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博爱县详细资料大全
博爱县位于太行山南麓,焦作市西北部,北与晋城市泽州县毗邻。东与焦作市区、武陟县、修武县接壤,西隔丹河与沁阳市相连,南与温县隔沁河相望。
博爱县辖清化镇街道办事处和鸿昌街道办事处、许良镇、月山镇、柏山镇、磨头镇、孝敬镇、金城乡、寨豁乡,总面积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30万亩,人口43.6万人。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 :博爱县
- 外文名称 :Bo'ai County
- 别名 :怀庆府、河内县
- 行政区类别 :县
- 所属地区 :河南焦作
- 下辖地区 :2个街道办事处、5镇2乡
- *** 驻地 :清化镇
- 电话区号 :0391
- 邮政区码 :454450
- 地理位置 :河南西北部
- 面积 :435平方公里
- 人口 :38.5万(2013年4月)
- 方言 :晋语-邯新片-获济小片
- 气候条件 :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
- 著名景点 :青天河、月山寺、大坝游览区、古树迎客、靳家岭、石佛滩
- 火车站 :博爱站、月山站
- 车牌代码 :豫H
- 行政代码 :410822
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行政区划,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水资源,交通,经济发展,数据统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社会,医疗卫生,城市建设,教育,文化,旅游,特产小吃,著名人物,
历史沿革
1927年从沁阳析出,取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中之博爱,设定博爱县。 夏朝隶属覃怀地,商代属畿内,周武王时属野王邑。 战国时先后隶属郑、晋、魏、韩国。 秦属野王县。 西汉初属殷国,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属野王县,东汉属河内郡。 三国时属魏冀州河内郡。 两晋属司州河南郡。 隋朝属河内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太行县(县治清化镇)。武德四年废太行县并入河内县。 宋、元、明、清属河内县。 民国2年(1913年)河内县更名沁阳县。 民国16年(1927年)8月冯玉祥主豫时,根据吉鸿昌将军的呈请,将沁阳县东北部丹河以东四乡一十五图和崇下乡四图的部分村庄划出,增设博爱县,县治清化镇,直属河南省辖。 1938年至1945年日军侵占博爱时改为清化县。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属平原省新乡地区辖。 1952年平原省撤销,属河南省新乡地区辖。 1954年归焦作市辖。 1960年10月并入焦作市,取消县建置,设城关、阳庙、金城、界沟、红旗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复博爱县建置,仍旧归河南省新乡地区辖,"文革"期间一度有红卫县之称。 1983年9月1日后归焦作市辖。 2005年,博爱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界沟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孝敬镇管辖,孝敬镇人民 *** 驻东界沟村;撤销张茹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金城乡管辖,金城乡人民 *** 驻地不变;撤销高庙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清化镇管辖,清化镇人民 *** 驻地不变。 2012年8月18日,10月28日,经河南省 *** 批准,将博爱县苏家作乡整建制划归焦作市山阳区管辖。 2015年1月19日,博爱县举行街道办事处挂牌仪式,清化镇街道办事处和鸿昌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截至目前,博爱县辖清化镇街道办事处和鸿昌街道办事处、许良镇、月山镇、柏山镇、磨头镇、孝敬镇、金城乡、寨豁乡。
地理环境
博爱县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气候适中,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系太行山余脉,山地、丘陵面积165.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4%,最高海拔950米;南部为冲积洪积平原,面积321.9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6%。境内有沁河、丹河、小丹河、大沙河、勒马河、蒋沟、泉组河、幸福河等主要河流8条,地表迳流总量0.73亿立方米。 博爱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裕,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县内林木茂盛,森林覆盖率达22.4%,境内1.8万亩竹林,为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竹林。
行政区划
博爱县辖5个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清化镇街道办事处、鸿昌街道办事处、柏山镇、月山镇、许良镇、磨头镇、孝敬镇、寨豁乡、金城乡。县人民 *** 驻清化镇街道办事处中山路。
资源
植物资源
灌木树种主要有:酸枣、荆条、山皂角、野山榆、麻芥、黄栌、绣线菊等。 乔木有栎类、黄连木、山楂、侧柏等。 草植物主要有羊白草、黄背草、狗尾草、猪毛草、爬地龙、羊胡子草、蒿类等。 乔木有:杨、柳、榆、槐、椿、枸、栎、苦楝、刺槐等。 经济林有山楂、核桃、苹果、葡萄、桃李、梨等。 药用植物有柴胡、防风、桔梗、天门冬、百合、连翘、白头翁、黄芪、蒲公英、铁棍山药等。 地被植物有青苔藓、地衣、地柏等。
动物资源
鸟类有山鸡、猫头鹰、乌鸦、麻雀、灰喜鹊、斑鸠、鸽子等。 昆虫有木囊蛾、天牛、吉丁虫、尺蠖、金龟子、松梢螟、黄刺蛾、青刺蛾、大尾大蚕蛾、袋蛾、黄莲上峰、小豆目天蛾等百余种。 兽类有野猪、草鹿、豹子、猕猴、黄羊、狼、野兔、狐狸、獾、松鼠及各类家养牲畜。
矿产
博爱县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北部山区,拥有储量丰富的粘土、铝矾土、铁矿、石灰石、硫铁矿等二十余种矿产资源。与煤炭大省山西毗邻而居,是豫北地区重要的煤炭集散地。拥有蓄水量达2070万立方米的青天河水库,水资源供应充足。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两个国家级重点工程均途经博爱。西气东输万里管道第一个分输站设在磨头镇。
水资源
