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服務 >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中廟鄉前多少年交養老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中廟鄉前多少年交養老

發布時間:2022-06-16 18:37:16

A. 甘肅隴南怎麼樣

隴上江南

-----------------------------------------------------

在祖國內陸腹地,秦巴山地西部與青藏高原東側邊緣交匯地帶,有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這里山川秀麗,氣候溫潤,森林茂密,資源富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就是扼甘陝川三省要沖,素稱「秦隴鎖鑰,巴蜀咽喉」,被人們贊譽為「隴上江南」的甘肅省隴南市。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南陲,東連陝西,南接四川,西鄰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標在東經104°1′--106°35′,北緯32°38′――34°31′之間。東西長221公里,南北寬220公里,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武都、宕昌、文縣、成縣、康縣、徽縣、西和、禮縣、兩當等9個縣,242個鄉鎮,3423個村民委員會,54萬戶,250萬人口。境內有漢、回、藏等21個民族成份,7個民族鄉,少數民族人口5萬多人。市政府駐武都區城關鎮。

形態多異的地形地貌

------------------------------------------------------------------

隴南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位於我國階梯地形的過渡帶。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過渡,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東部與陝西秦嶺和漢中盆地連接。全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錯落相間,形成獨具特色、錯綜復雜的壯美景觀。北部西禮山地呈現低山寬谷的黃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東部徽成盆地介於北秦嶺和南秦嶺之間,長百餘公里,寬數十公里,呈現丘陵寬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為高中山與峽谷地,高峻山嶺與深陷河谷錯落相接,對比顯著,「舉頭峻峭嵯峨,側耳波濤洶涌」,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東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經銀洞山(海拔2468米)、牛頭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斷頭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巒疊嶂,崖壁陡絕,角峰鋸脊,石骨嶙峋。其間河谷幽深狹長,深切曲流十分發育,多急流險灘和瀑布。峽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狹窄的沖積平原斷續出現,其中武都平原綿長近50公里,寬不過1公里。周邊山峰:北為長江黃河分水嶺之大拉梁和岷峨山,東有甘陝邊界的透馬駒山,西有與甘南相鄰的蔥地山,南為甘川分界的摩天嶺。最高峰雄黃山,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縣西北部的屯寨鄉境內。最低點罐子溝,海拔550米,位於文縣東南部的中廟鄉境內,亦為甘肅省海拔最低點。

縱橫密布的江河溪流

-----------------------------------------------------------------

隴南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境內既多山,又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嶺間,處處溪水跌宕,飛瀑流泉。全市河流均系嘉陵江水系,一級支流有白龍江、西漢水等48條,總長1297公里;二級支流有白水江、岷江等751條,總長4756公里;三級支流有1651條,總長4313公里;四級支流有1312條,總長3428公里。百川爭流,河網縱橫,河流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0.5條。主要江河:嘉陵江幹流,流經兩當、徽縣東南部,境內流程86.2公里,年徑流量2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556平方公里。西漢水,為嘉陵江上游一級支流,流經禮縣、西和、成縣、康縣等4縣,境內流程205.6公里,年徑流量16.7億立方米,流域面積9569平方公里。白龍江,是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流經宕昌、武都、文縣等3縣,境內流程229.5公里,年徑流量93.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32萬平方公里。白水江,為嘉陵江二級支流,於文縣石雞壩鄉入境,在玉壘鄉關頭壩匯入白龍江,境內流程107.3公里,年徑流量34.3億立方米,流域面積3040平方公里。白龍江因其與秦嶺、淮河同在北緯33°――34°之間,同屬1月0℃等溫線經過區,此線以南的江河皆不封凍,因而與秦嶺、淮河同為中國地理上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分界線

立體分布的多樣氣候

------------------------------------------------------------------

隴南屬東亞季風氣候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脈走向的影響,區內氣候復雜多樣,分布獨特,水平分帶和垂直分帶均十分明顯,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觀。

一是南北溫差懸殊。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從亞熱帶濕潤氣候向暖溫帶濕潤氣候、溫帶半濕潤氣候和高寒陰濕氣候過渡,年平均氣溫5℃――15℃,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活動積溫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無霜期166――285天。武都、文縣南部及康縣東南河谷地帶,海拔低於1000米,年平均氣溫高於14℃,活動積溫大於45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達1300多毫米,乾燥度小於1,無霜期大於280天,熱量和水分均為甘肅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亞熱帶溫潤氣候區。

