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朵朵爸爸”赵长萱有什么事迹
朵朵爸爸也是2009年黑龙江省“感动龙江”人物候选人之一。朵朵出生后就患专有脑瘫,14个月时又属患上了癫痫,就在各大医院都说无法治好时,他跑到图书馆查阅大量书籍和资料,用自配的药物一个月治好了女儿的癫痫,此外 ,他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女儿训练得能够独立行走,且认识了3000多个英语单词。
❷ 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事迹
杨老是本次感动人物评选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第一个上台领奖的人。怕迟到影响了颁奖典礼,杨养正老人下午1时30分就催促家人快出门。结果,提前一个多小时赶到会场。
刚迈进会场大门,两名小学生就认出了杨老,立刻跑到他面前立正站好、行队礼,恭敬地喊了一声:“杨爷爷,您好!”接着,将杨老围在中间拍照留念。
随后,这位明星级“抗战八百壮士”不断被人认出,不断有人过来与他握手合影。重庆市警备司令部大校敬佩地向杨老敬礼,说:“现在是个好年代,以后您老还有好日子要过。”一席话说得杨老开怀大笑。
发言时,他攥紧拳头,激昂地唱起了《八百壮士》歌:“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现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直伴随着歌声直到结束。
周书平:养女献花感父恩
颁奖词:因胸怀一颗博爱之心,并不富有的他将弃婴揽入怀中。那些没有父母的弃儿因为他才感受到人世的温暖。许多年过去了,贫穷依旧他的爱心依旧。在未来艰难的行走中,他会获得常人无法体会的幸福,因为他是好人。
周书平作了一中午思想工作,反复承诺只是出去一会儿,晚饭前一定回家,陪孩子们吃饭。但临出门,最黏人的大女儿周小涵祭出一哭二闹法宝,还是不依不饶跟了来。
跟来的还有成都电视台记者。他们正在他家采访,跟踪这个“超级爸爸”的日常生活。
为上台领奖,周书平穿上了走人户时才穿的浅色上衣,头发也刚理过,看上去很精神。不过,话很少,几乎到了局促的程度———他又“晕”镜头了。
此时,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周小涵被带着四处参观去了。周书平一个人坐在那里,有些手足无措。他不停向后张望,想把女儿叫回自己身边。
不过周小涵显然另有打算。本来她只是习惯性撵路,对爸爸到哪儿、做什么都不“感冒”。不过,看到现场一束束鲜花后,她兴趣来了。
“这是干什么的?”她主动问。
得知老爸要像幼儿园的先进小朋友那样上台领奖,记者还要上台献花后,她不乐意了。“我要给爸爸献花,让我去嘛……”牛皮糖般地扭。
她的缠人功夫之高,连周书平都搞不定,何况记者乎。于是,不敢等到她哭,记者乖乖投降,拱手出让献花权。
周小涵如愿以偿。献花时,她居然说出句“谢谢爸爸”,感动得周书平一愣一愣的。
奖金,周书平打算用来给孩子们添置玩具。而花,一定要带回家献给老婆。“她比我不容易。”
刘念友:赶夜路回乡教书
颁奖词:千疮百孔的凉席、劳保棉衣、白开水泡饭和咸菜,见证了他贫穷的物质生活。但他的精神无比富有,像大山里燃烧的一块煤,久久温暖他人。
为参加此次颁奖典礼,刘念友连赶了两天夜路。“开县离重庆太远了,晚上赶路可以少耽搁点孩子们的课程。”
本来学校已为他找好了代课老师,但他还是坚持上完了27日下午的课程。放学后,他急匆匆赶到县城坐上到重庆的末班车,到达时已是昨日凌晨1点过。
昨下午6时,颁奖典礼结束一结束,他便匆匆坐上了回开县的汽车。此时天色已暗,飘着寒雨,记者再三劝他次日动身,但他坚持要连夜赶回:“我不能再耽搁一天了。”握着沉甸甸的奖杯,刘念友连说惭愧。
颁奖典礼上,刘念友的女儿刘久芳也来到现场,当看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亲自为父亲颁奖时,她的眼睛湿润了。“何部长颁的这个奖杯,让我想起晚报刊登的爸爸那张满脸煤灰的照片。”
黄永明:一月内两上奖台
颁奖词:一个言语不多的普通农民,讲不出更多的道理,他也从来没想到要去当英雄。因为,谁也不愿选择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果。但他却在最危险的时刻,用最本能的行为,向我们彰显了最伟大的人性之爱。
黄永明和妻子张正芳早早来到颁奖现场。这是他一月内第二次走上领奖台。
“我不怨他了,他心里比我更痛苦。”看到大屏幕上丈夫的照片,张正芳擦着眼泪说,“他一直都是个善良的人。如果还有机会,他还会这么做。”虽然每次看到别家娃娃就会想起女儿和孙女的笑脸,心里像刀绞般难受,但张正芳承认:丈夫的选择是对的,只怪山洪太无情。
“只要四个娃娃长大后考上大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就安心了。”他称。
兰培丽:平静谦逊令人敬
颁奖词:她用行动向人们昭示:救死扶伤不仅仅在病房。她无需时时背诵希波克拉底誓言,在冲向汽车的那一瞬间,她心底深处最本质的东西完全展现:医生医术的高低只是本事,而博大的爱心,才是这个称号的全部!
