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没有退休制度的古代,公务员退休时候是如何养老的
我们上班的时候,经常感叹,还要艰苦奋斗30年,才能退休,都觉得自己很苦逼。现在法律对退休都有明确的年龄规定,而我们经常看到古人到了70-80岁了,还在岗位上。
那古人有没有退休制度呢,他们退休后的待遇又是怎样的呢?
客观条件强制退休
古代有丁忧制度,父母去世,按理需要回家守孝3年,有的人守孝后还会回来继续当官,而有的人就直接退休了。如苏洵、刘墉、纪晓岚,都曾有守孝3年后继续当官的经历。
也有的官员身体质量实在太差,不能担负职责,会以身体差为由,申请退休,当然也会有不少老臣以此为借口,申请退休。
❷ 古代的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还乡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吗
中国古代的官员都有告老还乡养老的传统,古代的官员退休后,都会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回到自己的家乡养老。这与现代人的养老方式完全不同,现代人一般长期在城市生活后,退休之后很少会回到自己的老家安度晚年。为什么古代的官员都喜欢回到家乡养老,而不喜欢在自己就任的地方养老呢?
因此,对于古代在京为官的官员来说,京城是天子脚下,同时也是一个是非之地,退休后远离权力的中心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自己的安全。同时,中国古人历来都有落地为根的观念,退休之后都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养老。以上就是为什么官员退休之后都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养老的原因。
❸ 古代官员退休的生活是怎样的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朝代都是重文轻武的,文人在古代的时候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随着科举制度的流行,很多的文人进入了仕途,在朝堂上任职。但是官员们也有退休的时候,他们退休后的生活也是比较多样的。其中大部分官员退休后会不问世事,颐养天年,修身养性;也有的退休官员会去研究不同领域的事物,也会写一些书之类的。
官员们在退休都会受到不一样的待遇和补助,再加上他们之前的积蓄,其实他们的物质生活是不用过于担心的。退休的官员也会修建自己的园林。总之,古代退休官员的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只要心不老,他们都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
❹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后有何待遇
明朝起,将退休年龄提前了十年以上,只要年满六十岁,就鼓励退休。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明代的开国功臣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于洪武四年,未满60岁时就告老还乡。中央官员退休后享受半俸,一般情况下不给退休官员发退休金,家里实在太穷的话,根据个人申请,“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 清朝官员退休年龄也为六十岁,如果没有年满六十岁而因病提前退休是没有俸禄的,而满六十岁又有世职的可以拿半俸,但对那些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则全数发给。 对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养老制度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一家之内,晚辈负有不可推脱的养老义务,而国家也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减免老人及其子孙的赋税(向国家缴纳一定的钱物)和徭役(为国家提供一定期限的无偿劳动)。国家甚至还通过授官赐爵、赏赐财物以确保老人安享晚年。
❺ 古代官员退休后,有没有养老金
在现代国家中,公务员退休之后自然会有退休金。现代中的公务员就相当于古代中的朝廷官员。人们可能就会产生好奇了,古代官员在他们辞官还乡之后,他们有没有养老金呢?很明显古代官员在他们告老还乡之后是没有养老金的。
古代官员在告老还乡之后虽然没有俸禄,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名气以及自己有的积蓄也能够把剩下的日子过的十分滋润。
❻ 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后怎么办
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 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何谓退休?依古代而言,即是辞官于朝,退闲于家,颐养晚年之意。需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退休”仅限于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退休发轫于何时诚难稽考。但到周代,随着奴隶制官僚制度的完善,与之配套的各级官吏的退休年龄和善后问题已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
关于退休年龄。《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又说:“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尚书大传》也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为何规定退休年龄为七十?《白虎通·致仕》作了解释:“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远耻也。一句话,人至七十,老而衰,不便在官场趋走办事了。
