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古代封建孝顺

古代封建孝顺

发布时间:2023-06-07 21:27:46

1. 古人对“孝顺”的定义,你可能多少有一些误解

不久前,一个视频引起热议:一位年轻女孩由于辛苦6年打工积攒下来的20万,被妈妈拿去给弟弟买房,于是深夜在街头崩溃痛哭。不少人网友因此对“孝顺”提出质疑,说应该孝而不顺、不要愚孝云云。

孝顺,是一个常见的词。有些人认为孝顺是传统美德,不过也有些人认为孝顺是封建产物,应该被淘汰。究竟孰是孰非?接下来,笔者综合资料,大家解释一下孝顺的含义。

“孝顺”一词由孝和顺两部分组成,把“顺”理解为顺从,甚至是无条件地顺从,是人们对孝顺一词的主要误解。事实上,古代很多思想家是明确反对无条件顺从父母的。孝顺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国语》,不过先秦思想家比较少使用。孔子、孟子都提倡孝,却没有使用孝顺一词,反而明确说到对待父母,应该顺则顺,不应该顺的时候就不要顺。

孟子指出,对父母的过错阿谀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是“三不孝”之一。

荀子提出孝子不听从父母命令的三种情况。

听从命令使父母有危险,不听从父母命令就安全,孝子不听从是恰当的;

听从命令使父母名声受辱,不听从命令使父母名声彰显,孝子不听从是合乎义的;

听从命令使父母言行会如禽兽,不听从命令父母会修饰自己的言行,孝子不听从是恭敬。

孟子指出,可以父母的命令而不听从,这不是儿子应该做的;不可以听从父母的命令而听从了,这是不恰当的。明白听从与否的道理,应该保持恭敬、忠信、诚实的态度,谨慎做事,才是大孝。

汉末思想家仲长统认为,为人子者应该有主见,并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列出五种情况,为人子者不能顺从父母。

父母不公正地责备别人,自己仔细观察后发现并非如此,可以违背父母不告诉别人;

父母希望给某人官爵,然而该人才能不能胜任,可以违背父母不听从;

父母想以奢侈浪费来使心情愉快,可以违背父母不允许;

父母不喜欢做善事,讨厌子孙与善人来往,可以违背父母而与善人做朋友;

一起读书的朋友有困难等待自己去救济,父母不让自己去,可以违背父母前往。

仲长统指出,不能违背的违背了,是不孝;喜欢违背父母,也是不孝;合乎公义而违背是可以的。

《孝经》记载曾子问孔子:做儿子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这是孝顺吗?

孔子对曾子的问题感到很惊讶,接连两次说“是何言与”。老师明确否定了学生的观点,孔子讲到,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地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一味地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那么,孝顺的顺,究竟是什么意思?

《汉书》说:“导民以孝,则天下顺。”这是说,引导百姓行孝道,天下自会和顺。儿子行孝道,家庭才会和顺;百姓行孝道,社会才会和顺。孝顺的顺,是和顺。

清代《说文解字注》说:“顺于道,不逆于论,是之谓畜。”这是说,顺从道义,不违背人伦,才叫做赡养。孝顺的顺,是顺从道义。

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理解清楚。

2. 如何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孝道"教育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舜是中国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传说很久以前我国有个君主叫舜。舜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年幼丧母,父亲是瞎子。后来父亲又娶后妻,生一子叫象。从此后母常虐待舜,后来连父亲也讨厌舜。每当父母发狠心要杀死舜时,舜只好逃跑。可当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时,舜又回到他们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当舜在历山的农田耕田时,竟有大象跑来帮他犁田,小鸟飞来替他播种。后来,尧帝发现并提拔了舜,让舜协助自己来管理国家大事。舜在尧手下干了28年,做过各种各样的官,都很称职。最后,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尧之所以选中舜为帝位继承人,就是因为舜不仅有才干,而且是个大孝子。可见,把孝亲敬老视为最崇高的美德,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自远古就沿袭流传下来的,并时代相袭、贯穿百代。
如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作为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孝、悌、忠、信。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朱熹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8~15岁)、大学(16岁以后)两个阶段,无论小学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他主张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大学要“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世纪初,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号。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八德目的道德规范,重新解择并赋予其民主主义的新内容。
综上可见,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为了维护、形成这个孝道传统,在周朝,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乡饮酒礼”活动,旨在敬老尊贤。礼法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有食肉的资格,享受敬神一样的礼遇。春秋战国时,70以上的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的老人免两子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全家免赋役。在中国民俗中,还有隆重的老年仪式礼。在民间60岁的老人可以接受儿孙的祝寿;在宫廷中,则有皇帝亲自主持尊老的礼仪。东汉时期,皇帝带头倡导养老敬老之礼。清朝年间还举行过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动——千寿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宫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倒酒。康熙还即兴赋诗,名曰《千叟宴诗》。为保障崇孝风尚固化,历代皇帝采取褒奖孝行、劝民孝行的各种举措。汉文帝时,诏令天下郡守,推举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中,均专门设立孝廉科名。在整个封建时代,《孝经》是国家规定的教材,开科取士的考评依据。小孩子从入学起便从童蒙教材《三字经》、《弟子规》中诵读“首孝悌,次见闻”。此外,严惩不孝。隋唐后的刑律皆将不孝列入等同谋反不予宽赦的“十大恶”之中。杀父母者历代皆凌迟处死。明律中,凡不顺从父母致使父母生气的事皆视为忤逆,可告于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间流传的“打爹骂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为世人所不齿,天地所不容。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3. 封建王朝为何以孝治天下