二是垂直分帶顯著。東南部高山峽谷區,從河谷到山頂,隨著地勢逐步升高,氣溫熱量急劇遞減,氣候由亞熱帶遞變到暖溫帶、溫帶及寒溫帶,降水量則隨海拔的遞升而增加,地勢愈高,降水量愈多。同時在緯度和地勢均低處,氣溫一般皆高而降水量則有高有低,與局部地形緊密相關。之輩與農作物分布亦呈現錯綜復雜的狀態。當地群眾群眾總結的「高一丈,不一樣」和「旱收山,澇收川,不旱不澇收半山」的諺語,即是對隴南地形變化與水熱分布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基本規律的形象概括。

「秦隴鎖鑰,巴蜀咽喉」的戰略要道

-----------------------------------------------------------------

隴南地處中國地理幾何中心,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孔道。由於西秦嶺橫亘其間,重巒疊嶂,艱險異常,成為阻隔隴蜀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行人視作畏途,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絕唱。古代先民在高山峽谷之間,依山傍水,修建棧道,以為通途。由隴南入川溝通隴蜀交通的山口和棧道主要有:一是由兩當越故道山(今太陽山)經陝西勉縣入川;二是由徽縣經大河店至山西略陽,沿嘉陵江谷地入川;三是由武都循白龍江谷地至文縣碧口入川。由於所處地理位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因而隴南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歷代用兵的古戰場。漢光武「得隴望蜀」,諸葛亮六齣祁山,鄧艾偷渡陰平,吳玠揮師抗金,李自成艱苦奔殺,太平軍血戰階州……,直到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入川,都以這里為舞台,演出了一幕幕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活劇,遺留了眾多供後人憑吊的古跡。

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

----------------------------------------------------------------

隴南氣候溫和,風光秀美,山資水色兼有北國之雄渾奇峻,南疆之靈秀旖旎,渾然一體,相映生輝。全國三大天池之一的陰平天池綠山環抱,碧波粼粼,天生一個「翡翠世界」;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萬象洞奇幻絢美,氣象萬千,猶如世外仙台瓊閣;國家級重點保護、甘肅唯一具有北亞熱帶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觀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奇葩異樹,競相弄資,珍禽異獸,自由出沒,被贊譽為「甘肅的西雙版納」;分布於全區各縣的大河壩、三灘、紅土河、梅園溝、雲屏山等自然景點,茫茫林海,陣陣松濤,奇花異草,飛瀑流泉,被人們稱作「隴上小九寨溝」;白龍江兩岸「高江急峽雷霆斗,拓木蒼藤日月昏」,宛如幅幅精美的山水畫;徽成盆地桑麻遍四野,稻椒千重浪,呈現一派魚米之鄉的繁榮景象……,構成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多姿多彩,引人入勝。

源遠流長的地域文化

----------------------------------------------------------------

隴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地域文化,豐富獨特。境內寧家莊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傳說中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出生在隴南的仇池山。以牧馬立國的秦人先祖的都邑西犬丘,就在今天的禮縣、西和一帶。古老的氐、羌民族,曾在此建立地方政權,成為活動中心。漢、藏、回和古氐、羌等多民族長期聚居,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風俗民情。秦隴文化與巴蜀文化、漢族文化與藏、回等民族文化相互影響融合,使隴南地域文化呈現南北交融、古今並存的顯著特色。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產生過趙壹、仇靖、王仁裕、邢澍、張綬、何宗韓、吳鵬翱等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金石家和史學家,著述頗豐,名存千古。還有魚竅峽《西狹頌》、祁山堡武侯祠,飛龍峽杜甫草堂、仇池故國遺址、鸑鷟山登真洞、八峰崖石窟,吳山吳王碑、趙世延家廟碑……等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聞名遐爾,形成了眾多的人文景點,造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古老而神奇的隴南,吸引了歷代無數文人學士心往神馳,吟詠稱頌,名篇佳作,千秋流傳。詩仙李白曾往返隴蜀,涉足隴南,留下了千古絕唱《蜀道難》。詩聖杜甫曾寓居同谷,創作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愛國詩人陸游曾從軍河池,寫出了許多激動人心的篇章。大文豪蘇軾曾夢游仇池,作詩詠嘆:「一點空明何是處,老夫真欲往仇池」,表達了他嚮往隴南的強烈願望。

