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传统戏剧为何昌盛一时如今衰落了该如何振兴
其实现在很多聪明的人,有远见的人,都把流行音乐将古代戏曲结合起来,这样的杂种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因为既有历史积淀,又有现代先锐意识。
从我的了解看,慈禧太后大力推广的京剧国粹已经基本没前途了,冯巩和牛群两人也不说相声了,因为不怎么赚钱,或者说要创作精良的作品很少了,于是转型搞小品,冯巩的小品也不行,2009年春晚就可见一斑,缺乏创作源泉,目前很多艺术家都是闭门造车,没创新的东西。倒是天津的相声在郭德纲等人的努力下,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传统戏曲到了改革开放人人捞大钱的时代,沦落为冷门的,曲高和寡的花瓶,是很正常的,连相声都要向低廉的小品转行,更别说戏曲之类的。
如何摆脱困境?
1,舍弃以前那些封建思维,多点当今社会现状的反映,比如房价高,教育出问题,医疗改革啊什么的,那个周立波为啥出名,还不是敢于谈点实事,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紧张,需要的慰藉不是封建伦理道德,不是阿哥阿妹情郎相会包厢边后花园,不是人头铡取敌手性命瞬间,而是货真见识的,与现代人真正所关心的话题搭边。下里巴人之所流行,中国山寨文化所以发展那么迅猛,还不是因为现代人的捧场,不然赵本山那样低俗的二人转能上央视的大雅之堂?
换句话说,百家讲坛的成功,正是古典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说起古代历史人物很多作家都头头是道,但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观点?其实百家讲坛正是说书人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我第一个观点是:一定要与时俱进,多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让人们关心它,如果老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唱,估计只有前清遗少才会提着鸟笼挥着折扇在旁边看看听听。
2,要利用行政命令,让社会渐渐创造一个适合传统戏曲良性发展的环境,比如从小就开设关于传统戏曲的课题,像目前报纸上经常报道的小学开设国学科,让孩子学习传统经典诗词什么的,都是类似的环境营造。
3,一定要有卖点,也就是说,传统戏曲由于跟地方经济或者说GDP不搭界,或者创造不多少利润,所以当局也不会重视,地方政府更是热衷房地产,除非要开盘那天,附庸风雅地请来几位戏曲大师们哼唱几曲博人一笑。所以传统戏曲要在开放的今天获得新生,必须提出自己的卖点,因为商业社会,你需要包装,需要广告宣传,这都要人家的经济赞助,如果老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卖唱女,是不会有多少收益的。
4,打造名旦,大师,如梅兰芳之类的,有了中流砥柱,有了台柱子,则一切商业投资都很快而来,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反对将传统文化的价值拿金钱来量化,但在市场经济中,一切不能活学活动马克思经济学的所谓文艺,也只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我们所称的传统文化,也不过是因为岁月长久,古人喜欢,才流传下来,它不一定非要在我们这一代中继续火爆,比如上海滩以前有很多挑大粪的工人,现在上海滩就不一定需要这么多人力去干这事,如果一个事物,不管是艺术也好还是物质也好,如果自身经不起时代的洗礼,不能与时俱进,消失也很正常,人家刘谦能将不被人所喜好的魔术带入春晚,于是魔术在中国重新获得关注和喜爱。
戏曲也一样,机会还是很多的,只是看负责戏曲操作的那帮子人,到底有没有用一颗赤诚的心来对待戏曲创作,有没有更优秀的演员来传承和宣扬这些经典。
2. 江西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江西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1、南昌“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南昌的古老习俗中,有中秋节吃柚子、送千层底鞋的风俗。过去,每当中秋节,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是与家人团聚外,最主要的就是送一双千层底鞋给父母。
因为在中秋节过后,马上就要到重阳节,女儿们希望老人能够在重阳节外出登高,同时也是祈愿老人身体健康。每年的中秋佳节,除了要吃月饼外,还习惯吃柚子。柚子谐音是“有子”,因此中秋节吃柚子也有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
2、湖口:全家团圆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节,湖口县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粑”庆祝。从新拾起时代晚期开始,湖口人就开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种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个品种。
在这些粑食品种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鲤鱼、喜鹊、福、禄、寿等文饰,以示喜庆和吉祥。“做粑”也象征着一种团员,每逢“做粑”时,都是一大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互相分工协作,其乐融融。
3、宁都:火龙虎月下进村
随着“火龙虎进村,生子生孙;火龙虎进屋,发财做屋…”一串串清脆的童音在村中响起,这是中秋宁都县南云村的一道独特景观。中秋当晚,卢氏七房各处7名壮汉,每人一根竹篙。竹篙选用长约八九米的毛竹,从尾部往下层层扎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浇注过植物油的纸卷。夜幕降临后,各房人马举着40根竹篙汇集卢氏家庙前,依次点火,火苗迅速化成一条条长长的火龙,煞是壮观。
4、资溪县:畲族乡亲唱山歌
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是一个小山村,全村畲族人口400多人,民情风俗浓厚。畲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唱歌,每逢节日便以歌助兴,以歌抒情,中秋节也不例外。到了中秋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个山头,然后便可自由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种,即独唱、对歌、齐唱。畲族歌手们随兴而唱,即景编词,使新月畲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风情村”。
5、婺源:龙灯越长越兴旺
在婺源,每逢中秋节,有摆龙灯的传统习俗。摆龙灯也叫“迎龙灯”,这是当地人迎中秋的方式。所谓“龙灯”是由干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后的干稻草绑接成龙的形状,在稻草上插满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时,由村民用棍子插入稻草中并点燃上面的香,高举着来回游走于各村庄之间,形成了一条火龙,“摆龙灯”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