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诸葛亮孙膑曹雪芹老舍杨万里2.语文课本书籍小学语文课本教科书3.元宵节重阳
1.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2.书籍 教科书 语文课本 小学语文课本 3.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4.动物 哺乳动物 猫科动物 老虎
『贰』 诛仙重阳节阅读书在哪里
端游里面岁时记·重阳还没有出现,应该10月11日更新公告里会出坐标的
『叁』 重阳节孝老爱亲倡议书
亲爱的朋友们:
泱泱中华,礼义之邦,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我们又迎来了九九重阳和老人节。
孝,是人性的根本,是人伦关系的传承。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的慈爱,出于本能,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天经地义,是亲情的反哺与回报。
孝顺父母、敬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一个懂得并践行孝老爱亲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一个孝老爱亲的家庭,是最温暖的家庭;一个孝老爱亲的社会,是和谐发展的社会;一个讲求孝老爱亲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因为,我们都有老去的一天,我们终将也会成为老人。亲爱的同胞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孝心,用我们的真心,用我们的热心,用我们的点滴行动,汇聚敬老的温暖,谱写出孝老爱亲的美德华章——
如果您是远在异乡的游子,那就请您拿起电话,与留守在家的父母亲人说一声辛苦,诉一下思念,问一声冷暖,多一句嘱咐,用最诚挚的语言拉近时空。因为血浓于水的思念很美,真的很美……
如果您尚为人子女,那就请您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他们多做一次饭,多梳一次头,多洗一次脚,哪怕只是回家多蹭一次饭……老人的欢乐,与金钱无关!
如果您已为人父母,那就请您做好表率,用您的一言一行将敬老爱亲的美德代代相传。对于孩子,您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您今天的言行,必将是他们明天的榜样。因为,只有今天的“孝”,才会有明天的“被孝”。
如果您是社会成功人士,那就请您用您的爱心,为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伸出援手,送上温暖和关爱。您奉献的是劳动或劳动的结晶,老人们收获的是快乐和希望!因为你,所以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才有了更好的传承!
点滴行动汇聚温暖。亲爱的同胞们,网民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行动传播美德,用爱心温暖社会,让孝老爱亲的文明之风吹遍十星故里。
最后,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健康、幸福、快乐!
县文明办
**年10月
『肆』 重阳节之名来源于哪本书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之名最早出自《易经》。书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4)有关重阳节的书扩展阅读
登高节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敬老节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伍』 吴军写重阳节故事书名是
重阳节的故事非常多,就是尊敬老人和老人更好的相处而已
『陆』 提问首页 >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有哪些关于重阳节的经典诗句
第一篇: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重阳节诗句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第一篇: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 ]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别董大 第一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二首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柒』 重阳节计划书
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代人们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所以称做重阳。重阳节人们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相传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跟随方士费长房学习道术。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这一天将有大灾大难降临在你们家。你现在马上回家,只有让全家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个绛紫色的袋子,袋子里装上茱萸,然后全家外出登高,喝菊花酒,才能躲开这一场大的灾难。桓景听从了师傅的话,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全家外出登高饮酒。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都死了。费长房说是这些动物代桓景全家受祸了。从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1.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重阳节前后,北京西山的几十万棵黄栌变成一片徘红,将西山装点得分外美丽,别有风情。漫山遍野,犹似披上了一件红色的盛装。几个亲朋好友,三五结伴同登西山看红叶已成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赏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3.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风俗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后来,饮菊花酒又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躲避灾难。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坛饮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现在这一风俗已很少见了。
5.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品,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时候,人们吃重阳糕颇有讲究,还伴有一个小小的礼节。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
『捌』 [诗经],[礼记],[楚辞]古代这三本书籍中最早记载有重阳节的是那一本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回集重阳入答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玖』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一封家书两地情”
