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顺美德

孝顺美德

发布时间:2020-12-18 14:18:09

⑴ 中华美德故事孝顺篇有哪些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已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后看着别人那挂满笑容的脸,自己心里何尝不是欣慰得很呢?又如雷锋的种种事迹,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传统中一朵亮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雷锋精神融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以极大的凝聚作用汇入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中。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事例:1 黄香,东汉人。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寒冷,黄香就钻到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暖热。夏夜炎热,黄香就用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凉。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黄香长大后,担任魏郡太守。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非常感动,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他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热爱百姓。 2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 登山望母泪流频; 身居相国犹怀孝, 不愧奉臣不愧民 3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 娥眉汗马解围城; 父仇围难两湔雪, 千古流芳忠孝名。 4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⑵ “弘扬传统美德,从小孝敬父母”的格言警句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本人才能有限,请见谅!

⑶ 孝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有关古代历史关于孝顺的典故都有那些

可以看看《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下面列举里面的几个:

1、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⑷ 孝敬父母传统美德的名言名句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3、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5、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1、长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4、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6、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7、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1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20、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21、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2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23、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24、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5、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26、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27、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28、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2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30、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⑸ 什么名句,是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
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7.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8.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10.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1.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14.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5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16.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7.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9.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20.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21.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22.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3.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24.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2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26.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2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28.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29.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30.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3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3.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⑹ 孝敬父母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恒宽认为什么什么

父母要把自己的孩子抚养成人,很不容易,要付出很多代价,古往今来多少孝顺父母的人传出佳话,孝敬父母是我国传统美德,是我们值得发扬光大的。

⑺ 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有哪些

扇枕温席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孝子贤孙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彩衣娱亲 传说春回秋时有个老菜答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入孝出悌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谓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老莱娱亲 〖解释〗表示孝顺父母。
孝悌力田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⑻ 怎么跟幼儿园的孩子解释尊敬孝顺老人是美德

哈哈 这个我可以帮你!我也是老师,知恩才能报恩!你要看看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你网上搜一下,蔡礼旭,这个人,还有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有专门教孩子的,视频效果更好!
只有教子孝顺才是根本啊,学习一下《弟子规》,讲父母怀胎十月辛劳的过程,以及后来照顾艰难的过程,也可看一下蔡礼旭的文章。
蔡礼旭老师:孝道为根本——想改命者、想开发智慧者、想成功者必读
我们人是天地人三才的集合体。人与宇宙的外环境来看,天给我们的命曰“性”,地给我们的命曰“心”,父母生我们的“身”,我们人是“性、心、身”三者的有机结合。人的性格分灵于天,不同的天气对人的性情有不同的影响。

“人法地”而生,人的心智受地域影响,古语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人有东北人的心理共性,南方人有南方人的心理特点,中国人和西方人也不相同,这就是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心智特点。

从人体的内环境来看,我们的性灵主要遗传于父亲,心灵主要遗传于母亲。性灵藏在人的头部,心灵藏在胸部。

先天的性灵,是光明无量的,智慧万能万灵的,大公无私的,人一落到后天,性灵有不同程度的染污,染污重的智慧就小,烦恼就多疾病灾难就大,命运多桀。

我们要学会保护性灵,开发性灵,改变命运,创造幸福。

改变命运别无他法只有去习性、化秉性、恢复天性。所谓去习性就是去除不良嗜好,如吃、喝、嫖、赌、吸。化除秉性就是去除心理私欲如贪、嗔、痴、慢、疑等。恢复天性就是去除性格当中的怨、恨、恼、怒、烦转化为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

我们知道了人是由“性、心、身”组成的道理,我们受孕怀胎的时候,从外界环境来讲要选择“天清地宁”的时候最佳。天气晴朗,万物和顺,周围环境安静,不要选择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地震等恶劣气候环境受孕。

重要的是内环境,父亲为天,性情要清静,母亲为地,心境平和。男女保持良好性情心态,两情相悦,这是第二代的先天基础。不要纵欲过度,不良的心态、行为自然贻害第二代,到时候悔之晚矣。

这是人类最根本的教育,谓之根本教。

根本教是胎儿教、婴儿教、幼儿教的基础,基本已经失传。王风仪老先生把他又传播出来,功德无量。这是改造人类再造人根的关键窍妙,希望大家珍惜。一些老师傅讲病的实践(把病讲好)说明,小孩的病大部分是由孩子受孕怀胎时,父母不良心态、性情、行为所致,父母亲真诚认识反省忏悔那时的错误,小孩的病就得到了治疗,父子母子心心相连。