博爱县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主要有丹河与沁河两大过境河流以及大沙河、幸福河、勒马河、运粮河、南横河、北横河、南蒋沟、北蒋沟九大内涝河道。 沁河是流经博爱县的最大河流,属于黄河水系,由于受上游引水影响,来水量逐年减少,水源得不到保障。丹河属于黄河二级支流,在博爱县汇入沁河,水源主要来源于青天河水库的三姑泉,水质较好,适合人畜饮用。丹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9亿立方米。为了保障丹河的水源供给,1972年在月太铁路桥上游1公里处修建了青天河水库,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513平方公里,总库容207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26万立方米。 博爱县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量为2.909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为1.6165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2938亿立方米,重复量为2.8645亿立方米。博爱县地表水可利用量为0.775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39亿立方米,总计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1651亿立方米。据分析计算,博爱县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平均年需2.273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生产占60%,中旱年需2.651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生产占70%。
交通
博爱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干线四通八达,是晋煤外运的回喉要道和主要集散地。郑太、焦枝、侯月三条铁路在县城北部交汇,月山车站是华北地区大型铁路编组站之一,是以晋煤外运为主的亿吨货物通道。三条高速公路横贯全境,焦晋高速途经北部,长济、焦温高速在城南互通。郑常、新济、焦温、焦克等4条省道纵横交错,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发展
数据统计
截止到2012年,博爱县生产总值完成187.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亿元。 截止到2012年,博爱县生产总值184.8亿元,增长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2亿元,增长21.3%;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亿元,增长15.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亿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6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9574元,增长13.5%。 三次产业比达到9.6∶73.1∶17.3,工业经济比重较2006年提高7.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8亿元,是2006年的2.6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286元、8433元,分别是2006年的2.1倍、1.8倍。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8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县财政五年民生支出25.6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4.6%。
第一产业
博爱县连续8年高产丰收,截止到2012年粮食总产达23.3万吨,五年流转土地3万亩,新建大拱棚8000座,新增蔬菜标准化种植面积5万亩,荣获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新建、改建49个标准化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4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8家,被列为焦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试点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家,完成16个农产品商标注册、9个绿色食品认证。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田间工程等79项重点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7万亩,解决了19.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收割,玉米机收率达到85%以上。平原植树260万株,山区造林15万亩,在全市率先成为省级林业生态县。
第二产业
博爱县至截止到2012年连续五年累计实施47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2亿元。好友公司500万套载重子午胎、制动器工业园、裕华公司18万吨太阳能电池封装玻璃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龙源电厂、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博爱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截止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05.2亿元、利润41.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8倍、2.6倍。博爱县高起点规划了11.07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建成主干道路39公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建成区面积达6.3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2家。培育了汽车零部件、生物化工、服装纺织、食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占工业总量的74%以上。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成长点。博爱县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19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获得科技成果奖12项,申报国家专利419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2.1%和20%。
