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阳敬老的写话二年级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天是老人们的节日。
从小到大都是外婆带内我容,她每天都接送我上学,非常辛苦。今天我要为我最爱的外婆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请妈妈帮我正准备了一盆温水,妈妈问我做什么?我没回答,而是急匆匆地把外婆从厨房拉过来,又搬来一张小凳子,请外婆坐下,我开始搂起袖子,帮外婆洗头。我用我的小手轻轻地挠着外婆的头发,我生怕弄疼了外婆,又怕把水不小心弄进外婆的眼睛里,不一会我就忙的满头大汗了。这时我想起以往外婆帮我洗头,我老是动来动去,但外婆还是一直以来细心的帮我洗头,她真辛苦啊!
我慢慢懂得了平时爸爸、妈妈、外婆照顾我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养成自理的好习惯。
『贰』 写话(重阳节的故事)
《续齐谐记》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被附会上一个神话传说作为登高习俗“起源”。该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民间演化版本: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
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
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
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显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一个附会的荒谬传说而已。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大多数传统节日被附会上“传说”作为起源,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代建构替入的结果。
『叁』 看图写话这么写
重阳节快到了,重阳节是老人们的节日,我决定去给奶奶洗一次脚。于是我和爸爸妈妈去奶奶家。一进家门,我就对奶奶说:“奶奶,我给你洗洗脚吧!”奶奶说:“谢谢”。我马上去端了一盆水,然后又倒上热水,我用手试了试温度,不凉不热正好。我就给奶奶洗脚,洗完了脚,奶奶高兴地说:“洗得真舒服,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肆』 看图写话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内知兄弟登高容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重阳日至峡道》
唐代: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3、《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