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名人,姓高的都有哪些名人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 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長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戰,常常大敗敵軍。武義高強的將領,是北齊大將,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風流大丞相高歡之孫。是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為蘭陵王。據《北齊書》講,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應是有英雄氣概之美男,是中國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長恭、楊華)之一。
高 熲: 今河北景縣人,隋朝第一謀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通典》對他評說:「隋氏資儲遍於天下,人俗康阜,熲之力焉。功規蕭、葛,道亞伊、呂,近代以來未之有也」
高季興:字貽孫,中國五代十國時南平的創建者.
高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瓊: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曉軍政,勇猛仗義,其後人許多成為軍事將領,高瓊一族被一度贊為「高家將」。
高 興: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農家,元武宗時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啟:元末明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學識淵博,擅長詩賦,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士」,其著作被後人匯編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間人,所傳針灸之術在中國醫學上占重要地位。
高翔:今江蘇揚州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亦能畫像。
高鶚:清代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續寫者。
高拱: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閣、參機務,隆慶元年(1567)辭官。三年再起,以內閣大學士掌吏部,五年任首輔。六年六月去職。高拱是明中葉有才乾的政治家之一。
高仙芝:唐代高麗族人,精於騎射,官至鴻臚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將軍等職。
高懷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將領。以忠厚倜儻、威武勇敢著稱。
高皇後: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後。哲宗時她起用司馬光,廢止王安石變法措施,共執政九年。
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畫家,字彥敬,號房山,其先回鶻(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省),居於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書。善書畫,《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高則誠: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戲曲家,所著南戲劇本《琵琶記》流傳甚廣。
高文秀:今山東省人,元代戲曲作家。有「小漢卿」的美稱。
高鳳翰:清代膠州(今屬山東)人,著名書畫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歸雲集》等作品。
高攀龍:江蘇省無錫人,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當朝大儒,曾與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
顧」。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屬陝西)人,隨李自成。
高文秀:今山東省人,元代戲曲作家。有「小漢卿」的美稱。
高斗魁:清代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以醫術精湛名噪一時,著有《醫學心法》、《四明醫案》、《吹毛篇》等醫學著作。
