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从今年1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哪些人群最先受影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教师等人群最先受影响。
有的城市经济发展好,年轻人多,老年人口少,养老金结余特别大;但有的经济发展差,历史遗留问题多,入不敷出。全国统筹后,养老基金可以由国家划拨,基金的调节能力增强,可以逐步缩小不同地区的养老金距离,使人们的养老金得到充分支付,更有效地增加养老金。全国统筹后,如果养老金的计发参考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全省改为全国一致,势必影响全国各地的养老金支付水平。高工资地区养老金水平会有所回落,低工资地区养老金水平会有所上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贰』 养老金迎来“改动”,不再与工龄工资挂钩,这会影响到哪些人
养老金迎来了“改动”,不再与工龄挂钩,这会影响到缴费时间长,按低标准缴纳养老金和退休基数大的人。
退休后,人们最关心的自然是一个月能领多少钱的退休工资。我国的养老金的发放政策一直都是和工龄挂钩的,已经经过了多次的改革。不过如今又有了新的变动,而且上海已经率先对养老金计划作出了调整。养老金的调整对哪些人产生影响,成为了人们的热议话题。
养老金迎来“改动”不在于工龄工资挂钩。
退休工人的养老金之前都是随着工资和工龄的增加,养老金也越来越多。不过,如今养老金迎来了新的变化。新的养老金制度已经从2021年的12月开始实施。新制度的实施,取消了和工资,工龄挂钩的政策。这也就意味着,养老金的发放将越来越公平。
『叁』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交养老保险
1、那些不想交社保的人都是怎买想的?
第一类人:直接投资收益很明显,交了社保,总感觉这钱像白花。
这种应该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看法,认为年轻工资不多还要交社保,那自己能花的钱还有多少?还谈什么逛街,旅游,喝喜茶?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投资头脑啊,如果把钱放到股票里,股票涨了倒是好事,要是失败了钱怎么办呢?再者社保也算一笔硬性存储,所以现在交了也不能算是白花了。
第二类人:反正收入高,断缴不交都没关系,不缺钱。
这种主要是自身收入高,也不担心养老,对他们来说,作为高收入那社保缴费越多月不划算,索性不交了也行,商业保险早就配置好了,也不指望社保养老。
其实缴社保是财富再分配的另一种方式,现在蛋糕做大了,那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蛋糕分好,所以拿高收入者的钱补贴给低收入者,为的是保障穷人在年老的时候还能生活体面,让他们在看不起病的时候至少能保证基础的治疗。
那如果所有高收入的人都这么想,那社会不乱了套?贫富差距如果越拉越大,会导致什么结果,历史上不是没有例子。
第三类人:本来就没多少钱,能够温饱就行了,有没有养老金顾不上
这一类人本身工资就低,再没有个工作,就靠体力劳动来挣钱,生活压力本来就大了,根本不敢想以后怎么办。
就说说很多农民还抱怨现在新农合交的是一天比一天多,连新农合都不想交了呢。
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要交。试想一下,如果一个靠体力劳动来赚取生计的人,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生个病怎么办?年轻时有笔储蓄是不是要稳妥一些呢?
第四类人:房贷、车贷都要累死个人,哪有钱交社保?
这类人也不容易,每个月辛辛苦苦工作,结果贷款一还,自己手里本来就没多少钱,当然想多点钱在手里.
第五类:老龄化那么严重,确定我退休的时候有养老金?
这类人也很常见,害怕国家老龄化严重,到时候没钱发自己。
再者也害怕延迟退休,到时候劳动力短缺,年轻人不足,那岂不是以后退休很晚?
这一点,大可不必太操心,社保是国家强制交的,那后面没钱发了,也会有国家来想办法。
而且,中国的发展一直都是很让人骄傲的,再怎么也不不至于会停发养老金的。
2、不交养老金,每月存1000块,自己养老行得通吗?
说到这个,得算笔账。
假设小A今年30岁,不交养老金了,每月存1000块钱吧。
放银行,3.33%利率,存30年,本金+利息约等于37万。(注:还没算通货膨胀)
假如60岁退休,60-80岁这个阶段不工作了,平均下来每个月有1550可以用,这还没有考虑到生病的问题,要是生病还得自己想办法。
这样是算上通货膨胀,按3%的通胀率计算,30万真的算不了啥。
3、到底交还是不交呢?
