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要供养佛
供养的意义
这段经文是第三个大愿的整个内容。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呢?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对佛陀的尊重、恭敬的一种表达。供佛并不是说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回事的。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体现我们对佛陀恩德的报答!佛教讲上报四重恩?其中有师长恩,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是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怎么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都报答不尽的。我们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现在讲巧颤迅的是第三个愿:“广修供养”。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是要供养世界上对我们有恩惠的人,及没有恩惠的人,我们都要供养他们。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对我们有过帮助的人,我们都要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佛教中讲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是说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有一种感恩心,去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没有出世,我们孝敬、供养自已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养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们自己的福田。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的佛子。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三是悲田。悲田,是指我们要慈悲的对象: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呀、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时,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帮助他。表面看上去,我们是在帮助别人,其实我们是在帮助自已种福报,所以只要见到有困难的人,我们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种田,就像农民在春天播种,到了秋孝此天,才能有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有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其实,一个人的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你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是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讲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洞肢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这里的内容前面也讲了,一切佛刹,极微尘中,各有一切极微尘数佛。是说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对象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了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我们的悭贪,就是吝啬、小气。供佛,把你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那你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而且将来“利息”很高。因此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靠福报,也就是通常说的运气。
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已的贪心、执著。一个人如果执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已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你银行里一分钱也没有存进去。虽然银行里的钱很多,有的人能从那里取出十万、二十万,但你一分钱也取不出来。所以布施、供养别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存钱。
人因为贪著的关系,使得我们不能够广修布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已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是过时,自已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方的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家里那些用不着,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你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原因就是贪着。因为我们对好的东西产生执着。如果你对这些最好的东西不贪着,能把自已最喜欢的东西拿去布施,救济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那么,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着和烦恼。