关于官吏退休后的待遇。首先称谓有别,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曰“庶老”。其次是待遇不同。周公致政成王后,成王使居洛邑,享受最高的礼遇。《周礼·王制》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周代退休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削除了官吏终身制,保持了统治政权的生气。官吏退休后,国家为保证其特权,令其按级领取俸禄,使退职者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又使在职者无后顾之忧。它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笔者认为,周代已开始奠定以后数千年退休制度的基础。
周以后的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了周代的退休制度,不过在形式上各有差异。
汉兴,官员欲致仕,须申请,说明缘由。致仕有两种:一为老,二为病。告老告病,皆卑称“乞骸骨”。但有以下几种情况,值得注意:第一,有愤而致仕者。如吕太后,“阳迁(王)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第二,有退而复用者。如汉文帝即位后,周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陈平死后,又令出山。第三,劝留。如延平元年(前106年),张禹“数上疾乞身”,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第四,致仕年龄无定制。如灵帝即位时,胡广年已
八十,仍代为太傅,老死任上。以上几点,均以利于皇权为前提,反映了汉官致仕自愿但不自由的趋向。
到了唐朝,随着阶级基础的扩大,退休制度作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特点是:(1)致仕年龄较灵活。“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若精旺力盛,胜任职守,亦可缓退。“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2)致仕手续简便,只要造册上报即可。“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由省奏闻。”(3)对致仕官员举行欢送仪式,敲锣打鼓,送归老家,很有人情味。“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应请物令所由送至宅。”(4)致仕官享受优厚待遇。首先在政治上,三品以上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事决策。其次在经济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受皇帝特恩,可给全薪退休。六品以下,则赐口分田养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总之,唐王朝在退休制度上,其政策规定较汉要完备得多。
两宋时期,退休制度又有新的规定。宋制,文官年满七十为致仕之期,武臣可延长十岁。若自愿亦可提前致仕。但少数元老大臣,不在此限。两宋对退休官员的安置和待遇,优厚备至,无以复加。其特点:第一,宋神宗前,官员致仕皆解除原任官职,神宗以后,允许带职致仕。官员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实处“半退”状态。第二,宋官致仕时,皆升转一官。第三,依据退休官的品级,其子孙可“荫补”一定的官职。但中级官员如荫补子弟,即不能转官,称“守本官致仕”。宋朝开创了老子退休、儿子顶职的先河。第四,从宋真宗起,职事官致仕后,食半俸,立有战功者,部分食全俸。第五,有些官吏名义上退休,实际上又安排了其它名誉职务,令领职务俸禄(全俸)。此种“退居第二线”的官,称“祠禄官”。有些官吏告退后,安置于台阁,令写碑修书,撰国史,“卒老于文字之间”。有些官吏致仕后,因工作需要,朝廷又特命复出任职,时称“落致仕”。赵宋王朝政府机构庞杂,冗员遍布,其症结何在?我们从其退休制度上即可窥见一斑。
明清之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对退休制度十分重视。关于退休年龄,洪武元年(1368年)规定:“凡内外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一句话,武官官职愈低,退休愈早。明清以后,破除古制,将退休年龄提前10年以上,且带有强制性,是明清两代高度集权政治所致,客观上也比较合乎实际。故六十岁退休,相沿至今。
关于退休后的待遇,一是政治上,明初规定,三品以上官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现职任满三年而无大过者,可升一等致仕。明中叶改为升一级或二级,而后致仕,若有过而不称职者,以原级致仕。致仕官在礼仪上受尊重,在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该品的礼遇。二是退休金,明初规定,致仕官食原俸,旋取消。后又规定致仕官一般不领取俸禄,但享受本品豁免赋役的权力。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基本维系明制。
❼ 古代官员们退休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古代官员卸下职务的时候,难免会在心里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事业:年少时的宏图大志是否已经实现,自己拯救了多少苍生抑或是否兼济了天下?早年梦想得到的荣耀、享受和爱情,是否都品尝了它们的滋味?那些青春的热望、那些幼稚的猜想,是否还会闪过苍老的脑海?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退休意味着一个人事业的正式终结,他将进入人生的最后阶段。从生活保障上来说,古代官员尤其是明清以后的官员,晚景都比较不错。朝廷会有正式的退休待遇,同时他们在任期间积蓄的各种灰色收入也足以保障他们过上一个安逸的晚年。
古代官员有“致仕悬车”的做法,既然退休了,就安享晚年,不出来打拼了。汉元帝时的御史大夫薛广德退休,坐着皇帝赏赐的车子回到家后,就把“安车”(高级轿车)挂了起来,表示自己退隐江湖,不再出山了。这也是一种荣誉展示,那是皇帝赏赐的高级轿车啊!
