥力更強的新式軍艦。參照當時可以得到的外國兵船式樣,他們設計出一型2800噸級的木製巡海快船(早期無防護巡洋艦的雛形);為有效軍艦戰鬥力,除自製部分火炮外,還通過派利洋行進口新型的120磅克虜伯鋼炮。1871年,這種新型軍艦開始敷設龍骨。1872年5月24日,滬局製成的第五艘船、也是第一艘巡海快船「鎮安」號下水。造價白銀355198兩,相當於兩艘「恬吉」型船。
「鎮安」艦排水量2800噸,長91.4米(300英尺),寬12.8米(42英尺),吃水6.1米(19英尺),動力採用一台卧式蒸汽機,指示馬力1800匹,航速12節,武備包括2門9英寸(229毫米)克虜伯主炮和24門70磅克虜伯炮,是當時國產木殼蒸汽軍艦中最大的一艘。根據當時報道,「鎮安」號共有四層艙面。下艙從前至後包括帆煉房、油漆房、木匠房、兵目房、火葯房、炮彈鋼殼房、淡水艙、輪機艙、大貨艙、後火葯房、後炮彈房等。鍋爐、蒸汽機和煤艙均在機艙內,煤堆放在鍋爐蒸汽機周圍,以防止敵人炮彈射入。第二層是客艙,前面設一座病房,然後是官房、客房。再上一層是炮艙,前端為錨鏈絞盤和廚房,後端是官員住房,中間的炮艙設22門40磅克虜伯鋼炮,分在兩舷布置。還有1門80磅克虜伯鋼炮。最上層甲板上有駕駛台,配置有1門120磅9英寸前裝克虜伯線膛鋼炮,1門80磅克虜伯炮,附載有1艘輪機舢舨和8條桅帆舢舨。編制372人,加上載運兵員可達500人。船上有3根桅桿,順風航行時可關閉蒸汽機,此時螺旋槳就提升起來。
作為滬局造船技術能力提升結晶的「鎮安」於1874年3月18日正式完工。在完工之時,因為艦名與廣東軍艦「鎮安」重名,故重新命名為「海安」。在1930年代江南造船所自製的「平海」輕巡洋艦誕生之前,她是中國國產的最大軍用艦船。與當時流行的早期鐵甲艦一樣,「海安」採用的是船旁列炮布置法,火炮排列在軍艦兩舷。為減輕自重,追求高航速,船體採用的仍是木脅木殼。如果按照19世紀中期的標准劃分,因為「海安」除了在主甲板上布置火炮外,船體內還設置了炮房,可以稱之為頭等巡海快船,在噸位和火力上都超過福州船政局同期建成的二等巡海快船「揚武」。只是因為「海安」完工時間較晚,使中國第一艘近代巡洋艦的桂冠被「揚武」摘得。
若實事求是論,早期巡海快船的船型在1870年代已經過時,該船原材料的質量也很值得懷疑。但就1870年代初中國的工業基礎看,江南製造總局的中國技術人員能在並無成例可循的條件下通過仿照外國圖紙自行設計出巡海快船這種較大噸位的軍艦,並成功建造出成品,無疑為日後建造更大、更現代化的巡洋艦打下了基礎。
「海安」的服役記錄十分古怪,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海軍史上又一個失蹤者。因為艦體質量的惡化,該艦很早就處於半廢棄狀態。奇怪的是,有大量資料聲稱,該艦與新成立的輪船招商總局的一艘商船「海晏」是同一條船,參與了劉銘船赴台、醇親王大閱北洋海軍、割台灣等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經查證資料可以得知,「海晏」是1877年招商局收購美商旗昌時並入的商船,與「海安」實為兩船。「海晏」一直使用到1937年抗戰爆發才自沉,「海安」則早早下落不明。
石浦的詭異冤魂——巡海快船「馭遠」
