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曼华的《我们正在老去》
今年83岁的李奶奶,独居,她每天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她的孩子周末来陪她吃一顿饭。
北京汽南社区建设协会的王会长,今年已经80岁了,他认为,中国养老是一个庞大的问题,他在20年前就养老提出一个设想,他一直为这个设想四处奔走。
远在北京郊区的一家民办敬老院,住进来的大多数是老年痴呆重症患者,他们是一群处在生命末端的老人,周围充满了死亡的气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在维护着他们最后的尊严。
这家建立了11年的民办养老院,时刻面临资金和人才的困境,常常陷入破产的边缘。 从2008年开始,我放下了即将开拍的第二部女性电影,决定用五年的时间,做一系列养老题材的纪录片和电影。
身边的人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对,你还没到养老的年纪,为什么会对养老题材感兴趣?
我居住的小区是新式小区,年轻人居多。出去散步,最常见的一幕情景是:一个小婴儿,后面跟着四个大人,甚至六个大人。
这种排场让人惊奇,但很快了解:这些小婴儿是“独二代”!身为“独一代”的80后也做父母了!
独二代”一出生,就是六个大人争抢的超级宝贝,三个家庭倾尽所有的财力和精力都放要到这个宝贝身上。
与备受宠爱的“独二代”相对应的,却是一组令人惊讶的数字,中国目前有1.76亿老人,并以每年800万速度增长。
中国,以跑步速度全面进入老龄化。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面临的是要抚养4个老人。
而“独二代”们要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事实,未来要抚养6-12个老人。
“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在中国沿续了千年的传统,不可能满足高速老龄化形势了。
偶然看到一首《写在养老院的诗》,不禁落泪。
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父母正在老去,我们都要老去,我们该怎么办?
一则新闻报道,让我悲从心生:2008年2月,一位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直到孩子回家探亲才被发现。
这件事让我产生极大的震动,决定要为老人做点什么。
目前中国养老的最大困境是什么?老人每个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未来怎么养老?
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我希望用影像寻找答案,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人民日报: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科技日报:首部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新浪网 :首部关注空巢老人的纪录片问世
网易公益:首部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呼吁给力养老业
中国军网:首部关注空巢老人的纪录片问世 年轻女导演呼吁社会给力养老业
中国网: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和讯网: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网易新闻中心: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新浪新闻中心: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中国网络电视台: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焦点中国网: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中国传媒大学网“电影时光”系列活动——《我们正在老去》纪录片放映及导演李曼华交流会圆满结束
西城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展:公益纪录影片《我们正在老去》暨同名摄影图片走进汽南社区首展
南方健康网:一项针对全球12.5万多人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比谁都怕老
摄影展主要报道
中国妇女网英文版:Chinese Director's Photography Exhibition Features Senior Citizen Life
养老网:《我们正在老去》受邀参加首届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
中国军网:摄影作品《我们正在老去》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引关注
B. 什么是有尊严的养老生活
前段时间,公司有个养老项目,便走遍了重庆各大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并且和重庆养老行业的资深专业人士进行了很多次深入的沟通。
但是沟通和探讨的本质却是养老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研究更多的是怎么赚老年人的钱,怎么让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而我们却忘记了探讨养老的本身。
什么是真正的养老生活,纪录片《人生果实》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养老生活不是去养老院躺着,和一群行将就木的人机械地生活,什么时候就餐,什么时候活动,什么时候下午茶,什么时候散步……养老生活也不是中国传统的和儿女在一起,给儿女做做饭、扫扫地、带带孙子……
真正的养老生活应该是依然能自食其力,而且怀揣梦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果实》中的日本老年夫妇做到了。
我的爷爷已经在床上躺了快三年了,只有手能动,头脑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吃饭要喂,大小便完全不能自理。我的几个叔、姑都是很尽心尽力地在照看爷爷,把他照顾得很好,用外人的话来说,如果没有这些儿女的悉心照顾,爷爷应该早就不在了。
或许在外人看来,爷爷是幸福的,但是爷爷他就真的快乐幸福吗?爷爷一生走南闯北,在说糊话的时候还想着要走哪里去哪里,但现在他的活动区域不会超过半米。
所以说和《人生果实》中的老年夫妇对比起来,爷爷是绝对的不幸福,而且还是在受罪,更关键的是是让这些儿女跟着他一起受罪。
也许我这样说是不孝的,或者说是大逆不道的,但是我只是说出了事实而已。而中国大部分的老人或许就是跟我爷爷的情况一样,要么养老院,要么在家躺着,甚至更严重的无人照看直至病死。
所以《人生果实》给我们示范了一种绝佳的养老方式,那就是自食其力地居家养老,去种自己喜欢吃的菜,去种自己喜欢的果树,去做自己喜欢的建筑或者小物件,然后和朋友一起分享成果,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然后在这样的生活中,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或者是猝不及防的,但是走得很坦然,没有一丝痛苦,也没有一丝眷念,至少这个世界自己留下了痕迹,而自己活出了自己,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更关键是在年老时----活出了尊严。
所以养老不是一个产业,不是里面蕴藏着多大的商机,就像阐述的中国养老产业,中国到2030年将有多少亿的老年人产生,这将是多大的财富蛋糕。从而引导更多的企业,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投入。而这绝对是一种错误的导向!