我们执着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着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界是很高的。他对什么东西都不会贪着,但是唯一使他贪着的是一个钵。因为这钵是过去皇帝赐给他的。一天,他的寿命快要到了,阎王爷就派了二个小鬼来抓他走。这个禅师的功夫很高,他往那里一坐,就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他,四处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找不着,怎么办呢?回去又交不了差,很苦恼。然后他俩就去请教寺庙里的护法神、土地公,这禅师究竟躲在哪儿去了呢?我们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护法神告诉他们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
禅师正在入定,定中的时候,鬼神是找不到他的。无常鬼变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这时,无常鬼一下就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他的脖子。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的过患,就在这紧要关头,禅师急中生智,把这个钵一下给摔破!然后再次进入禅定的状态,结果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但自已的命却保住了!
香花灯果供养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起深信解,就是深信不疑。现前知见,是说这么多的佛,就象在自已的面前一样。我们的这种修行方法主要靠观想。我们要让自已进入普贤菩萨思想境界中,相信宇宙中有无量无边诸佛的存在。下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供养诸佛:“悉以上妙诸供养具”,面对十方诸佛,我要用最好的东西去供养。所谓的最好,当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银财宝去供佛,而是指在你经济能力有限的范围内,用最好的东西去供佛。
“所谓华云、蔓云、天音乐云”华,是指花,用鲜花供佛。云,是表示众多,用很多的鲜花去供佛。蔓,就是花蔓,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来,串成花环,一串一串的拿去供佛,这就叫蔓云。天音乐云,就是用音乐去供佛。如我们唱的炉香赞,这就是音乐供养佛。如果在坐的哪位是学弹钢琴的,或是电子琴什么的,你可以到佛堂去表演给佛听。比如你刚学会一首新歌,你觉得好听,你唱得又最好,首先去供养佛,这也是供养。
“天伞盖云”,过去国王出动时,有一种伞盖撑在他的头上,用这种伞去供佛。“天衣服云”,是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你刚买到一件高级的时装,先拿去供佛,然后再穿,这也是可以的。供养的意义,主要是表达了你的虔诚,至于佛能不能穿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刚买回家,选一个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时时都有一份供心,这才是重要的。“天种种香”,就是各种各样的香。如末香、涂香、就是抹在、涂在身上的各种香。买回来,先拿去供佛,然后再往自已身上抹。烧香,是供佛点的香。末香,就是现在的檀香,檀香燃起来,发出的气味很好闻的。用这些香去供佛。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须弥山就是佛教里讲的一座最高的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一座山。我现在供的这些花果、衣服、音乐等供品,犹如须弥山那么大,但不是真的,主要是靠观想。这里普贤菩萨是教我们,要用观想的方法去供养佛。
“燃种种灯”,是燃各种各样的灯,如酥灯,油灯用这些油去点灯。“诸香油灯”,就是用香油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每一盏灯的灯炷,就象须弥山那么大。“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每一盏油灯里面的油,就象大海里边的水这么多。你想这盏灯要点多长时间啊!那这盏油灯永远也不会息灭。你供佛的时间与这盏油灯一样,直到永远。你想想看,你供佛的功德有多大呢?因此,我们现在学习了《普贤行愿品》,我们要展开自已的心胸、想象,让我们的思想境界能够包容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我们学佛就是要使自己的心胸开扩,用佛的心量要求我们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够向佛靠近。如果你的心量老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那么你永远都是众生。
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
“以如是等供养具,常为供养”。前面所说的衣服、鲜花、音乐、食品、涂香、各种油灯……,这么多的东西去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看起来这功德,当然很大。但普贤菩萨又接着告诉我们:“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是说善男子啊!你不要以为用那么多,那么好的东西去供养佛,就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了。不是的!对佛陀最好的供养,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奉行,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说:“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什么呢?儿女对父母怎样才算孝顺呢?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女儿,一天到晚光知道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但在外面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对你说的话,她一点也不听。在外面给你惹许多麻烦的事,三天两头都有人找上门来,找你的麻烦。相反,你的另一个儿子,虽然他没有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东西,但是他很听你的话,他在外面不给惹麻烦,上门来的人都在赞扬他,说他很有出息。请问你?你喜爱女儿?还是喜欢儿子呢?肯定是喜欢儿子,不会错的。假如你喜欢的是女儿,说明你不是一个好父母。
