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城市和老人有养老金,但农村的老人就没有
城市和老人有养老金,但农村老人相对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城市中老年人享有国家提供的养老金制度,这是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设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城市老年人在退休后仍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相对较少,主要依赖于土地、家庭支持和农村合作医疗等。
土地资源的差异:农村老人拥有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其“养老保险”。通过土地出租等方式,农村老人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以补充生活所需。而城市居民则没有这样的土地资源。
家庭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差异:农村家庭规模通常较大,且按照政策可以生育二胎,老年后可以得到更多子女的照顾和经济帮助。而在城市,家庭结构往往更加单一,子女数量有限,因此城市居民更多地依赖养老金制度来应对养老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与农村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也存在差异,这影响了各自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程度。城市居民通常需要通过工作积累养老金,而农村老人则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综上所述,城市和农村在养老保障上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贰』 农村养老有什么好方式吗
1 农村“抱团式”养老
这个抱团式养老跟开篇说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养老不同,它是切合中国当下农村空巢现象的一种养老方式。
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非常稀少,大多数都出去城市打工,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机会。基本上过年过节回去几天,老年人则常年守着易懂空房子,做做农活,看看电视,和同村老人聊聊家常,聊聊子女情况,每天都会睡的很早。这是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今年春运也出现了一些把父母家人接到城里过年的的情况。与其艰难的抢春运车票,倒不如让父母来城里享受下城里的生活节奏,一家团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农村发展,现在很多农村都在走旅游发展路线,政策上也扶持农业的发展,土地的确权流转等政策。一些小型的农村小公园,农村卫生院都配置了起来。
解决农村老人孤独问题,不是把他们接到城里来,而是让老人们能有个一起交流聊天解闷的场地配套。在我的老家山脚下的小农村,现在都在村与村的一些交接地带,建了一些活动场所,经常有局空历老人聚在一起聊天,打牌,下棋的。
比起以前自己呆在家,或者住在一个农村养老院,这种提供一个扎堆聊天的场地的方式,或许是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孤独问题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这两年农村医保普及后,配图的卫生院也建了起来,老人的健康问题有基本保障,这种农村新发展模式也是不错的。也恰恰符合一二线维稳,三四线继续城市化,农村搞新发展模式,搞旅游开发的政策。
第二种养老模式:小家庭式养老
这里的小家庭式养老,适合三四线小城市的生活模式,这几年流行小镇青年的慢生活,三四线城市处于城市化和农村的结合点。具备大城市的一些基本医疗生活和社会配套资源。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这种处于继续城市化的三四线城市,大多数老人都是跟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祖祖辈辈都靠的比较近亏迟。处于亲情式养老。随时都可以相互扶持,照顾。
有稳定的工作,有作为城市基本的公共医疗和生活配套设桐搜施,生活节奏又比较慢,寻求稳定的年轻人完全可以按部就班的生活,也可以去大城市打拼,父母和老人也居住生活在一起。这种小家庭养老模式适合城市化过渡的三线和四线城市。
『叁』 我国农村有哪些养老模式主要分为那几类
主要有三种模式,即
1、家庭养老。以家庭为中心,靠子女亲属养老。这是目前农村养老的主流,老人都有自己的子女、儿媳、女婿,再之后的孙子、孙女等等,作为一个家庭,家庭成员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就算子女不在身旁,同样生活在农村的亲戚朋友都会帮忙照料老人。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一直都有“孝”的影子,如果不赡养老人,就是不孝,是会被村里人瞧不起的。
2、社区养老。它以村庄或村落为依托,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合理开发、调配、运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支持。具体就是开办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等。
农村社区养老是当前农村社会养老的发展方向。农村社区养老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灵活性高,能因地制宜。
它以村庄或村落为依托,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合理开发、调配、运用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支持。
3、民间养老。一些民营企业投资开办的养老院等,有养老意愿的个人进行选择。一般这样的养老院收费较高。
(3)城市农村养老模式扩展阅读:
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
其中,和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保障水平比较低。
“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与城镇的差距呈扩大态势,且城乡导致状态将持续到2040年。”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菊华表示,中国老龄化发展不均衡。
一方面表现在人口老龄化水平城乡倒置,即农村老龄化水平目前且长期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另一方面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
比如,除了西藏外,各省农村老龄化程度均已突破10%,辽宁省、重庆市等地甚至均已超过20%。
城乡差异体现出的“城乡倒置”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的生育率差异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密切相关,大量年轻人口离开中西部农村地区向东部和城市地区迁移,是该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因素。
而这种人口转移又有效地降低了城市常住老年人口的比重,毫无疑问,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增加了应对的复杂度。
“养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时代性难题,农村养老更是如此,从目前社会的现实情况我们看到,城市养老正在成为创业的蓝海,各种现代化、人性化的养老模式层出不穷,受到社会资本、公益力量及媒体大众的广泛青睐和关注。
然而我们无法忽视的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尤其是老年人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青少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空巢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农村养老的体制短版和资源短缺也更为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农村养老问题也更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
谁来为农村老人发声?谁来关注农村人的晚年生活?国家、社会、公民这三者应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有专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老龄人口接近3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也就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2亿空巢老人,而相当比例分布在农村,农村空巢老人日益成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