因此,养老是一个理念问题,自己应该怎么活,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自己,才是正确的社会引导,才是每个人从年轻时就要一直思考的问题。
《人生果实》很好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与自然、建筑的关系,也很好地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人到生命终结的时候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真实而又美好,自然而又返璞归真。
【徒步看天下】长期征集——微故事、微观点
C. 《被遗忘的时光》已经收官却余温未散,这部剧给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被遗忘的时光》已经收官,但是很多观众对于这部剧还意犹未尽,甚至有些人会看两遍这部剧,个人觉得这部剧还是很值得看的,其实它是一部记录型的电影,他主要讲述一个老人因为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其实阿尔茨海默症主要是老年痴呆患这种病的老人基本上会慢慢记忆力减退,而且逐渐变得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时候能想起来很久以前的事情,但是前几分钟刚做过什么事情他们就会忘记,甚至有时候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这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症状。
D. 李曼华主要经历
李曼华
导演,编剧。2002年到2007年在央视担任《人物》纪录片导演,她曾拍摄了多部人物纪录片。从央视辞职后,她创办北京迷影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多年来专注老年和女性题材影像作品的创作,致力于老龄问题以及关注女性成长。她深入调研老年生活和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在创作中成为了诸多老年人信赖的朋友。基于对老龄社会的深入洞察,2012年提出了“享老主义”的理念,并拍摄了唯一为父亲节定制的电影《金色时光》定档2014年6月14日。2015年,《金色时光》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2015年10月,举办中国梦享老梦首次享老分享会。2016年完成系列纪录片《享老浪潮》。
中文名:李曼华
外文名:ManhuaLi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
出生日期:9月2号
职业:导演,编剧
毕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
主要成就:第五届美国国圣地亚哥女性国际电影节提名
中国西安民间国际影像节最佳导演
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2015年北京市孝星
代表作品:《我们正在老去》、《金色时光》
个人简介
李曼华,女,纪录片、电影导演。现居住中国北京。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迷影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亚洲女性发展协会理事兼影视专业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2002年进入CCTV文化专题部《人物》栏目,担任人物纪录片导演,在五年间拍摄数十部人物纪录片。
2007年4月,成立电影工作室,策划、编剧完成女性电影三部曲《闭上双眼》、《自言自语》、《名存实亡》。并完成同名女性小说。
2007年7月,作为编剧,导演,制片人完成女性电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故事长片《闭上双眼》,入围第五届圣地亚哥女性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单元,第三届印度女性国际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
2011年7月,作为导演的人物纪录片《范长江》获得中国西安民间影像节最佳导演奖。
2008年至今,致力于推动女性进步,关注老年事业。
目前工作主要包括,一方面,对现代女性生存状态进行调研、梳理,观察、思考,希望用纪录片、电影、小说、摄影等多种方式呈现,使一些陷入生存或精神困境的女性得到关注,从而这些女性获得帮助。
另一方面,主要关注中国养老问题以及全球老龄化问题,准备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如拍摄一系列养老题材的纪录片、电影,图片摄影等,呼吁全社会关爱老年人,希望推动中国养老改革。