高友璣:字肅政,號南屏道人,溫州市樂清北白象鎮人,事母至孝,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追贈太子少保。在進入中央當部長級京官前,高友璣歷任過許多地方長官。任大同巡撫時,不畏強梁,彈劾囂張行凶的皇親國戚。
高其佩(1672-1734):中國繪畫史上著名的指畫創始人,官至刑部侍郎,與高鶚為同宗本家,高氏父子都是清代名臣。
高鳳翰:清代膠州(今屬山東)人,著名書畫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歸雲集》等作
品。
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靜樂縣靜游鎮峰嶺底村(今屬婁煩縣)人。名尚德,字錫三,號君宇。1896年生於山西省靜樂縣(今屬婁煩縣)。1924年7月到廣州,任孫中山秘書,翌年隨孫中山北上。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當時的年輕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建立共產黨和建立革命的青年團組織幾乎是同步進行的。高君宇不僅是黨的創始人,同時還是社會主義青年團(即共青團前身)的創始人之一。
高魯:(1877-1947),字曙青,號叔欽,福建長樂縣人。現代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
高旭:(1877-1925)字天梅,號劍公,別字慧雲、鈍劍,江蘇金山人。早年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創辦《覺民》雜志。他把詩歌作為鼓吹革命、喚起民眾的武器,稱其詩為「覺世書」有《天梅遺集》。
高劍父:(1879~1951)字劍父,以字行,廣東番禺人。現代著名畫家,嶺南畫派領袖。與胞弟高奇峰,陳樹人合稱「二高一陳」,被稱「嶺南畫派」。
高二適:(1903-1977),江蘇東台人。原名錫璜,後易為二適,字適父,號舒鳧、瘖庵、麻鐵道人、高亭主人等。現代著名書法家、學者、詩人。
高崗:(1905-1954),男,陝西省橫山縣武鎮鄉高家溝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碩卿。貧苦農民家庭出身。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2月在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因同饒漱石進行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受到揭發和批判。1954年8月17日自殺身亡。
高士其:(1905-1988) 福建閩侯(今福州)人。科學家、科普作家。1925年留學美國,先後入威斯康辛及芝加哥大學,攻讀化學和細菌學,1928年在芝大細菌實驗室作研究時,不幸受病毒感染,致使終身殘疾。
高尚蔭:(1909-1989)著名病毒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建成:軍人,1998年長江爆發特大洪水,奮不顧身抗洪搶險而犧牲,被授予「抗洪英雄」稱號。
高景德:陝西佳縣人。著名電機工程學家。
高鴻業先生,江蘇徐州人,1921年出生,無黨派人士,中國經濟學界傑出教育家,西方經濟學學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經濟學家,資深翻譯家,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名譽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資深教授、榮譽教授。
高為炳:中科院院士、著名自動控制專家,河南衛輝人。
高行健:原四川大學教授,著名文學家、劇作家,後移居法國,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高錕:光導纖維通訊理論奠基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光纖理論,用發絲細的玻璃管捉住光速,從而推進了人類的科學進程,被譽為「世界光纖之父」,當今世界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其少年時代在中南新村過。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將獲得今年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將分享今年物理學獎另一半獎金。
㈡ 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排名是怎樣的
10.青化寺長老吳雲青(160歲)
在我國的福建,有一位名為陳俊的老人,因為他生於唐朝(公元881年),死於元朝(公元1324年),整整活了443年。陳俊為人正直,樂於助人,極受鄉間鄰里的敬重。據說他的年歲越來越高的時候,肌肉出現了萎縮,身軀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就像是個小孩子一般了。
㈢ 重慶長壽但姓在什麼地方最多
好像重慶就只有長壽這里姓但的比較多。
在但家灣那邊姓但的比較集中,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分散的。
