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州拗九节习俗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岁数逢九(虚岁)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传说: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
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
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至今,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㈡ 拗九节的习俗
习俗:
"拗九节"近年又被称为"孝顺节""敬老节",主要原因是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专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属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有人还加上太平面、鸭蛋、猪蹄等)回娘家孝敬父母。
福清方言中"后"与"拗"谐音。福清人认为,逢"九"不顺利,每年这天,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都要过"九"。
此后,人们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29岁,都算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清人逢九就犯忌,认为"9"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是岁数逢9的人,如9岁、19岁……(称"明九"),或是9的倍数,如18岁、27岁、36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拗九粥、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粥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红糖、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莲子等。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不仅充饥生津,而且养生健体,所以在寒冷的正月食用拗九粥有益寿的功效。煮“拗九粥”选用的原料并无定法,人们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需要,发挥创意,不必年年“古老套”。
随着时代的进步,尊老敬老、崇尚孝顺渐成风尚,于是人们借助“拗九节”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将传统民间节日演绎成了“孝顺节”“敬老节”,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㈢ “拗九节”是哪个地方的节日“拗九节”是怎么演变成为“孝顺节”的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市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为农历正月廿九。 这个节日之所以会演变为孝顺节,是由几个古代传说演变而来的,接下来我来为大家分别介绍。
以上就是关于拗九节的由来以及拗九节之所以会变成孝顺节的原因。
㈣ 拗九节的传统习俗
正月廿九日,是罗源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
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或甜饭,以求平安、健康。在罗源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一般来讲,煮“拗九粥”需要备齐糯米、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荸荠、红糖板等8种材料。要经过浸泡、蒸煮、加糖、搅拌四道工序,这样煮出来的粥,色、香、味一应俱全,既表孝心又营养可口。
经过漫长的岁月,现如今“拗九节”已经成为福州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成为一个极具福州本土特色的“感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