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
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并不在于物质条件,而是在于精神上的陪伴,所以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陪伴父母的晚年生活的问题上,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养老的问题从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解决了,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新时代里的人,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就算老了之后,物质条件也差不到哪里去。
2、精神上的陪伴
现在的社会养老问题已经从物质上的供给变成了精神上的陪伴,也就是说孩子如何陪伴老人成了养老当中的主要话题,现在的老人往往过得比孩子还轻松,因为他们没有工作压力,同时也有多余的闲钱来帮助孩子,只要孩子们能够抽出时间来多陪陪父母这就行了。
Ⅱ 面对人口逐渐老龄化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一,重新界定老年人口标准,从主观上改变60即为老人的心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且增长速度也不断加快。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零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8.55岁,较1982年提高0.78岁;2000年再次延长2.85岁,提高到71.40岁,2010年和2015年分别再次提高到74.83岁和76.34岁。
随着零岁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以60岁为老年人界定的初始年龄,以零岁预期寿命为终点,60岁与零岁预期寿命的差值占零岁预期寿命的比重从1982年的11.5%(7.77/67.77=0.115)提高到2015年的21.4%。如果以65岁为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其与零岁预期寿命的差值所占比重从1982年的4.1%提高到2010年的13.1%,2015年再次提高到14.9%。这证明继续用“60岁”或“65岁”作为老年人口的标准过于年轻,尽管客观、便于比较,但是已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未来还需要根据人口情况的变动做进一步调整。
通过对老年人口标准的重新界定,可以让人们从主观上意识到自身健康状况及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劳动能力等的不断延长,改变群众“60岁即为老年人口”的传统观点,这应该是积极应对老龄化最关键、最核心的第一步。
第二,创造有助于老年人发挥余热的社会环境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提高退休年龄、发挥老年人余热是最直接的方式。延迟退休年龄,在短期内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有效措施。但是从长期看,如果单纯推出这一项政策将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我们需要制定政策体系、推出配套措施,让人们意识到延缓退休作为对自身能力的认可,从而积极主动重返劳动力市场,并扭转“延长工作年限弥补劳动力不足”认知的被动局面。
Ⅲ 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请保姆或者住进养老院养老,养老问题该如何解决
养老问题还需要靠个人解决,个人要多赚钱,老年生活才比较有保障。
Ⅳ 农村65岁以上的老人日趋增多,他们的养老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每次开车路过农村,总能看到一些村口坐着几个老人,眼神中可以看出些许空虚落寞,有的手里紧紧握着手机,突然儿女来个电话,说会话能激动半天,每每看到这种情况,总能想起父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全国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明显升高,据可靠数据统计分析我国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预计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将会占全亚洲老年人总数的40%。
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又是我国养老问题的重中之重,随着全国城市化发展,很多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城创业,留下一些高龄老人在村里,农村老人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仅是金钱上的问题,还有精神上的落寞。
总结一下,除了上面的一些养老措施,另外还有互助养老、旅游养老、工资卡养老、旅居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至于选择哪一种,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对于农村老人,个人建议年轻的时候多攒点钱,不要太无私都给了儿女,手里有钱,儿女到位,养老才是硬道理。
Ⅳ 如何解决养老问题
您好!