自从在汽车前抢回一条幼小生命后,兰培丽医生原本平静的生活就被打乱了。但她那静若止水的心境和善良谦逊的本色,却并未因周围的喧嚣和荣誉的光环而改变。因此在颁奖典礼上,她一如既往地平静。
一步入会场,兰医生便找个角落静静坐下,似乎这场热闹与她这位真正的主角无关。当记者问及其身体状况时,她才说,现在常感到后腰疼痛,有时即使站直身体也有痛感。
据了解,兰医生工作一直很忙碌,即便参加颁奖典礼也只请了半天假。“每次查房,时间久了就挺不住。医院给了我特权,准我随时坐下休息。”她笑着说。
领奖时她谦虚地说,换作别人,也一定会像她那样做。
获奖时他们这样说
杨养正: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八百壮士歌》
兰培丽:
能有机会站在这里,真的很荣幸。我一直觉得做了件很平常的事,但广大市民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我会努力珍惜。
刘念友:
我是普通的小学教师,爱学生是我的职业和道德。你们的关怀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感到惭愧,我还做得不够。
黄永明:
我把邻家4个小孩救出来,发现自己的女儿和孙女被水冲走了,我哭得像发疯一样,哭也哭不出来……
周书平:
我没有什么想法。娃娃是祖国的未来,我是个庶民百姓,要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把他们养大,成为利国利民的残疾人。
刘本玲:为晚报送上锦旗
颁奖词:她像一朵永远朝着太阳的向日葵,用坚强和乐观向世人展示生命的价值。她不去考虑生命是否正进入倒计时,只是勇敢地活下去,哪怕拖着病疾的身体去打工,也要向世人证明:活下去,就是对生命的敬重!
“先别让你们报社看到了。”离颁奖时间还有1小时,打工为自己挣救命钱的白血病少女刘本玲的母亲孙述菊早早来到现场。
孙述菊激动地告诉记者,去年4月,患白血病的本玲只身来到重庆打工,为自己挣医药费。期间,包括晚报在内的媒体多次给予其帮助,一下子让她成了新闻人物。
3天前,本玲住进重医附二院层流病房,等待接受骨髓移植。更令一家人没想到的是,本玲竟被评选上了“感动重庆十大市民”……这一幕幕情景令孙母感激涕零。
由于本玲即将实施骨髓移植术,目前正在做化疗,于是母亲只好代女儿来领这份特殊的奖品。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感谢晚报对本玲的关心,有了你们的关心,才有她的今天。”当孙述菊走上领奖台时,展开了一面醒目的锦旗:媒体传千里,真情送万家。
顿时,掌声雷动。
李恒太:双亲千里寻遗体
颁奖词:他来自遥远的白山黑水,在他求学的另一个故乡,他甚至没来得及细读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青春却永远凝固在21岁。他由此获得永生: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他用生命诠释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最新内涵。
李恒太的母亲崔成莲登上领奖台时,已泣不成声。这次他们夫妻来重庆,也为一偿他们的心愿———亲自寻找儿子的遗体。
颁奖典礼上的李家夫妇苍老了许多,话很少,一个劲地抹眼泪。崔成莲的眼睛红肿,声音嘶哑。李父李明德戴着一顶帽子。因为思儿,他的头发近段时间大把大把脱落。
他们比预计时间提早一天搭上南下火车,颠簸了20多个小时来到重庆。“我天天梦见儿子在水中哭,可惨了。”崔成莲说起儿子眼泪直往下掉。
26日晚上抵渝后,他们次日早上7点就跑到唐家沱水上派出所。可水上打捞队人员告诉他们,一直没打捞到相似的遗体。失望之余,他们决定亲自寻找。
“儿啊,你在哪里?你快回来吧!”崔成莲在雇来的船上留着泪,一遍遍地呼喊着儿子的名字,希望奇迹能够出现。冰冷的雨水打在他们身上,但始终淋不灭他们心中的一丝希望。
崔成莲告诉记者,今天还将继续寻找儿子的遗体,“我要找遍江边的每块石缝才罢休。”她说。
孔琳:英雄父母互安慰
颁奖词: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的行动源自他内心的品质。从人群中一跃面起时,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春天里,伴着从小熟悉的大江,他睡得十分安详。虽然江面上再也寻找不到他的身影,但他在我们心中永生!