㈣ 姓高,嘉字輩,缺水,寓意要健康長壽。
高嘉海
高嘉濤
高嘉浩
㈤ 身體健康的名字孩子姓高,嘉字輩,名字里有健康長壽的意思。
高嘉揚
高嘉翊:有翱翔天際,大展宏圖之意。
一個好名字不僅代表了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意,表達了父母對孩子美好的願望、虔誠的祝福,而且確能影響孩子一生,讓孩子受益終生。祝你早日為寶寶取得佳名!
讓孩子美好的人生,從一個詩意優雅的名字開始。
㈥ 祖籍在重慶長壽的名人
赤膽忠心楊應春
鳳鄉之地歷來出厚愛赤誠之人,明朝時,長壽就出了一個深得百姓敬重的愛戴忠臣,叫楊應春。
楊應春舉人出身,學識膽識兼俱。明英宗時,任太僕寺卿。當時北萬的蒙古瓦刺族經常發動騷亂,與朝庭為敵,成了明朝的心腹之患。朝內有個宦官名叫王振,是個奸惡之徒,卻因為善於阿諛奉承,深得明英宗寵信。1449年,瓦刺族再次發動騷擾,王振鼓動好大喜功的英宗御駕親征,英宗競用不懂兵法,且從未打過仗的王振統領三軍,結果在蒙古的土木堡—戰中,明朝三十萬大軍全軍覆滅,英宗成了俘虜,蒙塵塞外。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之變」。
當時楊應春跟隨英宗被俘後,進入蒙古瓦刺族的軍營中,但他處處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瓦刺人羞辱英宗時,他總是挺身而出,厲聲喝止。瓦刺人曾威脅他:你—個奴才,不怕死嗎?楊應春嚴厲地回答:「我是大明臣子,死有何懼?爾等不過猖狂一時,如果識時務,趁早把我們送回京城,不然後悔的是你們。」瓦刺人竟拿他無可奈何。
明英宗被俘之後,明朝政府多方想法營救,楊應春與明朝官員一道,多次與瓦刺人談判周旋,最終讓英宗還朝。但英宗還朝後,皇位已被其弟所得,楊應春再助英宗,「奪門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讓英宗帝位復得。英宗念其功高,封他為太子少保。
楊應春為官清正,名聲很好,又擅長文學,赤膽忠心,深為後人稱道,是我們長壽人的驕傲。
一代鴻儒譙天授
長壽富饒美麗,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名人輩出。
兩宋時期,長壽出了個大儒,姓譙名定字天授。少年時就鑽研易經,青年時赴河南,師從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和理學家程頤,學業精進。後來程頤被貶謫到涪陵,譙定就與他同往,在北山定居,研討易經,成為一代名家。北宋朝庭聞其名,兩次召他入朝為官,他都不去。後來宋高宗再次召他到揚州做官,在赴任途中遇金兵未能到達目的地。此後就歸隱在成都青城山,當地人知道他學識淵博,都尊稱他為譙夫子。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與譙定交往深厚,並佩服他的才學。在他-百三十歲生日曾寫詩相賀:寄謝譙夫子,今年一出無?萬緣隨夢斷,百念與形枯。雲護巢松谷,神呵煅葯爐。憑高應念我,百首學征祖。
譙定高壽,一生為人謙讓豁達,博學多才。但晚年卻不知所終,人們認為是他成了神仙雲游四方去了。其實他就隱居在長壽的焦家今鄰割鎮境內,曾在但渡一帶為人講學。一生著述頗多,最有名的是《易傳》,可惜未能流傳下來。宋代的史書都有關於他的記載。
史海鉤沉 墾荒縣令李希賢
清朝建立後,百廢待興。面對-個當時有三億多人口的國家,清朝政府把糧食問題放在第一位,增加糧食的辦法之一就是擴大土地面種植面積,一些勤政有為的官員就千方百計帶領百姓墾荒種地,李希賢就是當時有名的「墾荒縣令」。
李希賢是長壽縣人,生逢康、乾兩代,在山東臨淄、汶上、思縣、館陶等多個縣任縣令。為官任職期間,他深知「倉廩實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處便發動百姓疏通河道,興修水利,開荒墾地,且親自參與其中有。在他帶動下,大片大片的荒山、灘塗之地被開墾出來,變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決了當地百姓溫飽問題,還為朝庭儲備了大量的官糧。據清政府史料所載,他為官三十多年間,共計開墾荒地24000多公頃,同時興修水渠無數。因其廉潔能幹,多次得到提升,在山東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職,後來又到雲南省任職。
七十歲時,李希賢告老還鄉,清政府對他好評有加。
陳新甲替君代罪
明朝崇禎時,有一名臣,深通兵法韜略,忠於朝庭,力挽明朝於敗亡,卻因奸臣嫉限,屢遭彈劾,最後替君代罪,捨身成仁。
此人名叫陳新甲,長壽沙石新灘村人。陳新甲進士出身,通曉軍事。但生逢明代崇禎年間,大明王朝腐敗沒落,山河破碎,風雨飄搖。陳新甲與盧象升、楊嗣昌等一幫明臣竭力挽救大明於危亡,陳新甲在遼、沈一帶多次指揮作戰,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時有奸臣彈劾,但崇禎皇帝對新甲十分信任,並委以兵部尚書重任。
然而,當時的大明王朝已到無力回天的地步,陳新甲與農民起義軍多次作戰,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但無法挽救整個敗局,一些奸臣總是抓住機會就大加彈劾,讓陳新甲舉步維艱,曾要求辭官返鄉,但崇禎堅決不同意。
