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何说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帝王
自从孔子当时倡导“仁孝治国”以来,后世的帝王无不以“孝道”当幌子,但是,真相是,作秀的多,真孝的少,在孝顺的皇帝中,汉文帝刘恒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了,因为他做的哪些事情,足以能够证明他是真的非常孝顺。
一、母有病亲奉汤药。刘恒母子远离皇城,踏踏实实过起了非常安稳的日子,薄氏是一位犹如孟母的贤德之人,教子有方,汉文帝刘恒登基为帝后,薄氏卧病三年,汉文帝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汉文帝刘恒总要亲口尝过后,冷热相宜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最为一国之君,汉文帝刘恒却不让太监和宫女前来伺候,说明他是真的非常孝顺。
汉文帝刘恒以皇帝的身份,在中华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入选,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作为万民之王,以孝治天下,提倡轻徭薄赋,节俭敦朴,厚养薄葬,汉文帝刘恒以皇帝的身份,所以受,汉文帝刘恒真的是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
② 中国古代名人的宗孝故事有哪些
【故事一】
唐朝的名臣魏征,有胆量、有谋略,善于挽回君王所做不恰当的决定。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对,魏征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劝谏;纵然皇帝非常的生气,魏征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好的鹞子,非常的喜爱,经常把鹞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征来了,怕他看见,就赶紧把鹞子藏在怀里;魏征心里有数,向太宗奏事的时候,就故意的拖延时间,鹞子因此而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这是因为魏征不想唐太宗玩物丧志,有损君威的缘故,就用这种方法劝谏。)后来文德皇后过世,唐太宗对皇后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园里建造了一层楼,以便眺望皇后的陵墓;并且请魏征一同登楼,也叫魏征眺望皇后的陵墓;魏征仔细的看了半天就说:‘陛下!我的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给他看。魏征说:‘我以为陛下若是能够望祖宗的献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样,那么我就能够看到皇后的昭陵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感动的流泪,就把这座层楼拆掉,不再登楼眺望昭陵了。魏征劝太宗偃武修文,停止军事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这样中国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会归顺臣服,用不著用武力去征服他们了。太宗就采用魏征的建议,果然产生了很大的效果,这都是魏征忠于朝廷的事迹。而魏征的第五代孙子,叫魏□,非常的优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唐朝大将郭子仪,当安史之乱的时候,收复了东西两个京城,功劳超过了其他的将领。代宗皇帝的时候,宦官专权势力很大,郭子仪被闲置了很久,部下也都离散了。突然这时候吐蕃造反,挥兵直接进攻京师;京城震惊,皇上急忙带著文武百官直奔陕州避难。大将如李光弼等人,都因为讨厌宦官专权,而拥兵自重,不愿前往陕州去救驾。只有郭子仪一个人召募了二十位骑兵,就立即动身前往陕州救驾。在途中又纠合了其他的将领,敲击著战鼓,张扬著旗帜;又在多处点火,使得吐蕃产生怀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后来吐蕃又会同了回纥,以数十万的大军,来攻打唐朝。唐朝的将领多不能及时的赶到保护京师,只有郭子仪一个人骑著马,前往说服了回纥退兵,并且还大破吐蕃的军队。郭子仪虽然是身为大将,拥有强大的兵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百般地在皇上面前进谗言,毁谤他。但是只要皇上的一纸诏书,征召他入京觐见,郭子仪无不诏书一到,就即刻的上京去觐见皇上;因此颇得皇上的信任,因而所有对他的谗言和毁谤,都不能够动摇皇上对他的信任。郭子仪后来被皇上封为汾阳王,他的八个儿子、七个女婿,也都做到了高官;而且郭子仪的后代,都是非常的显赫,贵盛无比啊!