和以往一样,孔琳母亲钱彤玉因身体极度虚弱,不能到颁奖现场。父亲孔庆岳提前1小时只身到达。
在会场角落,孔父的眼光一直追随着本报一位摄影记者,不一会儿眼睛红了。“每当看见这些娃娃,我就想到孔琳……”说着说着,竟无语哽咽。
典礼即将开始。主席台上的孔父左边正好是李恒太的母亲。看着李母双手支头流泪,孔父故作轻松地安慰李母:“自己身体要紧,儿子不想看到我们伤心。”李母愣了一下,立即起身紧紧握住了孔父的手:“谢谢,上万市民被我儿子感动,我真高兴。”她反过来开导孔父,要忘却儿子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尽量回避和儿子有关的一切,让时间来慢慢冲淡悲痛。
胡可信:助威团到场喝彩
颁奖词:一个用笔为生命续航的天才少年,他旺盛的活力足见这方水土本身的魅力。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毕竟蓬勃地燃烧过,创造了一个残疾人最华丽的奇迹。他虽然没有健全的肢体,但由于他的奋斗,使他在天堂里也有歌声陪伴。
瘫痪天才少年胡可信的助威团,成为颁奖典礼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孩子真是不容易,没哪个人能比得上他。”说起胡可信,市经委李桦女士一脸佩服。十几年前,胡可信瘫痪在床,疼痛难忍。身为人母的她动了恻隐之心,抽空去照顾胡可信。“他用超出平常人的毅力,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了奇迹。”
助威团中还有4名小学生。“我们要向他学习。”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四(二)班徐谭楚民看着即将出版的《生命之光》稿本称,他看过学校举办的胡可信作品展后,觉得胡哥哥就像中国的霍金,“他们都在残疾后不向厄运低头,积极乐观地去为生命争取机会。”
获奖时他们这样说
刘本玲母亲:我要感谢所有的好心人。我女儿正在化疗,她手术后要争取考上大学,报答大家。
刘君洪父亲:我今天带着他的遗像来,就是觉得我这个当爸爸的不如他,这个奖要让他亲自来拿。
李恒太母亲:恒太牺牲后,我们从辽宁来重庆。这里的领导和市民都很好,我太感谢……反正我已说不出话来了,我只有鞠躬。
孔琳父亲:我坚持不和孔琳救出的两个学生见面,是因为不想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我的儿子献身了,就要认他救出的学生当干儿子———其实没这个必要,我的老年生活有组织和社会保障。”
胡可信父亲:感动重庆十大市民评选和重庆争光奖交相辉映,其价值不亚于年产几十万辆汽车摩托车,这就是重庆的文化竞争力。
刘君洪:父亲抱遗像领奖
颁奖词:那一天,天很热,围观者很冷。数十人中竟无一人援手!但这个来自大山深处未受污染的少年毅然冲了上去,青春的梦想从此终结。但他的果敢告诉日渐冷漠的人们:你们真的需要英雄用血来唤醒啊,哪怕英雄只有18岁!