2007年3月,我校少先队迎来了普陀区首届少先队专项督导,10月又迎来了普陀区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小组为期二天的督导反馈检查,根据专家提出的“将‘爱的教育’进一步梳理、整合。将‘我爱金洲’、‘爱满金洲’、‘爱在心中’三个模块的内涵建立进一步明确,与生命美育课题相整合等建议,本学期,我校德育领导小组通过梳理、整合、讨论,以认真贯彻《两纲》精神为工作目标,以“祖国发展我成长,促进和谐我能行”为主题,结合学校与队员实际进行整改,以“爱的教育”为抓手,同时紧紧依托社区资源、家长力量,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继续落实到各方面。通过少先队活动“感恩”行动、手拉手、生命美育研究的开展,牢记“五个爱”——爱父母、爱老人、爱家园、爱他人、爱自己,共创红领巾和谐行动。
具体活动:
清风拂面暖人心,和谐校园“爱”牵手。在“祖国发展我成长,促进和谐我能行”为主题的活动中,我校以“爱心教育”为主线,以“珍爱生命,构建和谐校园”科研项目子课题《少先队活动中生命和谐美的实践与探究》为载体,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感恩、手拉手共行动,进一步深入开展生命教育,让队员乘生命之舟,展生命之程,开生命之花,在体验生命的和谐美中感受健康成长的快乐。
一、感恩爱牵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爱”,一个永恒的话题;“爱”,一个心灵的呼唤。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里,我们生活在一个百态人生的多变系数中,社会的和谐,幸福的指数须靠爱的纽带联系。数年来,历经老师与同学们的努力,“爱的教育”在我校已经生根开花,如今,我们进一步深化“爱心教育”活动,树品牌,通过开展“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系列活动,共创红领巾和谐行动。
(一)“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串串爱心感恩行
1、感恩社会:“欢乐元宵感恩行”
时值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这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年来一直占据着人们重要的寓意。元宵节里挂彩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传统节目,更是延续了几千年,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如今,在我们金洲小学的校园里,同样在一片张灯结彩的喜气氛围中,在全校师生的一片爱心中,在大家全心投入的感恩行动中,我们以“欢乐元宵感恩行”为主题,迎来了难忘的元宵佳节。
元宵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中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里有哪些欢庆活动呢?为什么要做元宵灯、编灯谜?而元宵灯又该怎么做呢?看,我们的同学在爸爸妈妈的帮助指导下,发挥最丰富的想象力,用各种各样的废弃物:如纱布、铅丝、旧图书、易拉罐、塑料瓶等,同爸爸妈妈一起学着用的灵巧双手精心制作,一个个富有个性、各具形状的元宵灯,并将其布置在教室里,展现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我们的同学又在中队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了解节日的来历,开展灯谜趣猜活动,同时亲手学做元宵,学煮元宵,当同学们细细品尝自己亲手做的元宵,这味道真是好极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快乐带给他人,把爱心洒给需要的人,“爱的教育”在我们学校已经深入每一位孩子的内心深处。感恩为幸福之首,是因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不会幸福。当老人们为社会献出了他们的毕生精力与才华;当军人为国家安全放弃小家,驻守边关;当消防员为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24小时严阵以待,当……我们感恩社会,感恩每一个人,于是我们的同学们开始了欢乐元宵感恩行动。在学校,我们三~五年级的部分学生同食堂里的阿姨一起亲手做元宵,每个人将自己的心揉入到这小小的元宵里,再将这近700多个元宵分成一份又一份,分别送到真光消防中队、真光敬老院、真光七街坊、九街坊50户军烈属、孤老、残障人士、退休劳模、职工等的家中,让他们和我们一起体验节日的快乐。另外,我们三~五年级的同学们还将自己亲手做的元宵灯、家里带来的水果、鲜花、点心等一块儿带来,同老人们、消防官兵们一起猜灯谜、表演节目,欢度这个美好的节日,受到了大家热情的欢迎和称赞,老人们有的还送来了感谢信。怀着一份感恩的心,送上一份最真挚的祝福,获得内心的一份收获,本次感恩行实践活动,队员们付出的是爱心,体验到了奉献爱心的快乐,懂得了这是做人的准则,“感恩”的常青树在他们的心中扎根。
『拾』 重阳节最早在那部书中被提到
周易《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到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
《周易》是一部古代经典,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其原理在得到正确认识后,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周易》的作者周文王姬昌在商纣时期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周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周文王,商末诸侯首领,史称西北侯,追封为周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与其子姬发在宝鸡蟠溪钓鱼台聘姜尚为军师,自岐山起兵率军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发明“文王八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在位50年。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周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随着时代演变,文字含义已多不为世人所理解,《易》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简称《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周易》经部本是筮占书,其文字部分是对相应易卦象征意义的解说和人事吉简吉凶的判定,而传部是对“易”的理解和对《周易》文辞的发挥等内容。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按照古书记载,易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春秋时代,《周易》作为占筮书流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包括《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序卦传》、《杂卦传》合共十篇,称为“十翼”。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这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长存于世,正在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它独特的超前预测、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学仪器无可比拟的,可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感应器,它本身就有预测信息的功能,而且分工细而严密。摇卦时铜钱平放于手心,人的易场力作用于铜钱,使之按照感应易场发生运动,于是铜钱的变动就反映了相应事物的阴阳变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