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论语孝敬篇读后感

论语孝敬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8-05 00:03:23

⑴ 于丹《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 观后感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是令人深思的。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要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说能移植心脏,那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那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与大树的故事) ...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呢?这就是平时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么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们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这么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⑵ 《孝经》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孝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孝经》读后感1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关于《孝经》读后感2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 ,它充分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长、孝顺 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孝经》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集中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对“孝”的解读及重视。

孔子曾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 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顺父母都做不到, 那么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里 去。论语中有那么一段话,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 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 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 根本吧。从中可见“孝”在一个人的德行品质的'培养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个 人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何谈其它的美德,整个社会更会处于一个混乱的境 况。 那么何为“孝”呢?《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 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便是孔子对“孝“的一种理解。母亲怀胎十月,并辛勤劳动抚养 我们成人,我们该懂得感恩,而爱惜自己的身体是我们回报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 面。在学校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长大后更要好好工作,承担 起家庭重任,这便是一个人从出生至死去所需担负的家庭责任吧。在中国传统认 识中,让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对父母的孝顺了。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逐渐形成那么 一种风气,即把子女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与是否孝顺搭上勾。

有些人认为只要多 给父母些养老费就是孝顺了, 他们往往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拼命挣钱而很少有时间 回家看看爸妈。虽然我并不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但我 也认为不能只片面的强调经济上的满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但他们并不 要求我们回报多少,有时候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坐下好好地陪他们说说话。而习惯 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忽视对老年人精神上的关心,只知道定 时地寄钱给父母而不记得打打电话问候一下,这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多多地与 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实父母亲会更欣慰。联欢晚会上的一首“常 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愿啊。 自有记忆以来我便讨厌参加丧礼,并不是说那里的气氛有多沉闷悲伤,只是 觉得整个仪式过于虚假。人活着时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亲人走了才在那里哭哭 啼啼未免可笑。当然我不是说中国传统丧礼该被取消,而是子女应该分清何为重 何为轻。丧礼上人们大声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办喜酒,纵然在守灵时的哭 唱也显得那样勉强突兀。我不知道这种形式对活着的人来说有多少意义,但亲人 已去再怎么做样也于事无补了。

当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后大办其丧礼时,人们总说 些“啊,某某人多孝顺…”之类的话,我不禁纳罕难道这个社会对于孝顺的定义 竟降低到这种程度了吗?丧礼毕竟是做给活人看的, 所以但凡亲人在世时对他们 好才是真正的孝。那么做到何种程度上才能叫“好”呢?这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 “色难, 问题,每个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标准。子夏曾问到何为“孝”,孔子回答道;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后孝乎?”这里是个反问句,即有 事情时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 有酒食, 让给父老享用, 做到这些方面就算孝了吗? 其实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

蓦然回想,这句话真的非常正确。平 常我们都在学校里,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家,但即便是这样,在家里的短暂时间里 我们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亲的唠叨关切而耐烦不已,有时还会顶几句,更有甚者 便会甩脸子给父母看。我们的一句无心之说可能会令父母难过很久,所以在我们 对父母的唠叨露出不耐之情时想想父母的心情吧,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⑶ 孝经读后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孝经读后有感2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孝经读后有感 篇1

据说,比尔·盖茨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说过,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顺。这句话出 自于一个美国的首富,这不能不让我们感慨和深思。

“孝”为何也?我没有去考证《说文解字》上的权威解释。但是,汉字的结构组成有 会意字。按照我个人望字生义的理解, “孝”字是“老”与“子”的结合。 “孝”字的上半部 为“老”字的半边,下半部为“子”字,两者结合即为“孝” 。从意形上看,又恰好解释了 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上而下看为老子抱儿子,由下而上看乃儿子背老子。由是观之,我 们不得不惊叹先贤的聪慧与睿智。 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中,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这部伦理学著作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在西汉“以孝治天下”之后。

在唐朝,它被尊 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对维护封建社 会的纲常宗法等级和道德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 《孝经》集中阐释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对“孝”的要求 和方 法做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如对父母的生老病死的过程,提出了“孝”的标准: “居则 致其 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 ( ·纪孝行章第十) 。 《孝 经》把“孝”推崇到极高的地位,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 经》 ·三 才章第七) 。因此,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 ·圣治章第九)“孝”成为人的 。

