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重慶長壽的傳說

重慶長壽的傳說

發布時間:2021-12-08 10:25:23

長壽薄脆的相關民間傳說

重慶市長壽區,以其長壽者多而得名。而這里的名點薄脆,則以片薄香脆馳名遠近。說起這里的薄脆,還有這樣一個故事:還是在很久以前,長壽縣城的河街新橋頭住著王氏父子,兒子王華20多歲,二人以開炒米店為生。而新橋東頭住著朱姓人家,有個漂亮女兒叫朱玉,家中開個小吃店,日子過得也不錯。朱玉姑娘悄悄愛上了忠厚老實的王華,任憑多少人上門給她提親她也不同意,氣得她父親好生不快。
一年夏天,天降暴雨,正巧有母女二人過河在橋頭被大水捲走,王華父子捨身相救。結果,那母女得救了,王父被大水捲走了,王華也受了傷。巧的是,那得救的母女正是朱玉的姑母和表妹。朱家對王華很是感激。由於王華受傷,父親喪命,日子過得很凄涼。朱玉不顧父親反對,決心嫁給王華,後在姑母的支持下,終於與王華成親。小兩口也開始經營小吃,由於朱玉心靈手巧,王華忠厚有名,生意不錯。一年,王華過生日,朱玉特做幾樣細點,請親朋好友。席間,大家對朱玉所做薄脆評價極高,朱玉便又做了一些送給大家。誰知,她的薄脆竟然一下子出了名,慕名而來者還不知她的店本不經營薄脆,但客人來了,朱玉只好現做。後來,朱玉小兩口索性便以薄脆為主要經營品種,結果生意越做越好,名聲越來越大。因其出在長壽縣,外地人便稱之為「長壽薄脆」。

Ⅱ 長壽湖風景區的傳說

長壽湖位於重慶市長壽區東部,是國家"一五"期間獅子灘水電站攔河大壩建成後形成的人工淡水湖,因地處長壽區境內而得名。長壽湖水域面積65平方公里,有島嶼200多個,建有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棲息著42種鳥類、28種水禽,是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也是重慶市最大的湖泊旅遊風景區。
主要景點有百壽園、東海寺、情人坡、浪漫花田、浪漫鵲橋、浴濱島、壽島、高峰島等。從空中俯瞰,由八個湖汊圍合而成的眾多半島,形成了一個天賜的"壽"字,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一碧萬頃的長壽湖核心景區。
對此得從兩則民間傳說說起。
一說是當朝有位宰相戴渠亨,奉旨微服訪賢,來到當時名樂溫縣的何石井。為避雨,他走進一家店鋪,見一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在店裡購物、買酒、買菜。突然一壯年拿著雨傘走進店鋪,對白發老人 說:"爺爺,我給你送雨傘來了。"戴渠亨見了,覺得有些奇怪,便上前問白發老人:"老大爺,你買怎麼多東西幹啥?"老人回答:"給我爺爺祝壽。"戴渠亨聽了,頗感驚奇,便隨這位老人去到他家。果見一位白發銀髯、精神矍鑠的老翁,站在門前微笑相迎。戴渠亨見了,急忙下拜,問詢老翁年高幾何及長壽之道。老翁都一一作了回答。來到席間,老翁請戴渠亨題詞賦詩。戴渠亨接過筆來,欣然題寫了"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並以此四字為句首,寫下了"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一詩。落款:"天子門孫,門孫天子"。人們方才知道,這位老翁已是150歲高齡了;這位題詩的先生,原來是當今朝廷的宰相,又是皇上的老師。戴宰相回到朝廷,向皇上奏明此事,皇上便降下聖旨,將樂溫縣改名為長壽縣。
二說是樂溫縣境內有座長壽山,山上遍長何首烏,山下有何石井。何首烏有延年益壽的功效,它的汁味浸潤在何石井泉水之中,人們長期飲用,便會健康長壽。故此,長壽山下的人大多健康長壽,且百歲老人甚多。於是,人們將樂溫縣改名為長壽縣。
重慶旅遊還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我和美途游記的幾位朋友10月份重慶那裡玩了6/7天,這么多的景點,各個都值得去,你計劃好行程行程了嗎?快快走出來吧!