古时有“曾母唤曾子”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高足,以孝著名。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曾子家来了一位客人,恰好曾子在山上砍柴不在家,母亲想叫曾子回家招待客人,母亲急中生智咬了一下自己的中指,远在山上的曾子心有惊悸,心知母亲有事赶紧还家”。这就是母子心心相联的感通。现在日常生活中亲子心心相连的例子也很多。

父母亲注意不要对小孩发脾气,生气上火。不要用脾气管孩子,你一用脾气管孩子,你的气火就跑到孩子的头上,坏了孩子的性灵,在孩子的头上加了一个紧箍咒,生一次气上一回火,就加一回紧箍咒。日积月累,紧箍咒越来越多,虚的紧箍咒就变成了孩子实实在在的头痛病,做父母的年龄大了就会下肢腿脚痛,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孩子性灵被牢牢的禁锢了损坏了,智慧无所从来,越想让他学习好,他的学习会越来越不好,与家长的期望越来越背道而驰。这都是用脾气管孩子的结果。

君子反求诸己,要改正自己,改自己的性格,你变孩子就变。“儿孙不用管,全凭德性感”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变我们生气发火的脾气秉性。

对孩子要采取“率性”的教育办法,率是统帅,把孩子的性往好的方面引导,要经常找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闪光的地方,多鼓励孩子。在表扬的同时,劝化引导孩子改正不良的习惯嗜好。帮助孩子打开性灵的宝藏。烦恼脾气是一种阴性病毒,害人又害己。特别是亲人之间,互相非常珍惜对方、在乎对方,用心较重。越是这样烦恼脾气,对对方的伤害越重。

亲人之间生活在一起,受彼此烦恼脾气的伤害几率非常高,病就是这样慢慢累积,从虚变实,由轻变重。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

大家应该警醒,不要看轻日常的小小烦恼脾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到中年一般处于亚健康状态大部分原因主要是因为烦恼不健康的性情所致。

作为孩子一定要注意“孝,无论您的年龄大小。孝与顺又紧密相连,孩子小的时候要多思父母亲工作的艰辛,父母亲生养我们的不容易,十月怀胎艰辛异常,一个生命的成长是父母亲千辛万苦克服万难的结晶,要长思父母的恩德,要顺父母的心,父母亲的烦恼会给他们带来疾病,也会给自己带来头痛的病因,影响我们的聪明才智。

孝有孝身与孝心、孝意、孝志的区别,孝身就是满足老人“身体需求”。如给老人买一点吃穿住行的东西,给老人以经济的保障,这是孝的基础,必须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孝心。

要研究老人心里想什么,满足老人心里要求,老人常想听听你们的声音,那就要经常打打电话,把近况向老人汇报一下,老人最担心小弟弟的生活,那就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小弟弟,以使老人心顺。举一反三。

注意:千万不要使老人心产生烦恼,担惊受怕等,老人因你的心念一动,直接影响你的性灵,古人讲诸事不顺皆因孝,你要使老人因你而牵心,你的头逐渐会有毛病,智慧萎缩,做事情不可能顺利。

要想开发智慧,第一要素“孝心”,要想改变命运,首先检讨自己对父母亲的孝心。过去犯过的错误,反省忏悔,父母在的当面忏悔,父母不在的祈求父母在天之灵原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改之,善莫大焉。对待老人一定要孝顺。对老人的观点有不同意见,要增长自己劝化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要先顺下来,逐渐使老人回心转意。

孝道的更高一个层次是孝意,孝意的表现就是常使老人高兴、快乐。二十四孝里有一个老莱子70多岁了常穿五彩衣在老人面前让老人开心。有一次给老人到水,不小心跌到为了不使老人担心,故意装做小孩嬉戏的样子,使老人高兴。这就是在孝意方面下工夫。

孝道最高的层次是孝志。继承老人光明的志向,孔子讲“父在观其行,父不在三年不改其志”是为孝。孝天下所有父母,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佛教行者注重“男人皆是我父,女人皆是我母”的观念修证。释迦佛称为大孝释迦尊百劫报亲恩,这里面含有深刻的生命奥义。