明王朝面對義軍和清軍的雙重夾擊,不堪重壓。清朝趁機派人來議和,欲以不戰而獲利。陳新甲認為朝庭年年征戰,需要緩和,積蓄力量,向皇帝上書准予議和,得到崇禎私下認可。雙方派人進行密談之後,使臣將議和條款和密件送到陳新甲住處,陳當時忙於政事,隨手放在辦公案桌上,下面的人以為是朝庭用的快報,就傳抄後送出去,一時輿論大嘩,崇禎皇帝狼狽不堪,推罪於陳新甲,朝中奸臣趁機再次彈劾,崇禎無奈,只好以〃通敵〃罪揮淚斬忠臣。
陳新甲替君代罪被斬之後,仍有奸臣進讒言大肆詆毀。崇禎心裡再明白不過了,怒斥:如果讓你們處在陳新甲的位置,恐怕更不如。並不準再追究「通敵」之事,將陳新甲送回長壽原藉厚葬。
讓生活充滿詩意——鳳鳴詩詞學會會長譚連興
本月底,我區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活動將正式啟動。24日,記者就相關問題(以下簡稱「記」)采訪了鳳鳴詩詞學會會長譚連興(以下簡稱「譚」)。
記:請簡要介紹什麼是「全國詩詞之鄉」。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是由中華詩詞學會發起和評選的,是一項全國性的文體創建活動。能成功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標志著一個地區有著較繁榮的文化事業、文化氛圍濃郁,精神文明建設比較優秀。
記:我們為什麼要提出創建全國詩詞之鄉?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和諧社會的需要。區委宣傳部、文廣新局啟動創建全國詩詞之鄉緣於三個原因,一是近年我區經濟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化建設、文藝創作相對滯後,創建詩詞之鄉將為繁榮文藝創作搭建起一個有形平台;二是目前全區提出建設人文長壽,建設文化強區,創建詩詞之鄉、繁榮長壽文化旨在為此搭建有形平台。
記:據我所知,目前全國創建「詩詞之鄉」成功者只有近10個城市和地區,長壽開展這項活動時機成熟嗎?
譚:在今年提出啟動全國詩詞之鄉創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是長壽經濟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豐富多彩,這為詩詞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二是區委區府關心和重視此事,為我們創建詩詞之鄉提供了堅持的組織保障;三是長壽區已有來自工廠、農村、機關和學校等各行各業的詩詞會員250多名,詩詞創作有了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
記:成功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有哪些具體要求?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與創建文明城區一樣,是一個系統工程,具體包括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會員規模1000人以上、詩詞教育活動廣泛深入等六項要求。
著名國畫家施乃揚:胸有萬千情意 畫有萬千神韻
長壽的女婿、著名國畫家施乃揚將攜平生數百件力作,來長舉辦個人畫展。記者日前走近施乃揚,對這位當代中國畫壇奇傑進行了專訪。
施乃揚,祖籍天津,字仲魯,號紫雲軒主。畢業於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師從著名國畫大師吳弗之,作品筆力蒼勁,墨彩酣暢,注重神情表現,工小品、善巨幅,1997年被中國美協授予「中國畫壇百傑」稱號。
「溪山為寫真,水墨見精神」。在多元格局的當代畫壇,施乃揚繼承傳統而不囿於傳統,工寫結合並能出新。他的山水畫歸於在傳統基礎上寫意的一路,蒼勁、渾厚,骨法用筆,以「寫」抒中國畫之「最」, 在中國畫壇享有很高聲譽。
據稱施乃揚早年頗是喜愛京劇。那時,他的一個鄰居是當地有名的京劇演員,且畫得一手好畫。受其影響,施乃揚結實了不少當地書畫界朋友,隨後一起到天津文化館學畫,王學仲、孫奇峰等先後成為他的導師,他也因之打下非常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後因崇尚海派繪畫風格,施乃揚考入浙江美院,成為著名國畫大師吳弗之先生的高足,學畫七年,得到嚴格的教誨,博眾家之長,釀造出了扎實的傳統筆墨功底。
清人笪重光曾說「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施乃揚十分崇尚「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之道,故在施乃揚的山水畫里,既能感到吳弗之等繪畫大家的風韻,又不失施乃揚自己的構思和運筆特點。