道德之本( “夫孝,德之本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在《孝经》中的伦理思想中甚至 把“忠”与“孝”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与扩大,把“孝”的社会作用神秘 化和绝对化。尽管如此, 《孝经》所推崇的孝顺不失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之基石。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顺尊老的传统被世代延袭,并积 累了许多的典型, 如供儿童蒙学的经典 《二十四孝》 的图文故事, 就是家喻户晓的教科范本。 随着时代的进步, 传统孝文化的糟粕自然要被舍弃, 但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精髓仍然被继 承下 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伟人领袖,那些孝敬尊老的故事是永远让人感动的。 我们的家庭并不是很和谐, 并且我其实一直在心里就对爸爸怀着一直恨意。 是他让我们 长期以来处于痛苦中。 他是妈妈痛苦的来源, 而我看到妈妈的艰辛, 心里就有被刺痛的感觉。 但是后来渐渐懂得:爸爸其实也承受了很多,在那样一个农村,培养我这样一个大学生,是 一种神圣的荣誉。 今年看到大一的新生,突然又回想起当年爸送我来学校的情景。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在 他第一次出远门,送我来到学校之后,竟然让他在那样的仓促中离开了学校。 那时,正值 08 年秋,我的 18 岁生日就是在火车上度过的。爸爸在北京火车站买了两瓶 呦呦奶茶。在爸爸的要求下,我打开了,但没舍得喝。心想,或许在他离开后,我可以对着 它看爸爸是影子。但是没想到,在那样的高温天气下,奶茶很快就坏了。我啜了一小口,无 奈之下,只好把奶茶放进了垃圾桶。 那天来到长春是一个晚上,有风,披上了外套(是妈妈廉价买给自己的那件,但是因为 太小而转手到我手中) 。 那天晚上, 直到十点多爸爸才离开学校, 他要出去找住的地方。 不知他那天是几点睡的。 但是那样贪睡的他,是怎样熬过来的,我不知道。第二天,他很早就过来找我,要我去吃早 饭。其实,在坐完几天车以后,根本没有什么胃口。但是他还是坚持。因为没有拿到学校的 饭卡, 只好出去吃。一边走,他还一边给我介绍附近的情况,要我注意安全。但是最后看来, 他在昨晚那样漆黑的夜晚并没有探索到很多东西。

因为最后我们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吃早饭 的地方。吃得很简单,好像好像也不贵。但是想到他带着我一路探寻的经过,心中就有一种 酸楚。 忘了是哪天,他陪着我去体检,但是主要时间是在排队。还记得期间我们去火车站买了 票,坐的是 25 路公交车。从动植物园到火车站,差不多绕了大半个长春。那天还遇上半路 堵车,来回花了 3 个小时左右,但是还是很愉快的。 安顿好了以后,爸爸带着我去了对面的动植物园。门票费 20。当时并不知道可以免费 进去。 估计当时爸爸是一直在前,领着我。虽然并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东西,但是爸爸拍下了 一段长颈鹿的录像,存在我的手机里。只是被我稀里糊涂地删掉了。再也找不到了。应该是 同一天的中午,爸爸带我到二楼的那家餐厅去吃了饭,要来几个带辣椒的菜。还叮嘱我时常 去吃,不要太节俭。也是那次,第一次喝道了花生露,以后再也没沾过。 走的那天晚上,我们坐在柳树底下的长木凳上,来往的车打着灯,照到了我脸上,爸爸 看到了我脸上的泪水,于是他也开始流泪。

估计那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爸爸因为我而落泪。 篮球场上, 学弟学妹们还在训练着。 面对已经开始的大学生活, 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我们,只剩下的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为数不多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待完成的事。为了充实 自己,为了给自己的前途铺路,也为了有机会弥补两年前的遗憾。

孝经读后有感 篇2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这是今年春晚给出的一副春联。孝,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

自古以来,孝感动天的故事数不胜数。每次看到电视上播出天仙配这类讲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时,很多人是被他们之间的爱情感动,其实,这个故事的最初向我们讲述的,是董永卖身葬父,体现的就是这个“孝”字。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一个小伙子,父亲死了后没有钱给父亲置办丧事,自己把自己卖了,这是任何人都难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们称道的大孝子。也因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几千年,孝感这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指子女对父母谨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祭祀等等。因此,“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用于处理家庭中长辈同子女之间关系;然后,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然而,所谓“君要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为不孝”就是典型的愚忠愚孝思想,在此略举几例: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等,现今已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恐怕现代社会很少人不去理发吧,又有很多女士去美容吧;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里娄章句上》,是至今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以批判或毫不吝惜地抛弃。