美麗而富饒的隴南,今天更加生機勃勃,蒸蒸日上,公路四通八達,旅遊方興未艾。以蘭州――天水為連接點的「絲綢之路」通往九寨溝的若干旅遊路線經過隴南,把隴南各主要觀光景點相連成片,形成蘭州――拉卜楞寺――宕昌――武都――文縣――九寨溝,天水――禮縣――西和――成縣――武都――文縣――九寨溝兩條主要旅遊路線。而禮縣祁山堡――西和歷城――成縣下辨――徽縣河池一線,又是三國遺跡旅遊路線的重要路線。近年來,隨著九寨溝的迅速崛起和隴南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這幾條路線正在變成「絲綢之路」至九寨溝之間的旅遊熱線,中外遊人爭相前往,絡繹不絕。

B. 甘肅文縣中廟鄉郵政編碼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強壩村委會[621222210200]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肖家溝村委會[621222210201]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中坪村委會[621222210202]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聯豐村委會[621222210203]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後渠村委會[621222210204]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候家溝村委會[621222210205]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余家灣村委會[621222210206]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孔家山村委會[621222210207]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大盤峪村委會[621222210208]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郭家壩村委會[621222210209]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李家壩村委會[621222210210]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化坪村委會[621222210211]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肖家壩村委會[621222210212]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小草溝村委會[621222210213]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茶園村委會[621222210214]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木家壩村委會[621222210215]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後壩村委會[621222210216]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坪里村委會[621222210217] 甘肅省文縣中廟鄉文縣中廟鄉大水村委會[621222210218]

C. 中廟的介紹

中廟又叫中廟鄉,位於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東部,白龍江下游,四川省廣元白龍湖上游。東南與四川省青川縣接壤,西與工碧口鎮為鄰,北靠武都。鄉境內的罐子溝是全縣海拔最低處,海拔高程為550米。南北長12公里,東西寬11公里,地域面積114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2.28%,是全縣地域面積最小的鄉之一。鄉政府駐地中廟,海拔570米, 距縣城100公里,距甘川交界的罐子溝18.6公里,距昭化火車站100公里,距廣元火車站120公里。

D. 文縣有哪些鄉

截至2012年,文縣轄4個鎮、19個鄉、1個民族鄉,305個行政村。
1個民族鄉:鐵樓藏族鄉。
4個鎮:城關鎮、碧口鎮、尚德鎮、中寨鎮(原中寨鄉,2012年撤鄉建鎮)。
15個鄉:丹堡鄉、劉家坪鄉、玉壘鄉、范壩鄉、中廟鄉、口頭壩鄉、尖山鄉、臨江鄉、梨坪鄉、舍書鄉、橋頭鄉、堡子壩鄉、石坊鄉、石雞壩鄉、天池鄉。
文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縣名。位於甘肅省最南端,與四川、陝西交界處,地處秦巴山地,是甘肅的南大門。東南與四川省青川縣、平武縣接壤,西鄰四川九寨溝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武都區。面積5000平方公里,人口24.09萬人(2012年),轄4鎮、15鄉、1民族鄉,305個行政村。

E. 甘肅隴南有多大

隴南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毗鄰川、陝兩省。現轄成縣、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康縣、武都、文縣、宕昌等9縣,佔地面積2.79萬平方公里,有人口250多萬。