藝術創作原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筆墨當隨時代」,這既是時代賦予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是藝術家觀察力、思想性和藝術修養的綜合體現。施先生多次游歷灕江、新疆、西藏等名川大山寫生,年輕時又有過在綿陽地區當知青的經歷,與山川朝夕相伴。這使他對大自然的原生之美、天籟之美、地貌之美;對山水畫的皴法之美、筆墨之美、意境之美更有一層特殊的情思和感悟,在創作中十分講究天人合一,很注重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對應統一。他的畫中,畫理與哲理、藝術與科學是相融相通的,給觀眾以可行、可游、可局之感。在其作品《湘西歸來看人間仙境》中,注重氣韻、神情的表現,但見湘江東去、波濤翻滾,巨浪在山崖下猛烈沖刷,捲起千堆雪,而流峰波谷間,一葉飛舟正借風而下,整個作品充盈著積極、大無畏的氣概,令人自然而然聯想到「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類的句子。
筆墨和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施乃揚強調筆墨的發揮和心象的展示,他說,山水畫藝術不是對大自然簡單的復制和發揮照相機的功能,而是通過畫家的"心領神會"、構思、取捨、筆墨等技法,創作出物我相融、天然宛成、超越自然詩一般的藝術境界。其墨寶最大氣的是山水畫卷,壯觀恢宏,墨彩酣暢,大氣磅礴。他一幅346×92公分的巨幅山水《浮雲游之意》和《青山無古今》等寫意山水畫作,山峰疊嶂,層次分明,巧妙地將彌漫的山嵐、雲海、近峰遠山演繹成虛實變幻、雲蒸霞蔚、層林盡染的人間仙境,令人嘆為觀止。《陽氣動林梢》一畫中,他又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而又充分地運用 現代繪畫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多種元素,氣韻生動,氣勢磅礴,更是耐人玩味。
近些年,施乃揚開始更加註重控微索微,博古創新,在「匠心獨具」與「灑脫大氣」間找到了統一之道,運筆更具匠心,作品筆力更加蒼勁大方和形神飛揚。他的《陽氣動林梢》一畫,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而又充分地運用現代繪畫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多種元素,氣韻生動、氣勢磅礴,更耐人尋味。
生宣紙上的工筆是國畫中的至難,可施乃揚卻能舉重若輕,觀他的花鳥魚蟲之畫作,便可知其大家功力。如《九龍戲月》、工筆寫意合一的《荷花圖》和《相親》、《相伴》等佳作,寥寥幾筆,就將魚蟲或花鳥各種最優美的瞬間動態,用最經濟的筆墨和亮麗的色彩出神入化地表現出來,讀之令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不過最令人拍案叫絕的,還數他一幅長18米的《大吉圖》,群雞薈萃,雄姿英發,情態各異,生趣盎然,充滿了形態和動態之美感,濃墨重彩間,用宣紙特有的渲染效果,濃淡干濕的幾筆就將雄雞之神氣躍然於紙上,筆墨之間又互為浸染,讓"墨生五色"既自成肌理又渾然一體,恰到好處,令人不得不為其高超的藝術靈氣拍手叫好。
鴛鴦戲水,恩愛和諧;寫意山水,氣象萬千。在施乃揚筆下,一切都可以成畫,萬物都可以出意境:駿馬威武、牡丹華麗、蘭花清幽。不過最喜愛的還是觀賞施乃揚畫竹:鋪紙、提筆、蘸墨,運筆時或輕或重、或快或慢,紙上的墨跡或濃或淡、或粗或細……騰落跌宕、筆起筆落之間,但見墨竹幾桿、竹葉幾片立即躍然紙上,錯落有致,布局精巧,虛實之間意境無限……
施乃揚與長壽是有緣分的。今年四月他首次來長,美麗的長壽水山和熱愛文化的長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此後不久,他便決定來長舉辦個人畫展,為促進長壽與區外文化的文化交流注入自己的一個因子。施乃揚對長壽也是深情的,他接受采訪時說:「我祝願長壽明天更美好,祝願長壽人民人人長壽!」
中國老一輩報業巨子——陳銘德
提起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晚報——上海《新民晚報》,我們大家都不會陌生。它的前身為《新民報》,其創始人之一便是我們長壽人——陳銘德。
陳銘德1897年出生在長壽,青年時代深受"五四"思想影響,後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1923年應約到北平《國民日報》當編輯,5年後到南京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任編輯,在此期間,陳銘德對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的言論專制深感憤怒,萌發創辦民間報紙、讓民眾自由抒發心聲的想法。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創刊,剛過而立之年的陳銘德與另外兩名中央通訊社編輯吳竹似、劉正華在南京創立《新民報》,其宗旨為"作育新民"。
辦一切事業,領導人的思想可以決定這個事業的發展方向和歷史命運。陳銘德之所以被譽為"中國報業巨子",其偉大就在於他對於中國民主和自由、對振興中華鍥而不舍的追求,在於他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1937年抗戰爆發後,《新民報》的經濟壓力更大,對於如何處理好爭取上流社會支持和充分表達民意之間,陳銘德和其夫人季惺女士曾經深情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給股東的事業以及當時的社會關系以鼓吹,但同時,也要懂得報紙要在社會上站住腳,不替人民群眾說話是不行的!"
