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德有哪些故事
1、以身作则
1886年12月l日,四川省仪陇县李家湾,一个男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新中国第一个元帅朱德。
朱德从小热爱劳动,4岁就帮妈妈干活,5岁时,他就学着割草、拾柴,帮家里干些杂活。朱家附近没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妈妈再也没有力气去挑水。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妈妈却发现缸里的水满满的。妈妈感到很奇怪,于是连着几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满满的。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妈妈起了个大早,这才发现是自己的儿子在悄悄地挑水。妈妈又惊又喜,紧紧地把朱德搂在怀里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2. 朱德之《回忆我的母亲》原文是什么
回忆我的母亲
作者:朱德
原文: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零零)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
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
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其创作背景:
《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下午2时,延安各界代表1000多人集结在杨家岭大礼堂,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延安农民劳动英雄田二鸿、工人劳动英雄郝作明和士绅商民代表均参加了此次追悼大会。
悼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悼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为“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为“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追悼会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开始,全体起立默哀。主祭人朱德、康克清就位,敬香献爵。然后由谢觉哉代读朱德祭文。这篇祭文曾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刊登在《解放日报》上。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要用尽忠于民族、人民和党的方法来报答母亲深恩的。
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该句赏析:
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课文主题: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用尽忠于民族与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
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朱德母亲简介:
钟太夫人1860年出生于四川仪陇县周家河钟家湾,他们家原本不是当地人,之前以四处卖艺为生,直到钟夫人的父亲这一辈,才在钟家湾定居下来。
1877年,经人介绍,17岁的钟氏与马鞍镇大湾村的朱世林成亲,结为夫妻。朱世林,就是朱德的父亲,那年还只有16岁。
在朱德的记忆里,母亲整天忙碌于家务和田里的庄稼,还要养蚕、纺棉花、种菜、喂猪,一刻也闲不住。
钟氏性格和蔼,为人宽厚,从不与人发生冲突,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本身不富裕的条件下,她还多次接济贫苦的亲戚,施舍沿途讨饭的乞丐。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朱德。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朱德从小就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以至于后来成为红军总司令后,朱老总去帮农民种地,农民还惊讶他是个庄稼“老把式”。
钟氏深知,作为庄稼人,不读书就永远不能出人头地,于是就力主送朱德上学,而朱德也非常争气,一路考上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了革命生涯。
朱德当上滇军旅长后,特地把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都接到泸州,以尽孝心。不过,父母吃苦惯了,现在享起福来却有点不适应了,一年后,他们就跟朱德提出了回老家的要求。
朱德也知道父母的心思,就没有再劝,给了他们一些财物,派人送他们回去。临行前,母亲拉着朱德的手说:“咱们朱家的苦日子总算是熬出头了,你可真争气,现在你做了旅长,做事可要斟酌些,不用牵挂你爹和我,我们好得很。”
那一年,是1920年,朱德肯定想不到,这次竟是跟父亲的永别,也是跟母亲的最后一面。从1937年到1944年这7年间,朱老总只往家里寄了几百块钱和一些照片,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物品。
尽管钱不多,而且除了照片再没其他东西,但钟夫人仍然非常高兴,对家里人说:“代珍能活着,我就很高兴了,现在又在带兵打日寇,我更高兴,我不求他能为我做什么,只要好好打日寇,就当是孝敬我了。”
在1943年,朱老总收到了两封家信,一封是侄子寄来的,一封是外甥寄来的,信中均提到说,祖母大人年事已高,身体和饮食一日不如一日,但依旧放不下手里的活,更希望能与朱德见上一面。
朱老总看过信后,心中五味杂陈,离家二十余载,未曾好好侍奉过母亲,现在又忙于打仗,根本没时间回去,心里非常愧疚。
1944年2月15日,钟太夫人还是跟往常一样,在灶台上忙碌着一家人的午饭,突然,她晕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等到被儿孙们发现时,已经没有了呼吸,享年84岁。
