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如何继承传统“孝”文化,字数四百字左右
继承传统“孝”文化只有通过社会的规范、倡导、鼓励,学校具体地实施,再加上家庭的配合,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树立典型,抓住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事例,进行青少年孝道教育,树立慈父慈母孝子孝女的典范,政府、社会应该给他们以崇高的荣誉。
3、把孝道文化建设融于家庭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家庭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到熏陶,充分发挥家长的孝道表率作用。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家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其政治思想、道德品 质及生活细节都会给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示范表率作用。
4、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高度重视孝道教育。要抓好孝道教育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孝道教育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有关孝道的专题讲座。此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
孝文化的内涵:
孝敬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基础,也是传统孝道文化的根本。离开对老年人的孝敬,就谈不上孝道。具体来说,孝敬老年人就是在家庭、在社会各种场合对待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孔子说的要以愉悦的精神对待自己的父母和社会老年人,换句话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从某种意义上说,孝敬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真谛,也是东方文化的鲜明特征。因此,在新时期弘扬孝道文化,首先要树立公民的孝敬意识。
⑵ 在现当代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孝道文化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少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用口衔食喂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况人乎?试想,父母既有养育之恩,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教诲,为人子女者,能不义无反顾予以回馈么?尤其当父母处于垂老之年、贫病交迫之际,不尽子女的孝道,能说得过去么?可惜,这些浅而易见的道理,过去是因受“左”倾思想的奚落、当今是因“金钱至上”而被迫“靠边”。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略做考证便可得出结论,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当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关心对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显见,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很多事例证明,孝敬父母绝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这方面,有不少小学学校开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动为主题的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他们通过“五心”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胸怀大志,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他们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孝心奖章”争章活动。这一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也是传统孝道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弘扬的有力证明。
其三,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当代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尽管在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道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而渊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不宜移易的理念。现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后却大办丧事,有权有势者甚至圈地筑坟,车队簇拥,络绎不绝,连日宴席,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这决不是什么孝道,而是借着父母的牌位显示自己的“荣耀”。这种现象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歪曲和渎亵!而通过对这种“孝道”的批判,也正显示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其四,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是我国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依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观念。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家庭养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趋势,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开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方面,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并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如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敬老养老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范。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尊老爱幼作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是贯彻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等,都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⑶ 如何传承中国孝文化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它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认为在实施这一伟大目标的进程中,孝文化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是构建中华社会人伦和谐的产物。
我们应把弘扬孝文化上升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高度来认识,在思想上重视孝文化,在生活中践行孝文化,在工作上推进孝文化,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合力推进孝文化建设。要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要整合力量,推广经验;要制定规划,常抓不懈;要表彰先进,重在激励;要关注老龄、关怀老人。
⑷ 新时代,我们如何传承孝道
连日来,晚报的 “孝星”报道成为了不少市民的关注点。 “老人生病,护理起来确实相当劳神,以前我爷爷瘫痪,他的4个儿女轮轴转,尚觉得搞不赢手脚。而现在的家庭往往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后辈要奉养4个老人,相比之下, ‘孝顺’二字仿佛更加沉重了。”公务员小曾刚刚结婚,心中的隐忧也道出了一个尴尬的现实。 董先生最近有些彷徨,家中独子正读大四,马上就要面临着择业。儿子一心想要出国深造,董先生一方面心中不舍、一方面怕妨碍儿子发展。其实,这个问题在儿子心中也早已犹豫了许久, “作为家中独子,若真远走高飞,对父母的照应势必要减少。如何才能两全其美?”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产生了新现象,距离、精力、人力都发生变化,孝道该如何传承?不少读者打进电话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自由撰稿人张先生认为:一颗孝心恐怕是孝顺之基。 如果你发现家中的厨房不如以前干净、父母做饭时居然会忘记关掉燃气、看电视时的音量越来越大、看书时常常睡着;如果你发现他们变得不爱出门、饭菜总是煮得没有嚼劲、一转眼就忘记刚刚说过的话、手中拿着剪刀却满屋子找…… 这时你便要警觉,父母真的已经老了,器官已经退化,身体需要别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请你找人代为照料,并请你千万千万要常常探望他们,不要让他们觉得被冷落;请你千万千万要怀有宽容耐心地对待他们,因为衰老的过程也会让曾经年轻的他们感觉抑郁。 ?如何让父母安度晚年?请读者们继续打进电话畅所欲言,并推荐身边的“孝星”。
⑸ 今后应如何传承和发扬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我们这一代要做到传承和发扬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首先做父母的就因该孝敬爷爷奶奶,以此为榜样就可以教育好下一代!