Ⅲ 長壽縣的民間傳說

重慶長壽縣名的由來,傳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間,有一位狀元及第官拜當朝的宰相,一次下鄉察訪民情,路過雙龍場,(一說是路過新市鄉附近的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見酒店對面一家庭院張燈結綵,鼓樂齊鳴,笙歌不輟,人來客往,十分熱鬧,正待問個究竟。卻見一位老翁,滿頭白發,銀須齊胸,年約九十有餘,來店沽酒,自稱是給爺爺做壽。這位宰相聽後,興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問道:「令祖父高齡幾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滿一百五十歲」。宰相越發驚奇,正欲細問,又見一個年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到老翁面前,口稱爺爺,給你送來雨傘。片刻,又有一個兒童蹦蹦跳跳歡天喜地前來,稱送傘者為爺爺,要他回去拜壽行禮。宰相在這里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親赴壽翁家祝賀,賓主動寒暄中,主人察言觀色,深感來人談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寶,請其題詞留念。宰相亦不推諉,接過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下「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請教,宰相便以每個字為句首,寫下四句詩: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下方落款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主賓們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當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大家不由肅然起敬。這位宰相通過察訪,了解到這個古老文明的樂溫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風淳樸,熱愛勞動,百歲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從是九月開始,遂改樂溫縣為長壽縣。 這個美妙的傳說,歷經數百年,至今民間還繪聲繪色盛傳不衰。