英文名Yu Yuen,與「鎮安」一樣屬於巡海快船系列。上海江南製造局建造,由徐壽等人設計、監造,1873年初開工,同年12月23日下水,1875年8月1日完工成軍,造價318717兩白銀。該艦的主要數據與「鎮安」艦相同,武器裝備略有差別,為2門210毫米、4門150毫米和12門120毫米克虜伯炮。「馭遠」完工後一直在南洋艦隊服役,擔負長江防禦任務。因為木製艦體的品質不佳,長期以來並未擔負重要的作戰任務。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人於馬江一戰摧毀福建艦隊,氣焰正盛,企圖一舉侵佔我台灣,但遭華軍頑強抵抗而未果;法國遠東艦隊隨即開始對台灣進行封鎖。11月1日,清廷下令南、北洋水師抽調軍艦援台。11月20日,北洋援台之「超勇」、「揚威」二艦抵達上海,南洋大臣曾國荃亦決定派「南琛」、「南瑞」、「開濟」、「澄慶」、「馭遠」五艦會合北洋艦只援台,並以「開濟」為旗艦,由提督銜總兵吳安康統帥。但12月4日,朝鮮突發事變,「超勇」、「揚威」二艦緊急赴朝。南下援台艦隊只剩南洋5艦。
1885年1月18日,南洋5艦起錨南下。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中將決定不等中國艦隊到達,自率艦隊在中途進行截擊。2月7日,孤拔親帶「巴雅」等7艦開始搜索,2月13日清晨5時半,掉頭南歸的法國艦隊意外發現了南洋的巡洋艦編隊,孤拔當即下令戰斗。7時,雙方艦隊拉近至10海里,南洋5艦也發現了法國艦隊。「開濟」、「南琛」、「南瑞」三艦航速較快,藉助晨霧的掩護避開了法國軍艦,向南逃去;「澄慶」、「馭遠」由於航速較慢,避入附近的石浦港。惱怒的孤拔下令封鎖石浦港,攻擊「澄慶」、「馭遠」。
2月14日(除夕夜)深夜11時半,法國艦隊派出2艘艦載小型魚雷艇潛入石浦港。次日(大年初一)凌晨3時半,由「巴雅」號副艦長指揮的2號魚雷艇發現了「馭遠」艦的位置。3時45分,2號艇在距「馭遠」200米處發射了2枚魚雷,但都未擊中。遭到魚雷攻擊後,「馭遠」艦立即還擊,法軍2艘魚雷艇全部被擊傷擱淺。但令人意外的是,2月15日天明以後,法國艦隊意外發現「馭遠」、「澄慶」二艦自沉在港中,船上官兵已全部撤離。究竟2艦為何自沉,成了一段歷史迷案。據近年來對史料的挖掘和分析顯示,應當是當時兩艦管帶害怕再遭法艦攻擊,竟然下令將船鑿沉,然後上報謊稱被法軍魚雷艇擊沉。
戰後,「馭遠」艦管帶准補太湖右營都司金榮被革職發往軍台效力。
中華鐵甲——岸防炮艦「金甌」的輝煌與寂寞
英文名Chin Ou ,小型岸防鐵甲艦。還在「馭遠」號進行收尾工作的同時,一股「鐵甲艦熱」已經在中國海防建設的領導者中悄然風行起來。1875年,上諭正式下令購買鐵甲艦1—2艘。
在操作層面上,南洋大臣沈葆楨則提出一個富有挑戰性的主張——在江南製造總局引進外國圖紙,自行仿製鐵甲艦。滬局在1875年前後開始購買大批建築材料,准備把廠房和船塢擴建到可供建造鐵甲艦的水平——但這需要一個相當時間。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時間段內,富於創新和求知慾的滬局技術人員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用多餘的鋼材和火炮在尷尬的「垃圾時間」內造出了一艘劃時代的軍艦。
在為建造鐵甲艦而專門聘請的一名英國技術人員指導下,滬局在1875年9月17日下水了一艘奇怪的小軍艦。這條名為「金甌」的200噸小艦是由富餘的大量鋼材和一門製造局多出的170毫米克虜伯後膛炮構成的。在深諳世界艦船發展潮流的英國技術人員指導下,「金甌」的基本船型參照了當時英國新銳的倫道爾式炮艇,採用全鐵制結構鉚合而成。排水量195噸,艦身長31.7米(105英尺),寬6.2米(20.4英尺),吃水2.06米(6.75英尺)。動力採用了一台立式蒸氣機,功率304馬力,航速10節,乘員53人。艦艏裝備1門6.7英寸(170毫米)的固定式克虜伯後膛炮,參照西方地井炮設計,通過一套液壓裝置使火炮在裝填時能降到艙內,裝填完畢後則舉升到炮台內,極為靈便。艦首安裝有撞角,「直伸出船外,如犀之獨角」。而且造價居然只是區區的6萬2千6百兩白銀。
