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顺的几种境界

孝顺的几种境界

发布时间:2020-12-18 23:44:55

孝顺的最高境界是孝而不顺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专敢毁伤”,是孝之始;属“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孝顺,他的内心才会有感恩,才会对社会有好的作为。而“孝”却不是一味的去愚孝。。

⑵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 表现在十个方面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用之,和为贵。”(《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十德”可分为两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一组;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为一组。10个字内涵外延,相对区别,难免有交叉,主要取其本意、主意。“十德”既有内向的,就自身内心修养而言的;又有外向的,从与他人关系、社会关系、改造世界而言的。每组各字之间,均有次序,相互对应,仁忠、义孝、礼节、智勇、信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概括更加完整、丰满、全面。孟子认为,“四德”不是平行的,“仁”是之首,是“四德”之根本,“信”贯穿;新“五德”,“忠”为首,是根本,“和”贯穿。“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核心思想。“和”也是贯穿“十德”整体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标。 “十德”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现实性。“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价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经济,有政治,有实践,有家庭,有国家。 “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是要义,是精华,是人生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伦理规范。“十德”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深厚底蕴,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十德”是个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标,是崇高的境界。每个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彻底做到,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往之、为之奋斗之,不懈努力,不断地接近,直到永远! “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至德要道。中华民族坚持“十德”、弘扬“十德”、追求“十德”、实践“十德”,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是非常和谐的,我们的国家一定是非常发达的,我们的民族一定是非常强盛的,我们的人民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⑶ 孝敬的最高境界是尊亲对吗

对的。

古人把孝敬父母归纳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层次:

关于孝悌之道,比较集中的记载见于《礼记》,其中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对父母尽孝“生则养”,“养观其顺”;“没则丧”,“丧观其哀”;“丧毕则祭”,“祭观其敬与时”等等;[39] 《孟子》在很多场合论述了如何行“孝”,归纳起来,大体是养亲、尊亲、养志、守身、慕亲、礼亲、悦亲和怀义事亲,等等。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满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好吃的东西时让父母先尝是不够的。”

从事实的角度分析:孔子认为不孝中无后为最大。就是他认为没有后代(指男性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因为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满意,而父母一般最重要的不是本身的健康、幸福,而是对后代延续的担忧。

但是,这是事实而不是行为,没有后代不是一种行为的结果,因为,有的人不育却非常孝顺父母,那么,这样的人到底是孝顺还是不孝顺?有的人虐待父母,却很多后代,那么,这样的人到底是孝顺还是不孝顺?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后者难道比前者孝顺?

显然,不能用事实来作为评判孝顺与否的标准。而应当以行为来评判是否孝顺的标准,特别是现在的社会,关键的不是事实是否符合父母的标准,关键在于爱父母的行为,父母的错误要体谅,但是不能一味盲从,我认为才是孝顺。

我个人认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体谅父母的苦心,原谅父母的错误,但是,自己不要被父母的错误所引导作出错误的事情,当孩子因为父母的错误而错误的时候,反而是不孝。

附:相关的孔子孝思想

1,入则孝,出则弟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师长。要少承诺,务必讲诚信,有爱心,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余要多学习。”
【评析】
儒家思想,或者严格来说,这本《论语》,许多都是讲究人的素质培养,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修炼和培养,通俗点说,就是怎样自己对自己进行思想教育,怎样处世为人。一个人敬重师长、文明礼貌、讲诚信、有爱心、追求道德完善、又善于学习。如果全中国的公民都成为这样的人,该有多好啊!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思想教育完全可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教给我们的孩子。
随着独生子女的时代到来,再加上强调自我的西方思潮涌进中国之后,中国的独生子女们越来越不尊重父母了。父母在他们眼里连和他们平等的权利也没有。比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女儿宁宁,她一出现就干扰她父亲和阿春的爱情,咒骂她的母亲和美国人结婚,搅得父母离婚后无法再与其他相爱的人结婚,但是她却不允许她的父亲禁止她先与男同学发生性关系,再和这位男同学的父亲定婚。我想这与她从小缺乏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亲活着,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儿子的行为,如果这个儿子在父亲去世后三年还不改变他在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说明他是真的孝顺。
【评析】
孔子主张孝顺和仁义,但更强调言行一致。这一段主要介绍一种考察一个人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的办法,也就是通过一个人在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和没有父亲监管的情况下是否一致,来确认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
只是我觉得以是否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来确认一个人是否孝顺的观点值得推敲。这是将父亲的意志凌驾与儿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观点,是应该否定的。是否需要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或父亲生前指定的道路,应该根据这个志向本身是否正确,以及是否依然符合变化了的环境,而不能只因为是父亲决定的就不能改变。
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一些父母自己想当钢琴家,这个理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就将这样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钢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份和条件,残酷地强制孩子练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说孩子不孝顺,这是极端错误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更是对真正的仁爱和孝顺的背叛。孝顺的基础我觉得应该是仁爱,是指孩子对父母的仁爱,而仁爱的基础应该是彼此平等和尊重,更应该是相互的。