2011年10月,制作完成中国首部反映中国高速老龄化养老现状,中国空巢老人生存状况的纪录片《我们正在老去》暨同名摄影展。
2013年1月,制作完关注“失独老人”的电影短片《楼梯》。
2013年到2014年,制作完成纪录电影《金色时光》,并定档2014年6月14日全国公映。
2015年,《金色时光》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同时,《金色时光》获得第四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纪录电影提名
获得国家新闻广播电影局2014年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
2015年10月,举办中国梦享老梦首次享老分享会。
2016年完成系列纪录片《享老浪潮》。
北京迷影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亚洲女性发展协会理事兼影视专业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主要作品年表
2002年导演人物纪录片《古琴大师----李祥霆》、《神经外科专家—韩济生》
2003年导演人物纪录片《中医专家----刘保延》、《海洋科学家—翦知敏》
2004年导演人物纪录片《著名作家----王小波》、《国际著名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卡纳第》、《国际著名导演—张元》
2005年导演人物纪录片《国际整形医生--范金才》、《环境艺术家—米丘》《新闻家---范长江》
2006年导演人物纪录片《麻风病专家---李桓英》、《人兽共患病专家----于恩庶》、《影视明星—张静初》
2007年导演剧情片《闭上双眼》
2008年编剧剧情片《六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蓝莲花》
2009年导演女性口述史《我是谁?》
2010-2011年导演纪录片《我们正在老去》暨同摄影展
2013年,拍摄制作电影《金色时光》。
2014年6月15日,电影《金色时光》全国公映。
2015年《金色时光》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2015年10月,举办中国梦享老梦首次享老分享会。
《我们正在老去》
故事梗概
今年83岁的李奶奶,独居,她每天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她的孩子周末来陪她吃一顿饭。
北京汽南社区建设协会的王会长,今年已经80岁了,他认为,中国养老是一个庞大的问题,他在20年前就养老提出一个设想,他一直为这个设想四处奔走。
远在北京郊区的一家民办敬老院,住进来的大多数是我们老年痴呆重症患者,他们是一群处在生命末端的老人,周围充满了死亡的气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在维护着他们最后的尊严。
这家建立了11年的民办养老院,时刻面临资金和人才的困境,常常陷入破产的边缘。
导演阐述
从2008年开始,我放下了即将开拍的第二部女性电影,决定用五年的时间,做一系列养老题材的纪录片和电影。
身边的人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对,你还没到养老的年纪,为什么会对养老题材感兴趣?
我居住的小区是新式小区,年轻人居多。出去散步,最常见的一幕情景是:一个小婴儿,后面跟着四个大人,甚至六个大人。
这种排场让人惊奇,但很快了解:这些小婴儿是“独二代”!身为“独一代”的80后也做父母了!
独二代”一出生,就是六个大人争抢的超级宝贝,三个家庭倾尽所有的财力和精力都放要到这个宝贝身上。
与备受宠爱的“独二代”相对应的,却是一组令人惊讶的数字,中国目前有1.76亿老人,并以每年800万速度增长。
中国,以跑步速度全面进入老龄化。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面临的是要抚养4个老人。
而“独二代”们要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事实,未来要抚养6-12个老人。
“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这种在中国沿续了千年的传统,不可能满足高速老龄化形势了。
偶然看到一首《写在养老院的诗》,不禁落泪。
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父母正在老去,我们都要老去,我们该怎么办?
一则新闻报道,让我悲从心生:2008年2月,一位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直到孩子回家探亲才被发现。
这件事让我产生极大的震动,决定要为老人做点什么。
目前中国养老的最大困境是什么?老人每个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未来怎么养老?