Ⅳ 長壽花的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在玉皇大帝所管轄的「仙境」上,一年四季總是花鮮草綠,蝴蝶成鮮,一片片的長壽花開得又紅又香。那時候,這座山名叫「萬香山」,山尖上有個「龍王潭」,潭裡的水分三樣色:上面是一層黑水,當中一層是綠水,底下是白水。
傳說,每年到了三月三那天,王母娘娘擺完蟠桃宴,玉皇大帝就帶領神仙到「萬香山」來看長壽花。玉皇大帝為了防備長壽花被人偷去,叫織女織了七層錦去,罩住了山頂,又派一條黑龍住在潭裡,看管長壽花。
黑水龍王有三個女兒,大公主和二公主都出嫁了,只有三公主還是個黃花閨女。三公主長得眉清目秀,和那長壽花一樣俊。她特別愛玩,整天從前宮玩到後宮,日子長了,她在黑水宮玩得有些膩了。有一天她聽說潭面上景緻好玩,還長有一種「長壽花」要是吃了可以生長不老。因為她心裡老是惦念著要到上面去玩玩。可是,玉皇大帝怕潭中生靈到潭上惹是生非,派老君在上面灑了一層黑水,並把這事列入天條,誰要是違犯就要遭貶。
玉皇宮里有個銀龍大王,和黑水龍王是連襟,他的二太子年歲和三公主相仿,脾氣也相同。有一回他私自到人間,叫老君碰上了,說他犯了天條,奏了一本,玉皇大怒,把二太子貶到黑水潭苦修三年。二太子到黑水潭就和三公主處熟了,他們多想到水面上去看看長壽花啊!一天,二太子想出來個好主意,對公主說我得讓玉帝答應收回它的旨令。
第二天早晨,黑水龍王剛到黑水宮,就看見蝦兵蟹將,一個個東倒西歪,像掉了魂似的,見到黑水龍王一齊跪下,說:「龍王啊,可不好了。」黑水龍王一見兵將這個樣子,嚇了一跳,急忙問:「你們這是怎麼了?」兵將們說:「因為我們成年累月連個日頭影也看不著,道行都減退了,要是再見不到陽光,我們的道行就全沒了。」蟹婆子也說:「讓我們到潭面上去……」黑水龍王本來不同意,但又一細琢磨,怕真把蝦兵蟹將的道行都弄沒了,靠誰來保護長壽花呢?於是奏明玉帝說:「黑水潭裡大小兵將的道行都減退了不少,很難守住黑水潭和長壽花。」玉帝問:「為啥道行都減退了呢?」黑水龍王說:「潭裡兵將終年在水底下,受不到日精月華,所以道行減退了。望大帝天恩,讓他們每天見見陽光。」玉皇大帝一想,也有道理,就答應他們每天到潭面上見一個時辰的陽光。
黑水潭裡的兵將聽到這個事,都樂壞了。三公主和二太子樂得更不用提,天天到潭面上盡情地遊玩。有一天,他們在回宮的道上,忽聽道旁有一種嗷嗷的叫聲,三公主問道:「什麼怪物,在這亂叫換?」「公主不要生氣,我是人間的紫貂。媽媽有病,來采長壽花,被抓進潭來。因想念媽媽,才每日哭叫。」公主一聽是人間的動物,就說:「人間的事你一定知道很多,講給我聽聽。」紫貂說:「人間比萬香山可強百倍,白天有日頭,夜晚有月亮,地走不到頭,天看不到邊,花草樹木,五穀雜糧,要啥有啥;男耕女織,世代相傳,一點也不象黑水潭裡這樣冷清。」
二太子在一旁說:「人間可比這里好得多,那次我到人間,要不是被老君碰上,我才不回來呢!不過凡人就是不長壽。」三公主又問:「那是怎麼回事?」紫貂說:「大多是病死的。」三公主對二太子說:「表哥,咱們這兒有長壽花,它的根能治百病,除百瘟,益壽延年。我們要有下凡那天,把它帶到人間些,該有多好啊。」紫貂樂得直跳:「那容易,出了三江口,就到了人間。」三公主說:「你們不知道,這潭口有三道閘門,閘門用三把金鎖鎖著,鑰匙放在寶箱里,只有等我爹爹上天辦事的時候,偷到鑰匙,穿上巡水寶衣,拿上巡水寶劍才能出水啊!」紫貂一聽,不由想起了心事,兩眼吧噠吧噠直掉眼淚,說:「公主啊,我要采不來長壽花,媽媽的病好不了,家裡的兄弟姐妹就全完啦。」二太子說:「三妹,我們不能見死不救,再說要能把長壽花帶到人間,幫助凡人治病,該有多好啊!」
一天,三公主聽說黑水龍王又到天上去了,她就慌慌張張跑到黑水後宮,見了黑水娘娘說:「媽媽,可不好了,紫貂把寶箱咬了個窟隆,要是把寶衣咬壞了可糟了!」黑水娘娘聽了,忙從兜里掏出個小丫腰葫蘆來,忙念道:「葫蘆開,葫蘆開,吐出寶箱鑰匙來!」連念了三遍,只見一道金光,從葫蘆中飛出一把鑰匙來。娘娘忙遞給三公主說:「這是寶箱鑰匙,快去看看,千萬不可誤事!」公主說聲「是」,轉身就跑了出去。
三公主拿著寶箱鑰匙,打開寶箱,取出巡水寶衣和巡水寶劍,找到二太子和紫貂,一同沖了出來,潭中有些魚鱉蝦蟹也一塊跟著跑出了三江口,從此三江里生長了很多魚蝦。三公主和二太子到了人間,忙從懷中取出長壽花種,迎風一撒,眨眼工夫,到處開遍了通紅通紅的長壽花。
三公主和二太子將長壽花撒向人間,從此人間也有了長壽花,人間的所有疾病都被長壽花治好,人間到處都充滿著歡聲笑語。

Ⅳ 長壽的來歷

據史料記載:早在七千多年前,長壽境內就有土著民族居住。至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巴人」在四川東建立巴國,定都今重慶。長壽時稱巴國枳邑。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滅巴,建巴都郡(今重慶),在枳地(今涪陵城東枳里鄉)置枳縣,今長壽地屬枳縣。
蜀漢(公元220—263年)巴郡益州治江州縣,先帝劉備在今長壽城附近設常安縣(屬枳縣)。北周武民三年(561)廢枳縣,其地並巴縣。
唐代武德二年,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故定名為樂溫縣,隸屬涪州。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夏,都重慶。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人多壽考」將樂溫縣改名長壽縣。
2001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
關於長壽得名,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明代洪武年間,當朝宰相戴渠亨,一次下鄉察訪民情,路過今長壽區新市鎮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見酒店對面一家庭院張燈結綵,鼓樂齊鳴,笙歌不輟,人來客往,十分熱鬧,正待問個究竟。卻見一位老翁,滿頭白發,銀須齊胸,年約九十有餘,來店沽酒,自稱是給爺爺做壽。這位宰相聽後,興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問道:「令祖父高齡幾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滿一百五十歲」。宰相越發驚奇,正欲細問,又見一個年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到老翁面前,口稱爺爺,給你送來雨傘。片刻,又有一個兒童蹦蹦跳跳歡天喜地前來,稱送傘者為爺爺,要他回去拜壽行禮。宰相在這里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親赴壽翁家祝賀,賓主動寒喧中,主人察顏觀色,深感來人談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寶,請其題詞留念。宰相亦不推諉,接過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下「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請教,宰相便以每個字為句首,寫下四句詩:
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
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
下方落款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主賓們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當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大家不由肅然起敬。
戴渠亨通過察訪,了解到樂溫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民風淳樸,熱愛勞動,百歲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從是年九月開始,遂改樂溫縣為長壽縣。

