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解释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解释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解释,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弟子规了,弟子规主要的意思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孝敬父母和对兄弟姐妹友好的一本书,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解释的相关资料。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翻译: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一、原文: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二、译文:
一、总 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对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可信。处事要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二、入则孝 出则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译文】
当父母呼唤的时候,应当即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做的事,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译文】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译文】
冬天寒冷的时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则让父母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译文】
外出办事时,必须禀告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挂念。居处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职业要稳定不能轻易变化。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译文】
不要因为事情小就自作主张,假如自作主张的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儿子的礼仪。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译文】
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要私自把它们藏起来。假如你把东西藏起来,一经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译文】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准备齐全。凡是父母所厌恶的东西,一定要小心谨慎的处理掉。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译文】
如果身体受了伤,就会给父母带来忧愁。如果品行上有什么缺失,就会使父母蒙受羞耻。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恶我, 孝方贤。
【译文】
父母关爱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么困难呢。父母憎恶我,我还能克尽孝道,这种孝才算是真正有孝道。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译文】
父母如果有过错,作子女的应该善意规劝使其改正,规劝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说话时声音一定要轻柔。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译文】
如果父母不听子女规劝,又不改正错误,等父母情绪好时再劝,如果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如果父母生气打子女,子女也甘愿接受绝无怨言。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译文】
父母生病的时候,煎好的汤药,做子女的都要先尝一尝。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随意离开。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译文】
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经常伤心痛苦,哀思亲恩。在守丧期间,要夫妻分居,不能吃肉饮酒。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译文】
为父母守丧要完全按照礼法办事,举行祭礼时要表达出极大的诚恳,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时一样克尽孝心。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译文】
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译文】
彼此把财物看得很轻,兄弟之间的怨恨就不会产生。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译文】
在吃饭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用;在坐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时
候,让年长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后面。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译文】
如果听见年长者叫唤人,就应立即帮他去叫喊。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译文】
称呼长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要表现得谦虚恭敬,不要自我表现才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译文】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长,要快步迎上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不说话,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译文】
如果骑着马行路时遇见长者要下马,坐着车行路时遇到长者要下车。长辈走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呆会儿,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译文】
如果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命令你坐,这时你才可以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译文】
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听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适宜的。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译文】