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我希望用影像寻找答案,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科技日报:首部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新浪网:首部关注空巢老人的纪录片问世
网易公益:首部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呼吁给力养老业
中国军网:首部关注空巢老人的纪录片问世年轻女导演呼吁社会给力养老业
中国网: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和讯网: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网易新闻中心: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新浪新闻中心: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中国网络电视台: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焦点中国网:关注空巢老人纪录片问世
中国传媒大学网“电影时光”系列活动——《我们正在老去》纪录片放映及导演李曼华交流会圆满结束
西城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展:公益纪录影片《我们正在老去》暨同名摄影图片走进汽南社区首展
南方健康网:一项针对全球12.5万多人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比谁都怕老
摄影展主要报道
中国妇女网英文版:ChineseDirector'
养老网:《我们正在老去》受邀参加首届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
中国军网:摄影作品《我们正在老去》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引关注
《金色时光》
故事梗概
86岁的李安格是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技术顾问,后来曾受命组建中国少年女排希望队,寄望通过培养新生力量有一天把冠军再夺回来。壮志未酬人已老,退休后的李安格听到张雨生的歌《我的未来不是梦》,有感而发,改编了歌词,写出了《我的希望不是梦》,没有受过任何音乐专业训练的他自此迷上写歌,并组建了“金色时光”老年合唱团。85岁那年,他决定要在自己86岁生日的时候搞一场个人作品合唱音乐会。电影《金色时光》以真实纪录的方式跟踪拍摄了李安格和他的平均年龄超过75岁的老伙伴们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这个音乐会梦想的追梦之旅。片中也贯穿着他跟80岁还在坚持每天打网球的老伴以及天生智障的46岁女儿之间的亲情故事。全片欢乐励志,有人说是“大陆版的《不老骑士》”,也有人说是“草根版的褚橙故事”。
媒体报道
2013年秋季刊《绿公司》杂志享老主义
2013年12月《孝行天下》栏目曼华享老主义
2014年3月31日京华时报我们可以选择“享老”的方式老去
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纪录电影《金色时光》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
2014年5月19日《快乐老人报》时间老了,帅哥依然年轻
2014年5月31日搜狐人文影展《金色时光》昨举行讲励志故事
2014年5月31日新华网老人也过儿童节《金色时光》61特别放映温情满满
2014年6月6日1950电影网电影《金色时光》首映老年人追梦故事感人至深
2014年6月6日新华网首部“享老”纪录电影《金色时光》亮相北京电影节
2014年6月6日新华网《金色时光》首映鼓励退休的“咱爸咱妈”重新出发
2014年4月21日搜狐网“享老”纪录电影《金色时光》定档六月献礼父亲节
2014年6月9日中国新闻网电影《金色时光.》首映呼吁年轻人帮爸妈追梦
2014年6月9日北京晚报《金色时光》:86岁排球老将出演电影男主角
2014年6月10日《天津日报》中国纪录片最缺现实题材”---专访《金色时光》导演李曼华
2014年6月11日中老年时报享老比养老更重要
2014年6月11日广州日报“快乐大叔“的秘密
2014年6月中国中央电视台《爱电影》栏目金色时光
2014年6月11日今视新闻《金色时光》6月14日上映老年观众看后飙泪
2014年6月11日南方日报《金色时光》看哭观众广州
2014年6月12日深圳特区报《金色时光》致敬父辈
2014年6月14日新华社深圳站国内唯一一部父亲节定制电影《金色时光》14日上映
2014年6月14日《京华时报》:老人题材《金色时光》导演李曼华:选择"享老"方式老去
2014年6月14日《北京晚报》:86岁排球老将上银幕拉横幅宣传电影求“上头条”
2014年6月14日《京华时报》:首部“享老”电影将在父亲节温暖上映
2014年6月14日《快乐老人报》:时间老了,帅哥依然年轻
2014年6月16日凤凰娱乐《金色时光》导演:享老的核心就是做自己
