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河四小的办学理念
通过创新管理育人。自2004年以来,清河四小逐步实现“校长宏观调控,各部门具体负责”的管理模式。校长宏观调控,掌握好原则,把握好方向;教育、教学、后勤各个部门具体操作各部门的工作,从制定计划到组织实施,都各负其责。校长在管理上大胆放权,大胆用人,极大地调动了各部门领导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管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2007年,学校取消了延续了十多年的业绩奖,开始实施“三级奖优”制,使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机制。
通过校园环境育人。清河四小融教育性、艺术性为一体,本着因地制宜、自立节省的原则设立了八面文化墙:荣誉展示墙、文明习惯墙、奥运宣传墙、幼儿绘画墙、古代故事墙、名人名言墙、张扬个性墙和书法历史墙。学校充分利用文化墙进行教育,在全校开展了“读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学习做人。
通过课堂教学育人。清河四小牢固树立课堂主阵地的意识,不仅注重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更注重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近三年中,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的评优课中连连获奖,并有5人被评上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通过丰富活动育人。为弘扬民族精神,学校开展了“传美德、做孝子”的系列感恩活动。全校都做“孝敬作业”,学生在家认领了自己的责任区,如负责洗碗、拖地、照顾父母等。学校引导学生写“孝敬日记”,通过做孝敬作业和写孝敬日记,让少年儿童学会体验家庭的温暖,感受亲人的恩情,从爱自己的亲人向爱他人、爱祖国的境界健康成长。学校还通过“争做五美少年”、“福娃讲奥运”、“校园文明故事”、“下奥运礼仪棋”等创新活动使孩子们寓教于乐、历练人格。
通过书法特色育人。清河四小已有30年的书法特色历史,学校坚持“做中国人,写好汉字”、“以静修身、以书养德”的理念,他们教育学生:汉字方方正正,做人也要堂堂正正。书法活动使学生更文明、更儒雅,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加强了审美观念,练就了高尚德行。
通过师德形象育人。清河四小长期注重师德建设,树立“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提出课堂四进:微笑进课堂,精神头进课堂,礼仪进课堂,智慧进课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专家辅导,学校在杨维全校长的亲自关心下,挖掘社会资源,组建了“名师团”,使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快速提升。二是自身学习。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校长送书”、老师建立“采蜜集”、学校每月进行“学习分享”,促进教师把读书变为最好的备课,变为必备的生活。三是评价促进。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三喜欢”活动,请学生和家长定期进行评价,并及时推广先进教师的典型经验。四是活动影响。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团员参观“长征”展览等促进教师身心健康。
2. 关于父爱的古诗诗句
1、田家
唐代: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白话译文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
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2、百忧集行
唐代: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
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3、渡辽水
唐代: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译文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4、乐边人
唐代:刘驾
在乡身亦劳,在边腹亦饱。
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
译文
在家乡要忍饿受苦辛,
在边疆能够填饱肚子才是真。
亲人如果能够在一起,
就算在边疆终老也甘心。
5、送贾讷倅眉
宋代:苏轼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2)孝顺理念扩展阅读
父爱的名言
1、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淮南子
2、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达芬奇
3、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塞万提斯
3. 人为什么要感恩
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义”。感恩,是对恩惠心存感激的体现,是不忘他(她)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字典对“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她)人”。 感恩是一种社会美德和社会责任,是一个人立身做人的基本思想境界。
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是父母教会人生第一句话,搀扶走过人生第一段路,提醒下好人生每一步棋。儿女长大成人,父母业已老去,曾经健康的体魄变得衰弱,曾经伟岸的身躯变得佝偻,曾经矫健的步伐变得蹒跚。
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拥有的是一颗冷酷绝情的心,身上所体现的必然是自私、贪婪和虚伪。而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决不会一味埋怨生活,也决不会为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斤斤计较。常怀感恩之心,就会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的赠予。
学会感恩,遇事可以做到平心静气;学会感恩,才会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会感恩,才会淡泊名利,处理好争与让的关系;学会感恩,就会争难让易,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学会感恩,左邻右舍就会和蔼可亲,和睦相处;学会感恩,就会毫无怨言,帮助弱势群体,去躬耕践行自己一生的信仰!
懂得感恩的人,会跳出狭隘的视野,追求健全的人格,坚定崇高的信仰,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但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关心他人、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常怀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4. 家长是不是很难接受自己的小孩很平庸
很多家长都是让孩子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前行的,接受孩子的普通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普通。一个孩子的成长,肩负着家长们的期望,作为家长没有不希望孩子变好的,所以很多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特别普通。
因为希望有多大,所以失望就会有多大,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普通,如果接受了,就等于承认自己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每个人都会说一说,但是做起来接受自己是普通的,是很难的,在心理上就需要一个很大的认知度,说白了就是认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挺难的。
5. 性格老实,内向,活泼,善良,干活实在,真诚,孝顺好吗
一个人性格好,心地善良,不跟人计较,不勾心斗角,这都是好品质。但是老实得过了份就不是老实了 , 是懦弱,遇到恶势力还是要反抗的哦 ··
6.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的主要内容
首先简单地概括一下:《二十四孝图》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二十四孝图只是其中的一篇。鲁迅写这一篇《二十四孝图》可以理解为观后感。
此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二十四孝图》真正的作者是:元代郭居敬。主要内容是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那么《朝花夕拾》当中的《二十四孝图》,想表达的是什么?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人手,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
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7)孝顺理念扩展阅读:
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磊专栏:道德与法律
8. 你对农村修建祠堂有什么看法
我们这没有这种情况,至于建祠堂的那些,出于对祖宗的敬仰同时还显示回出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宗亲答关系也就是血脉相连,生活水平提高了,然后族亲里又有活明白的人带头,这也是非常好的事,孝敬祖德和孝敬父母是一样的!
9. 应该坚定自己的理念,还是父母的安排人有时候太矛盾,要孝顺,又不能放手一搏,应该怎样。
有理想有追求是好的,但是还要考虑实现理想的可能性,缺乏理性的冲动可能会让自己南辕北辙回。要综合考虑自身答条件,如果理想太遥不可及,还是放手吧,如果梦想离自己很近,可以拼一把,但是如果努力失败,自己要能承受失败的结局,而且,实施计划前一定与父母沟通一下,父母的经验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当今社会,创业很难,成功更难。
10. 朱子家训全文翻译
译文: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
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
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
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
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原文: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出处:《朱子家训》——南宋·朱熹
(10)孝顺理念扩展阅读
《朱子家训》原载《紫阳朱氏宗谱》。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加之儒家衰弱。封建统治的腐朽,致使纲常破坏,礼教废弛,官场贪风日盛,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理想失落,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国家,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奉行“格物致知、实践居敬”的教育理念,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力求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倡导家庭和睦
家庭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休息和生活的港湾。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事业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人们追求的亘古不变的目标。而朱熹的《家训》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南。
(二)倡导人际和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来看,人类所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它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统一,这与朱熹《家训》所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三)倡导重德修身
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他还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这句话是指对别人善恶行为所持的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传表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