第三产业
博爱县不断完善景区软硬体设施,青天河景区成功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增长。中山大饭店、新宏大百货等三产项目相继投用;建成212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销售家电、汽车、机车等下乡补贴产品12.2万台。高标准编制物流业发展规划,煤炭物流园区开工建设。成功河南省优秀金融生态县。组建了建投公司、聚晟投资公司等投融资平台。资本运作实现重大突破,新开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伊赛公司、博洋公司在天交所挂牌交易,裕华公司通过证监会上市审核。
社会
博爱县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1%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至截止到2012年连续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4.3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妥善解决5600余名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社保遗留问题。
医疗卫生
博爱县新建、改建12所
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7%。改造12所乡镇卫生院,建成39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城镇居民医保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2205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博爱县有医疗卫生单位18个,其中县直医疗单位6个,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合管中心、县疾病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12个。村卫生所523所。服务面积100%。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08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29人,大专学历481人,中专学历698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8人,中级职称205人,初级职称1042人。现有执业医师686人,执业护士418人。博爱县各医疗机构核定床位808张,实际床位数1093张。现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87台(件),5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5台,CT、三维彩超、核磁共振等百万以上大型医疗设备8台。
城市建设
博爱县强力实施焦博一体化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3.5平方公里。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和一批专项规划编制。打通了民众期盼已久的鄈城路、团结路、滨河路,拓宽改造了迎宾大道、玉祥路等5条道路,市人民路博爱段即将完工,搭建起“六纵六横”城区路网。新建住宅小区22个。建成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建成体育广场、中山广场和12个街头游园,新增绿地153万平方米。完成上秦河、下秦河引水补源工程,启动博爱公园、幸福湖公园、幸福河改造工程。新建、改造干线公路和农村道路467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硬化路。13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新建50栋安置楼,开工2个新型农村社区。
教育
博爱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共112所,包括70所国小,34所普通国中,4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中专,1所特殊教育学校和1所教师进修校。其中民办学校11所。另有各类幼稚园60多所。共有在校生7万余名,教职工3600余名。至截止到2012年连续五年教育投入8.1亿元,新建一中等34个重点项目,完成全县中国小D级危房改造。成功省职业教育强县。
文化
博爱县举办了包括戏剧歌舞、街头民间艺术汇演和赴市汇演。来自博爱县各乡镇和部分县直单位的80余支代表队上演了各具特色的文艺节目。其中,舞台戏剧歌舞汇演安排在南广场舞台,共演出8天,节目18台。民间艺术汇演安排在鄈城路,共演出4天,参加演出的民间艺术团队60余个,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赴市汇演中,博爱县共组织好友轮胎公司、安江陵公司、八极文武学校等8个演出队参与,演职人员达500余人,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参赛的8个节目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2个。文化局获优秀组织奖。文化馆获组织奖。 博爱县许良镇、阳庙镇、磨头镇、柏山镇、孝敬镇、金城乡、寨豁乡等7个乡镇被列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单位,这七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按标准要求建成。已建成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62个农家书屋、227个农村健身场所。
旅游
青天河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境内,系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河南省最具魅力的十佳风景名胜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由大坝、大泉湖、三姑泉、西峡、佛耳峡、靳家岭、月山寺等七大游览区、308个景点组成。 大坝游览区位于天井关古战场至青天河水库大坝之间,既是古时兵家对垒的古战场,又是现代纵情蓝天碧水的天然娱场。 丹河长虹:通往豫晋铁路的丹河铁路独拱桥。它建于1959年,高80余米,跨度130米,当时为“亚洲第一独拱铁路桥”。 古树迎客:相传此槐树植于东汉,距今1900余年历史。树高13米,树围3.2米,树冠100平方米。 天井关古战场:天井关古为豫晋要塞,是通往山西的关隘,史称“太行八径之一”,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战国以来,在这里发生的大小战役达十四次。 银龙放歌:青天河水库大坝始建于1966年,竣工于1983年,它是英雄的博爱人民肩扛担挑、一石一框历经17年工人建造而成。 三教圣殿建于宋代,殿内供奉有佛、道、儒三教祖师的塑像,象这样把三个教派的祖师同时请到一起供奉的殿宇,在全国是比较罕见的。 高空滑索:一线连豫晋,瞬间行两省。