2014年6月刊《中国老年》杂志80后导演拍“享老”片一起享受金色时光
2014年6月刊《电影世界》导演李曼华专访:没梦了会很怕老
2014年10月刊《金色年代》追逐梦想任何时候都是“金色时光”
2015年12月28日北京晚报“享老主义”新理念活出精彩
《闭上双眼》
故事梗概
在小玉的成长记忆中,父亲每天都出去喝酒,经常喝醉后和母亲吵架,甚至打母亲。终于有一天,母亲张艺和父亲离婚了。母亲很快再嫁,小玉判给了父亲。这一年,小玉十七岁。
母亲的第二任丈夫王亮是一个小老板,他因为欠了赌债,逃跑到北京,和张艺开了一家服装店。服装店生意冷清,为此夫妻俩关系日益紧张。
几个月的一天,小玉突然从鞍山到了北京,出现在母亲和王亮面前。母亲极力劝小玉回鞍山,但王亮却热情地挽留了小玉。
小玉的到来,似乎给这个濒临解体的家庭带来一丝希望,但很快,三个人的关系迅速错位,事情的发展变得不可控制
造成这个家庭的悲剧,是现实的残酷,还是人心的无力,每个人可能自有答案。
导演阐述
在我们这个信仰匮乏的国度里,家庭一直扮演着宗教的角色,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家庭或爱情曾经几乎是生命个体唯一的心灵慰藉。
如今,家庭伦理的失范和爱情信仰的消解,必然导致这一代人的肆无忌惮和无所敬畏。四处都是已经无所皈依,无所依恋的人,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女性电影三部曲,是希望通过女性视角讲述三个不同年龄段、生活背景、地域的三个家庭故事,来展示中国大时代变革中,由于价值观的瓦解,信仰的沦丧导致集体心灵焦虑和家庭危机。
这三部电影,看似是发生在某个地方、某个家庭、某个人的特殊故事,背后却隐藏着整个大时代的人们,物质极大丰富同时,精神也贫困到极点。往日的家庭早已不在,爱情亦消解,我们每个人正在面临危机。
E. 9.2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看哭千万人:人这一生,只欠父母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DaptlgcDQvCNHhWfeaLvw
阅读量:10万+
标题拆解:
未加工前传达的本意:表达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爱的亏欠
本标题如何渲染的:高分影片(9.2分(吸引读者))+怎么了(看哭千万人)+观点(即将所写的对象(人)+核心主题词(一生+只)+怎么了(欠)+被陈述对象(父母))
比如:《最感人偷拍刷屏全网:生活太难,但总有人爱你》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yYl4Sez5pG7bZeF9iISDw
标题拆解:热点(修饰词(最感人)+动作(偷拍))+怎么了(刷屏全网)+观点(即将所写对象(生活)+核心主题词(难+有人)+怎么了(爱)+被陈述对象)
内容拆解:
说明:加粗黑体是拆解内容分析
开头:
1.知乎高赞或热点作为观点引入作用分析。
来自第一篇文章:知乎上曾有人问:“人,什么时候才真正的长大?”
为什么要用知乎,引出话题,而不是自己说。
因为知乎上的话题更具有广泛性,更具有代表性,增加话题的信服力,所谓你说的都不是,我只听专家的和第三方的,而如果通过第三方来讨论话题,相当于也是把读者带到文章里来一起讨论。
来自第二篇文章:最近,一则新闻被人民日报点赞,视频内容感动了不少网友。
为什么要用人民日报点赞这种语言呢,用其它不好吗?比如,最近,一个视频内容感动了不少网友。读者一看,管你啥视频,无非是你自我感动,你感动不代表我感动,这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的猜疑和不良情绪。而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写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该怎么做,就是第三方权威性。读者一看到人民日报点赞,就会突想:”唉,人民日报点赞耶,不会是什么大新闻吧?“这就增加了读者的探索欲望,而天生的不良情绪就不会被带起来。
2.知乎高赞或新闻事例描述拆解分析
来自第一篇文章:
有个回答,想起来眼泪仍会落下。
有个回答是这样说的—>有个回答,想起来眼泪仍会落下,注入情感,是文字更加地富有情感
为什么用“落”而不用“流”,首先词典里“流”的意思是液体流动,这是修饰本质的动词;“落”的意思是物体因失去支持而下来。所以,使用落则会更加地生象形动。
“所谓真正的长大,可能就是彻底失去父母的那一刻开始。”
为什么用 “有个回答” ,原因是获得高赞的回答,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回答,增加了观点信服度。
为什么会写到“想起来眼泪仍会流下”,原因是为即将引出的观点注入情感,引发读者共鸣。
最近,央视网《人生第一次》纪录片,打动了无数人。
引入热点事件,什么事件?《人生第一次》,怎么了?打动了无数人。
年近八旬的戴华,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决定只身一人搬到养老院。
被陈述对象,发生了什么事?不给子女添麻烦,决定只身一人搬到养老院