对很多人来说不交这个假设可能无意义,因为社保是强制交的,除非你不在公司上班了。
但如果让我来选的话,我还是会交的。
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社保可以抵抗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养老金已经连续上涨14年了,上涨幅度趋于稳定,如果把社保当成一笔投资,老了也能有一份不错的保障。
『肆』 养老金按百分比来调整涨额极其不公平的,这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就没有人反对
其实有人反映过,我觉得原因在于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缴纳养老金的数额。
举个栗子:一个领导,一个工人,领导的工资比工人高很多。所以厂长交了很多养老金,工人相比之下交的要少。退休之后,领导拿的退休金也高,工人的退休金就低。
但是社会公自年年涨,如果养老金不涨,这些退休工人如何能跟上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养老金是根据社会的通货膨胀率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也就是如果你一开始拿的多,调整之后拿的也多。如果不一碗水端平,比如说给领导少涨退休金,给工人多涨退休金。那么领导就没有优势了,反而领导做得多,拿的反而少了。对领导来说是一种不公平。
另外,领导是少数。给少数人增加一点,也容易办到。反之,如果给工人增长哪怕是一点点,因为工人多啊,总量也是非常大的。
如果不能做到领导比工人多,不能做到缴纳养老保险多的人,获得的养老金多。那么以后谁还会去缴纳养老金。在贫富分化的不公平面前,缴纳养老金多却不能获得相应的利益,是更大的不公平。好比你在银行存了一万块,另一个人存了一块钱。为了保障公平,取钱的时候,你的一万块只能取出一块,而那个存一块的也取一块。那么你多存的9999就没意义了。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至于贫富差距,说白了,其实就是就业问题。工人收入少,没有很多钱像领导那样缴纳养老金,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说贫富分化从一开始就存在了,通过调整养老金,并不能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
贫富分化最本质的问题在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能力不同,如果能普及教育,让每个人获得相同的机会和对等的机遇,每个人发展的都很均衡,就不会有贫富分化的问题。从缴纳养老金的时候就做到大家的收入差不多,那么以后养老金按照比例调整就不会有很大的分化。
所以说如果有不公平,就是教育的不公平。
『伍』 养老金不公平最新评论:养老金不公平何时解决!
养老金的不公平成为社会上最大的不公平,有三点:1、个别养老金过高,有的达到了7、8千甚至上万元,远高于平均工资,可知一个人的工资需要交房贷、养孩子、各种应酬等,而一个养老金太高了失去了养老金的意义,降低在职工的积极性;2、养老金之间差距过大,少则两三千元,多则七八千上万元,每年按比例调整,使得差距越来越大,应该限高补低逐步缩小差距。虽然有的傻子说多交多得,这也应该体现在刚退休前几年,随着时间增长这种差价应该缩小,而不是继续扩大;3、应取消各种不合理补贴,如上海的高级工程师的补贴,这种职称只能在工作期间有效,退休后这种职称不能作为补贴的依据。
抵制延长退休,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到法定退休年龄必须退,企业人员可自愿选择退休,且退休人员一律比准再聘用。
『陆』 企业退休养老金为什么不公平
主要因素包括:当地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个人缴费年限等。
例如:当地要专求养老保险缴属费数最低为上年度全身职工平均工资的60%,即缴费基数,有的单位选择按60%缴纳,也有选择按80%缴纳的。同等情况下。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不同,退休工资不同。
又如:职工上班时年龄不同,退休时的缴费年限就不同,造成单位缴费数和个人账户余额不同,在核实养老保险金时也就不同。退休工资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6)养老保险对哪些人最不公平扩展阅读:
中国养老金主要分为两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二者实行的不同制度,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同:
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
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
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柒』 养老金是最大的不公平