與基本的蚊子船型相比,「金甌」已經具有了某些巨大的超越——率先應用了水線帶裝甲設計。軍艦沿水線附設有一條2又3/4英寸的裝甲帶,主甲板上還設置了一個帶有2又3/8英寸厚裝甲的炮塔。從這個意義上說,「金甌」實際上超過德國的「黃蜂」號,是世界上第一艘近海防禦鐵甲艦,德國報紙用上了「燦爛可觀」以及「西方世界的恐慌」這種字眼。而且很有可能的是,德國「黃蜂」軍艦設計之初的靈感就來自於「金甌」。
但作為一艘應用了過多先進技術的戰艦,「金甌」200噸的排水量實在是太小了。在隨後的使用過程中,一系列問題開始暴露出來:船小炮大,操縱性差;干舷太低,航海性能極為低劣;炮位布置不當……更致命的打擊是隨著大量外購的倫道爾式炮艇到來,國產小鐵艦已經失去了生存空間。這樣一艘極富創造性的軍艦,就如中國近代史上許多不經意閃現的火花一樣,很快就消失在塵封的記憶中,了無痕跡。我們只知道,1914年中華民國安徽省拆毀了一艘廢棄的水巡船,這條船有一個尖銳的艦首和一門大的不相稱的火炮。
歷任管帶:
不詳。
東征之夢——「登瀛洲」
在船塢中建造的「登瀛洲」號炮艦
英文名Teng Ying Chow,木製巡海快船,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18號艦。由船政學堂學生吳德章、汪喬年、羅臻祿、游學詩所設計監造,1875年7月21日開工,1876年6月23日下水,9月15日完成測試成軍,造價16萬2千兩。當時正值1874年日本入侵台灣事件結束,日本已被視為未來中國第一假想敵。因而該艦被命名為「登瀛洲」,取的正是震懾日本之意。
該艦木質艦身,排水量1258噸,長65.28米(204營造尺),寬10.72米(33.5營造尺),型深5.28米(16.5 營造尺),艦艏吃水3.52米、艦艉4.16米(13營造尺)。主匡面積36.44平方米、風帆面積1333.2平方米,採用普通立式2缸蒸汽機、2座方式鍋爐,指示功率580馬力,輸出功率150馬力,航速10節,乘員128人。裝備1門160毫米70磅子惠特沃思前膛六角鋼炮,6門100毫米40磅子法華士後膛鋼炮,另有一個載重400噸的貨艙。
1876年中英關系惡化,長江防禦告急。當時南洋大臣、也是福州船政局的締造者沈葆禎為加強南洋艦隊的力量,緊調「登瀛洲」號加入南洋。「登瀛洲」號於1876年10月抵達南京,但幾個月後,由於西班牙人的威脅,它又返回福州。一年多以後,「登瀛洲」號才最終重新加入了南洋艦隊的服役行列,駐防南京。1905年前後,已經老舊的本艦改為運輸艦,最後在廣東艦隊服役至民國後,於1913年10月除役,終於沒有實現「登瀛洲」的夢想。
長壽的炮艦「超武」
英文名Chao Woo,炮艦/通報艦。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21號艦,由船政學生吳德章等監造,1877年7月29日開工,1878年6月19日下水,同年9月21日試洋;造價白銀20萬兩。這艘軍艦屬於20號「威遠」船型,也是福建船政生產的第2艘鐵脅軍艦,由船政自行製造全艦鐵脅、鐵梁、鐵龍首、艦體所用鋼板、銅板、輪機,是國艦國制化程度提高的成果與標志。
鐵脅木殼結構,採用鐵釘連接捻縫工藝製造。排水量1268噸,艦長69.47米(217營造尺),寬10.72米(33.5營造尺),型深5.7米(17.8營造尺),吃水艦艏3.83米、艦艉4.48米(14營造尺),主匡面積34.55平方米、風帆面積933.24平方米,三根桅桿;主機為仿製「威遠」艦進口主機之康邦省煤2缸蒸氣機,4座圓式鍋爐,指示功率750馬力,輸出功率200馬力,航速12節,乘員84人。武器裝備為1門190毫米80磅法華士前膛鋼炮,6門50毫米40磅後膛鋼炮。