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社会养老、个人储蓄、商业养老。这三种方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各有利弊。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其缺点就选择放弃。
例如商业养老,优点是条款、收益都很明确,缺点是缴费金额高,未来靠这些钱够不够养老没人知道。而社会养老是一个保障体系,发放金额会参考社会平均工资,是可以抵御通胀的。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养老保险无需费神选择,商业类养老保险却不同。为自己买个养老险,不仅是减轻下一代的负担,更是为自己的老年做个未雨绸缪的保障。
所以说,养老问题单纯依靠一种方式是不能很好解决的,养老需要社会养老、个人储蓄、商业养老三者的结合。
Ⅵ 你们都是怎么处理父母养老问题的
一般的兄弟姐妹有两三个的,可以轮 流供养父母,就是说一年中父母每家住几个月,这样的话,当父母在谁家居住由谁家负责衣食住行。赡 养父母是我们每个子女应尽的职责,亲情所系,我们也应当对父母温柔体贴。当然如果有兄弟姐妹,但父母或是其中一位子女愿意与父母长期居住的,可以与兄弟姐妹商量,由其他兄弟姐妹共同出资,平均分摊父母的开销和零用。父母将 每个子女养育成人不容易,在共同养老的时候希望每个儿女都不要太过计较。
有些父母是退休有退休金,足够负担自己的老年生活,不愿意成为儿女的负担,而愿意自己居住的,每个儿女应该轮 流定期去看望老人,带着孙子孙女,让他们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养老养的不止是他们的生活,还有对他们的关怀和体贴。
如果父母不能自行负担自己的老年生活,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与儿女们生活在一起的,需要所有兄弟姐妹共同出 资,平摊父母的生活开销,对父母千万不可吝啬,为人子女,百善孝为先,不可因为赡养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推 诿。
还有一种就是父母需要专业护理人员,而子女的家庭不具备条件的,只能将父母送进养老机构或是护理机构的,各子女需要平摊费用,经常去看望老人,陪伴老人。由于我们国家很多的养老机构服务不像发达国家那么完善,所以我们作子女的,要经常去照顾父母。
父母老迈之后,我们要照顾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健康,爱好和兴趣,不要让他们觉得孤独寂寞,很多老年人都觉得自己被家庭成员抛弃,这很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知道,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年老的父母,今后我们的子女将会怎样对待同样老去的我们。
Ⅶ 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养老问题日益严重,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只是低水平的保,而不能包,单靠政府是没有幸福晚年的,个人也要有所规划,可以以社保为基础,搭配适量的商业保险,才能保证灿烂的夕阳红。
Ⅷ 灵活就业者,怎么解决养老问题
第一,城市积分落户的限制。
随着一、二线大城市落户政策的收紧,导致一、二线城市的户口越来越难落户,但是还完全没有收紧落户的口子。很多在这些城市工作的朋友,有想未来落户这些城市就只能通过积分落户来实现。
而各大城市现行的落户政策中,全都采用积分落户政策。该落户政策中,除了落户人员自身所需要具备的学历、资格证书条件外,那么在希望落户城市所缴纳社保的年限就成为了最终的衡量标准。
而认定社保的条件是必须在该城市有稳定且固定的工作单位来计算,为此如果是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所缴纳的社保,是不能被认定其缴费年限的。所以想通过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缴纳社保来达到落户是没有希望的。
第二,失业金领取资格的限制。
灵活就业人员,因为其购买社保的特殊性,为此在缴纳过程中,只购买了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并没有购买失业金,因为他们也谈不上失业,本来就是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所以当自己真的存在失业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申领失业金的资格。
第三,生育保险报销的限制。
灵活就业人员所购买的社保中,只有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没有其它险种,为此当自家需要用到生育有保险时,是无法享受生育保险政策的。
第四,随迁子女入学的限制
各大城市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以及各大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完善,为此很多在城市务工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享受到城市教育的红利,而且子女在父母身边接受义务教育更能促进学习与辅导。
但是各大城市面对日益膨胀的教育需求,为能有效的管理或限制人员的无节制增加,为此教育部门对有接受义务教育需求的学龄儿童父母资格进行鉴别,而鉴别的最好手段就是在所需求城市是否具备稳定的工作,是否有购买一定时限的社保以作区别。
为此就出现我在此文前中所讲述的邻居夫妻所面临的窘态,因为自己是通过灵活就业人员身份购买的社保,并没有稳定的工作或工作单位,为此不具备在所居住城市,让自己的小孩接受义务教育的资格。
社保实在太重要了关乎自己现在的生活和退休以后的生活,所以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多少养老保险合适呢?要不要交医保呢?
养老保险功能是解决基础养老问题,在参保人因为年龄原因无法劳动后,对其基本生活的物质保障;
医疗保险功能是解决看病住院的费用报销问题,是对参保人生病时的保障;
医疗和养老是保障了参保人的不同方面,都很重要,所以不存在是否划算的问题,有条件的话最好都要缴纳。
灵活就业人员只交养老保险,不缴医疗保险,划算吗?