在见尊长的时候,走路要快些,见过尊长告退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双目望着长辈,不能左顾右盼。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译文】
服侍叔伯等父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堂表兄,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恭敬。
2. 关于弟子规,礼仪篇,孝子篇皈内容
《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朝代】清朝
《弟子规》礼仪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弟子规》孝子篇
父 母 呼 ,应 勿 缓 ,父 母 命 ,行 勿 懒。
父 母 教, 须 敬 听, 父 母 责 ,须 顺 承。
冬 则 温, 夏 则 凊, 晨 则 省, 昏 则 定。
出 必 告, 反 必 面, 居 有 常, 业 无 变。
事 虽 小, 勿 擅 为 ,苟 擅 为 ,子 道 亏。
物 虽 小 ,勿 私 藏 ,苟 私 藏, 亲 心 伤。
亲 所 好, 力 为 具 ,亲 所 恶 ,谨 为 去。
身 有 伤, 贻 亲 忧 ,德 有 伤 ,贻 亲 羞。
亲 爱 我 ,孝 何 难 ,亲 憎 我, 孝 方 贤。
亲 有 过 ,谏 使 更 ,怡 吾 色,柔 吾 声。
谏 不 入 ,悦 复 谏 ,号 泣 随, 挞 无 怨。
亲 有 疾, 药 先 尝 ,昼 夜 侍 ,不 离 床。
丧 三 年 ,常 悲 咽, 居 处 变 ,酒 肉 绝。
丧 尽 礼, 祭 尽 诚, 事 死 者, 如 事 生。
译文:
礼仪篇:
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不论饮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呼唤别人,应该立即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个人,应该及时告知长辈。
称呼尊者长辈,不应该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长辈面前,应该谦虚有礼,见到尊者长辈有所不能,帮助可以,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如果遇见长辈时,自己是骑马或乘车,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该坐着。具体是长辈坐下前,晚辈不应该先坐;大家都坐着的时候,长辈站起来时,晚辈也应该站起来;大家都坐着的时候,又一个长辈进来了,晚辈也应该立即站起来,以示尊敬。长辈坐定以后,晚辈应该等长辈示意自己坐下时,才可以坐。
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应该低声细气,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尊长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该站起来回答,而且应该注视聆听,不应该东张西望;
对待父辈祖辈,如养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长辈,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兄辈,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长,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同胞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孝子篇:
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
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
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
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所以,应该尽量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自己的名声德行受损,必然会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应该谨言慎行,不要让自己的名声和德行无端受损,更不要去做那种伤风败俗,自污名声,自贱德行的事情。
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对我们态度不好,批评我们,埋怨我们,或者恶声恶气,厌恶我们,憎恨我们,打骂我们,甚至动刀动枪杀害我们,还能对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难能可贵。
如果自己认为父母有过错,应该努力劝导父母改过向善,以免父母铸成更大的错误,使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不过要注意方法,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的时候应该语气轻柔。
如果自己劝解的时候,父母听不进去,不要强劝,应该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规劝,别跟父母顶撞,徒惹父母生气,还达不到规劝的效果;如果父母不听劝,又哭又闹,就暂时顺从父母;如果把父母劝恼,生气责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当面埋怨。
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应该尽力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2)弟子规孝敬父母讲座扩展阅读:
《弟子规》评价: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弟子规”便是说,要学习圣贤经典.做圣贤弟子,成为大丈夫。
此书原名《训蒙文》,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弟子规
3. 《弟子规》 - 入则孝总纲
入则孝
这一部分讲的就是在家里要懂得恭敬,孝顺父母,“入”是在家,“孝”是恭敬,孝顺父母心里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处处照顾到父母的内心感受,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孝。
如何理解“孝”这个字?
1.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叫“孝”。从字面上看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好像老子保护着儿子,儿子背负着老子。合为一体就成了一个“孝”字。从时间上看,过去、现在、未来还是一体。老一代上面还有老一代,父母上面又有父母,祖宗一直追溯到远古无尽的过去;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儿孙下面又有儿孙,一直到无尽的未来。无始无终都是一体。尽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好下一代,对他的父母,祖先和社会有所交代,下一代总是想着如何恭敬孝顺好上一代,时时念想着父母,孝顺父母奉献社会,将家庭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为他的下一代做好表率。 这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观念,并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言行中就叫做孝,古圣先贤们起心动念都会照顾到子孙的未来,不会把子孙的资源拿来糟蹋,然而现在为了暂时的经济腾飞发展,把大自然资源环境都糟蹋了,破坏了谁承担苦果我们的儿孙,我们的后代孝顺不好,上一代培育不好下一代就是不孝。
2.我们为什么要倡导孝道?
