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孝顺的人也不一定有好报
现在社会就这样,孝顺有加的人过得平平淡淡,反而不孝顺的人过得顺风顺水、事业有成。
邻村的一个男的,五十多岁,在家里靠种地为生,顺带着照顾自己的老娘。
那位老太太如果活着也得高寿八十多了吧!半瘫已有好几个年头。老太太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种地,二儿子在外地成家立业,小儿子去了市区。据我所知,两个小儿子不管不问,也许只是偶尔掏钱出来吧!唯一的要求就是不伺候老娘。
老太太不能动,大儿子一天三顿伺候吃喝,也算是对老太太尽心尽力。
几年后老太太去世了。
偶然有一天,老太太的大儿子在村不远处的地方出了车祸,至今也没找到肇事者。
就这样的例子,我想应该很多。人人都提倡孝道,可是越孝顺的人也不一定就会得好报。
② 孝顺的人会人品不好吗
对别人也能要善良才行。如果不确定对方的人品。可以多花点时间了解对方。日久见人心嘛。时间长缺点都会露陷
③ 不孝顺父母一定不是好人,这种观念是强盗逻辑,你认为呢
这句话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从“不孝顺父母一定不是好人”这个角度上来看,虽然不能算强盗逻辑,但已是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的以偏概全,确实有失偏颇。为什么这样说呢?
提倡孝敬老人,“百善孝为先”、“孝不如顺”可以理解,生活实际中是美好的愿望。但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过了,而且孝也不能愚孝。
所以,表述要准确。事实上不孝顺父母的人也真不一定是坏人。
2.理是孝顺的理
孝顺,是顺从父母之意愿而去执行,但是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的批注是对孟子“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解释是: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儿女对父母的第一不孝就是看到父母有作出违背道德伦理,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不应该去支持,要做思想工作,劝说和制止他们有危害的行为,以免让父母遭到别人的嫌弃。
所以说,孝顺父母也包括要帮助父母中止不对的行为,不是盲目地孝顺。
对父母尽孝是必须的,但好的传统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并传承的。对于善恶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并不是要靠压服来顺从。“不孝之人不可交”,针对的是真不孝的人,不是不顺父母的人。
赞同孝道与一个家庭具体存在的情况是两个概念。
“不孝顺父母一定不是好人”的说法,确实存在强迫性逻辑思维。“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母慈子孝”,孝顺是相互的。
在外作恶多端,对父母十分的孝顺的人有没有,有。有个强拆民房的人,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要去拜佛,他马上送去,还帮母亲出钱开光物品。这样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孝顺父母的人对外人好的也大有人在,在外面帮助别人,得到人们的好评。这样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我们判断事物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不黑即白,不白即黑,这种非此即彼的判断本身是比较愚昧的,存在思维逻辑的问题,才会产生这种具有偏执的认识。
看事物不要绝对,不能非此即彼。那些从小虐待孩子、把孩子不当人对待的父母,孩子长大不孝顺不一定就是坏人。
另外,不孝顺也不是不赡养,这也是两码事。有的子女也赡养,能尽责任尽孝,但做不到嘘寒问暖,被父母说成不孝,不见得是不孝。
现实生活中,做到真正的孝顺是什么样子?孝不孝顺的标准是什么?是凭父母说,凭儿女说?还是凭外人说?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所以,“不孝顺一定不是好人”说得太过,存在错误认知。孝顺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不孝顺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不孝顺父母一定不是好人”?说得过于绝对化。不能为了要让人孝顺,或是为了提倡孝顺道就用这种偏激的逻辑一概而论,一刀切的说法反而让人难以接受。
事实上不孝顺也存在不得已的原因,比如国家利益至上的人,那些当兵、搞科研、坚持在一线岗位的人,没法尽孝父母,就不是好人?
所谓孝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最基础的感恩心理。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虎毒不食子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父母不值得孝敬的情况也有存在。可是要追根溯源,有些情况就与老人的教养方式有关,有的是对孩子太溺爱所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孩子不孝顺,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父母完成了责任把孩子抚养长大,父母老了,不赡养父母,儿女不孝顺父母的确实没做得好。
所以,“不孝顺父母的人一定不是好人”这个观点,确实存在逻辑混乱,有行道德绑架之实,不分情况地一棍子打死一船人,是逻辑混乱的道德绑架。
3.孝顺父母理所应当,但不能搞道德绑架
孝顺父母无可争议,但确实也有为一己私利打压子女、无事生非、无理取闹的父母。生而不养就是遗弃,老了子女不赡养,是因果报应。
凡事都有因果,有因必有果。孝顺父母做得好的人,有爱心、善心、孝心。
父母不善,孩子从小就受父母行为观念影响。父母怎么对待爷爷奶奶的行为会深深的印在孩子脑海中,形成因果报应。
或者由于父母性格使然而使孩子小时侯并不快乐,而孩子大了认为这都是父母的罪过,没考虑到这是父母本身的匮乏所致,这属于是不能体谅父母的表现。
身为父母者在对待子女上做到大公无私,心无偏袒,一视同仁,教育子女时以身作则,父母做得好,儿女不用道德绑架也会孝顺。
有些家庭会出现父子如仇雠的现象。像这种家庭就不能用统而概之的普世道德观来对应。
这种个例属于特例,不能用这种例子推翻整个普世道德观。每个人不光有父母,可能还有子女,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不懂孝道,不尊重父母。
普世的道德观是道德观,特例是特例,不能一概而论。说事情最怕断章取义,孝顺也不能搞断章取义的一刀切。
“下堂老母不赡养”是“男尊女卑”思想造成的。
人非圣贤,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愿意给孩子好的教育和影响。不能原谅父母过错的人,需要调整心态,增加“同理心”,“可怜天下父母心”。
虽说不是所有父母都值得孝敬,但是你知道的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一定也有受别人影响的看法参杂其中。母亲改嫁可能存在着不得以的苦衷,儿女要能体谅为母的苦楚。
“子不孝,父之过”,不行道德绑架的孝道。
望设身处地想想如果自己父母中有一方抛弃另一方和孩子,老了回来了让孩子养老的事,孩子心里有何感受?