修饰年龄的词:年近八旬,为什么不用年迈,因为直接修饰去了,就不会留想象空间给读者了。而是用年近八旬,则读者看了就有空间去思考,这是名高龄老人。所以,写作者要在文字上多留空间给读者想象,写的时候又把它写出来。
在离开之前,她在空旷的房间坐了半天,小心翼翼地将桌上的灰尘擦拭。
离开之前被陈述对象做了什么?坐了半天,讲桌上的灰尘擦拭。
添加修饰词,为什么要使用空旷的这个词来形容房间?原因是空旷的房间更能体现那种孤独感,更具有画面感。为什么不说孤独的坐了半天,这太直接了,读者一瞟而过,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就没了,就不会深刻,就不会有那种画面感让读者去享受。
为什么要用小心翼翼这个词去形容擦的这个动作?原因是更加地生动想象。让干巴巴的文字有了灵魂,本身就是一个人在做着一件事,而如果干巴巴的字去陈述,描述出来的就是干巴巴的,而要文字活起来,就需要加入人的动作,让文字拟人化,给读者透过文字,看到的是一个人在做着一件事,而能想象成什么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画面。
她踌躇着,眼里满是不舍。
文字写活了,接下来注入情感。被陈述对象做了这些事,都在体现什么呢?不舍。为什么不舍,接下来又继续论述。
打包的时候发现以前珍藏的“心头爱”都成了带不走的“负担”:鞋27双,带走7双;相册38本,带走8张;证书10本,一本也没有带走。
心头爱—>负担。用平常的物品从侧面来衬托出了被陈述对象的多么不舍与无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原因是情感更加的朴实,文字更加的贴合,读者会很容易感受这里面的情感。所以,一段文字哪怕写的五彩斑斓,不如一句饱含的情感语句。这也是情感文必须修炼的一颗,需要不断地去磨练自身的文字,如何在朴实文字中透出浓厚的感情,这就像朴实的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写成这样,就很容易写出使读者产生共鸣的句子。
就这样,戴华拖着简单的行李,落寞地踏上了人生最后一条路,未知又迷茫。
她在镜头前微笑着唱,最美不过夕阳红。却在转身的一刹那,偷偷抹了眼泪,那离去的背影既辛酸又无奈。
好在哪?反转。如果我用:她在镜头前唱了一句,最美夕阳红,然后转身就走了。就很平淡,一点情感都没有。
所以怎么写呢?(被陈述对象)+镜头前+(修饰词)+动作,反转:(与之前情感发生了变化)离去(转身+(时刻)+(动作修饰词)+(动作))
深以为然,父母太懂我们的不易,怕麻烦我们。
起承转合句,前面陈述了被陈述对象这做了什么,而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懂我们不易,怕麻烦我们。
之后加入衔接词,以及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写出之间的逻辑关系。
起承转合句,不一定是前面做了什么,用原因起承转合,而是灵活变化的。如果前面论述的是暖人事件,则可以提出例子中的核心主题词,进行渲染写出,在延申到其它方面。最后引出自己的观点。
独自咽下所有的苦,将沉甸甸的爱化为了成全。
起承转合句,将离去的背影心酸又无奈透出的情感升华。
两句起承转合句,上一句解释了父母这样做的原因,下一句论述了父母为了这样做,怎么了。
如果换种表达方式:前面说完“那离去的背影既心酸又无奈”后,接着“来到养老院独自生活。”
这确实能把故事情节说完,但让读者读下来会怎么样,很平淡,读者花时间来看你这样干巴巴的故事,还不如听到有这么个故事,不如自己去搜来看看。所以,描述完一个故事,故事里已经含有感情了,但这都还不够,要干嘛,升华,升华故事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用文字带着读者产生联想,让读者觉得自己是在看电影,看到一个故事情节时,如何的表达自身的情感,是哭、是笑、还是严肃。而文字恰恰没画面让读者来得那么快,所以我们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什么问题?读者再看文字时,潜意识的情感表达,但又不知如何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写作者来帮读者完成这样的表达。这就是引发读者共鸣的来源。
接下来就是通过对后面的故事逐步引出观点。
去养老院或独自生活,这是他们活了大半辈子,最后能为我们做的事。
这一句是即将写被陈述对象换了一个环境的起承转合。
如果换做,在养老院里,怎么样怎么样。显然一下子就把故事一下子拉完了,这就会导致读者缺乏读下去的欲望。而作为写作者,我们该怎么办呢?挖掘,一点一点挖掘事例中可以写的点,而不是一下子就把整个事一下子把情感全部拖出来,呈现再读者面前,而是什么?一点一点的挖,并用修辞的语言去渲染它,让读者感觉还有很多没写完,还有很多情感没表达完,直到表达得淋淋尽致,让读者感觉到满意了,就可以停下来了,因为过多反而会让读者觉得你在有意表达,刻意表达,这就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但我们不知道,养老院看上去什么都有,有电视、空调、洗衣机,但单单没有最思念的儿女。
将新的环境有的和没的形成对比,突出没有的,也是被陈述对象最想要的,这样形成对比更能突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换做:但我们不知道,养老院虽然设备齐全,却没有儿女的陪伴。