本艦於1879年1月撥歸南洋。1880年,本艦奉派往浙江台州進剿匪徒黃金滿,管帶都司葉富陣亡,清廷詔贈游擊並給騎都尉世職。民國後,「超武」在浙江服役,曾被孫傳芳等軍閥徵用與北伐軍戰斗,於1927年3月21日被投誠北伐軍的閩系海軍所俘,於1930年退役拆毀
命運多舛的「橫海」
英文名Heng Hai,舊式炮艦。福州船政局根據法國設計藍圖建造,為其建造之第25號艦。該艦由船政學生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等設計監造,1883年5月17日開工。中法馬江之戰中,法國艦隊炮擊船政局,即將下水的該艦被擊穿90餘孔。戰後進行緊急修補和重建,1884年12月18日下水,1885年7月15月試洋,造價白銀20萬兩。
該艦與「超武」、「澄慶」同屬第20號「威遠」船型,即鐵肋木殼的三桅炮艦型號,主要數據也接近,只是本艦的排水量稍小,為1230噸,型深也減少為3.78米(11.8營造尺)。裝備2門克虜伯190毫米後膛鋼炮,7門120毫米後膛鋼炮。
筆者始終認為這艘軍艦的武器裝備過重,可能對其操縱性造成顯著的影響。事實上,本艦建成後撥歸南洋,1886年2月即在澎湖遇霧觸礁沈沒,從側面對這一觀點有所佐證。事後,管帶忻成發被革職永不敘用。
國造艦船的進步成果——「開濟」
福建船政局發展到1870年代末,已經成為當時中國乃至全亞洲最大的造船企業。但由於國防形勢的嚴峻、主要經費被用於購買先進的外國艦船,造成國造艦船動力不足。加上經營模式的落後(派撥制),造船經費大大超過定額運行經費,以至債台高築,瀕臨停產。船政局遂奏請採用「協款」制,即軍艦建造費由調撥使用該艦的地方報銷支付部分造艦費用。按照這種模式,正在緩慢擴充中的南洋水師在福建訂造了3艘無防護巡洋艦(出半價)。首艦即為「開濟」。
英文名Kai Chi,無防護巡洋艦(Unprotected Cruiser),福建船政局建造之第24號艦,船政總監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設計監造,1881年11月9日開工,1883年1月11日下水,1883年10月11日試航,造價白銀38萬6千兩。艦體由福州船政局建造,完工後北駛到長江口,由江南製造局的人員安裝火炮。
該艦為鐵肋雙層木殼艦,三根桅桿,仍配備全套風帆索具。排水量2200 噸,長84.35米(263.6營造尺),寬11.51米(36營造尺),型深3.77米(11.8營造尺),吃水艦艏4.25米(13.3營造尺)、艦艉5.86米(18.3營造尺),主匡面積51.88平方米、風帆面積910.92平方米;動力採用康邦省煤卧式二缸蒸汽主機,8座燃煤圓式鍋爐,指示功率2400馬力,輸出功率600馬力,航速15節,乘員183人。完工時裝備2門8.2英寸克虜伯後膛鋼炮,6門120毫米克虜伯後膛鋼炮,4管諾登費爾德機關炮6門、37毫米哈乞開斯5管機關炮4門,2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艦艏裝有銅質沖角。甲午戰爭後,「開濟」的2門8.2英寸克虜伯架退火炮被拆除,換上2門江南廠自製的6英寸速射炮和1門4.7英寸速射炮。
中法戰爭時,本艦由吳安康管帶參加了鎮海戰斗(見前文「馭遠」、南字型大小等詞條)。甲午戰爭後,北方海防空虛,該艦一度北上布防,在北洋艦隊重建後回到長江流域。1902年6月22日晨,「開濟」在南京下關因火葯艙熱度過高致無煙火葯爆炸而沉沒,除剛上任不久的管帶李田正好上岸開會倖免於難外,其餘官兵全部罹難。李田因此革職發軍台效力。