孝治天下,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家庭和睦,人民幸福。
在中国的春秋时代,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就讨论了这个问题,一天孔子闲坐着他的学生曾参在旁边侍奉孔子,问曾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说前代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和极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是人民和睦尊贵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没有怨言,你知道这个制得要到是什么吗?曾参听到老师讲厅磨这么重要的问题,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离开座位来到孔子面前说。弟子不聪明哪能知道这种至德要道呢?请夫子详细讲解。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意思是说这个至德要道是孝道,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此而产生。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之行莫大于孝,上至君王等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要行孝人的德行最大的就是孝道,所以国家以人为本做人以德为本,德行以孝为本。育人从孝入手。
《虞舜耕田》
中国古代著名帝王舜。就是一个例证。顺名字叫虞舜,为人温和孝顺,母亲很早去世后母对他刻薄虐待。父亲不明事理受后母挑拨,不喜欢舜,弟弟是后母所生,对待舜也极不友善,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生活舜很能忍耐,他明白道理,正如《弟子规》所说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虽然父母不喜欢他,他还是孝敬父母,虽然弟弟跟他作对,他还是友爱弟弟,后母视他为眼中钉,但无论让他做什么重活,舜都能很好的完成,让他去耕田,他就很好的耕田。让他去捕鱼,他冒着大雨也无怨言,甚至后母和弟弟想害死她,在他下井工作时,倒土填井,幸亏他预先在井底挖了一个通道口爬了出去,回家后对后母和弟弟一句怨恨之言,怨恨之心也没有,还是那么恭敬友爱,最后终于感化了双亲.舜雀伏伍的孝感动天地,据记载舜耕田时,山中大象跑出来为他耕耘,代他劳动小鸟为他播种。舜的孝行传到当时帝王尧那里,尧帝非常欢喜,觉得自己的接班人应该是这样,有道德的人。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请舜出来协助自己管理国顷或家大事,后来把王位也就传给了他,当时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俗淳厚。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舜是个耕田的人,他并没有想到会当帝王,是他的孝行感召天下成为天子。
《孝子的反哺之爱》
孝子田世国是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他的母亲得了原毒症,必须移植一
个健康的肾脏才能延续生命,家中兄妹三人争相捐肾,最后这位孝子为母亲捐了肾。为了不给年迈的母亲增加心理压力,他们没有告诉母亲,这位孝子成为国内第一个给父母捐肾的儿女。正是儿子的反哺之爱,才使生命垂危的母亲重获新生!记者问:“你心目中是怎么样理解现代孝道的?”这位孝子说:“命都是父母给的,而且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计回报的。”这位孝子又说:“我怎么能够和杨利伟、袁隆平比肩?我只是给我自己的母亲捐了一个肾嘛。他们对国家很有贡献,我只是做了为人子应该做的事,这点事赶不上母亲给我们恩德的万分之一,自己觉得受之有愧。“其实一个孝子的行为,完全可以带动整个社会良善的风气,唤醒更多人的孝心,更多人知恩报恩的态度。
古今官员和读书人也信奉孝道。如黄庭坚、陈毅等。
(庭坚涤秽》
宋朝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黄庭坚,他的行书和草书是传诵古今的。他非常孝顺母亲,每天一定亲自为母亲清洗马桶。这个工作本来可以由仆人去做的,可是黄庭坚坚持自己去做,而且做得很认真,洗得很干净。因为黄庭坚知道自己的母亲平生最喜好洁净,如果让仆人去做怕不能尽心如意。所以自己亲自动手,让母亲生欢喜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做,无有疲厌。黄庭坚贵为国家的官员和著名的文人在经济上奉养母亲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他的孝敬之心还包括对母亲全面的体贴关怀,顺从母亲的特性爱好。因此,他的孝行被列为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的典范之一。
《陈毅侍亲》