我们看到古往今来为人臣子的,因为尽忠而获得好的果报的例子,真是多得不胜枚举啊!至于有的臣子临大节而不夺,见危授命,甚至杀身成仁;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实在是抱恨千古啊!似乎老天对他们的报答,为何是如此的不一样呢?要知道,这些为国死难的忠臣,在他们生的时候,就享有当世的盛名;死了以后,又受到万民的跪拜。所以老天对他们的报答,实在是比那些身受富贵安乐的人,还要高出百倍啊!而对国家不忠,遗害苍生的官员,上天对他们报应的惨烈,就更不必说了!今且不说忠不忠的报应,就看那些平平庸庸,心不系在天下苍生的官员,也都是没有好的结果啊!可见‘尔俸尔禄,民脂民膏’,所以公务人员决定不能对不起这个‘忠’字啊!
【故事三】
明永乐年间,李时勉做侍读时,奉皇上的命令,陈述十五件事,其中十四件都被皇上应允执行。明成祖去世,仁宗继位,改元洪熙。李时勉上疏谈论当时的政事,与皇上意见发生了对抗,皇上发怒,命武士用金瓜(卫士所用的武器,顶端为瓜形,饰以黄金)捶打他十八下,拖出金殿,降为御史。后来又因说话议事与圣旨意思相背逆,被下到锦衣卫狱中。开初,他的肋骨被金瓜打断了,到挨棍子时,断了的肋骨一下子自己又接上了,一个月后伤就好了。第二年,明宣宗继位,追究他抵忤仁宗的事情,下令叫士兵给他带上枷锁押到大殿上当面拷问。才一会儿,又命令王指挥到狱中去把他绑到西市斩首。王指挥由皇宫端西门出去时,他已被绑著进了皇宫端东门,所以没有碰见。他被拉上殿后,皇上问他为什么忤触仁宗。李时勉把当时上疏所陈述的事由一条一条背了出来。说到第六件事时,伏在地上不说了。皇上一再追问,他回答说:‘天子威风太大了,我无法详细回忆。’皇上笑了笑说:‘这件事的确是不好说的,谏稿还在吗?’他回答说:‘烧了。’皇上说:‘真是个忠臣啊!’命令卫士把他的枷锁取了,恢复了他的官职。
【故事四】
明景泰年间,章纶作仪制郎(礼部官员)因改换太子的事向皇上进言,获罪下狱,在狱中囚禁时间长了,头上长了虱子,痒得难受,很想有把篦子篦一下。忽然,有一群雀鸟共衔一样东西坠落在院子里。他拿起来一看,是一把新作的带有牙边的篦子。章公感谢神灵的赏赐。把篦子小心地珍藏起来。一天下大雨,章纶移到干的地方去睡,他刚挪开一间床那么宽的地方,墙轰的一声就倒塌了。如果他不移动一下,就压死在墙下了。
【故事五】
明朝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他谎称家中的井里涌出美酒,请皇上去观赏。胡家的府第在西华门附近,守西华门的内使云奇知道了胡的阴谋。他奔跑著冲向皇帝的仪仗队,拉著皇帝的马勒子要想报告那里的情况,由于紧张,气太急,一时说不出话来,皇帝怪罪他太不恭敬。左右随从就把他拉下去一阵乱打。云奇的右臂已被打断了,临死前,始终竖著一跟指头,指著胡贼的府第,一直不肯收回去。皇上明白了他的意思,登上城楼往下俯看,看见胡惟庸府第内,屏障围幕间,有刀枪戈矛,兵丁埋伏了好几层,马上派人把胡惟庸捉拿了。胡惟庸的党羽都伏罪而被诛杀。皇帝想召见云奇时,他已死了。皇上非常悼念他,追封官爵,赐厚葬,并派六户人春秋两次祭祀时,为他扫墓祭奠。
【故事六】
李善是南阳李元的家奴。由于瘟役,李元一家都死了,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李续。生下来才只有十天,奴仆们私下商量,要杀掉李续,瓜分他的产业。李善暗地里背著李续逃到山中。他亲自喂养,他的乳房竟生出了乳汁。李续还是幼孩,李善凡事都跪著向他禀告。到孩子十岁时,李善和他一齐出山到县上去状告了那些奴仆们。县令钟离意,把那些奴仆全部抓来杀了。皇上因为李善的义举召他到朝中做官。拜他为太子舍人。后来又升迁日南去作太守。李善从李元坟墓经过时,一里以外就脱掉官服,穿起从前的衣服,拿起锄头到坟前除草,跪拜痛哭,非常哀伤。又亲自做菜去祭奠。祭拜时,他哭著说:‘老爷、太太,李善来了。’住了几天才走。后来他又升任九江太守。李续也做了河间府从官。