家人说,钟太夫人走得很安详,就如同睡着了一般。钟太夫人离世的消息传到延安后,一向沉稳的朱老总当场痛哭。那一刻,他不再是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的八路军总司令,而是一位对母亲怀有深深的爱,也怀有深深的愧疚的儿子。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朱老总蓄起了胡子,写下了一篇催人泪下的《回忆我的母亲》。
1944年4月10日,经毛主席提议,钟太夫人的追悼大会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隆重举行,各界人士出席者多达1000多人,也是我党唯一一次为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追悼会。
在追悼会上,摆放着无数挽联,其中毛主席的挽联写道:“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周总理的挽联是这样写的:“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
谢觉哉的挽联则写道:“红星入怀,盖世功名光子余;白云在望,漫天暗怛陨慈辉。”
钟太夫人,这位平凡而普通的女子,用她坚强的身躯,为孩子们顶起了一片天,更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一个朱老总,再多的赞誉,她都当得起。
3. 麻烦知道的人告诉一下我关于朱德母亲的几个故事,我们老师要我们上交。~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抄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今丁家)一个佃农家里,孕育他的是一位平凡得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农家妇女——钟氏。20世纪50年代成长的青年人,都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朱德撰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4.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孝敬父母事例
朱德总司令从小就懂得关心体贴自己的父母,他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版村妇女,沉重的家务权累弯了她的腰。朱德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他经常在母亲身边帮忙,当他八、九岁时,就能挑水种田分担母亲的劳动了。他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每天天不亮就费了很大的力气,去很远的地方挑水。
可见,一个孝顺的人,才谈得上为国家做出贡献。
5. 小学语文课文 朱德与母亲 的内容
《朱德与母亲》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如下:
朱德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先把饭煮好,再下田劳动。在家还要养猪、养蚕、纺棉花,甚至做挑水挑粪的力气活。朱德从四五岁起就帮母亲递柴火、烧开水。只要能帮到母亲的忙,再苦再累,朱德都觉得心里是高兴的。
到八九岁时,他学会了许多干农活的技巧和本领,不但能挑能背,还能种田了。每天放学以后,看见母亲在灶前汗流满面地烧饭,朱德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就默默地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他就整日在田里帮着母亲劳动。
母亲看到朱德小小年纪,样样都和自己抢着做,非常心疼,常常拉着他的手,责怪地说:“你上学已经很累了,小孩子家,出去和同学一起玩玩吧。别替我干活了,当心累着!”朱德总是笑笑,继续帮助母亲忙活着忙那,硬是抢在母亲前头把事情干完。
村里人知道了,都夸朱德是个勤劳孝顺的好孩子。朱德家没有水井,每天都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满两桶水,再爬山坡走回家,是很累的。这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件艰难的事,但是朱德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总是尽力去做。
那是一个秋收季节的晚上,母亲做完了全家的饭,刚刚收拾好厨房,又忙着在月光下晾谷子,直到深夜还没休息。突然母亲发现水缸里的水用光了,但时间已经很晚,母亲怕惊动大家,于是打算第二天一清早再去挑水。
可是第二天清早,母亲起床一看,缸里已有满满的一缸水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晚上水缸是空空的,早上起来却是满满的。原来,这水是朱德天没亮是就起来挑满的。朱德长大以后,离开母亲去读书,后来又参加了革命,工作十分繁忙,不能回家探望母亲,但他一直惦念着母亲,常给母亲写信、寄钱。
1944年,朱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心中十分悲痛。当时他正领导着八路军打日本鬼子,军务繁忙,没能回家见母亲一面,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母亲。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我用什么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是母亲和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着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朱德与母亲》是2006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晴零,菽谷。
《朱德与母亲》内容介绍:
一位平凡的母亲带着遗憾离世而去,中共中央机关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她,就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追悼会上,毛泽东等亲颂挽词……。她的优秀品质被世人所敬仰,她,是伟大的。在延安指挥各解放区战场反攻的朱德伤心不已,泪眼蒙咙中,母亲携他走过的历程浮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