隴南歷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秦統一六國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辯道4個縣級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設武都郡。民國初,隴南各縣隸屬渭川道。1949年8月,成立甘肅省武都分區,轄武都、西和、文縣、康縣、成縣、禮縣、西固(今宕昌縣境內)7縣,1950年--1951年改為武都專區,1958年武都專區合並於天水專區,1962年又恢復武都專區,1969年改為武都地區,1985年更名為隴南市人民政府。隴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據《史記》記載,華夏人文始祖伏羲,「生於仇池,長於成紀」,仇池即今西和縣,現西和縣有仇池山伏羲崖;成紀,即今天水一帶,天水市秦安縣存有大地灣遺址。到了周朝,隴南的禮縣又成了秦國的發樣地。 隴南市
秦先祖非子因在禮縣養馬有功,被周天子賜為「贏」姓,始有秦贏。自秦庄公被封為諸侯之後,秦庄公、秦文公、秦襄公等都在禮縣紅河一帶建國立郡,其中札縣大堡於發現的古墓群,被專家一致認定為秦先祖的第一陵園一西垂陵園和《史記》所載秦人發樣地「西犬丘」所在地。東漢建寧年間,成縣為李翕、耿勛兩位太守樹碑立傳。在豐泉山魚竅峽的石壁上鐫刻了《西狹頌》、《耿勛碑》。《西狹頌》摩崖石刻,以其方正雄偉的書風和「首尾無—缺失」的完整存留而享譽寰宇,令古今文人墨客嘆為觀止,是我國保存不多的漢代書法藝術瑰寶之一。漢末三國鼎立,地處魏蜀交界的隴南成為雙方拚殺的重要戰場,諸葛亮六齣祁山伐魏,演繹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膾炙人口的西城弄險、揮淚斬馬謖、木牛流馬運糧草、姜維大戰鐵籠山等動人故事;魏將鄧艾假道宕昌、武都、文縣,借陰平古道,長途奔襲無人之地700餘里,裹氈滾坡,終於進軍成都,「得隴滅蜀」。宋金時期,宋將吳詰、吳麟、吳挺兄弟父子承先繼後,駐師隴南,抗擊金兵,取得輝煌戰績,與岳飛、韓世忠齊名,為南宋偏安提供了有力保障。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二、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長征都經過隴南。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後到達宕昌哈達鋪修整,通過國民黨的舊報紙,得到了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和根據地的重要信息,並據此作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陝北去的重大決策,使哈達鋪成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和長征勝利的轉折點。

F.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2016年事業退休人員漲工資沒有

您好!甘肅省隴南市文縣2016年事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金額早就調整到位並且發放完畢,從2016年1月份起補發。謝謝閱讀!

G. 天價保費拒賠案現在重審了

甘肅天價保費拒賠案重審:男子駕車溺亡,妻子討要兩千萬保費。

王維紅去世的兩年多時間里,他的妻子焦小雲已兩次與中國平安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慶陽分公司(以下簡稱為平安保險公司)對簿公堂。

2016年3月15日,王維紅開車途經國道212線麒麟寺水庫時,墜入水庫身亡,他生前曾在平安保險公司購買了兩份保險。焦小雲向保險公司申請賠付,但遭拒賠。


甘肅省保險行業協會曾向法院發了一份函件,被原告認為干預司法。家屬供圖

2018年3月30日,甘肅高院以「一審存在審判人員應當迴避的情形,未迴避可能影響案件的公正審理」為由,將案件發回重審。該案於2018年8月29日在慶陽中院重審開庭。

在當天的庭審現場獲悉,庭審期間,原被告雙方主要圍繞案件中原告在投保期間是否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明確投保人同行業投保、個人收入及負債的真實情況;文縣公安局《03.15事故調查分析報告》以及《不予處理決定書》應如何認定;王維紅駕車墜入水庫該如何認定以及保險公司是否應該理賠4個焦點展開辯論。

平安保險公司認為,王維紅及焦小雲在投保期間故意隱瞞了其真實的家庭收入情況及負債情況,未如實告知其在其它同行業保險公司的投保情況,嚴重影響了其承保決定。另外,按照文縣公安局相關調查報告,王維紅駕車墜入水庫系在自主意識支配下完成的,應當認定其為自殺,按照有關規定保險公司不予理賠。

針對「自 殺」一說,焦小雲及其代理律師邀請了中國政法大學法庭科學技術鑒定研究所痕跡鑒定工程師程剛出庭作證。程剛稱,他接受焦小雲委託後於2018年8月13日前往事發地對現場進行勘察發現,事發地為近「s」形道路,並非交警所稱的「道路直,視野開闊」。此外,交警部門在事故分析報告中指出,路面無痕跡,因此推斷王維紅在事發時未採取任何制動措施,「但涉事車輛上裝有防抱死系統,一般在制動過程中不會留下制動印記。」