裝備7英寸主炮的「鏡清」
如上條所述,「鏡清」也是南洋由出半價在船政局訂造的3艘無防護巡洋艦之一,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26號艦,由船政總監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設計監造,1884年1月4日開工,1885年12月23日下水,1886年8月11日試航,造價白銀36萬6千兩。
本艦與「開濟」同型,在主尺度、動力等數據上完全一致,只是風帆面積增加為1922.03平方米,另主機改為三汽缸。該艦的火炮同樣為南洋自行安裝,系3門190毫米(7英寸)/26倍口徑克虜伯後膛鋼炮,7門120毫米後膛鋼炮,6門37毫米哈乞開斯5管機關炮,魚雷發射管2具;艦艏裝有銅質沖角。7英寸的海軍炮很少見,但當時中國大量購入口徑7英寸、發射120磅炮彈的海岸炮,估計是由江南廠將這種火炮作適當改造後裝上軍艦。
本艦原屬南洋,甲午戰後北洋艦隊全殲,海防空虛,本艦與「南瑞」、「開濟」等5艦暫調北方布防。當時「鏡清」和「寰泰」各自的3門7英寸26倍徑克虜伯架退火炮都被拆除,各換上2門6英寸速射炮和1門4.7英寸速射炮。
1908年朝廷重新整理海軍編制時,該艦因為已經老舊,被列為練習艦,編入長江艦隊。辛亥革命時,本艦亦曾由清廷派往長江討伐民軍,並隨海軍主力一起附義。民國初年,本艦隸屬練習艦隊。1918年除役後售予三北航運公司做為北方航線的商船使用,改名「升有」。
又一艘失事的巡洋艦「寰泰」
英文名Huan Tai,無防護巡洋艦。為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27號艦,也是「開濟」級的第3艘,由船政總監吳德章、李壽田、楊廉臣設計監造,1884年1月12日開工,1886年10月15日下水,1887年8月30日試洋;造價白銀36萬6千兩(收半價)。
本艦與「開濟」、「鏡清」同型,在主尺度、動力等數據上完全一致,只是風帆面積為1910.92平方米。武器裝備則與「鏡清」完全一致。甲午後,「鏡清」和「寰泰」各自的3門7英寸架退炮都被拆除,換上2門6英寸速射炮(前部兩側露炮台中)和1門4.7英寸速射炮(尾部,帶防盾)。
1905年3月4日,本艦運軍火赴廣東時被加拿大太平洋輪船公司的商船「印度皇後」號在香港外海碰撞而沉沒,管帶祁鳳儀等13名官兵殉難。經纏訟一年多,終判決由航商賠償船價、貨價總計白銀367900兩。
寂寞的撞擊巡洋艦——「南琛」、「南瑞」
1881年夏,左宗棠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為改善南洋艦隊長期得不到長足發展的窘境,同時也是為了與李鴻章掌管的北洋力量相抗衡,左宗棠積極尋求為南洋外購先進艦船。當他得知北洋在英國購買了「超遠」級撞擊巡洋艦時,立即委託德員在德國伏爾鏗(Vulcan)船廠按照相同式樣訂造了兩艘撞擊巡洋艦(ram cruiser),每艘造價白銀27萬兩。
「南琛」、「南瑞」的英文名分別為Nan Chen、Nan Shui,「南琛」於1883年12月12日、「南瑞」於1884年1月8日下水。因兩艦皆屬於南洋艦隊,故以「南」字型大小命名。