正是因為這著深刻的親民愛民思想,不論是抗戰時期,還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新民報》總能以切中時弊,以能說真話、言真事而深受各個層次人群的歡迎,成為老百姓的一味"心葯",故當時社會上曾流傳一句話叫"要紓解苦悶,看新民報"。 周總理曾為《新民報》題詞:"全民團結,持久斗爭。抗戰必勝,建國必成"。
經歷過無數風風雨雨,新民報的坎坷經歷為主線,勾勒了在舊中國驚濤駭浪中新民報篳路藍縷,從一家地方報紙脫穎而出,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報紙之創業過程,國民黨統治後期,《新民報》停辦,衍生出《新民晚報》等報系,如今,《新民晚報》已成為中國三大晚報之一,陳銘德開啟的辦報事業隨著社會進步邁進了新時代。
除了親民情結,陳銘德身上還有最難能可貴的一個品質:有用人之心,也有容人之量。"文化相輕"的事從未在他身上發生過,很年輕的時候他就被人們稱作"劉備",贊譽他有容人、惜才之雅量。所以,在為中國報業發展奠基的同時,陳銘德還團結和激勵了一大批進步作家、報人和青年革命知識分子。夏衍曾親自主編過《新民報》晚刊《西鄉夜潭》,後來,吳祖光、孫伏園、施白蕪、陳白塵等都曾擔任過《新民報》副刊主編,在抗戰八年中,《新民報》所擁有的作者群,幾乎把先後來川的文化界各方知名人士羅致無遺。
可以說,《新民報》既開啟了中國民間報業、文化人士辦大報的先河,也記錄了中國一個時代的變遷,更反映了包括張恨水、張友鸞、張慧劍、趙超構等一代優秀知識分子,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爭取民主進步,言論自由的滄桑經歷,從而呈現出一幅既鮮明又熟悉的歷史文化圖像。而陳銘德,就是這幅"歷史文化圖像"的主筆。
㈦ 姓高的偉人有哪些
高夷族
最早的高姓據說出自高夷族,起始於黃帝時代。《呂氏春秋·勿躬篇》:「高元作室」。相傳高元為黃帝發明了房屋,可說是將人類史帶出穴居的重要貢獻者
歷史名人
高元,發明房屋的始祖
高傒,公子高之孫,協助齊桓公即位
高柴,傒公八世孫,居於衛,孔子72弟子之一
高照容,北魏孝文帝的貴人
高英,北魏宣武帝皇後
高歡,北魏、東魏權臣,追尊為北齊高祖神武帝
高適,唐朝的詩人
高士廉,唐朝受封申國公
高朱蒙,高句麗的開國君主
高仙芝,唐朝高句麗族的名將
高俅,宋徽宗的寵臣
高懷德,宋朝名臣
高應松,宋朝忠臣,不肯草降表與蒙哥,絕食而卒
高拱,明朝 明穆宗時首輔
高第,明朝兵部尚書,經略遼東
高鶚,清代文學家-紅樓夢後40回作者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士奇, 杭州餘姚人,清朝作家,中國歷史學家
[編輯] 現代名人
高志航,抗日英雄
高玉樹,曾任中華民國台北市市長、交通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
高希鈞
高志超,澳門聞名旅遊家兼食家,人稱膠超。
高永文,香港著名醫學界人物。
高芳婷,香港無線新聞附屬新聞台主播。
高行健,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文作家。
高清願,統一企業董事長
高皓正,香港藝人
高士其,科學家
㈧ 姓高的都有那些名人
高力士
高力士(683--762),本姓馮,名元一,為宦官高延福養於,冒姓高。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電白縣霞洞鎮)人,年少時隨父於任所--潘州(今高州縣城)居住。因而引《舊唐書》說是潘州人。《新唐書》則直指為「馮盎曾孫也」。
力士為馮盎之曾孫、馮智之孫、馮君衡之子。唐長壽三年(694)二月,有人誣告嶺南流人謀反,武則天派司刑評事萬國俊以監察御史銜前去查處。國俊到廣州後,將流人300多人驅至水濱全部斬殺。與流人有來往的也受株連。潘州刺史馮君衡因受此案牽連而被抄家。馮元一時年11歲,免死被閹,入朝後改名力士。
力士年幼時性格倔強,又聰明伶俐,很得則天賞識,敕給事左右。後犯小過,被鞭撻後逐出禁宮。中人高延福收為養子。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因而在一年多後,則天又召力士人官。成年,身高六尺五寸,辦事謹慎縝密,善傳詔令,受任宮閹丞。