程剛說,交警部門的報告書中還稱事發地第二棵樹干東側61cm處樹皮脫落,痕跡最高點距路面76cm,因此推斷事發時王維紅曾加速行駛導致車輛騰空而起,「但在該樹距地面約15厘米處還留有一處擦痕,且該樹樹干細小,因此與車輛發生接觸時,並不是剛性接觸,樹干會發生傾斜。結合現場情況,樹干高處的痕跡屬於擦蹭形成,也說明了這一點。」

程剛說,經過計算事發地所留下的痕跡只要車輛時速超過31.4km/h,都可以留下來,「因此現場痕跡只能說明事故車輛是從此處墜入水庫,並不能得出加速行駛及騰空而起的結論。」

對於專家意見,平安保險公司則表示,程剛的專家證言中針對案件進行的痕跡鑒定系個人行為,並曾收取了鑒定費用,其證詞均是針對警方的「03.15」事故調查分析報告進行反駁,這並不是他的鑒定范圍,且證人證言具有感情偏向。

當天的庭審共持續了5個多小時,下午3時許,法庭宣布該案將擇日宣判。

來源:澎湃新聞(上海)

H. 甘肅隴南有多大

隴上江南
-----------------------------------------------------
在祖國內陸腹地,秦巴山地西部與青藏高原東側邊緣交匯地帶,有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這里山川秀麗,氣候溫潤,森林茂密,資源富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就是扼甘陝川三省要沖,素稱「秦隴鎖鑰,巴蜀咽喉」,被人們贊譽為「隴上江南」的甘肅省隴南市。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南陲,東連陝西,南接四川,西鄰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標在東經104°1′--106°35′,北緯32°38′――34°31′之間。東西長221公里,南北寬220公里,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武都、宕昌、文縣、成縣、康縣、徽縣、西和、禮縣、兩當等9個縣,242個鄉鎮,3423個村民委員會,54萬戶,250萬人口。境內有漢、回、藏等21個民族成份,7個民族鄉,少數民族人口5萬多人。市政府駐武都區城關鎮。

形態多異的地形地貌
------------------------------------------------------------------
隴南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位於我國階梯地形的過渡帶。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過渡,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東部與陝西秦嶺和漢中盆地連接。全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錯落相間,形成獨具特色、錯綜復雜的壯美景觀。北部西禮山地呈現低山寬谷的黃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東部徽成盆地介於北秦嶺和南秦嶺之間,長百餘公里,寬數十公里,呈現丘陵寬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為高中山與峽谷地,高峻山嶺與深陷河谷錯落相接,對比顯著,「舉頭峻峭嵯峨,側耳波濤洶涌」,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東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經銀洞山(海拔2468米)、牛頭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斷頭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巒疊嶂,崖壁陡絕,角峰鋸脊,石骨嶙峋。其間河谷幽深狹長,深切曲流十分發育,多急流險灘和瀑布。峽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狹窄的沖積平原斷續出現,其中武都平原綿長近50公里,寬不過1公里。周邊山峰:北為長江黃河分水嶺之大拉梁和岷峨山,東有甘陝邊界的透馬駒山,西有與甘南相鄰的蔥地山,南為甘川分界的摩天嶺。最高峰雄黃山,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縣西北部的屯寨鄉境內。最低點罐子溝,海拔550米,位於文縣東南部的中廟鄉境內,亦為甘肅省海拔最低點。

縱橫密布的江河溪流
-----------------------------------------------------------------
隴南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境內既多山,又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嶺間,處處溪水跌宕,飛瀑流泉。全市河流均系嘉陵江水系,一級支流有白龍江、西漢水等48條,總長1297公里;二級支流有白水江、岷江等751條,總長4756公里;三級支流有1651條,總長4313公里;四級支流有1312條,總長3428公里。百川爭流,河網縱橫,河流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0.5條。主要江河:嘉陵江幹流,流經兩當、徽縣東南部,境內流程86.2公里,年徑流量2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556平方公里。西漢水,為嘉陵江上游一級支流,流經禮縣、西和、成縣、康縣等4縣,境內流程205.6公里,年徑流量16.7億立方米,流域面積9569平方公里。白龍江,是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流經宕昌、武都、文縣等3縣,境內流程229.5公里,年徑流量93.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32萬平方公里。白水江,為嘉陵江二級支流,於文縣石雞壩鄉入境,在玉壘鄉關頭壩匯入白龍江,境內流程107.3公里,年徑流量34.3億立方米,流域面積3040平方公里。白龍江因其與秦嶺、淮河同在北緯33°――34°之間,同屬1月0℃等溫線經過區,此線以南的江河皆不封凍,因而與秦嶺、淮河同為中國地理上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分界線