那么,诸佛菩萨对待众生的心情,也是相同的。有些人只知道供佛,或拜佛,但对佛法一点都不放在心上,拿到皈依证,就算了事,就以为自己是佛子了。对于佛法的道理,一点都不放在心上,还是按照原来的观念、习惯生活,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对佛教大发牢骚。这种人,尽管每天给佛、菩萨上供,供品上得再多再好,也是白上。他们永远都是佛法的门外汉。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来讲:“依法修行,依教奉行”,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法,在我们的修行中,它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我们信仰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有些人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处理这三种关系:有的人信佛,但他不信法,认为法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僧嘛更不稀罕,有些僧人跟我们也差不了多少,比我也好不到哪儿去。他最感兴趣的是佛,对佛无比的崇拜、信仰。但是如果你对法没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你能很好的学佛修行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就像我们现在流通的经教里边,有很多的经是真经,但也有伪经。什么是伪经呢?就是说这种经是冒牌货,它不是佛说的法。伪经是一些外道或鬼神借佛的名誉去编撰的一些经典,这种经书就是伪经。如果你对佛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正见尚未树立,面对这些伪经,你信以为真,按照经里边的话去做,你就会误入歧途的。
还有一种人,他感兴趣的不是佛,而是僧。拜了一个师父之后嘛,觉得师父就是一切了。他以为听师父的话,把师父恭敬、供养好,就能了脱生死。这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你拜的师父具有正知正见,是位善知识的话,你去亲近他,就会得到解脱,得到佛法上的受用;要是你拜的师父是恶知识呢?这个师父是邪知邪见的话,他说什么,你做什么,那你就完蛋了!你掉下深渊里边去,你还不知道呢。
所以,佛法僧在佛法上是一个整体。佛法僧三宝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法,不是佛,也不是僧。为什么呢?因为佛能够了脱生死,能够成佛的关键因素,就是他依法证得了法的真实相,才成佛的。所以,佛是以法为核心!法是佛证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我们修行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法的认识上。我们要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不能离法去修行,只有依法修行,才能得解脱。因此,法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能够依法修行,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
依法修行、是法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如说修行供养,可以概括后面六种供养。如说修行:是指依照佛所说的种种法去实践,通过长期的修行,得到解脱,直至成佛。这种供养,自然把其它的六种供养包括进去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七种供养中,有三种提到“众生”,另外四种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众生,但也含有度众生的成份在里边。学佛人要知道,所谓解脱成佛,不仅为了自已个人,同时也为了所有苦难的众生。所以在修行这七种法供养时,决不能忘记众生,应当永远把众生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学佛人的本份。下面分别把这七种供养给大家讲解。
(1)如说修行供养:是按照佛陀所说的种种法门去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我们都要去做。见别人有困难,主动去帮助别人。把他从困苦中解救出来,给他快乐。从表面上看,你这样做,跟佛法没有关系。其实,你也是在供养诸佛。因为佛陀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出世,你能利益众生,自然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社会上有许多人,你跟他讲佛法,他不一定会接受。那你首先要摄受他们,佛法里有四摄法门: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如见人家有困难,需要经济、物质方面的帮助,我就给他这方面的帮助,这是布施。爱语,是在爱心的基础上,用真实的语言、或利他的语言,去帮助他人。利行,是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对他人都有利益,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会对他人构成伤害。同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你真能按照四摄法门去做,对方如果还不被你感动的话,那他简直就是一根木头了。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朋友,想要他们对你好,你就要修四摄法门。你修了之后,别人一定会对你好。因为,即使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肯定也要被你感化了。摄受众生供养,是要以四摄法门去摄受众生,利益众生。
(4)代众生苦供养:需要有同体大悲的精神,把众生和自己看作是一体的。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某人做手术急需用钱,还差两百元钱才住得进医院。眼看病人生命垂危,这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主动去帮助他,把钱拿出来,让他先住进医院。假如他需要输血,别人的血型与他的血型不吻合,恰好病人的血型与你相同;这时,病人的生死就是自已的生死。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你马上把自已身上的血液输给他。他的病就是我的病,他的病好了,你应该为他的康复感到高兴、幸福,这就是代众生苦供养。代众生苦供养,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众生受苦的现象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地讲了。
(5)勤修善根供养:学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众善奉行,善的内容很多:如三归、修止观、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拜佛、礼佛、忏悔、放生……。这些都是勤修善根的内容,修善根供养不是今天修了,过几天再去修,而是要一直坚持的做下去。