3,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随后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 樊迟问:“‘不要违背’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时,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按照规矩为他们安葬和进行纪念活动。”
【评析】
“不要违背”的意思,除了“不要违背礼”之外,可能还有“不要违背父母的意见”的意思,如果再引伸到对统治者的态度时,就成了“不得抗上,必须唯上”的意思,或许也就是后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鼻祖?因此在今天必须对这个观点坚决摒弃和批判。
孝顺,本来应该是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违背”这样的孝顺往往成为父母强迫子女服从自己的一个理论根据。许多情况下,孩子并没有这样孝顺的主动,但是父母却去强迫子女如此孝顺,又比如,许多情况下,公民并不愿意“唯上”,但是一旦你不“唯上”就可能遭到上司的打压。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这样的孝顺也会成为一些人为自己做坏事的托辞。比如著名诗人陆游,为了博取“孝子”的虚名,居然以“母命难违”为借口,将很好的妻子休掉了,实在是对他妻子的严重伤害。如果在提倡以德治国的今天,我们的一些官也以“父命难违”或“母命难违”为借口去谋私,那将是多么荒唐啊。所以孔子的这一孝顺观,必须坚决废弃。
所以个人觉得,父母的意见应该尊重,但不能成为一种命令;上级的命令要执行,但是不能违反法律。孝顺,不能成为超越一切的东西,否则,就容易演变为一种罪恶。

4,父母唯其疾之忧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孝顺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父母生病。”
【评析】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有人说是“父母最担心子女会生病。”因此民间也有“保重自己的身体就是孝顺父母”的说法。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个人还是觉得,这里明明是讲的孝顺父母的问题,怎么会变成父母担心子女的身体呢?从字面来看,“唯其”的“其”应该是复指前面的“父母”而不是指“父母的子女”。
我想,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医学还不发达的年代,生病是子女们最难控制的事情,所以只有在不生病的时候精心照料父母,才能避免父母生病。正如今天我们所说的那样:“没什么,不要没钱;有什么,不要有病。”因此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确实是子女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既要保重自己,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也许更加全面?