本級艦鋼質船身,屬於無防護巡洋艦,標准排水量1905噸,艦長85.4米(280英尺),水線長77.01米(252.5英尺),寬10.98米(36英尺),艦首吃水5.19米(17英寸)、艦尾5.49米(18英尺),動力為2座卧式往復式蒸汽機,配備4座鍋爐,主機功率2400馬力(一說2800),單軸推進,最大航速15節(「南瑞」為13節),巡航航速10節,乘員184人,載煤500噸、淡水40噸。裝備2門8.2英寸阿姆斯特朗主炮,4門4.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2門37毫米哈乞開斯5管機關炮,4門4管神機炮,1門10管加特林機關炮,1具魚雷發射管;艦艏裝有尖利的沖角。
根據歷史記載以及使用者的評價,兩艘「南」字型大小屬於德國廠家對倫道爾的撞擊巡洋艦的不成功仿製,工藝較為粗糙,艦體製造材料似乎也存在問題,因而不僅在實戰中發揮不出應有的戰鬥力,就是在日常訓練和維護中也是麻煩重重。終其一生都沒有突出的表現,在這一點上遠遠不及其在北洋的同型艦「超勇」級。
兩艘「南」字型大小巡洋艦在實戰中惟一一次出場是在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法國在馬江一戰摧毀福建艦隊後,企圖侵佔台灣;東京艦隊對台灣海岸進行封鎖,以圖斷絕守軍外援。11月1日,朝廷下令南、北洋抽調軍艦援台,南洋大臣曾國荃決定派「南琛」(管帶:記名總兵袁九皋)、「南瑞」(管帶:副將銜盡先參將徐長順)、「開濟」、「澄慶」、「馭遠」五艦援台,以「開濟」為旗艦,由提督銜總兵吳安康統帥;北洋水師則派出「超勇」、「揚威」二艦。當南洋各艦正在上海添裝哈乞開斯機關炮期間,12月4日,朝鮮爆發政變,「超勇」、「揚威」二艦赴朝,南下援台艦隊只剩南洋5艦。1885年1月18日,在清廷一再催促下,南洋水師5艦起錨南下,得到消息的孤拔決定在中途進行截擊。
2月7日起,法國艦隊的「巴雅」等7艦反復搜索南洋軍艦,13日清晨5時半,掉頭南歸的法國艦隊意外發現了懸掛龍旗的中國軍艦,孤拔當即下令准備戰斗。上午7時,雙方拉近至10海里,南洋5艦也發現了法國艦隊。「開濟」、「南琛」、「南瑞」三艦加大馬力,准備甩掉法國軍艦;「澄慶」、「馭遠」由於航速較慢,避入附近的石浦灣。孤拔命令「凱旋」、「梭尼」、「益士弼」3艦監視「澄慶」、「馭遠」,自率其他軍艦追趕「開濟」3艦。但突然海上濃霧彌漫,南逃的3艘中國軍艦已經不見蹤影。異常惱怒的孤拔下令封鎖石浦港,攻擊「澄慶」、「馭遠」,遂有石浦之戰(見「馭遠」艦相關介紹)。
「開濟」、「南琛」、「南瑞」3艦於2月27日避入海防重鎮鎮海,與港內原有的「超武」、「元凱」2艦會合,第二天即被法軍發現。當晚7時,孤拔率「巴雅」、「凱旋」、「尼埃利」、「達拉克」4艦到達鎮海口外。3月1日下午3時,法軍「尼埃利」艦開炮攻擊招寶山炮台,中國守軍還擊,港內的「開濟」、「南琛」、「南瑞」亦開炮攻擊法艦,「尼埃利」號前桅被打斷,艦身遭重創,被迫退出戰場南下修理。3日上午,一艘法艦再度襲擊鎮海口炮台,遭中國守軍猛烈炮擊,船桅和煙囪被招寶山炮台炮火擊中,艦艉被「南琛」、「南瑞」擊中,冒著黃煙逃出港外。此後,法軍將軍艦駛至南洋3艦火炮射程外,集中攻擊鎮海口南岸小港口炮台,但浙江提督歐陽利見此前早已將該炮台的火炮撤出,法國軍艦狂轟數日,浪費大量彈葯,一無所獲,只得每日在港外游弋。直至中法停戰,法艦再未敢入侵鎮海。南洋3艦雖然此前在遇敵時可恥逃跑,致使弱小的友艦為敵軍宰割,但總算能將功折罪,配合鎮海守軍取得了鎮海保衛戰的勝利。
甲午戰後,北洋艦隊全殲,北方海防空虛。兩艘「南」字型大小與「鏡清」、「開濟」五艦曾暫調北方布防,在外購的五「海」巡洋艦到貨後回歸南方建制。半廢棄的「南瑞」在1906年12月為薩鎮冰變賣抵充修船之費用而自海軍退役。「南琛」在同年拆除主要火炮改為運輸艦使用,清末編入長江艦隊,隨同海軍艦隊起義。民初「南琛」曾擔任練習艦,1915年起編入第二艦隊,大約在1919年報廢退役。
Ⅱ 166軍艦到哪裡了