两者一对比,前者给人的感觉是正在亲身体验一般,将所有的物,以及主人公的心中所想,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文字有情感的表达了出来。而后者,则仅仅是停留在描述有这么些东西,有这么些人,冷冰冰的。
他们经常孤寂地坐在走廊,望着漂泊的白云,一发呆就是大半天,有时还要眼睁睁看着身边同龄人一个个离去。
描述画面里主人公的生活,从而从侧面衬托主人公此时的应时应景,所思所想。为什么用此种方式呢?原因:一是有画面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二是文章不是写给一个人看的,是给很多读者看的,让不同的人看,对号入座,让其产生读者自身的情感,而不是写作者一个人的独角戏。三是将原情感还给主人公,主人公真实的情感才是最动人的,写出来的语言才是最朴实的,也是最容易引发读者共鸣的,天花乱坠的去描述故事,还不如真实情感的还原故事情感,认真的写好每一个细节,将主人公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换做:来到养老院的她,只身一人,孤独的生活着。
看似有情感,会让人感觉孤独,但这却是有意而为之的东西,让人看了,你不是再向我传达一个怎样的故事,而是刻意的再向我传达某种情感,无非就是说完这些,你要向我表达主人公的孤独嘛,然后接下来要让我做些什么嘛,这就很容易引发读者的情绪。
而前者的表达则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什么问题?刻意而为之的传达。作为写作者,我并非刻意向你传达某种观点,而是用轻淡朴实的语言向你展示我看到的故事,剩下的留给读者自己想象,是可笑、感动、悲伤这都全在于读者读了以后的感受。这样还有个好处,就是情感的传达会更加深刻,更能升华主人公的情感。
父母变老,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终极命题,我们无法回避。
论述完故事,引出观点这一点非常重要,衔接的不好,就是断层的,短片的,让人感觉看完了一个世界,又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让读者不清楚你想要传达的是什么,这就造成很大的误区,所以衔接如何做呢?
1.提取被陈述对象和陈述对象。2.提取通过例子所要传递的核心主题词。3.论述被陈述对象与陈述对象之间的关系。
例如,本句中,被陈述对象(父母)+核心主题词(变老)+陈述对象(我们)+陈述对象与被陈述对象透过核心主题词折射出的是一个怎样关系(终极命题)
换做:父母作为陪伴我们一生的对象,将一生最无私的爱都奉献给了我们。
看似还可以,读起来还不错,但这就好了吗?有那意思了吗?并没有。仔细来看。
首先拆解这一句:被陈述对象(父母)+核心主题词(她们的爱)+陈述对象(我们)+关系(奉献)
这与故事中父母变老,去孤儿院有关系吗?的确有,但是重点吗?不是,为什么?因为我们传递的是我们这一生都在亏欠着父母,而不是传递父母把爱都给了我们,谁不知道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而这一句难道就不行了吗?不是,可以写,但不是写在这里,而是写在故事里,让故事的情感饱满起来。而作为故事与观点衔接的句子,是要将故事的核心主题词提取出来,论述被陈述者与陈述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观点。
他们给予的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总是笑着说没事。
我们不知道,他们要的其实很简单。
迟暮之年,能在碗中、热汤内、夕阳下、相碰的茶盏里,人生最后的时光,静默感受和子女相伴的人间烟火。
来自第二篇文章:
贵州凯里一名老人乘电梯时轮椅突然失控,失控的一刹那,两名女子本能地冲了出去,硬生生用身体截停轮椅,救下老人。
而在陈述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渲染整个主体框架,让干巴巴的东西活灵活现起来,即所谓的画面感,给人一种看电影的感觉。
轮椅失控->轮椅突然失控,给读者一种惊悚的感觉。
失控的时候->失控的一刹那,给读者一种紧迫感
两名女子冲了出去->两名女子本能地冲了出去,体现人性的光辉
用身体截停了轮椅—>硬生生用身体截停轮椅,形容场面的严酷性,使发生的事更具有画面感。
网友评论到:“她飞奔的样子像极了天使。”
为什么要加入网友的评论呢?原因是对于这件事,大家的观点是什么,大家对此件事的赞美是什么,这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观点,让读者看完大家的观点,再来看自己的观点,读者则就会想的很深入。
是啊,我们活在世上,总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起承转合的句子,开始引出观点。
但,有些人的出现,值得我们一生去铭记。
被陈述对象出现
因为,那些不经意的善良和温暖,汇聚成一点一点的烛光。
修饰升华被陈述对象
让你明白,即便生活太难,但总有人偷偷爱你。
得出核心主题词,得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