根据一些老师傅讲病的实践,头上的病主要是对老人及上级领导“孝心”方面存在问题,老人的阴气阴火长期储存凝固在你的头部,病逐渐由虚转化为实。病由虚转化为实,也可以由实转化为虚,化无。

怎么转化呢?古人讲性命、性命,性连着命,命连着性。性为心生,心生一分脾气就得一分病,得一分病就丢一分命,脾气生得多了病就一分一分的聚集,病就由虚转实,命就受到威胁。生脾气就是聚阴气,阴气聚的多了,阳间就没法住下了,只好到阴间去了。

反之,就是造命活命之法,心生忏悔,找对面人的好处,找自己的缺点,心生忏悔,给对面人叩头,认错。

为什么要叩头呢?命者,人一叩也。心生忏悔,人一叩头,就把过去发脾气丢的命给夺回来了,这就是夺命造命之法。至诚之心,诚则明,诚则灵。

中国文字是“古人仰观天,俯察地”的结果,通天达地含天地造化之机巧,不可不知不可不学。无论是儒、释、道还是基督教等,都非常重视忏悔之法,实是因为“忏悔”是一种非常奥妙的活命造命之法。

尤其对公婆、公爹、岳父岳母更要注意孝心,我们结婚是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惯的磨合,非常容易产生磨擦,处理不好会给家庭带来很多烦恼,因为我们对家庭用心最多,家庭对我们的伤害也最大,一定要注意协调好家庭关系。要想家庭幸福,别无他法,改自己的性格,找自己的缺点,找他人的好处,赞美他人,久之快乐心生,境随心转,家庭就和乐了。要改变我们自己,找到我们性格当中缺陷的一面,改变之。外面的环境就变化了。

孝是齐家之本,家有孝子,家道必然和谐,家族必然兴旺,家族寿命必然长久。古代的大家族,一般都建有祠堂,缅怀先祖的懿德,继往开来。这里面含有开启家族智慧的奥妙。

“孝悌之极,通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与我们最密切的神明,就是我们的列祖列宗,这个“神明”,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非常重要的保障。

我们做事情做决策,一方面是靠我们的智慧,一方面靠我们的运气。运气,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神明”的作用。我们大多数人都实践过“感觉决策”,使您的感觉正确的很重要一方面,就是“神明”的作用。开启“神明”力量的金钥匙,就是“孝道”。

孝是治企之本。家庭是一个小家,企业是一个中家,国家是一个大家。农业经济时代人们的生存主要依赖家庭,生活基础主要来源于家庭。工业经济时代人们生存基础主要依赖企业,企业有企业的责任。

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希望我们的员工有责任感、忠诚于企业,敬业爱岗,人的这种责任感、忠诚感起源于家庭责任,家庭责任的根本体现就是“孝”,对家庭、父母没有责任的人不可能对企业有长久的责任和爱心。企业培育员工的责任感首先要培育员工的“孝道”。企业的管理者抓住了这一点,以身作则往往能事半功倍。

孝道是治国之本。“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中国历史悠久,统治寿命较长的朝代,无不是提倡孝道的王朝。周、汉、唐、清无一例外,我们现在要实现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复兴能例外吗?

孝是人之本,爱之本。“孝悌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的道德根本。

(本文系学习王凤仪善人“十二字薪传”有感)

来源:蔡礼旭专辑

父母是子女的“场根”,子女对父母孝顺柔和,则根壮叶茂,否则根断

作者:不详

世上一切事物都有根源,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父母的精血造就了子女,是子女的根源。有人道:父母与子女各为单体,何根之有?此种观点,正是受人的感官局限所致。犹如前面提到的唯视主义,承认可视的,否认不可视的。这种认识在于不懂茫茫宇宙是阴阳各半。

物理学界认为有反物质的存在。有正电,必有负电。那么有物质,必有反物质。有时空,也必有反时空的存在。太极图,它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画的宇宙规律图,它告诉我们阴阳各半乃宇宙构成的基本形式。既然父母有形的精血构造了子女,两者之间就必然有一种无形的“场”相联系。这种“场”可称为“生物场”。

“生物场”是无形的,就像磁场、引力场等虽然无形,但都是客观存在一样。如一位妇女突然心脏病发作,医院检查结果,此人过去没有心脏病史,现在也没有病变。后来从电话里才知道,这个妇女心脏发病的同一时间,其女在国外被车撞破了心脏。我们把父母对儿女之间的这种“场”称之为“场根”。