Ⅵ 重慶市長壽區的文化歷史有嗎

長壽谷位於南山東麓,其地貌呈谷狀縱伸,依攀山勢,直沖雲霄,谷線全長2300米。其間鳥鳴不斷、溪水常流、林木鬱郁蔥蔥、岩石突兀奇特。設計者們巧用天然形勝,從不同角度,以「流動」和「靜止」的狀態揭示著傳統「壽」文化的內核。其主要景觀包括:根據佛經中提到的有關觀世音就是「無量壽佛」之法身的記載而建造的18米高的銅制「無量壽佛」;一個代表谷中所流之水實乃救度眾生之水的銅制皮袋「流水尊者」;刻有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所書之「壽比南山」的巨大石刻等。為了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的「壽」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其歷史價值和久遠生命力,進一步豐富當地的民俗文化氛圍,一個設計新穎,獨具創意,以壽文化為主題的富有熱帶雨林特色的大型自然山水園「長壽谷」將在南山文化旅遊區內建成,並於「首屆中國南山長壽文化節」正式向遊人開放。 長壽區(原長壽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是一個古老文明的縣。縣名的由來,傳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間,有一位狀元及第官拜當朝的宰相,一次下鄉察訪民情,路過雙龍場,(一說是路過新市鄉附近的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見酒店對面一家庭院張燈結綵,鼓樂齊鳴,笙歌不輟,人來客往,十分熱鬧,正待問個究竟。卻見一位老翁,滿頭白發,銀須齊胸,年約九十有餘,來店沽酒,自稱是給爺爺做壽。這位宰相聽後,興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問道:「令祖父高齡幾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滿一百五十歲」。宰相越發驚奇,正欲細問,又見一個年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到老翁面前,口稱爺爺,給你送來雨傘。片刻,又有一個兒童蹦蹦跳跳歡天喜地前來,稱送傘者為爺爺,要他回去拜壽行禮。宰相在這里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親赴壽翁家祝賀,賓主動寒暄中,主人察言觀色,深感來人談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寶,請其題詞留念。宰相亦不推諉,接過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下「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請教,宰相便以每個字為句首,寫下四句詩: 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 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 下方落款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主賓們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當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大家不由肅然起敬。 這位宰相通過察訪,了解到這個古老文明的樂溫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風淳樸,熱愛勞動,百歲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從是年九月開始,遂改樂溫縣為長壽縣。 這個美妙的傳說,歷經數百年,至今民間還繪聲繪色盛傳不衰。但此事畢竟是傳說,沒有事實根據。 長壽縣名究竟由來如何?要從長壽縣的地理沿革說起。根據重慶簡史記載,在戰國時期,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以前,四川東部一帶處在氏族部落階段,缺乏詳細的文字記載,無法查證。按長江所經之地,長壽周圍古代氏族、部落的分布情況判斷,長壽屬於枳。有巴、枳、魚等氏族。巴:其地在今重慶附近;魚:其地在今奉節區;枳:其地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氏族部落時期,長壽屬枳,隸屬巴國梁州。 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置三十六郡,長壽縣域屬巴郡的枳縣。《正義》枳:「今涪州城,為秦枳縣,在江南」。《龔志》雲:「枳轄今涪陵,長壽等縣地」。縣治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西漢、東漢、三國蜀漢以及西晉時期,長壽縣屬枳縣部份,隸屬涪陵郡。東晉(公元347--420年)時期,晉桓溫平蜀,以舊枳縣為涪陵郡治,而遷巴郡之枳於鄰溪口(今渝北區洛磧鎮),長壽區域仍是枳縣一部份,隸屬涪陵郡。南朝、西魏、北周時期,枳區隸屬巴郡,直至隋朝開皇初廢郡止。 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樂溫縣(即今長壽區域),隸屬涪州。「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故定名為樂溫縣。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夏,都重慶。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將樂溫縣改名長壽縣。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多長壽老人,因此得名。《明志》:長壽「府東少北,洪武二年置」 縣城仁和場灌灘寺。明天順中,知縣時順始遷縣城於銅鼓坎,下則瀕臨長江,外環以深濠。萬曆年間,不幸中火,知區王來舉重修。崇禎末年,復毀於農民起義軍。清代康熙六年,知縣余鈺復移置於鳳山,以石修砌成垣,辟有四門:東名「迎暉門」;南名「安慶門」;西名「集鳳門」北名「拱辰門」。八年功竣。至此,長壽縣城規模始具,人稱「鳳城」,直到今日。 直至現在,長壽區同樣也不負長壽之名。到2004年末,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到14.1萬人,占總人口的12.8%,已超過國際通用人口老齡化起點(7%)的標准線。 假若你來到長壽區的協信廣場上,可以很驚奇的發現,整個廣場上大多數都是老年人,是一道十分讓人感到溫暖的風景線。