(6)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修学中,不能半途而废。不舍,就是不要舍离。发了菩提心之后,不要舍弃,离开菩萨道的修行。菩提心,是一种自觉觉他心,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佛过程是“自觉”,学习佛陀的度众生精神和行为是“觉他”。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能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方便善巧的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使自已和大家都可以离苦得乐。
行菩萨道也属于法供养。法施的功德很大,这个问题《金刚经》中讲得非常清楚。在坐的人读过《金刚经》的请举手。我看还不少,但也不多。《金刚经》里常说:你用许多的七宝去布施,但比起你读诵《金刚经》,或者能够给别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那简直差得太远、太远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财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就像别人有困难,经济上需要帮助,我给他一百块、一千块、一万块,但也会用完,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我给他财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时候他没有钱还很幸福,钱多了反而不幸福。如社会上许多的夫妻,没钱的时候双方感情很好,生活地也很开心。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家里的收入增多,结果家庭开始不和谐了。男的嘛在外面有外遇,或者女方有外遇,结果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钱多了,反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有钱不一定能够幸福,钱仅仅是幸福的一个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的一切。
所以佛法里讲财布施供养,不及法布施供养功德大。法布施,就像我教你一种谋生的方式,比起直接给你一、二十块钱,它的好处要大得多。因为,我教给你一种谋生的方法,你学到手艺后,可以从中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钱。如果我能给你一种幸福之道,把佛法传授给你,使你远离忧愁、烦恼和痛苦,使你的生活幸福;生活得充实、愉快、安乐。由此可见,使人终生受用不尽和幸福的,并不是钱,而是佛法。所以说法供养比财供养的功德要大得多。
5楼(7)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学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发心以后,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刹那离开自已的发心,这样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的增长起来,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功德圆满。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大概就是说明这种道理。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俱胝、那由他、迦罗、算、数、喻、优波尼沙陀,都是极大极大数目的名称。这里通过一些比喻的方式,要解释起来很费劲。普贤菩萨向法会的听众说到:善男子呀!你们要晓得像前边所说的种种财物供养,如须弥山那么大,简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多,应该说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养的功德,那就差得太远、太远了。就如前边无量无边的财物供佛的功德,同法供养一念的功德相比较起来,若是财供养的功德有百分,但还不及法供养一分的功德大。上面一段经文,主要是通过一些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财供养的功德,大了又大,法供养的功德是不可以用数目来比较的。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为什么法供养的功德比财供养的功德大呢?原因是“以诸如来尊重法故”。这就告诉我们,因为一切的佛,都是尊重佛法的,如来都尊重法,我们更要尊重法。法,在佛法里的地位是最高的,佛是由法而出生的。因为有了法,佛体验到了法,证到法,所以才成佛。佛是从哪里来的?佛是从依法修行中来的。如果我们行菩萨道,学佛的人,能够依法修行,依法度众生,这种供养才是真正供养如来。反过来说,你光是给些好吃的东西去供佛,这种供养永远都不是最好的供养,真正的供养如来是法而不是物,佛并不稀奇我们好吃的东西。那你说,我以后就不给佛上供了。不是的,供还是要上的。前面刚说过,上供可以培植我们的福德,同时也可以克服我们的悭贪、吝啬、小气,上供也是修行的一个方面。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内容跟前面一样,不管是修财供养也好,修法供养也好,真正的供养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是长时间的,尽未来际的。
Ⅱ 如何孝顺好父母长辈
1、悦亲。悦亲是养亲的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是顺还是逆,都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对于“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 亦敬之,”这是孝顺父母应该有的态度。
2、帮父母做家务。佛说:孝顺父母是最大的福田,我们在为父母做家务,其实是在为自己培植福报。想要学业顺利、事业发展、婚姻幸福、都要先在父母这块福田上下功夫,努力耕作。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在外地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那就更要珍惜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多为父母做家务分担辛劳。
3、礼敬父母。佛经中常说:父母是家里的两尊佛,我们要向礼敬佛陀,那样礼敬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要知道我们的每一次顶撞,不耐烦,都会极大的减损我们的福报。永远都不要和父母说:烦死了,真啰嗦,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等等这样的话。这种行为言气最伤父母的心,切记,在任何时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要礼敬父母,尊重父母体会他们的感受。