如果单从缴纳的
Ⅸ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成因复杂,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我国人口的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有着更好的养老条件;此外,由于现代医学水平的进步,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诸多因素导致我国新生儿逐渐减少,青壮年人口数量减少,而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造成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2018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2017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2005-2017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走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同时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大,60岁以上及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上升。
2008-2017年中国新生人口数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2005-201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2007-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7万人。
2008-2017年中国人口总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智研咨询整理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分析
1、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发展态势迅猛。据调查显示,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都被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据,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的比重由13.3%增至16%。如此巨大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让我国较其他国家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城乡倒置。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受“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城镇生育率较农村生育率低;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去往一线二线城市发展,农村老年人口增多,尤其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居多,农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些方面导致人口老龄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
3、高龄化趋势加剧。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杜鹏[5]提出高龄老人的病残率较其他老人更高,需要的关心照顾程度较其他老人也更多,高龄老人是老年人中最为脆弱的群体,是解决好养老问题的重难点。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增长100万高龄老年人口,这种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
4、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增速加快,比重增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模式中传统三世同堂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家庭趋于小型化,加之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子女陪伴父母的时间变少,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据最新调查显示,预计到2020年,独居老人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将成为老年人中的“主力军”。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龄人口的供给支付额度对人口比例较小
的青壮年形成极大的压力,社会财富创造与现代化建设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快速发展需求。从而导致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较大的矛盾,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抚养需求,很多地方财政出现赤字。从实质上来看,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是社会经济压力的决定因素,但老龄人口保障必须有着充分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但我国当前的情况仍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基础和社条件,所以老龄化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相关学者预测,我国在未来40年内会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也是经济压力的高峰期,社会发展会受到空前的压力。
1、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老年人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群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也会逐渐下降,生理机能开始退化,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等都是老年群体中常见的疾病。由于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常容易产生悲观、抑郁、孤独和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和情绪,而如今的家庭结构模式越来越趋于小型化,子女忙于工作无心照料在家的老人,更别说是精神上的交流,因此,很多老年人精神状态比较差,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理解。老年人是社会的一种宝贵财富,古俗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老一辈人对革命的建设和历史的贡献更是值得全社会敬仰的,全社会应将老年群体视为宝贵财富去尊敬爱护他们,要知道每一个人都会变老,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每一个老年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光大。
2、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问题突出
北京大学袁方教授认为解决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单靠哪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各方努力,需国家、社会和家庭相互结合。如今的家庭结构模式大多数为传统的“4-2-1”家庭,即四个老人,夫妻双方,一个孩子,意味着两个子女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义务,这无形中加重了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并且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正在逐渐淡化,家庭养老功能也在弱化,老年人的物质和情感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而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严重,农村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去往经济更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发展,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高龄老人养老问题严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我国的养老问题遇到瓶颈。
3、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我国经济负担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龄人口的供给支付额度对人口比例较小的青壮年形成极大的压力,社会财富创造与现代化建设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快速发展需求。从而导致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较大的矛盾,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抚养需求,很多地方财政出现赤字。从实质上来看,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是社会经济压力的决定因素,但老龄人口保障必须有着充分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但我国当前的情况仍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基础和社条件,所以老龄化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相关学者预测,我国在未来40年内会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也是经济压力的高峰期,社会发展会受到空前的压力。
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的日渐紧张使得社会经济不断震荡,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城镇化进程促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转移向城市范围,大量人力资源的聚集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缺乏青壮年群体的不足,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资源紧张、就业压力、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较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农村生产力的大量转移,使农村生产力日渐匮乏,从而呈现出严重的空巢现象,很多农村老龄人口缺乏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经济收入极其微薄,加之老年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大,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不到位,很难有效解决农村老龄人口的赡养问题,从而导致社会贫富阶级矛盾的加剧,造成社会公共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潜在的威胁。