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陈毅,有一次出国回来,带着夫人,还有几个随同访问的人员,路经家乡,就顺道看看自己的母亲。他母亲当时躺在床上,因为大小便失禁所以每天都要换那些尿湿的裤子。他母亲一看到自己儿子回来,就赶紧叫人把尿湿的裤子塞到床下藏起来,但还是被陈毅看见了。他就笑着来到母亲身边,问说:“母亲,很久没回来看你了,你刚才藏的是什么东西?”他母亲说:“没什么。“来,我来看看。”他就趴到床底下,把裤子拿出来,对他妈说:“妈妈,这个尿湿的裤子我来给你洗就好了,你何必要藏起来?”老太太一把抓住说:“不行不行,你现在都是元帅了,是我们的开国元老了,怎么能让你洗尿裤?“陈对他母亲说:“妈妈,我小的时候都不知道尿湿过多少裤子,你帮我洗了那么多尿裤,现在我才帮你洗一次也不为过,说完叫上他的夫人把这个尿裤拿出去洗了。
《蔡顺拾椹》
汉朝有个平民叫蔡顺,父亲早去世,他奉侍母亲,非常孝顺,当时朝廷王莽篡位,天下大乱,又逢年岁饥荒收成不好,缺乏粮食。蔡顺支好到野外采些桑葚果来给母亲吃,踩上桑葚时他总是带着两个篮子来分装,有一次遇到强盗强盗好奇地问他,你采的果子为什么用两个篮子分装,这样不是很麻烦吗?为什么不装在一起呢?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已经成熟了。比较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还没有熟透,比较酸是留给自己吃的,所以要分装两个篮子,强盗听了很感动,也很同情蔡顺,不但没有抢劫他,还送她三斗百米和一些肉,可是蔡顺宛然谢绝了。
3,父母对子女至少有十种深厚恩德,当子女的千万不可忘记。
①怀胎守护恩。
《两堆白骨。》
释迦牟尼是2000多年前的一位圣者,有一天他带着学生走在郊外,刚好看到一堆白骨,佛陀把这白骨分成两堆,一堆颜色比较洁白,一堆颜色比较灰暗,他的学生很好学,就问为什么,他说这堆颜色灰暗的是女人的骨头?女人的骨头为什么比较灰暗?因为母亲在怀胎十月过程中,孩子所有的营养都必须从母亲的血液中汲取。当胎儿的钙质不足时,就必须从母亲的骨头中渗出来,输送给胎儿。孩子出生后母亲还要分泌乳汁来喂养孩子。母亲都会把最好的营养成分转化成乳汁喂给孩子。所以母亲的骨头是灰暗的。在怀胎的时候会有生理反应,会呕吐,吃不下饭,但是母亲还是勉强自己,一定要把食物吃下去。为什么呢?为了让她的身体有营养可以输给胎儿,纵使她很难过也会勉强自己把食物吃下去。
②临产受苦恩。
人的疼痛分为十级。妈妈生孩子的疼痛是疼痛的最高级十级。而且要连续忍受五六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甚至一天两天才能生下孩子。
③生子忘忧恩。母亲经过一场生死挣扎的痛苦把孩子生下来,但母亲还是牵挂,祈祷着孩子能平安健康。所以第一句话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是孩子怎么样健不健康,当知道孩子平安无事,她不以自己的苦为苦,脸上露出了笑容,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可以把这样的疼痛完全抛在脑后,这样的恩德我们这一辈子都要记在心上。
④咽苦吐甘恩。养育的功劳大过生育,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不舍昼夜,对子女爱重情深。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温饱,父母就感到安慰。当你生病时,父母在半夜当中带你去看医生。恨不得把病生长在自己身上。假如你晚上不睡觉还要吵闹哭,家里人就必须轮番上阵,做接力赛。你的吃喝拉撒睡等这些生活的繁琐和压力都由父母承担。对于我们的教育,费尽心思教你写字,教你说话,每天接送你上学,回家陪你读书,陪你讲故事,陪你入睡,陪你学才艺。每天因为你学有所成而感到开心,每天因为你不懂事而感到烦心,平时省吃俭用,但在你的教育上确实慷慨万分,每天设计你的前途,每天规划你的未来,一边希望你展翅高飞,一边游惦记着你,留恋外面不愿回家。⑤回干就湿恩。小儿尿床弄湿被褥,母亲赶紧把孩子移到干爽之处,自己睡睡在又湿又冷的地方。父母总是把好东西给儿女想用自己虽然没吃好没睡好,但毫无怨言,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长大。
⑥哺乳养育恩。母亲如同大地,父亲如同苍天子女,被父母的爱所覆盖滋养,即使你长得很丑,父母还是爱你,即使你是残缺手足的人,父母还是不厌倦的照顾你父母的养育之恩,点点滴滴日日夜夜,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是无微不至的。
⑦洗濯不净恩。母亲为孩子每日洗涤尿布,操持家务。双手变得粗糙。原本红润青春的面孔也因日夜操劳而憔悴。
⑧远行忆念恩。孩子远去他乡或求学,或出差,或工作,父母早晚悬念祈祷儿女平安。如果儿女不懂事离家出走,父母会为儿女伤心落泪,肝肠寸断。父母的这种爱和牵挂,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古代著名的唐诗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描述的是一件生活中极平常的事,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为他缝制衣服一针一线密密的缝就怕缝的不结实,因为儿子外出,不知何时归来,要是缝制的不牢固,儿子离乡背井在外会带来不方便,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母亲的爱,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已融进里面,所以诗人感叹的说,母亲的恩德就像太阳,做子女的如同小草小草呀,如何报答太阳的伟大恩德呢?