北宋退休的宰相、郑国公富弼,享有很高的声望,退休后几乎不见任何人,不给任何人关说、办事。他说: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我当官数十年,亲友故旧很多,如果见这个不见那个,“非均一之道”;如果都见,则我的身体又吃不消。他想外出散心,就自己骑毛驴,没有仆从跟随。有一次外出,半路上遇到一个现官的车队,富老躲避不及,又没有及时下驴,被前面开路的隶卒呵斥:你是谁呀?没看见我们首长的车?富弼一边打驴一边躲避说:富弼。隶卒告诉了官员,官员立刻慌忙下轿,给老领导请安。富弼一边给驴加鞭,一边说:好了好了,你们走吧。
南宋诗人杨万里一生当官,但很不顺利,在他去世前15年,都是退休在家的。杨万里在一个地方当官,卸任前,检索行囊,发现居然积攒了一些俸禄,也不多,“仅万缗”。他认为在一个地方当官,走的时候还拿这么多钱是很可耻的,“留库中,弃之而归。”他的夫人罗氏,年过七十,大冬天还每天早上起床,先给家里的仆人们做饭,让他们吃饱了,手足俱暖,再去干活。杨万里的儿子杨长儒,继承了父亲清介的脾性,他曾任广州经略,用自己的工资七千缗,给贫穷的租户交了租税,退休后,什么也不带走。后来有别的官员经过杨家,怎么也想不到,父子两代为官,再清苦也想像不到杨家“采椽土阶,如田舍翁。”
历史上的官员,文化素养普遍较高,退休后,常常著书立说,传播文化。当然,也有好多退休官员依然关心政事,积极发挥“余热”。
东汉桓帝延禧九年(166年),部长级高官杜密告老还乡。但他常常到地方官府里谈事情,说东道西。同乡还有个官员叫刘胜,退休后,就不问官场之事,“闭门扫轨,无所干及”。
地方长官很烦杜密,就委婉地对杜密说:“现在,朝里的公卿大夫们都夸赞刘胜是个清廉高洁的人啊!”杜密一听就明白了,回答说:
“刘胜是朝廷大官,受到你们地方官员的礼遇,但是,他明知是好事、好人却不表扬、推荐,听到不好的事情也一言不发。为了保护自己,形同寒蝉,这是罪过啊!而我只要发现人才和好的行为,就一定会向你这个父母官汇报,见到违反道义、丧失节操的不良之士,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纠正,使得你能做到赏罚都很公正。你想,你美好声名鹊起,不是也有我的一点微小作用么?”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记载,后周世宗柴荣的亲爹柴守礼从光禄卿的位置退休后,被几个高官的老父亲围绕着,形成了一个叫“十阿父”的小圈子,“恃势恣横,洛阳人畏之”,即使杀了人,照样逍遥法外。
苏辙的《龙川别志》载,八王赵德芳因病退休后,皇帝去看望他时,八王爷问:“叔叔我很长时间没见到皇帝了,现在是谁当宰相啊?”皇帝说:“是晏殊。”王爷说:“这个人名字在图谶里,怎么能用他当宰相呢?”皇帝回去就找了个茬儿,撤销了晏殊的宰相职务。
但从史料来看,史上绝大多数官员退休后,都是优游林下、安享晚年的。
北宋的开国功臣石守信晚年信奉佛教,修行不止;另一个开国大将韩重斌也信奉佛教,晚年还在河南安阳组织民工修建寺院。他们这么做自然是为了“积功德”,以求好的结果。不过,佛教的因果报应来得毕竟太缓慢了,无法惠及今生今世。而退休官员在老迈之年,难免生老病死,于是就有一些退休官僚迷信道教,希望能够在当下就长生不老。比如,宋太祖时的宰相赵普晚年信道,临死前的一天还去道观祈祷;宋真宗年间的节度使张永德晚年倾尽家产,延请道士跟自己一起修炼,希望延年益寿。求仙问道在宋朝比较兴盛,宋朝的徐铉就在诗中写道:“化剑津头寻故老,同亭会上问仙卿。”可见,当时官员退休以后醉心宗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股风气延续到了明清。顾炎武就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风气是:“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学佛;北方士大夫,晚年多好学仙。”
唐朝唐朝大小官员退休,这可是一件大事,政府还要专门为退休的官员举行一个欢送仪式,那场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专门给你搞一个大派对,父老乡亲都知道您这叫荣归故里。但是唐朝有一点却比较抠,唐朝官员退休是没有退休金的,只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田地进行养老。
辽代对退休官员的福利就很实在,他当时就规定年龄大了,不仅要增加薪水,保证衣食无忧,还有授予荣誉性的官爵或者爵位以示尊重,身体有病怎么办呢?国家给派官医随时救治,那就是个人的保健医生啊,这待遇不错吧。还有明朝,明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以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的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退休。到了明朝中期,业绩特别突出的人可以连升两级,而且能退休之后还可以参加宫廷举办的这个宴会呀祭祀的活动。
明朝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因为遭人忌恨,被勒令退休。徐泰时回到家乡苏州阊门外下塘花步里,营建了私家园林,这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留园。同为苏州名园的退思园则是清朝光绪年间曾在安徽做道台的任兰生被弹劾后,回乡归里,在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间(1885―1887年)修建的。他给园子取名为“退思”,意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含义。