立體分布的多樣氣候
------------------------------------------------------------------
隴南屬東亞季風氣候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脈走向的影響,區內氣候復雜多樣,分布獨特,水平分帶和垂直分帶均十分明顯,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觀。
一是南北溫差懸殊。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從亞熱帶濕潤氣候向暖溫帶濕潤氣候、溫帶半濕潤氣候和高寒陰濕氣候過渡,年平均氣溫5℃――15℃,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活動積溫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無霜期166――285天。武都、文縣南部及康縣東南河谷地帶....

I. 甘肅隴南有多少個鄉麻煩告訴我

隴南市(7) 武都區(7) 宕昌縣(7) 文縣(7) 禮縣(7) 陳院鎮(6) 洛塘鎮(6) 成縣(6) 碧口鎮(6) 丹堡鄉(6) 劉家坪鄉(6) 玉壘鄉(6) 范壩鄉(6) 口頭壩鄉(6) 尖山鄉(6) 臨江鄉(6) 梨坪鄉(6) 舍書鄉(6) 堡子壩鄉(6) 石坊鄉(6) 西和縣(6) 店村鎮(6) 永興鄉[甘肅省隴南市禮(6) 馬河鄉(6) 固城鄉(6) 湫山鄉(6) 上坪鄉(6) 江口鄉(6) +展開 兩當縣(6) 西坡鎮(6) 伏家鎮(6) 江洛鎮(6) 泥陽鎮(6) 嘉陵鎮(6) 銀杏樹鄉(6) 水陽鄉(6) 栗川鄉(6) 榆樹鄉(6) 大河店鄉(6) 徽縣(5) 哈達鋪鎮(5) 上丹鄉(4) 官鵝藏族鄉(4) 康縣(4) 屯寨鄉(4) 長壩鎮[康縣](4)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4) 宋坪鄉(4) 姜席鎮(4) 西峪鄉(4) 左家鄉(4) 郭河鄉(3) 安化鎮(3) 尚德鎮(3) 漢林鄉(3) 肖家鄉[文縣](3) 三倉鄉(3) 五庫鄉(3) 漢王鎮[武都區](3) 拋沙鎮(3) 黃渚鎮(3) 紅川鎮(3) 橋頭鄉[文縣](3) 中寨鄉[文縣](3) 小川鎮(3) 漢源鎮[西和縣](3) 沙壩鎮(3) 石雞壩鄉(3) 蘇元鄉(3) 長道鎮(3) 黃陳鎮(3) 洛峪鎮(3) 石堡鄉(3) 十里鄉[西和縣](3) 蘇合鄉(3) 稍峪鄉(3) 馬元鄉(3) 曬經鄉(3) 蒿林鄉(3) 太石河鄉(3) 六巷鄉(3) 兩河鎮[康縣](3) 阿塢鄉(3) 祁山鄉(3) 紙坊鎮[成縣](3) 永坪鄉(3) 賈河鄉(3) 崖城鄉(3) 羅壩鄉(3) 車拉鄉(3) 洮坪鄉(3) 興化鄉[甘肅省隴南市宕(3) 桔柑鄉(3) 雷王鄉(3) 龍林鄉(3) 中壩鄉(3) 沙金鄉(3) 草坪鄉(3) 雷壩鄉(3) 肖良鄉(3) 三峪鄉(3) 灘坪鄉(3) 平洛鎮(3) 站兒巷鎮(3) 岸門口鎮(3) 陽壩鎮(3) 雲屏鄉(3) 望關鄉(3) 寺台鄉(3) 大南峪鄉(3) 迷壩鄉(3) 王壩鄉(3) 碾壩鄉(3) 豆壩鄉(3) 白楊鄉(3) 麻沿河鄉(3) 太石鄉(3) 銅錢鄉(3) 虞關鄉(3) 蒲池鄉(2) 大橋鄉[西和縣](2) 八力鄉(2) 木耳鄉(2) 龐家鄉(2) 大舍鄉(2) 何家堡鄉(2) 中廟鄉(2) 簸箕鄉(2) 裕河鄉(2) 外納鄉(2) 新城子藏族鄉(2) 竹院鄉(2) 透防鄉(2) 甘江頭鄉(2) 磨壩藏族鄉(2) 王磨鎮(2)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2) 佛崖鄉(2) 何壩鎮(2) 熊池鄉(2) 石峽鎮(2) 白河鎮[禮縣](2) 顯龍鄉(2) 鐔河鄉(2) 南陽鎮[宕昌縣](2) 金廠鄉(2) 盧河鄉(2) 索池鄉(2) 池壩鄉(2) 豆坪鄉(2) 化埡鎮(2) 坪埡鄉(2) 盤底鄉(2) 西高山鄉(2) 三河壩鄉(2) 渭河鄉(2) 理川鎮(1) 泰山鄉[兩當縣](1) 店壩鄉(1) 鐵樓藏族鄉(1) 臨江鋪鄉(1) 好梯鄉(1) 韓院鄉(1) 