刘君洪的父母提前进入颁奖典礼会场,找了一个角落坐下,目不转睛地看着会场左前方的银幕。
银幕上,不停滚动出现十大感动人物图像,其中包括刘君洪。刘母程金玉一边流泪,一边埋头用座位上的纸笔写着:“君洪,你知道不?你被评为全市十大感动人物了,爸爸妈妈代表你正在参加颁奖典礼呢……洪儿,我老是想起中秋节我们最后一次分手时,你站在站台上,挥手送我去广东打工的情形。”
当主持人念到刘君洪的名字时,刘父刘国成抱着儿子遗像上台领奖,刘母顿时情感喷涌,禁不住在台下失声大哭起来。现场所有人员的目光一下集中到刘母身上。几名女士见状,赶紧上前扶住刘母,边劝边不停陪着掉泪。一时,会场一片沉寂。
“我回去后,一定支持君洪的爸爸搞好教育工作。”颁奖典礼结束后,刘母说,儿子走了,泪也流得差不多了,活着的人不能老是停留在悲伤中。她要用儿子的英勇精神,好好建设家园,不让丈夫为家操心,一心一意教书育人。
❸ 评选阳光爸爸事迹怎么写
可以写一下爸爸平时的生活状态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❹ 孝敬事例,急需!!!!!!!
孝子当义工回报社会好心人
“爸爸您走好啊……”看着父亲被抬上殡仪馆的丧车,王希海一次次哭倒在地,他不敢相信82岁的父亲就这样走了。昨天,刚刚从殡仪馆回来的王希海告诉记者:“父亲走了,许多人都说我应该开始新生活,但我和外界‘隔绝’已经25年了,我的新生活要从做义工开始,回报那些帮助我们的好心人。”
伺候植物人父亲25年
在2004年,本报就曾经报道过王希海照顾植物人父亲的事情,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81年,王希海的父亲成了植物人,当年只有二十几岁的王希海放弃了工作,一心一意照顾父亲,这一照顾就是25年。将近50岁的他直到今天仍然没有结婚,父亲就是他生活的中心。
25年来他的父亲没有瘦一斤,反倒胖了不少;25年来他从来不敢一觉睡上1个小时,因为要给父亲翻身……父亲有痰吐不出,他用一根胶皮管把痰先吸到自己嘴里。他父亲的屋子里春夏秋冬温度相差不多,夏天即使王希海热得满头大汗,也要给父亲扇扇子。他每天给父亲按摩,他的按摩手法就连医院的专家也不得不称赞非常好。2004年记者去采访时,王希海说他的愿望是让父亲活过80岁,那时他父亲刚刚过了80岁生日。而今父亲在82岁高龄时去世了,王希海一共伺候了他25年零2个月。
老父走得安详
王希海告诉记者,大年初七一早5时,他和往常一样扶父亲起床,本来父亲应该和他脸贴脸的,可这一天他刚把父亲扶起来,父亲的头就滑到了他的肩膀上,在他怀里,父亲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王希海不敢相信父亲就这么走了,他立即给父亲做人工呼吸,找来社区医院的大夫看是否还能救过来,但他的父亲还是走了。
孝子得到众人帮忙
昨天是王希海的父亲出殡的日子,站北街道的领导们一大早赶到殡仪馆,许多社区里不相识的居民也纷纷前来。社区志愿者帮着抬他父亲下楼。旁边的装饰材料市场的保安们也主动来帮忙。珍奥核酸、大商家家广场这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企业也都给他送来了钱和物品,并承诺将尽量提供帮助。
在殡仪馆里,不时有人说,“王希海,我在晚报上看过他的事迹和照片,太感人了!”“听说过,大孝子啊!”许多人纷纷过来和他拥抱。
新生活从当义工开始
万全社区书记王淑贞对王希海说:“你父亲没有了,你要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了,我们社区就负责给你介绍个对象。”王希海笑了笑,他说:“我现在还没考虑这些,是要开始新生活了,但25年来,父亲一直是我生活的中心,我到现在还舍不得他走。而且我毕竟已经25年不怎么出门了,就相当于和外界隔绝了25年,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我要先锻炼自己,再走入社会,我刚刚办了个大连市慈善总会的义工证,我的新生活就从做义工开始吧。过两天我就出去和志愿者一起清理野广告。”
王希海有漂亮的按摩手法,记者问他是否愿意靠这个挣钱,他说:“如果别人有困难,我会尽可能的帮助。如果有的贫困家庭有护理的需要,我是义不容辞。大家这么帮我,我拿什么回报社会?就用我余下的时间为大家做事吧。”
❺ 关于父爱的事迹