4、对父母常怀恭敬之心。在父母面前要常怀恭敬之心,做人懂得礼敬退让,也懂得心怀感恩,很多人觉得自己翅膀硬了,不需要父母照顾了,就不在理会父母,即使偶尔想起来,也只是象征性的给父母买点衣服,送点钱,觉得自己孝顺父母了,其实这种行为就是最大的不孝。真正的孝顺不在贫穷,不在物质,不论何时何地,贵在那颗心。
Ⅲ 如何孝敬晚年的母亲
一,悦亲
悦亲是养亲的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是顺还是逆,都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对于“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 亦敬之,”这是孝顺父母应该有的态度。
二,帮父母做家务
佛说:孝顺父母是最大的福田,我们在为父母做家务,其实是在为自己培植福报。想要学业顺利、事业发展、婚姻幸福、都要先在父母这块福田上下功夫,努力耕作。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在外地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那就更要珍惜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多为父母做家务分担辛劳。
三,礼敬父母
佛经中常说:父母是家里的两尊佛,我们要向礼敬佛陀,那样礼敬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要知道我们的每一次顶撞,不耐烦,都会极大的减损我们的福报。永远都不要和父母说:烦死了,真啰嗦,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等等这样的话。这种行为言气最伤父母的心,切记,在任何时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要礼敬父母,尊重父母体会他们的感受。
四,对父母常怀恭敬之心
在父母面前要常怀恭敬之心,做人懂得礼敬退让,也懂得心怀感恩,很多人觉得自己翅膀硬了,不需要父母照顾了,就不在理会父母,即使偶尔想起来,也只是象征性的给父母买点衣服,送点钱,觉得自己孝顺父母了,其实这种行为就是最大的不孝。真正的孝顺不在贫穷,不在物质,不论何时何地,贵在那颗心。
五,给父母磕头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改变命运的诀窍,那就是给父母磕头。曾经有一个人经常顶撞母亲,甚至和父母对打,结果生活上出现了各种不顺,头莫名其妙的剧痛,想尽各种办法治疗就是好不了。后来,一位得道高僧告诉他,这是不孝顺父母所造成的,让他改过自新,回去给父母磕头就好了。他知道错了,回去后给母亲磕了108个头,头痛的毛病立马就好了。父母就是我们的根,如果我们对根不好,自己肯定也不好,营养输送不上来。现在我们用跪拜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敬意,其实就是在维护我们做人的根。有些年轻人会觉得难为情,其实不能这么想,多想想父母生育养我们,从来无私的,不计回报的,付出了多少心血,而这一个头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大家觉得生活中有很多的不顺,名反省自己平日里对父母有没有做好,若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那更要赶紧忏悔给父母磕头,这便是咱们养德的开始。
六,给父母洗脚
谈到给父母洗脚,可能很多人觉得有些难为情?事实上我们哪怕只给父母洗一次脚感觉就会很不一样
Ⅳ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品德的自然流露;因此,培养爱心是一个真实的过程。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建立起爱心呢?我觉得培养爱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首先,得学会爱自己的父母。父母亲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含辛茹苦,为我们的成长花费了许多心血,他们对我们充满了希望,责任和爱心。每个周末回家得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比如给妈妈敲敲背、给爸爸倒杯水、和父母一起做做家务活等,孩子能结合节日学会向身边的人祝福,以此养成孩子有爱心的习惯。
其次,得学会爱自己的老师。老师把我们培养成了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得学会爱老师。爱老师就得先学会关心和理解老师,能体谅老师的辛劳,主动为老师倒一杯热茶、擦一擦黑板、揉一揉酸痛的腰背,尊重老师的付出,做错了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自觉做到不顶撞、不埋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尤其要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教导。
最后,得学会爱同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想看一下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于是先来到地狱,地狱装饰的富丽堂皇,只是这儿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有气无力,吃饭时,他们围坐在一个大汤锅前,每人手里执着长长的勺柄,但由于勺柄太长了,无论他们怎样拼命往嘴里送,结果也是枉然。然后他来到天堂,天堂的建筑和装饰与地狱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这儿的人一个个红光满面,神情悠然,显得幸福而满足。他开始觉得纳闷,到了吃饭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他发现天堂的人同样手执着长长的勺柄,也是围着大锅吃饭,但天堂的人却把舀到的饭送到对面人的口中。听完故事后,明白了,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他必然会爱别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别人的爱。同学之间更应如此,当同学的学习或家庭生活有困难时,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爱心之手,帮助他们一把,最美的世界是需要我们用爱心来创造的!
Ⅳ 生活中怎样孝敬父母
世间最赚钱的买卖,莫过于为人子女。一声“爸爸”“妈妈”,便轻而易举地换来了两个人对你一生的细心呵护。且不说幼时勤换尿布,童年时代灯下悉心教导,青年时代日夜牵挂,也不说平日里嘘寒问暖,撒娇包容;就说父母一生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讨得一点糊口养命钱,便全数付与了子女,人世间,难道还有比为人父母更亏本的买卖吗?