月28日,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舷號166的驅逐艦在南海艦隊某軍港降下軍旗,宣布正式退出海軍現役。退役後,該艦只將移至重慶九龍坡區建設碼頭,改建成重慶建川博物館海軍歷史主題博物館,作為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市民開放。
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招商投資局局長周青,九龍坡區委書記周勇出席移交儀式。海軍南海艦隊某支隊領導與重慶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簽訂了艦只交接意向書。
周青感謝海軍部隊和兄弟城市對重慶國防教育事業的大力支持。他表示,166艦落戶重慶市九龍坡區後,將以其為載體,高標准建設重慶建川博物館海軍歷史主題博物館,充分發揮其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據了解,166艦是我國自行研發建造的第一代驅逐艦——051型驅逐艦。該艦艦長130餘米,排水量3600多噸,航速32節;於1987年10月31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建,1991年11月21日完工交南海艦隊服役。1997年,166艦曾橫跨太平洋,歷史性訪問美國、墨西哥、秘魯和智利等四國五港,開創了我國海軍主戰艦艇首次橫跨太平洋的歷史,同時創造了出訪時間最長、航程最遠、出訪國家和港口最多、出訪人員最多等諸多紀錄,拉開了人民海軍走向深藍的序幕,戰功赫赫。
166艦退役後,將由拖船拖至上海進行維修清理,再沿江而上拖至九龍坡區建設碼頭,改建為海軍歷史主題博物館。據樊建川透露,拖拽166艦的拖船已於28日中午啟航,從南海艦隊某軍港到九龍坡,路途將耗時一個月左右。而改建將耗時十個月左右,因此,海軍歷史主題博物館最快明年7月前建成向市民開放。
樊建川表示,166艦只是重慶建
Ⅲ 軍艦今天幾點經過長壽
君航幾點經過長壽這個現在沒有具體的時間,那你可以網上搜索。
Ⅳ 166軍艦到哪裡了什麼時段過境長壽
2020年10月18日,人民網報道舷號為166的「珠海號」驅逐艦,到達重慶。珠海艦退出現役後,經過整修清理,將移交重慶市建川博物館,作為國防教育基地供群眾參觀。
Ⅳ 退役軍艦166什麼時候過長壽
重慶人快來看軍艦啦!10月18日上午,剛剛退役的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舷號166的驅逐艦(珠海艦)進入重慶境內,到達長江巫山段,接下來,該艦將順江而上,預計2天後抵達九龍坡九建碼頭,將被改建成海軍歷史主題博物館。
途經巫山後,接下來,「166艦」將繼續順江而上,最終停靠到九龍坡區九建碼頭,成為重慶建川博物館之海軍歷史主題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將於2021年正式與重慶市民見面。
Ⅵ 軍艦鳥有哪些特點
當乘船來到海上時,會看到有很多海鳥在盤旋、飛翔。它們的姿勢非常優美,寬大的翅膀強健有力,上下拍打,持續飛很久都不覺得疲倦。
有趣的是,也有些海鳥最大的本領不是飛翔,而是游泳和潛水。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已經具備了「水中運動員」的潛質。例如企鵝,它就是一種不會飛的海鳥。它在陸地上行走時顯得很笨拙,但在水裡卻很敏捷,是天生的游泳家,每小時能游30公里,速度直逼潛艇!