Ⅶ 關於長壽花的傳說,簡短一些

從前,有一對母子,母親生病卧床不起,兒子只有幾歲。為了生活,兒子只能去給地主家割草喂牛。那時很多人都養牛,草不好割,兒子走了很多地方,可背簍里一根草都沒有。兒子繼續哭著往前走。突然,兒子發現一個墳頭上長了1塊綠綠蔥蔥的草,他高興的撲了過去,割的草裝滿了一背簍。於是,他和母親第一天的口糧有了。第二天,他又出去找草,可眼看天又要黑了,還是一根草都沒有,兒子帶著希望又到了昨天割草的墳頭,不料那裡又長滿了青草。從那以後,兒子天天去墳頭割草,以此母子生存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很奇怪,大人一天都很難割到草,他一個小孩怎麼每天都能割到這么鮮嫩的青草呢。於是管家有一天跟蹤了小孩,發現了他的秘密。管家拿了鋤頭,將墳頭的草連根挖起。小孩割不到草,母子兩又要餓肚子了。小孩在墳頭哭得好傷心,邊哭邊用鐮刀扒管家挖過的地方。突然,一顆斑鳩蛋大小的透明珠子跑了出來。小孩只有帶著這顆珠子傷心的回家。
母親明白了原委。怕管家發現了這顆珠子,於是將珠子放在只有幾顆米的米缸里,不料第二天,母親發現米缸滿了。母親試了好幾次,又把珠子放在錢罐里,第二天錢罐滿了。母子兩靠這顆珠子又活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又奇怪了,母子兩都沒幹活,怎麼活的好好的呢,於是他天天去偷看母子兩,終於又發現了他們的秘密。管家將這個秘密告訴了地主,地主帶著人去逼母子交出珠子。兒子將珠子藏在嘴裡,一不小心將珠子吞進了肚子。兒子感覺很難受,想喝水,喝了一缸又一缸,還想喝。沒辦法,母親只有叫兒子去河裡喝。兒子走到河邊,變成了人頭龍身。母親明白了,兒子吃的是龍珠,要變成龍了。只有揮淚送別兒子,兒子一步一回頭叩別母親,於是在河邊留下了二十四攤。終於,兒子化身成龍,游向了大海。