时光苒苒青春不再,转眼间父母已霜鬓微白,看着父母一天天的苍老,许多有孝心的年轻人也想通过努力让父母“扭亏为盈”,给他们的余晖添点温度与色彩。只是大多人会觉得无从孝顺起,加上儿女们正青春年少,或求学外地,或谋生在外,或成家立业,肩负更多的责任与压力,生活的烦恼与压力已无暇顾及。于是,很多人会一边感叹“树欲止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边把孝顺这件事儿压到思维的某个角落,只在某个不经意间才会想起。
我们常常抱怨自己的父母给自己的不够多,但我们扪心自问,自己对父母的爱足够多吗?如此,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的父母不好的呢?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是保护我们的,当自己成长时,会有许多因为工作学习而无法回到家中与父母一同吃饭谈心,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老人寂寞着,顺是我们最基本的品质,是让我们把孝顺父母放在最首要的位置。然而,孝顺难道就只是提供衣食住行吗?其实不然,父母都是善良的天使,一个眼神,一句暖语,一点点礼品,早已让他们开心不已。
其实,只要你真正的想去行孝,在哪里,用什么方式,都能够表现出我们这颗孝心来,这个一定要落在心里上,那么,行孝具体应该从哪几方面开始去做呢?
1、悦亲(礼敬父母)
悦亲是养亲的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是顺还是逆,都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对于“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这是孝顺父母应该有的态度。
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要知道我们的每一次顶撞,不耐烦,都会极大的减损我们的福报。永远都不要和父母说:烦死了,真啰嗦,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等等这样的话。这种行为言气最伤父母的心,切记,在任何时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要礼敬父母,尊重父母体会他们的感受。
于丹在一次讲座中说,儿女有钱了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我们要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每天认认真真看著父母的眼睛,跟父母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父母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好脸色不用花钱去买,不用向谁去借,也不用交学费去学,更不需要什么力气;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
2、帮父母做家务
孝顺父母是最大的福田。我们在为父母做家务,其实是在为自己培植福报,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在外地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那就更要珍惜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多为父母做家务分担辛劳。
3、常怀恭敬之心
在父母面前要常怀恭敬之心,做人懂得礼敬退让,也懂得心怀感恩,很多人觉得自己翅膀硬了,不需要父母照顾了,就不在理会父母,即使偶尔想起来,也只是象征性的给父母买点衣服,送点钱,觉得自己孝顺父母了,其实这种行为就是最大的不孝。真正的孝顺不在贫穷,不在物质,不论何时何地,贵在那颗心。
4、帮父母洗脚
谈到给父母洗脚,可能很多人觉得有些难为情,事实上我们哪怕只给父母洗一次脚,感觉就会很不一样。古语说:“人之有脚,犹如树之有根,树老根先衰,人老脚先衰。”我们为父母洗脚一方面可以让父母变得更加健康,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在找自己做人的根,那就是我们的父母。相信大家平时,可能都觉得自己很爱父母,也会给父母钱,给父母买东西,做这些当然也很好,然而这都不及为父母洗一次脚来的真实、贴心、真切。想想父母为我们操劳了多少心,受过了多少罪,洗脚实在算不了什么。
孝,为德之本,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谨慎遵守的;百善孝为先,行孝道不仅是作为儿女应尽的本分,也是在培养自己的福德。人生于天地之间,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切记一定要行孝道。
Ⅵ 如何孝顺父母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孝顺父母的方法,供您参考:
1. 尊重父母: 尊重父母的意愿和生活方式。不要用冷漠、无视、挖苦的话语伤害他们,千万不要长时间冷落不理会他们。
2. 多陪伴父母: 并给予父母精神慰藉,孝顺不仅仅是金钱支持,陪伴和关心也十仔仿分重要,这是表达孝顺的最好方式之一。
3. 经济上的帮助: 如果有条轮友件,可以适当地帮助父母解决一些经济上的念桐纤问题,支持他们的生活和养老。
4. 给予生活上的关怀:比如: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等,为他们做饭、搭配合身的衣服、陪伴他们去散步等。
5. 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如果父母有一些特殊的健康需求,比如长期服药等,尤其需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细致的照顾。
总之,孝顺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需要我们要铭记在心,每天都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来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