在当今日益高速运作化的信息时代里,忙碌的人们为了事业奔波于世。一首《常回家看看》唤醒了众人久违的感动和对亲情的依恋。于是,人们从忙碌中驻留,回家看看父母,尽尽孝心。科学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人类乃至自然界的亲情却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醇。

有时,漫步街头,经常能看到一些老人。他们衣衫褴褛,要么蹬着三轮车,要么拎着蛇皮袋,流连于大街小巷中,捡起人们丢弃的饮料瓶,或在垃圾中翻找可利用的“资源”,动作僵硬而麻木。

他们都是没有亲人的孤寡老人吗?当然不是。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他们的子女都还“健在”,准确地说,过得还不错。但那只是他们的子女。至于他们呢?有那么一小部分被送到了养老院。其余的,就是你在街上看到的了。他们游走于街头巷尾,构成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母亲从小帮你们洗澡到大,你们可曾为她洗过一次脚?父亲从小把你拉扯大,你可曾亲手为他盛过一碗汤?当囚犯嚼着母亲一粒粒剥的瓜子仁时,当失意的儿子靠在父亲肩膀痛哭时,他们可曾感到父母对他们浓浓的爱意?这种爱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它应当和孝一起,充当亲子间关系最好的润滑剂。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孝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跟不上历史的步伐。虽然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不乏至孝之人的身影,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孝已渐渐地游走到了主流之外,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它数千年的储蓄,也被物质的洪流冲得无影无踪。它就像一个没落的贵族,看着时代变迁,看着大权旁落,却无能为力。或许它曾奋力地追赶上了“80后”明媚的忧伤的脚步,却又眼睁睁地看着“90后”们乘着“幸福摩天轮”远去。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虽然暂时游走在主流之外,但最终,它将重归主流之中,但愿当它搭上“幸福”的末班车时能看到“00后”们在向它招手。

我们应当有所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谐调、亲和家庭成员的血亲关系,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稳定,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风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让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得到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有感 篇3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层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话对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有好处的。所谓“孝顺”,并不是必须顺从。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记得关心自己的亲友,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自己的亲戚及新老朋友多点问候,多点联系,即使是远在异乡的他们,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彼此间关爱与温情传得更远,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子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去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去哭泣去后悔。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国中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作文

孝经读后有感 篇4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 ,它充分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长、孝顺 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孝经》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集中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对“孝”的解读及重视。

孔子曾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 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顺父母都做不到, 那么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里 去。论语中有那么一段话,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 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 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 根本吧。从中可见“孝”在一个人的德行品质的培养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个 人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何谈其它的美德,整个社会更会处于一个混乱的境 况。 那么何为“孝”呢?《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 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便是孔子对“孝“的一种理解。母亲怀胎十月,并辛勤劳动抚养 我们成人,我们该懂得感恩,而爱惜自己的身体是我们回报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 面。在学校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长大后更要好好工作,承担 起家庭重任,这便是一个人从出生至死去所需担负的家庭责任吧。在中国传统认 识中,让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对父母的孝顺了。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逐渐形成那么 一种风气,即把子女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与是否孝顺搭上勾。

有些人认为只要多 给父母些养老费就是孝顺了, 他们往往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拼命挣钱而很少有时间 回家看看爸妈。虽然我并不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但我 也认为不能只片面的强调经济上的满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但他们并不 要求我们回报多少,有时候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坐下好好地陪他们说说话。而习惯 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忽视对老年人精神上的关心,只知道定 时地寄钱给父母而不记得打打电话问候一下,这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多多地与 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实父母亲会更欣慰。联欢晚会上的一首“常 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愿啊。 自有记忆以来我便讨厌参加丧礼,并不是说那里的气氛有多沉闷悲伤,只是 觉得整个仪式过于虚假。人活着时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亲人走了才在那里哭哭 啼啼未免可笑。当然我不是说中国传统丧礼该被取消,而是子女应该分清何为重 何为轻。丧礼上人们大声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办喜酒,纵然在守灵时的哭 唱也显得那样勉强突兀。我不知道这种形式对活着的人来说有多少意义,但亲人 已去再怎么做样也于事无补了。

当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后大办其丧礼时,人们总说 些“啊,某某人多孝顺…”之类的话,我不禁纳罕难道这个社会对于孝顺的定义 竟降低到这种程度了吗?丧礼毕竟是做给活人看的, 所以但凡亲人在世时对他们 好才是真正的孝。那么做到何种程度上才能叫“好”呢?这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 “色难, 问题,每个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标准。子夏曾问到何为“孝”,孔子回答道;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后孝乎?”这里是个反问句,即有 事情时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 有酒食, 让给父老享用, 做到这些方面就算孝了吗? 其实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