特产小吃
卤猪头肉 各地都有猪头肉,但是博爱县的猪头肉集合了众家特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色泽红润,香糯浓醇,咸甜适度,肥而不腻。刚出锅的猪头肉用当地的芝麻烧饼满满的夹起一个,咬一口,满嘴流油,解馋饱肚。
牛肉丸 用牛肉和红薯淀粉及各种香料精制,干吃酥脆,用老汤煮食,连汤带丸子舀起一碗,撒上香菜沫和蒜苗段,香气扑鼻,令人垂涎。
烧鸡 博爱县的烧鸡,鸡皮金黄,肉质 *** ,嫩而不柴,趁热提起烧鸡,稍稍抖动就可以使骨肉分离。 博爱生姜具有块大、丝细、味道鲜、香辣可口、产量高、百煮不烂、抗逆力强、含水少、易加工、耐储存等优点,用它加工成的"怀姜炸酱"、"姜辣酱"香辣可口,是不可多得的餐桌佐料。 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四大中药因产在古怀庆府最为珍贵,故被称为四大怀药。
著名人物
李岩(1606--1644)名信,号威,博爱县孝敬镇唐村人。出身贡生,精枪、拳、箭术,好施尚义。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入李自成起义军,官制中营(中央)制将军,成为李自成的谋主。 杜严(1875--1938),字友梅,博爱县清化镇二街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二甲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留学日本政法大学。 刘聚奎(1919--1984),博爱县柏山镇柏山村人。1933年加入中国 *** 。历任 *** 豫北工委委员, *** 人民解放军178师政委,西康省人民 *** 副主席、省委委员、省 *** 党组书记,西安国营八四四厂党委书记兼厂长,政协陕西省副主席、党组成员等职。
Ⅱ 李治的儿子都是怎么死的
1、长子李忠被武则天赐死
李忠(643年-664年),字正本,唐高宗李治庶长子,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长兄。母为宫人刘氏。李忠生于东宫,初封陈王,官任雍州牧。永徽三年(652年),立为太子。
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废黜李忠的太子之位,改封梁王,授任梁州都督(一作梁州刺史)。同年改任房州刺史。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将其废为庶民,迁居黔州,囚禁于黔州李承乾故宅。
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陷害李忠与宰相上官仪、宦官王伏胜谋反,李忠被赐死在黔州住所,时年二十二岁。神龙元年(705年),追封燕王,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
2、二子李孝病亡
李孝(?—664年),唐高宗李治第二子,母为宫人郑氏。永徽元年(650年),封许王,与弟李上金、李素节同日封王。
永徽三年(652年),拜为并州都督。显庆三年(658年),累除遂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年)去世,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悼。神龙初年,追赠原王、司徒、益州大都督。

3、三子李上金上吊自杀
李上金,祖籍陇西成记,唐朝宗室。唐高宗李治第三子,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异母兄,永徽元年被封为杞王,两年后遥领益州大都督。
之后被数次改变封地和爵位,载初中,武承嗣要求周兴诬告李上金、李素节谋反,后来李素节在南龙门驿被杀害,上金得知后相当恐惧,遂上吊自杀。武后改其姓为虺氏。
4、四子李素节被缢杀
李素节(648年-690年),唐高宗李治第四子,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异母兄,母萧淑妃,唐朝宗室。
李素节聪明好学,深得其父唐高宗宠爱,初封雍王,官拜雍州牧。后任岐州刺史,改封郇王。其母萧淑妃遭武则天杀害后,李素节被贬任申州刺史。
天授元年(690年),李素节遭诬告,被勒令进京,在龙门驿被缢杀,时年四十三岁,以庶人之礼安葬。李素节之子李英等九人同遭诛杀,唯独四子李琳、李瓘、李璆、李钦古尚属年幼,才得以幸免于难,长期囚禁在雷州。
5、五子李弘猝死
李弘(652年—675年),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系高宗时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于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
李弘于永徽三年(652年)出生于皇宫,永徽六年(655年)进封代王,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皇太子,自幼孝顺仁德,为太子后体恤民情,曾上书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并为两个获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宠爱。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年仅二十三岁,死因颇受争议。高宗为此悲痛不已,破例追赠太子李弘为皇帝,谥号“孝敬”,以天子礼仪葬于恭陵。
6、六子李贤被逼自尽
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字明允,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
永徽五年腊月(655年1月)出生,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
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爱。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后,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和武后猜忌。
调露二年(680年),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
7、七子唐中宗李显被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害
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唐睿宗李旦同母兄。