孝”字的起源

早期金文(图1)的“孝”,是一个小孩儿(“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扶侍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孝字从战国楚简(图5)开始就有了隶书的意味,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简(图8)、汉初马王堆汉墓帛书(图9)中的孝字直接承袭战国楚简孝字形体而来,把老人的头、发、身、手合并简化为“耂”(“老”字头),最后演变为汉魏隶书及今天的楷书形体。《说文》篆文孝字形体是直接承袭西周金文孝字形体而来,而出土秦汉文物上的篆文孝字形体略晚于《说文》小篆孝字形体。

所以“忠”“孝”二者不可分割:父为子纲,所以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君为臣纲,所以臣在国要忠于君主;这就是所谓的在家为孝,入孝为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不可逾越,构成了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说白了,“以孝治天下”是表面文章,目的是为了潜移默化夹带“忠”的私货,如果人人都是忠臣孝子,天下也就太平了,王朝也就万年传承了。

4. 古代中国道德教育中为什么强调孝

古代中国德育中之所以强调孝道,是因为为了笼络人。同儒家学说里面也是认为孝道非常重要的。统治者要以以儒家学说治天下,所以非常强调孝道。

5. 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有哪些

大概要属汉文帝刘恒了;其他的还有康熙、乾隆了。
如:刘恒的母亲薄氏本是南方的吴国人,少时有一位叫许负的看相人曾说过她是大贵之命;刘恒登基为帝后,薄氏卧病三年,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总要亲口尝过后,冷热相宜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原文: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他登基的第二道圣旨:对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其他由啬夫来送达。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康熙:《康熙起居注》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皇上至德纯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余年,极四海九州岛之养,尽一日三朝之礼,无一时不尽敬,无一事不竭诚。万机稍暇,则修温清之仪;千里时巡,恒驰络绎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后于平日,诚自古帝王之未有也。”这正是康熙孝道的真实写照。他每日“亲诣太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问起居”,“晨昏敬睹慈颜豫”。外出时也多次遣使问候。
乾隆:有一次太后(前熹贵妃)偶然提及顺天府东有废寺当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员拨款修盖,并告诫宫监,今后有事应事先看出,不应让太后劳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间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猎木兰,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王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别是太后八十大寿,年已六十的皇帝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

至于瞬这个故事真实性就有待考证了,虽然他没有称皇帝;
《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动天”的故事:虞舜,上古五帝之一,性至孝。他的父亲瞽叟不辨是非,继母言语荒谬,继母所生的弟弟骄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时谋陷害。他处在这种家庭之中,却能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舜十几岁时就被赶出了家门,他独自一人来到历山耕种,虽然自己历尽困苦艰难,仍旧将他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和财帛接济父母和其他贫困的人。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他到了哪里,都善待他人,人们都愿意追随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叟及其继母与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得以免祸;让舜掘井时,却从上面下土填井,舜掘地道走脱。事后舜毫不记恨,仍对其一如既往。帝尧选贤任能,听说舜的孝行,后来禅位于他。舜继位后,以德化民,他的父母弟弟也都得到感化。

阅读全文

与古代封建孝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瑞安个人养老保险电话 浏览:637
老人去世用什么词句安慰别人 浏览:792
个人养老金账号利息吗 浏览:597
老人手机耗电量多少瓦 浏览:504
体检出问题怎么买保险 浏览:657
单位体检年检有什么项目 浏览:756
鹏鹏什么时候给晨晨父母盖的房子 浏览:234
幸福在哪里68岁老人 浏览:564
连续做梦两次老人过世代表什么 浏览:218
保险公司外勤退休后养老金 浏览:501
2020退休年龄查询表 浏览:296
女孩子父母住院了怎么安慰 浏览:882
重庆巴南李家沱养老院 浏览:592
达方电子厂体检什么不过关 浏览:689
老人家迷路了 浏览:60
长寿怎么到涪陵李渡考场 浏览:251
七旬老人在客厅小便怎么处理 浏览:792
福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档次 浏览:642
商业养老保险20万 浏览:658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死亡 浏览: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