景龍二年(708),臨淄王李隆基在藩邸集才勇之士圖謀帝位,高力士傾心巴結,李隆基把他引為知己。四年(710),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殺韋後、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睿宗復帝位.立隆基為皇太子。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常侍太子左右。
太極元年(712),力土協助李隆基又一次發動宮廷政變,太平公主及其死黨蕭至忠、岑羲等被誅。力士因功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開元初(714)加封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玄宗寵信宦官,尤以力士為心腹,他說:「有力士管事,我才能睡得安穩」。自此,力士權傾朝野,各地進奏的文表,必先呈力士閱後才進呈皇帝,小事便自行決斷。朝廷內外大臣也紛紛討好力士,就連顯赫一時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宇文融、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拱、安思順等也因巴結了力士才能官居將相高位。太子李亨稱他為二兄,諸王、公主、附馬稱他為爺、翁,皇帝也不叫其名而叫將軍。
廾兀初,力士娶呂氏為妻。其妻父玄晤也因之擢封少卿刺史,妻弟等皆為王傅,妻母死後葬城東,葬禮甚盛,朝內外爭為祭賻,自家至墓地送葬者車馬不絕。天寶初(742),加封力士為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七年(748),加封力士為驃騎大將軍,其家產之富有非王侯能比。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危及兩京。十五年(756)五月,玄宗避亂入蜀,力士隨往。行至馬嵬坡,將士嘩變,殺楊國忠,並脅迫玄宗殺楊貴妃。玄宗猶豫不決,力士勸言說:「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尚在皇左右怎能自安,將士又怎能心安?」玄宗遂命力士縊殺楊貴妃。至成都後,力十因護鴛有功,受封齊國公。
天寶十五年(756)七月,肅宗稱帝,改年號為至德元年。玄宗甚喜,說:「我兒應天順人,改元至德,我沒什麼可憂的了。」力土說:「兩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漢北,皆為戰區,天下痛心。而陛下以為無可憂,臣不敢聽到這樣的議論」。至德二年(757)十二月,高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屍。
上皇(肅宗即位後,玄宗為太上皇)自蜀歸後即居興慶宮。常與力士和內侍王承恩、魏悅等登長慶樓娛樂、觀覽。力士因此事為李輔國所誣告,於上元元年(760)七月二十三日發配巫州(今湖南黔陽縣西南黔城)。巫地多薺,但不食,力士感傷而賦詩雲:「兩京作芹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表達其忠君的心志。
寶應元年(762)三月,代宗李豫稱帝,力土遇赦還京。歸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市)遇流人,言及京國事,得知皇上駕崩,力士悲慟不已,面朝北嘔血而卒。代宗因他保護無朝功績卓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唐玄宗李隆基墓,在今陝西蒲城縣境)。
㈨ 請問歷史上姓高的都有什麼壞人((越多越好))
高力士(683--762),本姓馮,名元一,為宦官高延福養於,冒姓高。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電白縣霞洞鎮)人,年少時隨父於任所--潘州(今高州縣城)居住。因而引《舊唐書》說是潘州人。《新唐書》則直指為「馮盎曾孫也」。