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顺,孔子说:“今天许多人认为孝顺就是能赡养父母,但是如果不尊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不同呢?”
【评析】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对孝顺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种观点可以同时并存。因此在今天,我们对孝顺的理解,也应该可以各自不同,而不需要强求一律。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对父母的尊敬的问题,可见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要我们留神一下今天的现实社会就会发现,就连像饲养狗马那样赡养父母,都还有许多人没有做到。这一方面固然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广东这个全国最富裕的地区,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子女自己住新房子,将年老的父母另外住在破旧的老屋里,甚至专门出钱请个保姆照顾父母,也不愿意让父母与自己一起住。这也算是孝顺吗?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写到这里耳边忽然响起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我想这首歌之所以受欢迎,除了旋律优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这首歌充满了对父母的关爱之情吧。上了年纪的父母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怀。因此孔子的这一孝顺思想,在今天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6,有事,弟子服其劳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顺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满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去帮忙,只在有好吃的东西时让父母先尝是不够的。”
【评析】
孔子在前面论孝顺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尊敬父母的标准,到了这里,标准进一步提高了。这里不是从子女的角度去要求,而是从父母的角度去要求了,也就是说,不管你子女怎样做,你必须让父母感到满意才行。个人认为这样的要求有点过分了,事实上也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这样的要求,会严重损害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必须警惕的。
父母满意不满意,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子女很难控制,尤其是父母并不都是圣人,会有偶尔犯错误的父母,更有本质上就坏的父母,如果遇到这样的父母,也让子女去让父母满意,只能使子女也一齐变坏。
一切让父母满意的孝顺思想如果引伸到治理国家上面去,更将引起社会性灾难。现在我们的许多官员,根本无视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一心只想让上级上司满意,我想,这正是造成许多老百姓不满意和一些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7,事父母几谏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发现父母有不对的时候要委婉地劝说他们改正,如果父母不听,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能违抗,还要继续任劳任怨。”
【评析】
我觉得孔子的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应该坚决废弃。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来”,身为父母,理当成为子女的榜样,怎么对子女的劝阻不听,还要求子女继续尊敬如此不堪的父母?实在是荒唐之极。如果再以此要求老百姓对待政府官员,那后果将更加危险。所以对于父母的错误要劝阻,如果父母不改正,那么这样的父母便不再应该继续尊重。同样的道理,如果老百姓对政府官员的错误提出了批评,而政府官员不听,不但不应该继续尊重那样的官员,还应该立刻罢免那样的官员。
父母要想获得子女的尊重,首先自己应该自重。官员要想获得老百姓的尊重,更应该严以律己。

⑷ 哪个古典文学里包含这种思想啊。就是孝分三种境界。第一孝是爱护自己。第二孝团结兄长。接后面

兄弟!看来也是孝顺的人!会回想这句话..

古典文学中孝悌之道,回多记载《礼记》,其中答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对父母尽孝“生则养”,“养观其顺”;“没则丧”,“丧观其哀”;“丧毕则祭”,“祭观其敬与时”大概就是这些观点!

《孟子》在很多场合论述了如何行“孝”,归纳起来,大体是养亲、尊亲、养志、守身、慕亲、礼亲、悦亲和怀义事亲

《孔子》孝思想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望采纳! 记得要孝顺父母! 祝您父母健康幸福!

⑸ 尊亲是孝敬父母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对吗

尊亲就是不定期的孝顺父母,而孝敬就是孝顺并对父母尊敬的表现,虽然是差不多,但后者可能做得更到位。

⑹ 孝顺父母有三层境界,你在哪一层

三层境界就不说了来,学佛的我在哪源一层,恐怕三层都算不上,下略介。做什么事对父母有真正的好处呢,即便有能耐让他们高兴幸福几十年一百年,还得变成一小堆黄土,百年的享受也终是过往,之后面对的是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在还未彻底觉悟以前是凡夫,是父母的儿子,菩提树下觉悟成佛,度了几百上千人后,终不忘亲自为父说法,还亲自到天界为母说法,救父母出离轮回,了了生死获得解脱。这行为才是真正帮助我们的大恩人父母亲。
我们开始了解学佛这件事,尽力开始为做那件最有意义的事!不是为了自己,为了爱双亲。

⑺ 佛弟子怎么与父母相处,孝顺父母的四层境界

孝顺,孝养父母,居家都和睦相处,,尊敬孝养双方的父母亲人!
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本分,不讲什么境界。

阅读全文

与孝顺的几种境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子女不愿赡养老人怎么解决 浏览:178
西城老年大学报名手续 浏览:439
最高退休年龄是多少 浏览:114
重阳节特种邮票首发式 浏览:52
做养生的怎么销售 浏览:496
婚前如何保证父母出首付的证据 浏览:82
广州老人家玩 浏览:946
老年人怎么拉手 浏览:34
办理退休后没有养老金怎么办 浏览:974
不靠父母买房结婚的人有多少 浏览:298
2016文登职工养老保险 浏览:191
孝顺的对联有横批 浏览:241
儿媳妇不孝顺老人法律如何解决 浏览:916
接父母回自家孝敬反被 浏览:790
现在有哪些省市出台了养老金调整 浏览:95
60岁男人喜欢40多岁女人 浏览:442
北京社保卡养老金怎么领 浏览:859
对待父母孝顺 浏览:827
孝顺踏实的女人面相 浏览:201
为什么退休后工资差别那么大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