自己没有摊上无情无义,抛妻弃子,从未尽过抚养义务,却胃口特大,贪心不足的父亲的人,不要指责别人不孝。
事有多面,人有多样。父母有教导孩子的责任,但本身有局限性没法引导孩子,就要靠孩子自己努力改变自身。孝与不孝,不必道德绑架。
不论旁人怎样说,需要的是自己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真的别再用混乱的逻辑道德绑架孝道。
电视节目中那些对比十月怀胎的母亲,抛妻弃子的老父更令人讨厌。父亲没尽过养育责任,可老了老了,落魄至极却凉薄之心不改,极尽恶行还振振有词逼儿女赡养。不是当事人,永远不能感同身受。
所以,道德绑架成就的只能是表面的孝,不能令人心服口服;用赌咒发誓的话威逼的孝不如顺,是愚孝。
父母是山,给弱小的儿女以真切地依靠,父母是水,无私的滋润着自己的孩子,这样的父母儿女自然会孝顺。
有书君觉得老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说得有道理。所有的善行首先讲求的是孝,要看心中有没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为,如果考究行为的话,那么许多人就没法遵循孝道。
孝顺父母包含着亲情、感恩、尊重。作为儿女,父母是每个人小时侯的依靠,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最亲的人,你可以因为无亲情不感恩,但至少别侮辱父母,尊重父母是孝顺父母最后的底线,也是做人的底线。
为了自己的后代不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自己要做好父母的角色,要尽力做到孝,以此来改变家风,造福后代。
期望在子女和父母之间,建立一种相对民主的关系,遵纪守法形成良性循环,放弃愚孝。
④ 孝顺的人人品会不好吗
人品是广义的,孝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个人很孝顺的话,但是也你不代表他就是一个人品很好的人。
⑤ 孝顺的人一定是善良的吗
不一定,有的坏人也很孝顺.有的杀人抢钱可能是家庭中有难.坐牢了.所以孝顺的人不一定是善良的。他对他父母正唯是比较好的,他氏滚在外面,可能就会做些心狠手辣的事情。就比如说举核培人贩子吧!他不杀她自己的女儿.虽然说她不杀自己的儿子女儿.但是在外面也做过很多亏心事的.他们从不会想别人的父母会怎样.他不告诉自己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她是做什么工作的.那也是为他们好.所以孝顺的人不一定是善良的 .
⑥ 他很孝顺能代表人好吗
我觉得这种表现不能完全代表他一定是个好人,看他究竟是不是一个好人,要看他对待一般人的态度,要知道父母和子女的亲情有时是可以超越理智的,而这种超越并不总是合理的。其实关键是对你好不好啊,是不是心里有你。
⑦ 孝顺父母的男人才是好男人吗
正常情况下,孝顺父母的男人未必是好男人,但是不孝敬父母的男人一定不是好男人!(特殊情况例外)如果一个人从骨子里不能孝敬父母的话,那么这个人对其他人绝对难以真正的尊重或者爱护。
无论父母对与错,对于子女的恩德都会比较大,即使是父母本身有很多缺点,但是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子女都是有一种无法取代的爱的。有理由相信,几乎所有丢弃孩子的父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后悔,甚至有许多懊悔终身。母亲尤甚!
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杀害自己子女的就只能用病态来形容了!
⑧ 孝顺的人是否人品就一定是好的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人,在家里确实是个孝女。在外面对人那就不敢恭维了,特别是过的稍比她好的身边人,嫉妒心极强,而且老是喜欢去拆散别人和睦的家庭,当面人背面鬼的。
⑨ 孝顺自己父母的女生不一定孝顺未来的婆婆对吗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人对吗
未必所有事情都像你想象的那样,第一种孝顺自己父母的人她的人品一般都不太差,第二种孝顺父母的人她自己本身态度很好,对未来公婆的态度也会很好并且会协助老公照顾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