【故事七】
元朝末年,大明的部队攻克燕京。元朝的大臣危素和黄□约定以死殉国。黄□投井而死,危素逃到报恩寺,也想投井。一个和尚把他拉住,说:‘你一死,国家的历史也就断了。’因此危素未死。明太祖朱元璋仍然任命他当大学士。皇上虽然因他才学好,把他当作顾问,但心中却很鄙薄他的人品,有时竟叫他‘危狗’。有一天,皇上到东阁查看,危素走过来,他的鞋子发出‘咄咄咄’的响声,一直响到门帘里面。皇上问是谁,他回答说:‘是老臣危素。’皇上说:是你么?我还以为是文天祥来了呢!’危素十分恐惧,吓得周身是汗。皇上说:‘危素!你如果真是元朝的老臣,为什么不到和州去守余阙的庙去呢?’原来余阙十分忠于元朝,因不投降陈友谅而死了,明太祖赞扬他的气节,为他修庙祭祀他,所以派危素去做庙里烧香的人,让他于心有愧。不到一年,危素就因忧愁而去世了。
【故事八】
明朝太宰杨巍,每次上朝参拜完以后,就回到家中闭门谢客,穿起便服侍奉他的母亲。他为母亲端洗脸水,倒痰盂,搔痒擦背,所有的事都亲自去做。春天,他穿起平民百姓的衣服,把老母背在背上,在花丛中漫步游荡,树枝摇曳,花香扑鼻,他们在树荫下欢快娱乐玩一整天。不久,他以供养老母为理由,请求归乡,他的母亲一直活到一百零四岁。
【故事九】
江苏昆山的顾恂五十岁了,生了个儿子叫顾鼎臣。稍稍长大一点时,写了一篇陈述自己衷情的表文,每天晚上焚香,告请上天,愿意把自己的寿数加给父亲。慢慢鼎臣长大成人了。一天晚上,他作了一个梦,梦见一只黄鹤从天上飞来。走近一看,原来是他自己焚烧告天的表文。表文后面写了一个很大的‘元’字,下面用朱砂红笔批注说:‘鼎臣愿减少自己寿数加给父亲,出于一片至诚之心,父亲增加二十四岁,儿子中状元。’后来顾恂寿命果然活到八十多岁,亲眼看见鼎臣中了状元,名满天下。
【故事十】
陈荣是福建建宁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明朝天启年间,县城遭水灾,老百姓被水淹没漂流。陈荣和他母亲被冲散,在两处各自都抱著一根木头。当陈荣到达岸边时突然遇见了母亲。原来,一艘官船中有位郡守夜晚作梦,梦见神对他说:‘明天中午,有孝子来搭你的船。’太守于是将船靠在岸边等待。到了中午,一根木头冲到岸边,陈荣就附在木头上。太守非常惊奇地问他:‘怎么你的孝心竟感动了上天呢?’陈荣说:‘我哪里知道什么孝不孝,我只知道有个老母亲,一时一刻也不敢忘记罢了。’
【故事十一】
杨乙是江苏武进圩桥的人,曾经给同镇的徐老汉家当酒保,挣的钱,全部拿回家供养父母。一有空,他便独自伤心落泪,徐老汉瞧见了,告诫他别这样,他呜咽著答不出话来。一天,他突然要告辞回家,无论怎样留他也留不住。他说:‘父母年岁很大了,说不定哪天不幸死了,我会一辈子遗恨,我不过是想回去让他们高兴高兴罢了。’回去后,他就去讨口,讨到食物,就是自己饿极了,也不敢尝一口,总是先供奉了父母。如果要到了酒,就跪著捧给父母,等父母端了杯子,自己才肯站起来。他还时常唱歌跳舞,逗父母高兴。像这样过了十年,他的父母先后去世,他又为父母乞讨棺材,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为他们装裹入殓。那时正是严冬,他光著身子也不顾,把父母埋在野外,自己露宿在坟边,白天夜晚,伤心哭泣。崇祯六年,徐老汉病重,到了冥府,刚到阎王的殿前,就听见有人向上传话,差役报告:‘杨孝子到了。’他一看来人,就是他原来的酒保。这时阎王急忙走下台阶迎接。请杨乙换衣,戴上帽子,系上袍带,请他在上位坐下。阎王又向杨乙作揖,说:‘天帝嘉奖你诚挚的孝心,下达指示,特别任命你作一方之神。’接著,又献上歌舞,设宴款待他。那时,徐老汉站在一旁,杨乙看见他,就对阎王说:‘这是我的熟人,请你赏赐他生还。’阎王同意了,对徐老说:‘你回到人间,要多多劝人行孝道,孝顺一定有好报,杨大人就是最好的证明。’徐老汉苏醒后,马上派人去探访杨乙的消息,杨乙已经死在他父母坟墓旁了。于是就传扬他的故事,劝导世人多行孝道。