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被毒死,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8、八子唐睿宗李旦病逝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李轮,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唐玄宗李隆基之父。
李旦前后两次登基,一共在位八年,真正掌权仅有两年。开元四年(716年),病逝,享年五十五岁,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庙号睿宗,葬于桥陵。
Ⅲ 巾帼英雄及事迹
中国古代的四大巾帼英雄: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玉
花木兰
花木兰: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可惜,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 米,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布局对称,造形大方。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四边刻有图案,上边用夸张浪温的手法,刻有二龙戏珠,龙头大而逼真,龙身简而细小,穿入流云,生动美妙。两边阴刻牡丹花纹,线条活泼流畅,古朴而不俗。碑文正书31行,满68字,其刻书精美,苍劲有力。龟座高 0.7米,龟形伸头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经专家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拨款,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碑楼四周砌有围墙。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通高2.14米,宽0.78米,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碑文正书,归德府商丘县庠生孟毓谦撰文,归德府商丘县邑大学生孟毓鹤书丹,芒山石工张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县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木兰文化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兰辞》内容和尚存的元碑记载。一致认为,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已确凿无疑。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木兰辞》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诵颂;多年来,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兰从军》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现在,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名子不但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由于美国迪斯尼公司耗巨资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的巨大影响,她的美名已传遍了全球。美国新闻媒体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
穆桂英:
传说故事人物。生长于山东穆柯寨,寨主木羽之女,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因在阵前自招杨宗保为婿,归于宋营。在抗击辽的入侵时,她飒爽英姿,跃马横刀,与杨家诸将领一道,所向披靡,屡建战功。宗保在抗击西夏的战争中死去后,佘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征西时,她已五十岁,但她锐气不减,仍挂先锋印,一马当先,力战番将。是古代流传的巾帼英雄形象,深为群众所喜爱。民间以“穆桂英挂帅” 、“大破天门阵”等故事流传最广。
樊梨花:
“薛家将”中人物。原为寒江关关主樊洪之女。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武艺高强,神通广大的女英雄。
梁红玉
梁红玉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原籍池州,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腊起义,祖父和父亲因贻误战机被杀,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朝廷派童贯率军平定方腊,最后方腊被韩世忠所捉。
平定方腊后,在庆功宴上,韩世忠与梁红玉初次见面,二人对视生情,终成眷属。他们相亲相爱的生活一直伴随着战争度过。梁红玉有身孕后留在京城,却被苗傅和刘正彦扣押,但二人碍于韩世忠的勇猛并不敢难为他们母子。
此时宋高宗没有行动的自由,隆裕太后和宰相朱胜非密派梁红玉驰往秀州,催韩世忠前来救助,并封韩世忠为御营平寇左将军,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韩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乱,授武胜军节度使。
这年冬天,金人再度进犯,从黄州和采石矶两处渡江,直逼临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韩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节金兀术下战书与韩世忠,约定第二天开战。韩世忠听从梁红玉的计策把宋军兵分两路,看中军摇旗为号,进行包围截杀。结果金军大败。韩世忠放声高歌: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漫说秦宫汉帐,瑶台银阙,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光挂日烟尘侧!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龙虎啸,凤云泣,千古恨,凭淮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鸾舆步老辽阳幄。把唾壶击碎,问蟾蜍,圆何缺?
有奸细向金兀术献了一计: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烧毁韩世忠战船。但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策以少胜多,围困敌军近五十天,使金军不敢随便渡江侵犯。
岳飞被害后,韩世忠也被罢去兵权,他索性辞去官职,与梁红玉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