5、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
我国文化自古推崇孝道,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浓重的尊老思想。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人口日渐增多,而青壮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多为独生子女,在赡养、关怀老人方面普遍存在着力不从心的情况;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形成普遍的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导致养老从以往的“用心”逐渐转变为“用钱”模式,传统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逐渐转变为用物质、金钱供养老人的思想。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使我国传统文化中“孝”的精髓与经济资源挂钩,导致我国5000年的“孝道”文化逐渐歪曲、遭受极大的挑战。
四、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1、实行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
要统筹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系,将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实行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通过提高生产力来对冲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其二,拓展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壮大实体经济、促进居民消费等方式来不断适应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不断完善老龄社会条件下的消费需求机制,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最大限度发满足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提升当前社会条件下的经济驱动力。
2、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年龄平等文化
在文化发展方面,应该将老龄社会建设纳入人文发展战略中,构建老龄社会的新文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倡导年龄平等文化,宣传新的价值观。通过现代各种媒体、自媒体渠道,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传统道德文化,提升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孝道文化。同时要提倡家庭养老的重要方式,构建老龄社会的新型文化体系。
3、转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观念,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
在对待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上,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我们要辩证面对这一客观社会现象而不是敬而畏之。社会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关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一是各地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为老年人提供较好的精神娱乐场所,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其在与不同人群的交流中体会乐趣,从而排解空虚寂寞的情绪;二是建设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平台,使老年人在活动和学习中认识同龄人体会其中的快乐;三是定期组织老年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通过琴棋书画、戏剧、歌舞团等活动让老年人修身养性,充实精神生活;四是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开展心理咨询,医护人员在服务老年人群的过程中,对待老年人要更有耐心和爱心,站在老人的角色为他们着想,理解他们的痛苦,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更要在肢体和语言上表达出对他们的尊重与关怀。积极开展老年群体活动,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解除他们精神和内心负担,通过这些方式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的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归属感。
4、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对老年人医学人文关怀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抵抗力下降,多数老年人深受疾病的困扰,因此,医疗保障对于老年人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一方面要完善医疗福利保障,降低药品价格,让老年人看得起病;另一方面,对老年患者要更有耐心。老年患者的疾病主要是慢性病,不仅治愈率低,而且病程长,经常会伴有功能性方面的问题,所以更需要医护人员长期的医疗照护。同时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不但要为其提供医疗技术的指导,更要为其提供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真正去关怀关爱老年人,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医疗机构人员更需要加强对老年群体健康知识的宣传,以老年群体常见病为主要内容,更具针对性向老年群体普及老年保健和卫生科学知识,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指导。同时积极向老年人讲解相关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他们的生活行为也要进行适当的干预,从而加强对老年人医学人文关怀。
5、多方面筹集养老保障资金,实行新型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的再分配功能,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增加养老补贴,加大对老年福利的投入。鼓励地方政府对经济困难老人和高龄老人,给予适当的家庭补助和高龄津贴。同时,政府要支持社会力量成立养老服务机构,整合地方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向养老服务业的投入。可以采取以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等多渠道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以各种方式加大养老服务机构的兴办,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加全面、便捷以及高水准的养老福利机构。此外,要鼓励社会资本成立更多公益慈善养老基金,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作用,发扬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切实凝聚社会的力量,提高老年群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
6、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倡老年人自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精神面貌以及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由于现在老年人退休年龄较低,所以许多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仍具有劳动能力。老年人对待工作认真坚韧,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甚至有些老年人的工作能力比大部分年轻人还要强,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应大力发掘老年人力资源,鼓励老年人为社会发展继续作贡献。对于身体素质较好并愿意从事新工作的老年人,应当为其提供机会,在增加其经济来源的同时减轻社会压力。
关心关爱老年群体,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实践方法,开拓新途径。不仅是从宏观的制度、政策模式和公共财政倾斜等方面进行努力,更要在实施具体政策中不断完善社保、医疗和娱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是要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年群体切实体会到社会的关怀。这不仅有利于推动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有利于我们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
Ⅹ 社保没有交满15年的人请注意!看完这篇文章,基本解决养老问题
根据2021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们国家目前总人口数量图突破到14亿,其中年满60周岁的人口却有2.5亿,占总人口的18%。预计到2050年,我们国家老人将会达到4亿人,这就意味着平均3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由此可见,社会老龄化是我们国家目前人口现状。一提到老人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想到养老问题,年轻的时候身体比较健康,可以靠工作养活自身,而在退休以后基本上只能依靠养老金养老。从目前社保制度来看,只要年龄达到了退休年龄并且社保缴纳满15年,那么就可以正常办理退休领取养老金,但是现实生活中,有部分人在年龄到了退休年龄时候,社保还没有缴纳满15年,那么可以一次性补缴吗?今天就来聊聊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内容如下:
1、还没有交满15年社保怎么办?
2、那么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能不能一次性补交呢?
3、还能怎样领取养老金?
一、还没有交满15年社保怎么办?
我国现在办理正常退休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退休年龄到达国药要求的年龄;二是社保必须缴纳满15年。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办理退休,因此没有交满15年社保那么在退休的时候是不可以办理的,不能领取养老金。目前来说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1、继续缴纳社保,直到交满15年。如果在延迟5年内累计交满15年就可以办理,如果5年后还是不够15年的,可以办理一次性补缴。
2、办理退保。顾名思义就是不在缴纳社保了,然后将个人已经缴纳的个人账户选择退保。同样的也就是放弃了领取养老金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