【故事十二】
明朝弘治辛酉年,(西元1491年)山西省和顺县有一个粮户,上完粮,到布政司去领过关文书,突然看见他们县的县官到省城南门来了。县官撤去了仪仗和随从,只带了一个仆人为他牵马。他对粮户说:‘你暂且和我一道去会议厅看一看。’粮户就跟著他去了。一会儿,全省的府、州、县级任正职的官员都到齐了。于是就进会议厅去,见一位大官坐在上面。府州县的官员们依次序一一就座,喝完茶,一会儿,一个传达命令的使者把一卷文书放在桌上,说:‘上天降下的山西省新举人的榜到了。’拆开榜文,旁边有一个官员唱读榜上的名字,道:‘第一名,李翰臣,大同府学生。’大同府的县官站起来答话,说:‘这人孝顺友善,爱做好事。’到第六名,叫陈桂,和顺县的官员答应说:‘这人对继母能尽孝道。’到第四十一名,县官回答说:‘这个人不孝,还把他的弟弟赶出去给别人当佣人。’大官就拿起笔把他的名字抹了。以后又有官员回报了哪些人有哪些罪过,共好几名,大官都像前面一样,将他们的名字抹了。名单唱念完了,大官又叫官员们推荐自己知道的人才。大家推举了二十五个,大官挑选了九个,叫记录抄写的人连忙写好。又指示传令的使者说:‘本月二十五日,考生就要进场了,赶快把名单送上去,不要误了事。’粮户把这些都一一记在心上。第二天,他领取了通关文书回家,到了槃陀驿,遇见了陈桂。他对陈桂说:‘你今年要考中第六名。’陈桂不相信,他就把看到的事讲给陈桂听了。到发榜时一看,陈桂果然中第六名,其他的也全部应验了。
【故事十三】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亲双眼失明,他就倾家荡产到处求医,为母亲治疗眼睛;事奉母亲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连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脱下来。每当遇到了佳节,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著老母亲赴宴,和大家有说有笑,使母亲忘掉失明的痛苦。后来母亲过世了,崔沔伤心到吐血;并且发心为母亲终身吃素;他爱哥哥姊姊,就跟爱母亲一样,他对外甥侄子,好过对自己的孩子。所得的薪俸,都分给了亲人,并且说:‘母亲既然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对母亲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生的时候,最挂念的,就是哥哥、姊姊、外甥和侄子,这四五个人了;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啊!’后来崔沔官做到了中书侍郎,他的儿子佑甫,为贤明的宰相。唉!像崔沔这种人实在是位真正的孝子啊!母亲在生的时候,能够尽力的使老人家欢心,母亲过世以后,又能够完成他老人家的心愿;然而世上却有身居富贵有钱有势,对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姊妹,却和陌生的路人一样;刻薄自己的双亲、岳父母,就如同对待普通的客人一般;看到崔沔这样的孝心,能够不感到惭愧吗?