力士為馮盎之曾孫、馮智之孫、馮君衡之子。唐長壽三年(694)二月,有人誣告嶺南流人謀反,武則天派司刑評事萬國俊以監察御史銜前去查處。國俊到廣州後,將流人300多人驅至水濱全部斬殺。與流人有來往的也受株連。潘州刺史馮君衡因受此案牽連而被抄家。馮元一時年11歲,免死被閹,入朝後改名力士。
力士年幼時性格倔強,又聰明伶俐,很得則天賞識,敕給事左右。後犯小過,被鞭撻後逐出禁宮。中人高延福收為養子。延福出自武三思門下,力士常往來於三思家,因而在一年多後,則天又召力士人官。成年,身高六尺五寸,辦事謹慎縝密,善傳詔令,受任宮閹丞。
景龍二年(708),臨淄王李隆基在藩邸集才勇之士圖謀帝位,高力士傾心巴結,李隆基把他引為知己。四年(710),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殺韋後、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睿宗復帝位.立隆基為皇太子。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常侍太子左右。
太極元年(712),力土協助李隆基又一次發動宮廷政變,太平公主及其死黨蕭至忠、岑羲等被誅。力士因功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開元初(714)加封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玄宗寵信宦官,尤以力士為心腹,他說:「有力士管事,我才能睡得安穩」。自此,力士權傾朝野,各地進奏的文表,必先呈力士閱後才進呈皇帝,小事便自行決斷。朝廷內外大臣也紛紛討好力士,就連顯赫一時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宇文融、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拱、安思順等也因巴結了力士才能官居將相高位。太子李亨稱他為二兄,諸王、公主、附馬稱他為爺、翁,皇帝也不叫其名而叫將軍。
廾兀初,力士娶呂氏為妻。其妻父玄晤也因之擢封少卿刺史,妻弟等皆為王傅,妻母死後葬城東,葬禮甚盛,朝內外爭為祭賻,自家至墓地送葬者車馬不絕。天寶初(742),加封力士為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七年(748),加封力士為驃騎大將軍,其家產之富有非王侯能比。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危及兩京。十五年(756)五月,玄宗避亂入蜀,力士隨往。行至馬嵬坡,將士嘩變,殺楊國忠,並脅迫玄宗殺楊貴妃。玄宗猶豫不決,力士勸言說:「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尚在皇左右怎能自安,將士又怎能心安?」玄宗遂命力士縊殺楊貴妃。至成都後,力十因護鴛有功,受封齊國公。
天寶十五年(756)七月,肅宗稱帝,改年號為至德元年。玄宗甚喜,說:「我兒應天順人,改元至德,我沒什麼可憂的了。」力土說:「兩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漢北,皆為戰區,天下痛心。而陛下以為無可憂,臣不敢聽到這樣的議論」。至德二年(757)十二月,高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屍。
上皇(肅宗即位後,玄宗為太上皇)自蜀歸後即居興慶宮。常與力士和內侍王承恩、魏悅等登長慶樓娛樂、觀覽。力士因此事為李輔國所誣告,於上元元年(760)七月二十三日發配巫州(今湖南黔陽縣西南黔城)。巫地多薺,但不食,力士感傷而賦詩雲:「兩京作芹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表達其忠君的心志。
寶應元年(762)三月,代宗李豫稱帝,力土遇赦還京。歸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市)遇流人,言及京國事,得知皇上駕崩,力士悲慟不已,面朝北嘔血而卒。代宗因他保護無朝功績卓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唐玄宗李隆基墓,在今陝西蒲城縣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