父爱如山 呼唤陶天华 我们轻轻推开九号病房的门,只见病床上躺着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昏迷了两个多月的他骨瘦如柴,手和腿细得像棍子一样,无力地缩在被子里。他头部和胸口露着,脑袋上有一个明显突起、长约十厘米的手术疤痕,鼻喉间插着的导管连着床边的仪器,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在与死神抗争。这个年轻人就是陶天华,上周五晚上我和同学荣程浩、黄一在开发区医院看望的病人。
我们进去时护士正为陶天华换药,站在护士身旁帮忙的是陶天华的父亲。陶伯伯穿着一件灰衣服,个子比较矮,也很瘦,满头白发似乎已很长时间没理过了。他消瘦的脸庞充满倦意,但眼睛却很有神。见我们三个进了病房,他满心欢喜地用四川话招呼大家坐下来,但病房里只有一个凳子。凳子旁那块一米多宽的宣传板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是牡丹社区英语俱乐部上周为陶天华募捐做的宣传板,标题是:为昏迷中的男孩陶天华献一份爱心。宣传报上详细介绍了陶天华一家的困境。
说来话长,年仅20岁的陶天华是四川省宜宾县人,他随父亲在北仑打工近三年了。7月20日晚在北仑霞浦买西瓜时在人行道上被汽车撞倒,肇事司机当即逃之夭夭。陶天华后来由交警送到医院。可怜的陶伯伯不见儿子回来,满北仑找了九天九夜,最后才在开发区医院里找到了自己的儿子,他当场就气得晕倒在地。要知道陶伯伯只有陶天华这么一个儿子,而且他们家三代单传。面对飞来的横祸,陶伯伯怕妻子受不了这个打击,选择一个人默默地承担。过去的两个多月,每天二十四小时全是他一个人在护理。每天他都要给昏迷中的儿子擦洗身子、清理大小便、喂流质食品、按摩、同儿子聊天。病房里没有睡觉的地方,他累了就趴在床边打个盹,前段日子他的腿都浮肿了。两个多月下来,他一个57岁的汉子一下子头发全变白了,看上去就像六七十岁的老人。
陶天华家在四川就是特困户,根本无力支付巨额医药费。为了给陶天华治病,陶伯伯省吃俭用,前段日子一日三餐都在吃方便面。自从好心人彼得番在新北仑网上发帖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后,陆续有志愿者给他送饭来了。陶伯伯激动地说:“我吃什么没关系,你们给我儿子做点有营养的东西来我就万分感激了!”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志愿者给陶天华送流质食物。陶伯伯得隔一段时间就通过鼻导管一点一点用针管给陶天华喂食物。知道儿子喜欢唱歌,陶伯伯有一次对儿子深情地说:“等你好了,我给你买一个大音响!”没想到昏迷中的陶天华居然听懂了,露出了微笑。这让陶伯伯高兴万分,他对儿子的康复充满了希望。
父爱如山,陶伯伯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这些天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到开发区医院看望他们,捐款的、送饭的、送被子的、为陶天华唱歌或按摩的……这个星期天新北仑网站的志愿者们又在北仑之光广场上举行了一场义务募捐,共募集到二万多元善款,北仑电台和现代金报也都报道了这一事件。
陶天华的病情在一天天好转,现在已经可以轻微活动四肢了。陶伯伯一天比一天高兴,他从心底感激社会给予他家的帮助。
这就是父爱,陶伯伯平时可能不苟言笑、木讷老实,但在关键时刻竟俨然一座大山,默默承受了一切苦难,感天动地。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圆这位伟大父亲的梦想——唤醒陶天华。
❻ 被选为孝敬之星,要写关于自己的事例,怎么写
孝敬之星事迹材料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见闻”一句传承了中国自古至今的优良美德,因为有了孝的文化孟郊写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伤叹心境,因
为有了敬所以有了“德高望重”一词的由来,“小孝家合,大孝兴邦”,孝是我们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食粮。
xxx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女孩儿,在这个才认识孝字并多重受宠的年龄却做着与之不相符的事情诠释着孝字的全部意义。
xxx的家里也和许多的小朋友一样有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姑舅姨,然而真正在她身边的只有一天到晚忙碌的爸爸和同样繁于工作