【故事十四】
宋朝的吴孝妇、丈夫早死,又没有儿子;但是她事奉婆婆非常的孝顺。婆婆年老而眼睛有病;想到自己的媳妇太孤单了,就想招一个义子为媳妇成亲;吴孝妇就哭著向婆婆说:‘自古以来,烈女是不事二夫的;我自然应当竭力的奉侍婆婆,还请婆婆放心。’吴孝妇就为邻居做些手工粗活,赚些钱来养婆婆。或有人送她好的食物,她就带回家给婆婆吃。有一次她煮饭还没有煮熟,邻居的妈妈有急事喊她出去帮忙;婆婆担心饭煮的太熟会煮焦了,就把它放在盒子中;因为眼睛看不清楚,就把饭放进了垃圾桶里面。吴孝妇回来以后,看到了也不去问,就赶快的向邻居借些饭来给婆婆吃;然后再用水把弄脏的饭洗干净,蒸过以后自己再吃。有一天她忽然梦到两位穿著青色衣服的童子,驾著云来到她的面前,手里拿著符牒说道:‘我们是奉了上帝的玉旨,召吴孝妇晋见。’吴孝妇见到了上帝,上帝对她说:‘你只是一个村妇,能够如此勤苦尽心的事奉婆婆,实在是值得令人尊敬啊!因此特别赏赐你一千文钱,拿回家中供养婆婆;从今以后,你再也不必去做粗活手工赚钱养家了。’说罢就命两位青衣童子,将吴孝妇送回。吴孝妇一梦醒来,发现床头果然放著有一千文的钱;而且用完之后,床头就又再会有一千文的钱,如此周而复始的,绵绵不绝呢!
③ 历史上孝顺的君王有哪些,每一个都是现在人学习的榜样
孝顺的君王有好多,比如康熙、刘恒、嘉庆、嘉靖等等的君王。他们都是现在人学习的榜样。
孔子提倡“仁孝治国”后,“孝道”成为了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对于君王来说这样的事情更为重要,需要做给天下人去看,去学习。
薄姬生病后刘恒都会亲子煎药、喂药等等,把薄姬伺候得非常周到,让薄姬的晚年生活没有留有遗憾。刘恒不仅对自己的母亲孝顺,他还废除残忍的肉刑,以此来成全天下所有有孝心的人们。
刘恒的感动事迹被写入二十四孝里面,他也是唯一一个写入二十四孝里面的人物。由此来看刘恒在历史上是多么的孝顺,多么被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不论那个君王只要他是孝顺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④ 史上,唯一被载入“二十四孝”的帝王是谁,他都有哪些孝举
历史上被载入二十四孝的帝王是汉文帝刘恒。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孩子。他对母亲非常的孝顺。他对于百姓也是非常的宽容和关心。他还为了一人而废除了肉刑。还废除了连坐罪。
他对母亲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叫薄姬,但是他的母亲身体非常弱。经常的生病。刘恒每天理好朝政之后。就尽心尽力的陪伴着母亲,照护母亲。每天的药,刘恒都要自己尝过之后。才会给母亲喝。他每天陪母亲陪到半夜。就这样照顾他母亲。照顾了三年。尽管他是个皇帝。其实他倒不必要如此尽心尽力。但他还是做到了。
刘恒母子的墓
他还废除了肉刑。当时有一个叫淳于意的人。他读书做官。尤其喜爱医治病人,但因不喜官场的黑暗,就辞官专心致志的做一名医生。一次治病。被别人诬陷治死了病人。要压他去受肉刑。他的女儿不忍心。就像汉文帝写了一封信。愿替父错过。汉文帝感动于小女孩的孝心。就和大臣商量,然后废除了肉刑。
他的孝心感动天下。后人将他列为二十四孝之中。
⑤ 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二十四孝”的帝王是谁,他都做了哪些孝顺的事
作为唯一一个以帝王身份挤入“二十四孝”的人物,汉文帝刘恒必须得到表扬。当初刘恒一登基就下令给天下老人送粮送物,后来自己的母亲生病更是跟踪式照顾,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直接上手,后来甚至为了成全自己子民的孝心改变律法,正是因为刘恒这样的大孝之举,才让后人把他列入了二十四孝人物。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和刘恒有关。这就是淳于缇萦救父:当年淳于缇萦的父亲在一次治病时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这人告他误诊害死人命。按当时的法律,淳于意当判“肉刑”,听这个名字也知道肯定得在身上动刀。于是淳于缇萦为了解救自己的父亲于水火之中,费尽心思让刘恒知道了这件事情,刘恒感念淳于缇萦的孝心,于是就废除了这个残酷的刑法。