对父母善,则根壮叶茂,否则根断树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凡是对父母孝敬的人,得道多助,平安常在,即使有险也可过去。虐待父母之徒,绝无善终。

有一个人,他家中存有巨款,成天吃喝嫖赌,却不赡养母亲,并将80多岁老母打出门外。不久,他突然瘫痪,卧床两年,最后财尽命绝。其子常谩骂祖母,结果也在他死后因犯罪而被判刑。

赡养父母,是人之根本,也是国泰民安的重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不敢轻视此事。中国传统文化将不孝敬父母视为大逆不道,历代刑法均将打骂父母定为十恶不赦的大罪。统治阶级清楚,一个人如对父母不孝,那么他对朋友的信义是虚伪的,对国家的效忠也是假的。人不如禽兽,又怎能国泰民安?

佛家讲“报四重恩”:一报佛、法、僧,三宝之恩,二报国土养育之恩,三报父母生育之恩,四报众施主施舍之恩。佛家把信仰、爱国、孝敬父母、爱护民众视为一体,是一种大善。因此,赡养父母不仅仅滋养自己的福根,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现代人重视养生,但懂得养生与善养福根之道理的并不很多。古代贤明者孝敬父母坚定不移,无论父母活在世上还是故去。这正是由于他们懂得天地间的道理。

有一男子长期虐待老母,一日欲将孩子吃剩的饭倒进狗盆,饥饿的老母说:“给我吃了吧”。 他骂道:“给狗吃了,它能摇摇尾巴,你吃了能干什么”?说完把饭倒进狗盆。

此逆子第二天突然患怪病,从头到脚生疮流脓,腿不能站,走路靠爬行,像狗一样。

他到处求医无效,一日遇到一云游高人指点迷津道:“你因大不孝,已断了人根,不久将坏烂枯竭而死,百药难治。玄病只能玄医。从现在起,你和妻子儿女要诚心孝敬你的高堂,你还要每日跪在街头,逢人便讲你虐待老人而患此病,告世人莫跟你学,百日之后,或许有救”。

此逆子遵高人指点,每天认真去做,百日之后果然大病痊愈。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反时空和时空,是负阴抱阳并存的。人只注意有形的事物是不行的,还要重视不可视的事物。

孔子讲:人知道鬼神,有好处,可以约束自己。

父母师长生我、助我,我若抵触顶撞父母师长,自己就不能得到生助而强大,所以自己要被生活中各种事件欺辱,工作不顺、恋爱受轻贱、个子不高、资财散失、考试失利。。。。

佛说孝顺父母的因果——

如果能够随顺母亲,不违背母亲的心意,天人都要护念他,福德是无尽的。

让父母忧愁苦恼,自己会多病,而供养父母则有少病的福报。

对父母没有敬爱心,会长得丑陋,反之会得端庄美貌的福报。

对父母和贤圣无心奉侍,自己会常受轻贱下看(地位、职位、个子低),而恭敬奉侍父母师长,会得到大威势(现代就是做大官)的福报。

佛说:“一个人供养一百位高僧仙人大德百千万亿年得到的福德,不如一念孝顺用一丁点小东西供养父母的千万分之一,而一个人抵触顶撞父母,他将来必堕落三恶道(花报为生活中各种不顺)。 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考试、财富、美貌、尊贵)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菩萨于无量劫来,孝养父母(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为这样孝顺供养父母的因缘,自致成佛。 布施三种人,福报是无尽的,这三种人就是父母、病人、佛。 供养父母师长和三宝,虽然在生死轮回中,但是不坏善根。最大的善就是孝,最大的恶就是不孝。我以孝顺供养父母的福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成为三界特尊,都是因为这个福德。 我世世至孝,所以德高福盛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给大家解疑惑 -- 为什么孝顺父母, 各方面都会顺利

作者:廉而不刿

第一、佛陀告诉你:

佛陀说:

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资财、办事、长寿、个子高、健康、人缘、好子女等一切做人福报),要从孝顺供养父母里修。

凡人有两种方法积大福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种是供养父母,一种是供养帮助大家的人。

让父母忧愁苦恼,自己会多病,而供养父母则有少病的福报。

对父母没有爱敬心,会长得丑陋,反之会有端正美貌的福报。

对父母和贤圣无心奉侍,自己会常受轻贱下看(地位、职位、个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师长,会得到大威势(现代就是做大官)。

第二、佛理告诉你:

工作不顺、姻缘不顺、资财不顺、办事不顺、抑郁多病不好, 因为我有这些方面的恶业。

恶业,就是伤害众生

伤害众生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轻贱。

我一定是先轻贱众生, 然后才去伤害众生。

所以要止一切恶,改一切命,就是治我这个轻贱病

要治这个轻贱病,就要恭敬、孝顺众生——

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轻贱,我还有哪一个众生不轻贱?