海鳥在最初為了適應海洋環境,自身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有的腳趾之間長出蹼膜,肌肉組織也發達了。另外,在海鳥靠近尾巴的地方長著許多尾脂腺,能分泌油脂,海鳥用喙把油塗在自己的羽毛上,起到保護和潤滑的作用。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使海鳥輕快地游泳,另一方面也會使它保持穩定的體溫。
在海鳥身上,我們還會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它們喝完水後,會再吐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海鳥的眼睛附近生有一個鹽腺,鹽腺排出的鹽分通過鼻孔流到鳥喙。當海鳥飲過海水後,在15分鍾內,就有含鹽液體順溝流到喙端滴下或甩掉。這樣看上去,就好像是將喝的水再吐掉一樣。
通常情況而言,海鳥要比其他鳥類長壽、晚育,而且有著族群老化問題。大多數海鳥會聚居在一起,少則數十,多則百萬。每到遷徙的季節,它們會聚集成千上萬只向目的地飛去。它們所涉的路途通常很遙遠,橫越赤度或環繞地球飛行等事,時有發生,並不罕見。
Ⅶ 166軍艦好久到重慶
166軍艦明天上午過涪陵,從涪陵到重慶須經過長壽,長壽到重慶的話最快也得後天早上了
Ⅷ 166軍艦到底有多長
166軍艦復長132米。
166軍艦指的是珠海號驅逐艦制,166軍艦的主尺寸:長132米,寬12.4米,最大吃水4.97米,2003年左右,珠海號驅逐艦完成了新一輪的現代化改裝。
加裝了HHQ-7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換裝了2座雙聯100毫米隱身主炮系統、4座四聯裝鷹擊-83(YJ-83)反艦導彈系統。
(8)長壽看軍艦擴展閱讀:
2020年10月23日,備受關注的南海艦隊退役驅逐艦珠海艦抵達重慶主城水域的東港船舶產業有限公司附近碼頭。據東港船舶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珠海艦將在這里停靠至少三個月,進行改建、養護。
據了解,珠海艦經過改建、養護後,將運往重慶九龍坡建設碼頭,打造成重慶建川博物館海軍歷史主題博物館,充分發揮其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2020年10月24日報道,珠海艦在浙江舟山經過簡單改造後,由拖船拖移沿長江溯流而上,停泊在重慶南岸區明月沱。該退役軍艦最終將停泊在重慶九龍坡區九建碼頭,將被改建成海軍歷史主題博物館。
Ⅸ 人們常說:「千年龜,萬年鶴」,實際龜能活幾年呢
一般野生的龜的壽命均是30-60年左右,不同種類的龜壽命也不一樣。從科學角專 度,很難對野生龜的屬壽命作出准確的統計 水龜的壽命不會超過100歲,能有50歲以上就很不錯了。陸龜的壽命長一些, 能超過100歲的已經算是很長壽很長壽了。 家養的巴西龜一般能活上40—50年。健康的據說可以活到60歲左右。 據《世界吉尼斯紀錄大全》記載,海龜的壽命最長可達1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