养老金是由国家政府设立的社会福利资金,只需职工按期缴纳即可在退休后按月领取。然而因为养老金以多缴多得为原则进行发放,导致社会上出现养老金不公平的声音,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第一,养老金的益处。
养老金属于我国社保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规定所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必须缴纳的社会保险基金。养老金的发放有效降低劳动者在年老后因劳动力下降导致生活受影响的风险,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积极参保。
第二,养老金发放数额根据缴费档次不同而不同。
我国社保缴费有60%,100%,300%这三种档次,由参保人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参保人缴费档次越高,日后可领取养老金数额越多;反之,缴费档次越低,可得金额越少。为了维护缴费群体的利益,养老金发放一直遵循多缴多得的原则。多缴多得原则既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养老利益,也尊重了高收入人群的支出,是真正公平的发放理念。
第三,平均养老金发放金额是不公平的。
每个人所缴纳的养老金保险金额各不相同,若强行将养老金发放金额持平,那么对支付较多金额的人群而言十分不公平。如今我国已经在尽量减少社会贫富差距,相信在日后的发展中,养老金发放金额将会随着社会贫富差距变小而减小。
养老金因个人缴纳金额档次不同,以多缴多得为原则进行发放,实行不等额发放才是公平的表现。
《社会保险法》第十条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十一条 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
『捌』 对于养老金改革,是否存在不公平的地方呢
有。退休金差距太大。企业退休人员工资跟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后的工资差别悬殊,非常不公平。
『玖』 养老保险每年涨那么高最高部门在干吗,对没有收入的人公平吗
作者:SB青年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一、什么是双轨制
双轨制的具体描述和说明,我就不详细说了,有兴趣可以直接度娘“双轨制”,里面说的很具体。这里我只想强调我的两点看法:
1、首先,我们要探讨,双轨制到底是不是不公平的。
双规制问题的来源是两种养老制度的比较,即公务员养老金制度和企业基本养老金制度的比较。大多数体制外的人都认为,公务员养老金比较企业养老金而言,要高很多。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呢?我记得有一个比较经典研究结论,大概意思是,公务员养老金按照计算,替代率为80%左右,而企业则大约60%左右。也就是说,在职同样是拿着1000元的工资,公务员退休可以拿800元,企业职工退休才能拿60元。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不公平的,他们因此得出公务员养老金不公平的结论,并由此对公务员养老金并轨非常关注。
但是,请允许我说但是。
这种仅仅把养老金作为比较和分析的对象是很狭隘的,无助于我们分析清楚问题的全貌。众所周知,双规制中,公务员养老制度源自于计划时代,而企业的基本养老制度则源于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公务员养老的制度的基础是将公务员的一生都纳入体制内进行规划,通俗点说,只要进入体制,生老病死都由组织为你包办了。而企业的养老制度的背景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即基本养老金的缴纳虽然是强制的,但是你的养老金是由缴费年限、缴费基数水平所决定的,而缴费年限和水平则是由职工市场化的工资水平所决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套体系怎么比较?
个人认为可以两种方法来比较:
一是假定企业是体制内的职工,那么,将其市场化的工资按照公务员工资体系做一个比对,然后得出其退休工资。也就是说,假设企业职工小明是部门经理,工资为10000元,按基本养老60%的替代率算,退休工资大约为6000元左右。假设小明去混公务员系统,依照他的能力大概可以混成正科级,在职工资水平大约为8000元左右,如果其在政府部门退休,按80%替代率算,退休工资大约为6400元左右。
二是假定政府公务员自由流通到企业,按照企业发的工资来计算企业的养老金。比如说,某公务员小华是个处长,工资是10000元,如果在这个位置上干到退休,按80%的替代率,大概能拿到8000元退休工资。如果小华辞职去企业干,目测应该是能混个中高层当当,拿年薪应该不是问题,就假设12000吧,感觉应该是比较公允的。如果在企业退休的话,按照60%替代率算,退休工资应该在7800元左右。
虽然替代率和工资水平没有经过精密论证,但是有一点定性的结论可以得出,整体而言,同样能力水平下,公务员系统在职待遇相对偏低,退休待遇相对偏高。而企业则相反,在职工资相对较高,退休工资偏低。这也反过来印证了计划体制下职工待遇差距不大,整体稳定的设计思路。同时也反过来印证了市场化背景下,保障基本和体现差距的基本养老制度理念。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能明白前面说的经典结论问题出在哪里了吧?同样是1000的工资,他们两个的能力和水平不一定是一样的,所以没有可比性。