的妈妈,在若大的一个城市里她只有这么两个只有到晚上六点以后才能一同出现的亲人,从她蒙蒙记事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就很少像别的小朋友那样
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撒娇,去公园里尽情的玩耍也是她不太敢奢望的梦想,渐渐地她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理解,却承受着孤独,她企盼着爸爸妈妈一起
陪她去公园,渴望着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然而这一盼就到了二年级。顽皮的性格没有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太多的影响,反而过早的承受却培养了她独自
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在她身上没有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却在演义着不平凡的孝敬之举。
她像其他孩子一样,学习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却比其他孩子多一项内容,那就是面对放学回来后空洞的家来完成校留作业,所以,放学的铃声
也是她孤独和恐惧的开始,她想让早晨的时间过的慢一些,那样可以尽情的享受吃早餐时爸爸妈妈在身边的陪伴,她想让放学的铃声敲的再晚一点,
那样她可以与老师和同学多交流一会,哪怕是嘈杂的声音,哪怕是偶尔和调皮的同事斗几句嘴,也比回到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一个人说话的家里好受
的多,极悦极悲的过程便是放学接她短暂的相处与接到家之后留下她一人又悄然的离去,渴了接杯水自己喝,饿了拿家里可以吃的放到微波炉里热一
下自己咽,能够陪伴她的只有锁闭的房门,寂静的房间,漫长的等待,她写着作业看着时钟,因为爸爸妈妈告诉过她,在她放学写完作业后爸爸妈妈
就会回来,可是她一次又一次验证了爸爸妈妈的谎言,因为在她作业划上句号后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出现爸爸妈妈的身影,等待是折磨人意志的最后
手段,慢慢的,她喜欢上了看书,课本,课外书,或者是爸爸妈妈看过的一些杂志,有时会打开电视稍看一会动画片,却不想让爸爸妈妈知道,因为
她知道爸爸妈妈不太喜欢在他们不在家的时候自己来鼓捣电器,实在太想他们也会偶尔打个电话,但时间都不会太长,因为有一次她实在无聊就打了
个电话给爸爸,爸爸因为接了电话差一点出事,所以她很少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冬天天黑的早,2010年的冬天她又是自己在家重复着平时放学后的生
活,突然家里停电了,一片漆黑,但她却没哭,翻箱倒柜的找到了半截蜡烛点上,钻到被窝里看书,看着看着睡着了,蜡烛快完的时候醒了,看到家
里仍然是自己一个人,外面的风又很大,吹的窗户吱吱的响,她怕极了,拿起电话又放下,最后打给了远在河北老家的奶奶,告诉奶奶是自己一个人
在家,作业写完了,家里停电了,自己害怕了,好想奶奶。。。奶奶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爸爸已经快到家了,在爸爸进门的刹那间看到她的眼睛里的
泪水在打转,却没有掉下来,当爸爸喊小迪的时候她再也控制不住了,她哭了,放声的哭了,孤独没哭,饥饿没哭,停电没哭,害怕没哭,然而看到
爸爸却哭了,哭的好伤心,也哭的爸爸好心酸,安慰过后问她是不是害怕了,她没说话只摇了摇头。。。
可能由于爸爸曾经是军人,所以xxx从小就养成了坚强乐观的性格,然而,这必竟是还没涉世的孩子,是一个应该充满阳光,洋溢着快乐,挥
洒娇气的孩子,可这些都被身边的环境和父母的工作给扼杀了,孝分很多种,有的是物质上的孝,有的是精神上的敬,小迪是用切身的行动来践行“
孝敬”两字的每一笔,是用自己孤独和寂寞来诠释“孝敬”的整个含义,我们为我们的孩子感到自豪,为我们能有孝敬的下一代感觉到骄傲,我们同
样会身体力行的为孩子做好“孝敬”的榜样,来呵护和鼓励孩子们弱小心灵对“孝敬”的理解。为学校培养孝敬的学生欢呼,为我们拥有孝敬的下
一代欢呼!!!
❼ 爸爸妈妈关心我们的事例有哪些
您好!