蓦然回想,这句话真的非常正确。平 常我们都在学校里,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家,但即便是这样,在家里的短暂时间里 我们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亲的唠叨关切而耐烦不已,有时还会顶几句,更有甚者 便会甩脸子给父母看。我们的一句无心之说可能会令父母难过很久,所以在我们 对父母的唠叨露出不耐之情时想想父母的心情吧,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⑷ 论语孝悌篇心得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家庭和睦快乐的要法,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论语孝悌篇心得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论语孝悌篇心得篇一
把孝悌篇放在最后,并非认为它不重要,而是很重要才放在最后来谈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一)什么意思呢?有子(孔子学生,姓子,名若)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第一)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处事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有剩余力量了,就再去学习文献。”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家庭和睦快乐的要法,在交友、处世、求学等事之前便应该学会的。既然孝悌如此重要,我们平日自当好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与父母弟兄相处时难免有不容易或矛盾之时,那么我们怎么恰当的处理呢?

比如对待父母的年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第四)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这一点我们当特别注意,一定要及早行孝,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

然而,孝敬父母与在外求学、求职之间不能不说是一对矛盾。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第四)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我们做子女的尽量做到不远走天涯海角,更不能漂泊不定。出门在外,一定要让父母知晓自己的情况,免得他们牵肠挂肚。倘若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以显父母,乡里称道,父母在家一定会骄傲、快乐。

当我们与父母有意见分歧时,是否要与父母争个面红耳赤呢?曾几何时,少不谙世,与父母偶有不和,便出言不逊;心有惭愧,烦恼于坚持己见与孝敬父母之间,不知如何是好。《里仁篇》里的一段话真让人豁然开朗。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无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需要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自己忧愁,但不怨恨父母。”既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那么为人子女,真不该让父母伤心!

最苦天下父母心,如今父母年事渐高,愈来愈认识到应该好好地孝敬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家立业显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放下劳作,享享儿女的福。

这一段时间关于论语的感想已经基本写出来了,但是《论语》里的要义还多着呢。我国的优秀 传统 文化 也是源远流长,无比广博的。我辈自当孜孜不倦,戒骄戒躁,学无止境。
论语孝悌篇心得篇二
孔子的时代,早已久远,可是,他的话却流传至今。“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你看,在那个年代,人们就懂得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

古往今来,有许多贤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缇萦舍身救父的高尚品质青史流芳!父母养育了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长辈感受到我们的孝敬之情,感受到我们传递的温暖,比如帮妈妈焐被窝,帮爸爸拿拖鞋,帮奶奶摘菜,做好每日的功课不让他们操心…………

在平时的生活中, 父母是我们的良师, 而同学更是我们的益友, 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我们应该和睦相处。 这里, 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 故事 , 孔融4岁时, 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子, 父亲叫孔融挑, 孔融却拿了最小的, 他说: “ 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给哥哥们吧。”父亲惊喜的说:“那弟弟比你小呀?”孔融说 :“弟弟小 , 我是他的哥哥 ,应该让他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凡事谦让,注重礼节,心中有他人,应是我们与同学相处的“黄金法则”呀!

千年不变的孝悌,千古流传的思想在熠熠生辉。让我们徜徉在《论语》中,沐浴圣贤的智慧光芒,修行自身,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做一个思想纯正的人!
论语孝悌篇心得篇三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 名言 “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 经验 !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阅读全文

与论语孝敬篇读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二七路附近老年大学 浏览:64
为什么父母老实本份孩子却不听话 浏览:999
体检肝癌怎么做 浏览:991
老年痴呆前兆测试题 浏览:739
乙肝体检到哪里查 浏览:819
高端男人去养生馆做什么 浏览:838
药店重阳节营销 浏览:641
浅谈养老金问题 浏览:580
河北手机怎么缴纳个人养老保险 浏览:297
报父母恩经文有哪些 浏览:63
老人的衣服怎么样才能洗干净 浏览:233
养老金在哪儿取 浏览:503
老年痴呆的学名叫什么病 浏览:237
父母沉默怎么沟通 浏览:710
重庆市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浏览:154
养生馆如何招股东分成怎么分 浏览:778
企业雇佣退休人员怎么付工资 浏览:796
老年人看报纸用什么手串 浏览:937
南京养生堂有什么用 浏览:650
普兰店交养老保险在哪 浏览: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