古代多数官员文化水平较高,其中不少人喜欢读书、写作。这些人是古代作家队伍的主力军,也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力量。唐宋之后,官员的私人著述几乎都是在退休的时候写成的。比如《归田园居》《归潜记》等名字,一看就是退休官员写的。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大臣徐阶退休以后就著作颇丰,有《经世堂集》26卷、《少湖文集》10卷,另编有《岳庙集》刊行于世。同样,明朝的徐光启主动退休后在天津购买土地,开始种植水稻、花卉、药材等,从事农业科学的实验,他还经常往来于田间地头收集华北地区的农业经验,后来写成了《农政全书》。
总的来说对于古代退休的官员来讲,其实他们挺值的,什么大风大浪也都经过了,大世面也见过了,人生也称得上是圆满了。
❽ 古代官员“退休”之后都是怎么养老的怎样才能告老还乡
看古装剧,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告老还乡”。
古代的官员老了,都能“告老还乡”?那可不一定。
更进一步说,“告老还乡”就等于可以颐养天年吗?那也不一定,而且可能凶多吉少。
而对于京城的皇帝来说,最怕的是一些致仕的官员,利用自己旧有的关系网络和朝廷给予的权势,以另一种心态继续发挥“余热”,对地方政务施加影响、徇私舞弊,扰乱朝廷的统治秩序。
于是,针对已经致仕官员的监管措施,也就愈加严密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规定致仕官员回乡后,必须到地方官府登记备案,名义上是方便慰问,实际上是便于地方对其进行监管。
二是要求地方官府对致仕的官员严加管理,他们平时的书信往来、交友情况,都要被记录在案,而如其有违法行为,更要及时上奏朝廷加以处置。
三是朝廷特使们的“特殊关怀”。如果朝廷担心致仕官员与地方勾结,不能让真实情况上达天听,还会派出特使进行监督巡查。
如明初时期,吏部尚书吴琳退休后,朱元璋专门派使者到其家乡暗访。在听说吴琳没有一点架子,甚至被田间老农直呼其名后,朱元璋这才如释重负,嘉奖吴琳的优良品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时代,致仕官员虽然身已退,但他们仍然要活在君王的意志之下。
❾ 辞官回乡的古代官员是怎么维持自己生活的
从这些文字记载来看,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的年龄在七十岁。从这一点来看,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似乎对官员还不错,还允许朝廷官员退休。然而细细思考,便知道这样的规定实在是太“过分”了。
因为古代封建社会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医疗环境极差等缘故,以至于通常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也就是说,古代人能够活到七十岁那是相当稀少的。所以说,古代统治者定下的“七十而致事”实在是有些“多此一举”了。当然,也许那些统治者也知道这个关窍,于是自古以来便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定,那便是官员可以主动请辞。
结语:
古代官员任职的时候,一般都有回避原则。也就是说,官员不许在原籍或者有产业的地方担任官职。因此不论官员在哪里任职,必然会被安排到条件优越的官邸以供官员和家属居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辞官退休,官邸就必须出让出来,让给继任者居住。在南宋的时候,更有一个规定,说是官员辞官之后,不仅要将官邸让出来,还要在三年内不得在任职地居住。正因如此,古代官员辞官之后,就必须回乡了。
❿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都选择告老还乡,不在京城养老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规划,可以说,人们很少能够遇到和自己对未来设想一模一样的人。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喜好不同,收入有差异,结合具体的实际,人们都倾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生活。关于养老,相信每一个人都进行过想象。或是繁华的都市,或是清幽的小院,或是温馨的宠物,或是热闹的家人,不同的方式都有人喜爱。
留在京城养老的人只是少数,因为确实不怎么好。首先京城的物价极高,除非自身拥有很多资产和收入的人,否则在京城根本生活不下去。再加上退休后便远离了权力,身为平民很容易被欺负,再加上年岁渐长,若不趁着年轻的时候回到故乡,以后再想回去便很难了。
可以说,古代的官员们喜欢在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养老,而不待在京城,背后又十分复杂的原因。当时的环境和局势,人们回到家乡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也恰好符合人们的内心所向和民族心理。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是人们的自由,无高低优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