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不恭敬孝顺,我可能孝顺哪一个众生?

所以,我要改一切命,就从孝顺父母师长开始。

改得了抵触顶撞父母师长,就改得了一切命。

第三、道家告诉你:

父母、长辈、上司是什么呢?

父母生我,所以是生助我;

长辈、上司,长生幼,也是生助我;

不孝顺父母师长,抵触顶撞父母师长,没有父母师长生助你,自己无法强大,所以要被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欺辱——连你的孩子都会辱你,让你忧愁烦恼。.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自己去观察一下——

孝顺父母的人,他绝对不会被恋人、对象、上司轻贱玩弄侮辱,

因为他受父母师长生助强大,无人敢轻,无人敢辱。

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小孩子恭敬父母师长,恭敬这个世界,他的个子一定很高——大家可以去观察是不是这么回事。

佛陀的教导——

佛说:

“我以孝顺供养父母的福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成为三界特尊,都是因为这个福德。

我世世至孝,所以德高福盛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如果能够随顺母亲,不违背母亲的心意,天人都要护念他,福德是无尽的。

如果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躯的肉来养父母,这样都不能报答父母对我一天的恩。

孝养父母,这和供养佛的福德是一样,没有差别的。

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考试、财富、美貌、尊贵)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有四种恩最难报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来恩,四是法师恩。所以供养这四种人,会得到无量福报。

有八种人,你要毫不犹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为这样孝顺供养父母的因缘,自致成佛。

凡人有两种方法积大福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种是供养父母,一种是供养帮助大家的人。

让父母忧愁苦恼,自己会多病,而供养父母则有少病的福报。

对父母没有爱敬心,会长得丑陋,反之会有端正美貌的福报。

对父母和贤圣无心奉侍,自己会常受轻贱下看(地位、职位、个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师长,会得到大威势(现代就是做大官)。

布施三种人,福报是无尽的,这三种人就是父母、病人、佛。

我之所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因为我孝顺父母。而想去阿弥陀佛世界的人,必须做到孝顺供养父母师长。

少许供养父母,得到的福报是无量的,而少许抵触顶撞父母,困苦也无量。

最大的善就是孝,最大的恶就是不孝。

供养父母师长和三宝,虽然在生死轮回中,但是不坏善根。

从地面上积珍宝积到二十八天那么高,用这个布施别人,也不如供养父母。

一个人供养一百位高僧仙人大德百千万亿年得到的福德,不如一念孝顺用一丁点小东西供养父母的千万分之一,而一个人抵触顶撞父母,他会立刻堕落三恶道(生活中各种不顺)”。

⑼ 关于孝顺的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

2: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3: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4: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5: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阅读全文

与孝顺美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体检结果宫颈nilm什么意思 浏览:598
老年人腿沉怎么办 浏览:313
小时候被亲生父母抛弃了怎么办 浏览:413
长寿乡喝什么饮料好 浏览:470
处级女干部退休年龄文件 浏览:290
石家庄市民政局养老院 浏览:34
温暖主题的重阳节文章 浏览:336
老年痴呆镇静药物 浏览:54
志愿者进老年公寓 浏览:182
孝敬爸和妈大平演唱 浏览:3
小学老师没有编制退休金多少 浏览:139
驾驶证换证体检色卡怎么办理 浏览:951
办理老年长寿卡需要多少钱 浏览:97
孩子不孝顺父母 浏览:110
私企董事长的退休年龄 浏览:798
想开车出去玩如何跟父母说 浏览:600
重庆超龄养老保险 浏览:418
一个男孩什么都听父母 浏览:343
绝经早的人容易老年痴呆吗 浏览:944
金瓜长寿酒50度多少钱一瓶 浏览: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