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写孝顺是我国传统美德的一千字作文
好久没有听到嘹亮的国歌声了,少了一种久违的热血沸腾的情感。是因为我们远离了战争,不在需要爱国情感的油然而生了吗?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在过去的浴血奋战中,失去了昨日的理智与激情了吗?还是我们沉浸在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变的麻木冷漠,丧失了人性呢?
一切的理由都在猜疑中诞生,意识先于存在,本来的无数顾虑只是现在结果的茫然,所有的理由都不复存在。还是内心深处那块柔弱的地方产生的对丢脸的浅层认识,认为唱国歌是不成熟的形式主义,是碍于面子的愚昧行为。因为渐渐的淡然,学校周一的升旗仪式,响亮的喇叭在孤单中快喊破了竭尽自己最大的嗓门,学生们只有懒散的几个不整齐的嘘叹声里唱出的歌声,对这一些感到叹惋。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中国的国庆节,当电视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一种冲动超乎出了自己的想象,我仿佛置身于当年大家争着竭尽自己的所有把歌声喊出来那一股真挚的爱国之情中,心也悬的高高的,似乎回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了,那份无比的喜悦。
时代的潮流总是一波涌起一浪,不能一直在平庸的岁月里渐渐迷失自己,没有了自己的定位。不能总向往着明天有多少的激动人心,现在的把握才是最最重要的。至少有一个精神寄托,哪怕是对国家,是对自己祖国五星红旗的崇尚。那时刻整个人的境界已经有了完美的升华。
红旗上5颗闪亮的星星,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愿。象征了大家一起携手走过的艰苦岁月,美好的明天有待大家更加刻苦的努力,对五星红旗血的融入,辉煌的明天才真正属于我们全中国的人。
今天在这个不寻常的日子许下一个心愿,希望在这个节日的熏陶中我们感受到五星红旗的气息,呼吸到它升起时的壮志凌云。也盼望着下一个崭新的升旗仪式,同学们是不一样的精神面貌。
让生命充满爱,永远记得这一个爱国主义的演讲,邹老师的精彩表演感染的整个会场的气氛。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会场上本学期最响亮的国歌声久久回荡在校园中。
情感的交汇,语言的沟通,世界在五星红旗升起时,世界都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
⑵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孝敬父母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试题答案:1)“孝”是一种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版华文化中一个非常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4分)(2)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一要继承二要发展,对文化作出正确的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②一要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继承“孝”这种思想,既要做到孝顺长辈、尊敬兄长,同时克服“愚孝”。③二要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发展传统文化。发展“孝”这种思想,就要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履行子女对父母在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6分)
⑶ 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孝顺父母在哪本书有讲
《孝经》和《弟子规·入则孝》里面都讲得很清楚了。《论语》《孟子》里面,也有一些重要论述。《24孝》故事举了24个孝道的例子,其中有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⑷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1、养亲与敬亲
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
2、顺亲与谏亲
敬亲,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但如果认为,只要是长辈的,无论在一切情况下都是对的,并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显然是片面的。那么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应怎么办呢?儒家伦理给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谏诤。孔子主张“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即委婉劝谏。
3、丧亲与祭亲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表现。
4、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
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4)英文介绍中国传统孝顺扩展阅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⑸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那国外的人孝顺么
外国人有孝顺的也有不孝顺的,这与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没有太大关系。
西方社会主要讲独立自主,孩子成年后,父母一般不怎么管,也不负责养育,父母老了后,主要生活来源是退休金,也即由国家赡养。
⑹ 孝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有关古代历史关于孝顺的典故都有那些
可以看看《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下面列举里面的几个:
1、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⑺ 孝顺与尊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是的,百行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忠孝思想传承千年
至于尊重,也是君子文化里面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⑻ 孝顺父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吗
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物种的本能
⑼ 父母对儿女慈祥,儿女对父母孝顺“这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表现之一,那么
那么我们很多人都必须要学习怎么样对待自己的长辈好。所以父母对自己这么好自己也应该对他们更加好一点。
⑽ 关于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大孝感天、闻雷泣墓、亲尝汤药、丁兰刻木、鹿乳奉亲、江革背母、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以身喂蚊。
1、大孝感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
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9、以身喂蚊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10、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0)英文介绍中国传统孝顺扩展阅读:
“孝”是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一项极其重要的伦理关系准则。长期以来,国人对“孝”涵义的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偏颇,甚至是误解。按照《礼记》等文献的记载,“孝”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概念体系。它包涵了“孝”、“敬”、“谏”、“全身”、“继志”等内容。
古人认为,最低等级的“孝”,是指向父母长辈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质生活资料,“以其饮食忠养之”,满足父母的基本物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