Ⅷ 重慶長壽的名字是怎麼得來的呀

長壽區(原長壽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是一個古老文明的縣。縣名的由來,傳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間,有一位狀元及第官拜當朝的宰相,一次下鄉察訪民情,路過雙龍場,(一說是路過新市鄉附近的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見酒店對面一家庭院張燈結綵,鼓樂齊鳴,笙歌不輟,人來客往,十分熱鬧,正待問個究竟。卻見一位老翁,滿頭白發,銀須齊胸,年約九十有餘,來店沽酒,自稱是給爺爺做壽。這位宰相聽後,興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問道:「令祖父高齡幾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滿一百五十歲」。宰相越發驚奇,正欲細問,又見一個年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到老翁面前,口稱爺爺,給你送來雨傘。片刻,又有一個兒童蹦蹦跳跳歡天喜地前來,稱送傘者為爺爺,要他回去拜壽行禮。宰相在這里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親赴壽翁家祝賀,賓主動寒喧中,主人察顏觀色,深感來人談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寶,請其題詞留念。宰相亦不推諉,接過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下「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請教,宰相便以每個字為句首,寫下四句詩: 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 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 下方落款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主賓們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當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大家不由肅然起敬。 這位宰相通過察訪,了解到這個古老文明的樂溫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風淳樸,熱愛勞動,百歲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從是年九月開始,遂改樂溫縣為長壽縣。 這個美妙的傳說,歷經數百年,至今民間還繪聲繪色盛傳不衰。但此事畢竟是傳說,沒有事實根據。 長壽縣名究竟由來如何?要從長壽縣的地理沿革說起。根據重慶簡史記載,在戰國時期,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以前,四川東部一帶處在氏族部落階段,缺乏詳細的文字記載,無法查證。按長江所經之地,長壽周圍古代氏族、部落的分布情況判斷,長壽屬於枳。有巴、枳、魚等氏族。巴:其地在今重慶附近;魚:其地在今奉節區;枳:其地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氏族部落時期,長壽屬枳,隸屬巴國梁州。 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置三十六郡,長壽縣域屬巴郡的枳縣。《正義》枳:「今涪州城,為秦枳縣,在江南」。《龔志》雲:「枳轄今涪陵,長壽等縣地」。縣治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西漢、東漢、三國蜀漢以及西晉時期,長壽縣屬枳縣部份,隸屬涪陵郡。東晉(公元347--420年)時期,晉桓溫平蜀,以舊枳縣為涪陵郡治,而遷巴郡之枳於鄰溪口(今江北區洛磧鎮),長壽區域仍是枳縣一部份,隸屬涪陵郡。南朝、西魏、北周時期,枳區隸屬巴郡,直至隋朝開皇初廢郡止。 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樂溫縣(即今長壽區域),隸屬涪州。「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故定名為樂溫縣。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夏,都重慶。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將樂溫縣改名長壽縣。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多長壽老人,因此得名。《明志》:長壽「府東少北,洪武二年置」 縣城仁和場灌灘寺。明天順中,知縣時順始遷縣城於銅鼓坎,下則瀕臨長江,外環以深濠。萬曆年間,不幸中火,知區王來舉重修。崇禎末年,復毀於農民起義軍。清代康熙六年,知縣余鈺復移置於鳳山,以石修砌成垣,辟有四門:東名「迎暉門」;南名「安慶門」;西名「集鳳門」北名「拱辰門」。八年功竣。至此,長壽縣城規模始具,人稱「鳳城」,直到今日。 直至現在,長壽區同樣也不負長壽之名。到2004年末,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到14.1萬人,占總人口的12.8%,已超過國際通用人口老齡化起點(7%)的標准線。 假若你來到長壽區的協信廣場上,可以很驚奇的發現,整個廣場上大多數都是老年人,是一道十分讓人感到溫暖的風景線。

Ⅸ 誰知道長壽的詳細而又簡單的介紹以及關於長壽的神話故事

長壽晏家的民風不行
好多都是斤斤計較的
特別是開始修園區以後
本來50一個月的房子漲了3倍

閱讀全文

與重慶長壽的傳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吳中區換駕駛證去哪裡體檢 瀏覽:224
為什麼要輕斷食長壽 瀏覽:201
100歲老人每月國家補貼多少 瀏覽:863
養老機構單人間面積 瀏覽:875
哈爾濱延壽縣老年公寓 瀏覽:733
陝西韓城養老保險每月多少錢 瀏覽:190
送溫暖到敬老院收獲 瀏覽:344
山西農村個人養老保險 瀏覽:863
2040年退休金每月多少 瀏覽:317
給父母送葬費多少 瀏覽:803
河北教師退休年齡最新規定2015年 瀏覽:661
孝順後項村 瀏覽:653
為什麼總是忽略父母的愛 瀏覽:408
長沙雨花區老年活動中心 瀏覽:496
渾南養老保險公司 瀏覽:985
作文我懂得了孝敬父母500字 瀏覽:752
有哪些老年人適合開的車 瀏覽:273
孝敬父母的白酒 瀏覽:333
教師重陽節講話 瀏覽:848
在外地退休社保怎麼辦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