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当今社会 孝道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
传统孝文化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亲情。这种亲情植根于血缘关系,生长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婴幼儿时期。同时,在子女的整个青少年阶段,父母都为子女尽心尽力,体现了无私的爱。
2,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
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
3,助推家庭养老。
在传统社会,养老问题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解决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谚语中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体现了这个特征。
(1)孝顺人民网扩展阅读:
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孝作为一种亲情,蕴含着父母养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和子女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关系既不是契约关系,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等价交换,而是亲情的自然产物,是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在中国传统社会,孝在一些时期与“父为子纲”紧密相连,因而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使孝的亲情色彩受到严重削弱。这是不可取的。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摒弃“父为子纲”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而着眼于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肉亲情。
❷ 古代的孝有几种含义
基本字义
⒈ 对父母尽抄心奉养并顺从(filialpiety):~敬。~廉(a.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b.中国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道。~子贤孙。
⒉居丧的事:守~。吊~。
⒊ 丧服:戴~。~衣。
①孝顺:尽孝 孝子
② 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
③丧服:穿孝|戴孝
④孝姓
部首:子;部外笔画:4;总笔画:7。
❸ 孔子对尽孝道的态度
孔子认为更重要的是孝要产生于内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这是孝法清除认识误区,达到真实有效的根本要求。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所谓孝顺,以为能养父母则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饲养狗与马。如无敬意,那和饲养狗马有何区别呢?”
《论语》记载,孔子主张对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和悦,即在言谈举止一切细节中,都要体谅敬顺父母。
他还主张奉行“三年之丧”,即父母亲去世后儿子应停止所有社会活动、感官享受和娱乐,专心守丧三年,表达对逝去至亲的诚挚哀伤与怀念。
《论语·阳货》记载,学生宰我曾质疑三年时间太长,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认为宰我的想法说明了他对养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挚之情,是“不仁”之人。
(3)孝顺人民网扩展阅读:
孔子的父母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史记》中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意即叔梁纥和颜氏女子野合,向尼丘祈祷后,生下了孔子。
按照这个记载,孔子是“野合”的结晶,父亲年老体衰,母亲是青春少女。孔子生下来不久,就成了没有父亲的孤儿,寡母将他抚养成人。
《礼记》记载,直到母亲去世后,孔子才打听到了父亲的墓址,把父母合葬在一处。孔子向慕周礼,崇尚孝道,而母亲在生时他居然始终不知道自己生父的墓地所在,由此可以想象他含辛茹苦的单身母亲的窘境与难言之隐。
在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野合”对于男子而言无伤大雅,对于将贞节作为绝对命令的女子来说则有伤风化,大逆不道。
在历史典籍中,关于孔子父母亲的记载很少,与避讳孔子的“野合”出身及孔子母亲的非正妻身份大概不无关系。
❹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怎么理解
家有一老抄,如有一宝,这不仅是最袭起码的做人觉悟,也是代代相传的起码认知!百善孝为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家家孝老和人人敬老。家里的老人因孝敬而更加长寿,这种长寿的基因当然会传承给儿子、孙子等等。儿子、孙子等等都会得到“长寿”精神上的,或者潜意识上的营养或鼓励,对后代的生活及人生将产生积极的,乐观的,无价之宝的正面影响!所以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❺ 在当今社会孝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当今社会孝道体现首先应该是陪伴,然后是生病时的端茶递水,再就是共同话题聊家常。
❻ 中国有关孝的故事
1、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顺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
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开心早日康复。
3、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远古时期的帝王,也是身为五帝之一,在历史上我们称他为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和他的继母还有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多次设下阴谋陷阱想要害死他。他们叫舜去修补坏了的谷仓仓顶时候,便在谷仓的下面放火想要将舜烧死在谷仓上面,舜察觉到火热的之时便赶紧从谷仓跳下,这才逃脱一死。
尽管他的父亲和弟弟都想要害死他,而他也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亲人干的,但是舜却丝毫不计较和不仇恨他的亲人,不仅如此还依旧对待他们恭恭敬敬。后来他的做法感动了天帝,于是经过天帝,不仅继承了帝位还娶到了天帝的两个女儿。
4、汉文帝刘恒,是一名以仁孝治天下的君王,而刘恒本人也是出了名的大孝子。
相传,刘恒的母后薄太后因为得病而整整三年都不能下床,刘恒便经常下了朝就照顾自己的母后,有时太后病会变重,刘恒便彻夜不眠衣不解带的照顾太后。
因为后宫之中往往充满着明争暗斗,他怕有人乘机毒害便亲自尝药。他的孝顺事必躬亲,发自内心。
也因为刘恒这种高尚的品德,国家在他的治理之下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将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5、曾参,孔子得意的弟子之一,春秋时期鲁国人。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尊他为“宗圣”。在当时他便以孝著称。
相传在在他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经常搬送母亲上山打柴,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而母亲只有一个人在家,便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母亲紧张的时候,便把手放进嘴里面咬。就在母亲咬自己手指的时候,曾参真实感到了自己胸口疼,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于是快速跑回家中,问清楚缘由后接见了客人。
6、方观承千里探亲”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终于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己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