⑨深加体恤嗯。父母看见子女受苦受累总是想尽办法帮助子女。为子女分担,看见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子苦愿代受而劳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这样伟大,对儿女之爱永无枯竭。
⑩绝对怜悯恩 。母年100岁,长忧80儿,欲知恩爱断,命尽使分离。父母对儿女的爱伴随一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会有感情,但也会因一点小事摩擦而起记恨在心,但是父母却不一样,父母对子女的恩德是绝对的,总是时时抱着恋爱的心来照顾子女,子女再怎么坏再怎么不孝父母,还是抱着怜悯宽容的爱心来对待他们,看到子女有任何苦难都会让父母痛彻心扉。不管子女是处顺境还是逆境?不管子女是呀呀学语的儿童,还是踏上社会的青年,不管子女是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还是光宗耀祖的名流显贵。父母的爱永远常相随,父母对儿女的爱就是这样无私博大,真诚永恒,无微不至,富于牺牲精神的。
4,孝心一开,百善皆开。改善孝为先。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心一开百善皆开。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会不会自私?不会。因为他第一个想的不是自己。 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会不会顶嘴?不会。因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不要小看《弟子规》,一个入则孝就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当我们知道身有伤贻亲忧,我们还会想不开自杀吗?还会生活颠倒,没有作息规律损害身体吗?当我们知道德有伤贻亲羞,我们还会没有责任心吗?不会反而会很勤奋的上进。 一个人真有孝心,他对其他人的父母也会有恭敬之心,推而广之,他这一份孝,这一份敬会对一切长辈。他会不会去去欺负别的孩子,不会因为他知道当别人的孩子受伤害,他的父母最痛苦,所以《弟子规》易开篇就讲孝道,而且通篇贯穿孝道物理化学。
5,我们如何行孝呢?
第一孝养父母之身。就是实时懂得去满足父母的生活起居关怀父母的身体健康,一个孝子应该首先保障好父母的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活要求,使得父母不用为生计发愁,同时关心维护好父母的身体。
第二,孝养父母之心。就是让父母感到心情愉悦,不让他们担心担忧。
敬顺父母“孝”关键讲一个敬字,内心真正恭敬父母,有些人以为给父母一点钱,然后父母吃好,穿好住好就是孝顺,其实是错误的,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孝,孔子跟他讲。“今之孝者是谓留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人都以为孝顺父母就是养活父母,连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对父母如果没有宫颈之心,仅仅解决父母吃饭的问题,这不是笑的含义,孔子的学生子下来问效,孔子回答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传,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说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难能可贵的,有事情晚辈戴维向来有韭菜长辈先吃,难道仅仅这样就可以算是尽孝呢?不但要为父母提供物质还要恭敬孝顺。让父母感到心情愉快,孝顺父母就要顺着分了,让父母感到顺心开心。言语行为不禁不顺,反而顶撞视为大不孝。
第三,孝养父母之志。就是继承和实现父母祖辈的志向和心愿,让他们觉得子女长剧情长荣耀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笑的最高顶点是什么?使子女能够修养自己的德行,成圣成贤扬名于后世,让父母得到光线,让子孙后代效仿以你为荣。父母祖辈由哪些志向和心愿呢?子女在学校德行很好,读书用功成绩优异,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子女在单位人脉关系好,工作认真,业绩突出得到领导或员工赞扬。子女在家庭孝敬父母体贴爱人生,生养并教育好下一代,让家族的兴旺的延续。
第四,孝养父母之慧。就是帮助父母增长人生智慧,让父母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圆满。
《孝经》讲:“不爱其亲为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所以爱人敬人要先从父母亲开始。仁爱的落实都要由近而远不能够倒过来,如果一个人在单位对领导很恭敬,但是在家里却不恭敬父母,这样的人能重用嘛,不能这样的人心里只有功利没有道义,他想的都是自己。这种人生的官能够为老百姓谋幸福吗?当老百姓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必定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利益之上。所以选择官员首先要看他有没有孝顺父母,孝敬父母才能孝敬别人,爱父母才会爱百姓。古代选拔贤能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叫做举孝廉,因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忠于祖国才能热爱人民。