錦屏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宕昌鎮(0) 玉皇鄉(0) 甘泉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鹽官鎮[甘肅省隴南市禮(0) 石橋鎮[甘肅省隴南市禮(0) 寬川鄉[甘肅省隴南市禮(0) 官亭鎮[甘肅省隴南市宕(0) 草河鄉(0) 城郊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紅河鄉[甘肅省隴南市禮(0) 金木鄉(0) 牛家鄉[甘肅省隴南市宕(0) 南河鄉[甘肅省隴南市宕(0) 五馬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魚龍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西支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東江鎮[甘肅省隴南市武(0) 黃坪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三河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柏林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將台鄉[甘肅省隴南市宕(0) 馬街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兩水鎮[甘肅省隴南市武(0) 隆興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龍壩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龍鳳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鐔壩鄉(0) 大坪鄉[甘肅省隴南市成(0) 支旗鎮(0) 秦峪鄉(0) 楊店鄉[甘肅省隴南市兩(0) 化馬鄉[甘肅省隴南市宕(0) 新寨鄉[甘肅省隴南市宕(0) 魚池鄉[兩當縣](0) 張家鄉[甘肅省隴南市兩(0) 獅子鄉[甘肅省隴南市宕(0) 金洞鄉[甘肅省隴南市兩(0) 馬營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水泉鄉[甘肅省隴南市成(0) 大堡鎮[甘肅省隴南市康(0) 二郎鄉[甘肅省隴南市成(0) 柳林鎮[甘肅省隴南市徽(0) 雲台鎮[甘肅省隴南市康(0) 南康鄉[甘肅省隴南市成(0) 角弓鄉(0) 興隆鄉[甘肅省隴南市西(0) 石門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高橋鄉[甘肅省隴南市徽(0) 琵琶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月照鄉[甘肅省隴南市武(0) 楓相鄉(0) -收起

閱讀全文

與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中廟鄉前多少年交養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員工到退休年齡強行上班有沒有工資 瀏覽:547
長壽花葉子發黃不發亮怎麼辦 瀏覽:686
養生館適合哪些地方 瀏覽:813
父母不可能不肯付出說明什麼 瀏覽:267
體檢後多久可以復查 瀏覽:293
社區老年人跳舞活動方案 瀏覽:885
只買社保不買醫保退休工資是不是一樣的 瀏覽:175
老年人的早飯還可以吃什麼 瀏覽:858
跟女朋友分手了怎麼跟父母交代 瀏覽:928
老年人直接參加社會的政治活動 瀏覽:739
現行退休金支付方案 瀏覽:934
中斷交養老保險 瀏覽:281
老年人過六一的好段子 瀏覽:125
孝順兒子事跡 瀏覽:701
脈脈長壽 瀏覽:422
老人耳聾聽不見電視聲音怎麼辦 瀏覽:806
章瑩穎父母是什麼電影 瀏覽:442
蘇州智慧社區養老品牌有哪些 瀏覽:583
老年人刊物 瀏覽:934
長壽花稻米油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