⑥ 历史上有哪些孝顺的皇帝
孔圣人倡导“仁孝治国”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中国的“孝道”一直是评价一个人品性的重要基石。特别是对于皇帝来说,打出“以孝治天下”的管理大旗。但这其中很多帝皇作秀的比较多,真正能从内心静守孝道的少之又少,今天盘点五位真正孝顺的好皇帝。
第五位:宋孝宗赵昚
赵昚是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他在位27年。最重要的是为岳飞平反了冤案,恢复岳飞民族英雄的名誉。在军事上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在农生上重视农民生产,在他治理的天下中,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他的一系列功绩,史称“乾淳之治”。
刘恒的母亲是薄姬,他能登上皇位,母亲对他的教养的关系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对母亲是非常孝顺的。
薄姬卧病在床三年,刘恒完全不顾自己的帝王身份,亲自侍奉,就连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冷热相宜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作为一个皇帝,按理说他只要一声令下,不知有多少宫女太监抢着去伺候,可他不,唯有如此,才能显示出他孝的是真心。
汉文帝的孝,并非只针对自己的母亲,作为一名皇帝,他对普天之下所有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时颁布的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这和其他皇帝没啥两样,可他随后颁布的一道圣旨却是很多皇帝都做不来的,这道圣旨规定“定振穷、养老”、“令四方毋来献”。
具体则表现为:“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县令的属官,职权仅次于县令)或者县尉(仅次于县丞)送达;其他的则由啬夫(乡的官吏)来送达。”代表国家向老人行孝,汉文帝可以说是首开先河。
汉文帝本身就是大孝之人,所以对其他孝顺的人自然是惺惺相惜。当时一名弃官行医的读书人,因治病时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被判“肉刑”割去鼻子,或者砍去手足。在被押解进往京城中,他的女儿一路尾随而且跟官府人说:愿意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过,好让他能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被这勇敢小姑娘的孝道感动了,随后就废除了残忍的肉刑。
中华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刘恒是唯一一个以皇帝身份入选的,由此就能看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
⑦ 我国唯一位列“二十四孝”的皇帝,以孝治国,他都做了什么
孝道是人类生存下来延续的根本,幼辈孝敬长辈,表达了长辈对自己多年抚养之情的回馈,更让两者之间的情感连接更强烈。古今中外,历史上下,多少名人都说过人们要学会孝敬,这说明了孝道的重要性。在我国,有一个可以被冠为孝道之首的皇帝刘恒,因为他的孝道使得他在位期间,朝廷一度达到了繁荣的时期。孝,可以有很大的力量。
结语
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了汉朝盛世的图景,在刘恒即位期间,人民受到的压迫相对更少,人民就有了更多的力量去发展民生。父子俩休养生息的利民政策对汉朝本朝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而汉文帝刘恒本人的孝贤行为也被记录在了我国古代一本专门讲述关于孝道的书上。
⑧ 古今中外帝王孝敬父母的故事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