4. 弟子规中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弟子规中的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有《孟宗哭竹》。
《孟宗哭竹》,孟宗哭竹生笋是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影响深远,在清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4)弟子规孝敬父母讲座扩展阅读:
白话解释
三国时候,吴国里有个孝子,他姓孟,单名是一个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
他年纪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单单剩着一个母亲,年纪已经是很老了。并且生的病症,又是非常厉害,却常想要鲜笋煮羹吃。这时候冬至节将要到了,笋还没有生出来,孟宗没有办法可以得到这个鲜笋。他就跑到竹林中,双手抱着毛竹,不觉两行眼泪簌簌的落下来,竟大大的哭起来了。
哪里晓得他有了这样的孝心,竟能够感动了天地,一会儿地下就裂开了,尖尖的露出几枝笋出来。孟宗就拿回家里来,做了笋羹,给母亲去吃。等到吃完,他母亲的病症,竟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说这是孟宗至孝的感动。
参考资料:网络-孟宗哭竹
5. 弟子规中孝顺父母的经典句子
弟子规中孝顺父母的经典句子如下:
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我们的时哪陵候,应该及时答应一声,不要慢慢吞吞顷毕,让父母着急。父母安排我们做事情时,要抓紧时间去做,不要拖延偷懒,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对于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洗耳恭听,父母是过来人,比我们有经验,都是为了我们好,不会害我们的。对于父母的责备,不要顶撞,不要怨恨,要顺从地接受,因为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
五、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如果我们身体受到损伤,父母就会为我们担忧,所以保护好自己,也是孝顺父母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做了坏事,德行上有所欠缺,就会令父母蒙羞,脸面无光。
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父母在生病时,要尽心尽力照顾,熬了药汤以后,要先尝一下看烫不烫嘴;老人行动不便,声音微弱,所以要时时刻刻守在老人身旁雀缓芹,寸步不离。
七、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父母不幸去世,我们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常常悲伤哭泣。生活起居也因此而改变,不再贪图享受,戒绝一切酒肉、娱乐之事。
八、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为父母办理丧事时,要合乎风俗和礼仪,不要草率马虎,也不要为了面子而铺张浪费,这才是真孝顺。在祭祀父母的时候,要诚心诚意,而不是流于形式,做给别人看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对待他们,还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还要牢记父母的教诲,不要辜负父母的在天之灵。
6. 《弟子规》的演讲稿以孝为先500字。
弟子规故事演讲稿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近日,我拜读了我们祖先的杰作《弟子规》,《弟子规》顾名思义,就是为人弟、为人子的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五音难正六律”, 《弟子规》正是教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
其中,孝着方面对我的感触尤其颇深。百善孝为先。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穷无尽的。她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孝敬父母也是理索应当的。可是,我们真的尽了孝道了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这么简单的几句,有几个人真真正正的做到呢?
此事讲个故事: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官职最大时曾居太守之职,精通天文、历法,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叫人拿了橘子给他吃,陆绩偷偷藏了三只,临走时告辞袁术时,橘子掉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在这里做客却怀揣着橘子回去,是什么原因呢?”陆绩跪着回答说:“是因为橘子很甜,想拿回去给我母亲吃!”袁术说:“陆郎这么小就知道孝顺,长大后必然成大才!”袁术感到很惊奇,往后常常称道此事。
我以前父母 往往喊我几遍我才能回应他们,有时可能会闹得不愉快。还可能会被骂一顿。我却不以为然。自从学了弟子规的“父母呼,应勿缓。”这句。我懂得了父母喊你的时候,因该马上回应。之后,每次父母喊我时,我总会立刻答应。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