⑹ 孝道在当今社会的现状
孝的现状和传承
孝道在五四时期受到不同的批判,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成为了孝文化发展的一个断层,但是孝文化在人们的心中却是根深蒂固,这种孝道的影响并不会因为一时的破坏而终结。而孝发展至今,虽然传统孝文化深入人心,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首先促使孝发生变化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商业化的社会经济逐步占重要地位,以及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城市化、城镇化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前的大家庭式和宗族式的生活模式。在城市,未婚子女成婚后,往往离开了父母的家庭而另组小家,剩下父母单独生活,或是年轻人为事业和生活付出很多的精力,忙碌中难以顾及对父母的照顾,亦或是为了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子女一般搬出去住而不是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这都影响了孝的发展。而近年来不断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以及变化了的城市居民养老方式都为这种生活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现在很多老人退休之后有固定的退休金,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不再一定需要靠子女抚养。渐渐的孝的观念也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地淡化。在农村,传统的社会农业的生产方式的改变,机器化大生产的遍及,使得劳动力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大量的人口不断地外出,传统的集体劳作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且传统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也鲜少见到,父父子子的孝行关系在农村再也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难以侵犯了。也许此时你满口家规、族法或是专制的孝道,则会被人耻笑为“老古董”。
除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孝文化的传承,其次从文化本身看来,当今社会不再是落后闭塞,而是不断地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其他文化的传入则势必会对中国传统文化诸如孝文化等产生强烈的冲击。
从下面一个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孝文化在今天的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今中国社会流行的一个名词即“啃老族”。“啃老族”是指到社会中的一些年轻人受到一些思潮影响及目前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扭曲的现象。虽然这种啃老趋势还算不是主流形式,但却不容我们忽视,认为这只是历史的偶然作用罢了。“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他们大多主动放弃就业机会、呆在家中,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花钱如流水。啃老族的出现,提醒了我们,对孝文化的传承,孝行为的倡导,孝行观念的弘扬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
当然我们不应对孝的发展抱着过于悲观的看法,必须认清虽然当前社会存在着不利于孝发展的因素,但是孝文化的不断发展还是占据主导地位,是当前社会的主流形式。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不少电视媒体报导的孝子任务都不在少数,他们的行为感动着每位中国人。如辽宁大连就传颂这样一个孝子:父亲因脑出血成了植物人,作为儿子的王希海每天晚上12时准点喂父亲吃下第5顿饭。为了让父亲躺着舒服,他用8个枕头垫在后背、腿下等不同部位。老人瘫痪多年不会自己吐痰,经常会被痰噎着,每次他都把一根胶皮软管的一头伸到父亲喉咙里,为父亲吸痰。24年如一日照顾着不能自理的父亲,深深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还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的称号。还有一则山东墨县孝子的例子:他的名字叫刘世发,他患癌症已有7年,为了让65岁的老母亲开开心心安度晚年,他不但向母亲隐瞒了病情,而且还偷偷为老人办了存折,给老人存起了养老钱。直到半月前,刘世发病情再度恶化,老人才从一个电话中偶然得知儿子的真实病情和良苦用心。读到这里我们都会忍不住拭一把泪。从这两则例子可以看出中国的孝文化还在不断地发展着,它并没有随社会的发展而成为历史,而是深入着人心,传承着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变化,成为更具光彩的中国孝文化。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都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石,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如木石般无情无义,是有情的,而这情可以说是发端于孝。如果对父母都不孝,又怎么能期待这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有爱心,有仁义呢?孝是和睦家庭的重要保障,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成为构建和平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崇孝、倡孝成为又一大任务,并且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社会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人类的历史也会在这种发展中得到延续。而作为人类历史的附属品——文化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当然也摆脱不了这种轨迹。孝是中国的凝聚力,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则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现代”特征。而因为孝文化具有这种特征,在对待“孝”时,我们就应该更慎重,将对“孝”的审视、思考与构建相结合,不能偏颇其一,否则都是不利于孝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弘扬“孝”的目的,再创辉煌的孝文化。
总之, 实行孝道,弘扬孝文化,能使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和才能万事兴;而懂孝的人,必定是一个既具有个人修养,又懂得孝敬孝父母,对他人有爱心。孝既能使个人提高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十分有益的。而弘扬孝文化的民族则必然成为强大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