这很多啊!您自己应该也有很多。
每次生病的时候,当我们整晚难回以入睡,答父母一直在身旁守护,时不时摸摸我们的额头、身体,观察我们的状况,也是一夜难眠;
带我们去医院求医的时候,挂号、付钱、拿药,跑里跑外,大汗淋漓;
每次放学回家,父母总是在门口静静的等待;
每次有好吃的,父母总是说:我不要吃,你吃吧;
细心留意,会发现很多令我们感动的事迹。
❽ 幼儿园教师感动爸爸事迹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晚上好!我很高兴也很忐忑走上这个讲台。高兴的是又有这么好的机会和同事们一起畅所欲言;忐忑的是自己的形象与今天演讲的主题——《做最美的幼儿教师》似乎有一侧段距离。因为早已过而立之年的我,不再像我们的吴青老师那样年轻,也不像我们的李秀雯老师那样貌美。但是三十多年岁月的沉淀又给了我另一种美,那就是:奉献,美的奉献。 我从小并没有当幼儿教师的梦想,长大后却在不经意间走进幼儿教师这个行列。。但是这种不经意一晃就是十多年。十多年来我品尝到了幼教工作的苦与乐,体会到了为人师的心酸与甘甜。 曾记得刚走近幼教工作时,面对孩子们天昏地暗的哭喊声:“我要妈妈”,我曾经是那么的无助。但是褪祛难为情之后,我当上了孩子们的妈妈,成为了孩子们的朋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奔向我时;当孩子们牵着我的手,拽着我的衣服,呼啦啦地跟在我的身后时,我体验到了作为幼儿教师的自豪与温馨。 二00四年,我有幸来到金色未来这片沃土,几年来我从配班老师到班主任再至今天的资料员,我在每一个岗位所做的都是些平凡的事,但是我想:我的爱是最美的奉献。我爱这份工作,我也很认真的对待这份工作。所以在许多许多的同事来了又走了以后,我依然坚守在这里。曾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同样的一瓶饮料,便利店里2块钱,五星级饭店60块钱。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在的位置。 近两年来,我担任了资料员的工作,虽然离孩子们远了,但是我却很怀念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所以我很珍惜每天与孩子们在园车上那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也很珍惜美术课上那短短的几十分钟。我不美丽,但我实在;我不美丽,但我从事的是美丽的事业。当家长对我说“我的宝宝最喜欢沈老师”,当孩子拍拍坐椅要我坐到他(她)们旁边时,那带给我的是一份感动,一份美丽的感动。这份美丽的感动也将推动我去快乐地奉献。
❾ 张玉清的主要事迹
张玉清年仅 6岁时,父亲遭遇事故重伤致残, 8岁时,母亲不堪重负弃家出走,稚嫩的张玉清却在逆境中坚强站立,干最粗的活维持生计,用最细的心呵护长辈,用瘦弱肩膀担起沉甸甸的家。
为了支撑这个残缺的家,年幼的张玉清学会烧火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细心照顾腰部以下瘫痪、起坐都要扶助的父亲张培毅和 70多岁体弱多病的奶奶,此外,她还要拾田、砍柴以维持生活。 1996年,张玉清 12岁时,东长城小学撤并到五里以外的白崖台村,为了照顾父亲,她放弃了学业,开始在村里帮人干活。成年人的活,她一个小姑娘干,可从没喊过苦,叫过一声累,一干就是两年!她借钱买材料,在家做手工门帘,然后带到城里去卖。她把地里的庄稼拾掇的有模有样,俨然成了一个种田好手。
父亲张培毅整日以泪洗面,生活的困苦,病痛的折磨,女儿的不易,让他觉得这样长期拖累下去对不起女儿和母亲,轻生的念头反复出现在脑际。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火爆,可无论怎么发火,女儿就是一声不吭,在默默接受的同时,对父亲的照顾更加精心细致。特别是晚上,为了防止父亲寻短见,小玉清的手总是牢牢地抓着爸爸的手,父亲一个轻微的动作,她都会敏感地睁开眼,警觉地去查看情况。幼小的她每天带着笑脸坚持为父亲按摩,每两小时给父亲翻一次身。父亲睡不着她就讲故事、唱歌。在女儿的陪伴和鼓励下,父亲渐渐地走出阴影,振作起来。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张玉清慢慢地长大。艰辛的生活使她历练得勤快、能干、坚强、有主见,对父亲至善至孝得到了乡亲们好评。到了谈婚论嫁年龄,上门说媒求婚的人自然不少,但张玉清找对象有一个决不动摇的条件,那就是必须和父亲一起生活。她说:“没有爸爸,哪有我。容不下爸,那就是看不起我,就是不尽孝道。”
2005 年,玉清和本村精明能干、勤劳善良的李玉福结为伉俪,第二年有了可爱的女儿。结婚以来,不仅夫妻俩恩爱有加,玉福照顾岳父也是尽心尽力,玉清对公婆也非常孝顺,两家合一家,共享天伦之乐。看着玉清有了好归宿,父亲张培毅整天也乐呵呵的,乡亲们都羡慕张培毅,说老张不幸又幸运,不幸的是他身体早早致残,幸运的是他养了这么一个好女儿。
张玉清获得山西省第三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