这就好比有两个老大在招小弟:一个老大说大家都是兄弟,虽然工资不太高,但只要好好干,受伤了社团帮你养老,挂了老婆孩子帮你照顾。另一个老大说,只要在我这好好干,就能出人头地,每干一票就给分红,而且你为社团贡献越大,将来受伤给你的营养费越多,挂了老婆孩子的照顾也就越多。
你能说哪个老大就好一些么?至少你不能简单的说出谁好谁不好来吧。所以,下次再有人和你探讨双轨制的问题,给他们讲两个老大的故事无疑是提升逼格的好办法。
再回到双规制来,如果把在职和退休金合并在一起,看成是对人才整体的一个薪酬,很难说公平不公平,至少即使存在不公平,也不会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如果真的有显失公平的话,应该会有大量人员从一个体系往另一个体系拥挤。(这里说的是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人迫切的想进入另外一个工作体制,亲们不要把国考算进来,这个和就业形势有关,好企业竞争也很激烈。)至少目前我很少有听说哪个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的人非常想进政府机关的,倒是很多政府机关的人想辞职下海的比较多一点,但也没有达到所有公务员都要下海的疯狂程度。
因此,如果真的要比较公不公平,先确定一个公允的人才的价值,然后分别放到不同的体系中去研究,再比较,这样才具有可比性。至少,就我理解而言,薪酬的公平性应该没有问题。
2、其次,我们要探讨,双轨制的问题在哪里。
既然公平不是问题,似乎这篇文章说了半天都是废话。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至少是很难去知道公不公平。
我想继续用社团的故事来解释上面这段绕口令:如果这两个老大不是一个社团,也就没什么事情了。但是偏偏就是这么巧,这两个老大在同一个社团,而且都归总瓢把子陈浩南管。于是就剧情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开始两个老大相安无事,各管各的小弟,各收各的保护费。但是时间长了,都是一个社团的,你以为小弟们之间不会交流泡妞流砍人的心得体会么?随着交流的深入开展,问题就来了。
某一天,市场派的小弟跑去找老大诉苦去了,说老大凭神马我出生如死,最后落个残废就给点基本的医药费。老大说,亲,你残废前收的保护费太少了,我也没有办法啊。小弟又说,那你看人家计划派的小弟,都没砍过人,就是打群架凑人数,结果自己摔一跤变残废的,医药费也给这么多,这不公平。老大无奈好说歹说,最后私人掏了点钱打发走小弟。
又某一天,计划派的小弟跑去找老大诉苦去了,说老大今年抢地盘老子一个人单挑一条街,凭神马今年分红我拿这么少?老大说,亲,不少了,我今年拿的也就比你多一点呢。小弟又说,那你看人家市场派的小弟,也就随便挥了挥菜刀,拿的比我还多,不公平。老大无奈,私自发了点抢来的罐头给小弟,好歹把人劝走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哪个老大最痛苦?
答案是总瓢把子陈浩南才是最痛苦的。为啥呢?因为两个老大都跟他嚷嚷不公平,干不下去了,关键是我们可怜的南哥也不知道到底那个老大有问题。为什么呢,两个老大手下的小弟都不少,而且没有比较之前,都干的挺好的。可是突然这么一闹,南哥就想找个知道情况的小弟问问,但是混江湖的都是义字当先,跟定大哥就是一辈子,谁没事换老大玩呢。基本找来的小弟都是为各自老大说话,说对方的不是,各说各的道理,南哥非常烦。
那么回到问题的探讨来,和故事说的一样,双轨制的问题在于两套体系下,人才是很难流动的,不是体制内就是体制外,基本上是出于零和游戏的状态。而这种人才僵化的状态导致了人才的价值没有办法很好的被衡量。举个简单的例子,国企的老总都是有级别的,而这种级别其实是可以在组织内部流动的一个标准。例如局级的老总调到政府部门,职务基本上就在局级上下浮动,很好判断。但是市场化的企业不跟你讲这个,他们的人力资源体系和政府的级别很难直接对接,而且对接的的次数也太少,不能形成一个公允的市场定价,所以你很难知道科级干部流动到企业能干什么职务。
正是由于这种人员无法流动和薪酬体系无法对接的状态,导致了人们从心理上都认为自己在另一个体制能混的更好,虽然这个是不能实现的,或者实现起来代价很大。所以一个小学没毕业失业吃低保的人很可能看不起一个政府的大学毕业的办事员,认为他们每天就是看报喝茶,还拿着高工资。但是他绝对不会看不起和他一起应聘清洁工,并且成功找到工作的隔壁老王,相反可能还有点羡慕老王。同样的道理,经常听见体制内的朋友们感慨,当初我要是什么什么,早就年薪百万了,何至于现在还是个小科长,但是他从来不会掩饰对处长的崇拜之情。
所以,总结一句话,双轨制的问题在于,任何一个细微的问题在僵化割裂的体制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失真判断的放大下,都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在一个不可能去了解但有可能导致自己不满的事情上。可是真正流动起来,都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么?
未完待续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