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儿女尽孝四字成语
十分孝顺,非常孝顺,你很孝顺,孝顺父母。
爱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亲 骨肉相连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晖 冬温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费 顾复之恩 藉草枕块 敬恭桑材
敬老尊贤 劳而不怨 南山之寿 寝苫枕块 升堂拜母
寿比南山 寿山福海 菽水承欢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显亲杨名 孝子贤孙 仰事俯畜 养生送死 义不背亲
白云亲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并茂 承欢膝下
关于孝的四字成语有很多,比如移孝作忠、母慈子孝、孝悌力田、忠孝两全、求忠出孝、子孝父慈、忠孝节义、孝子顺孙、孝子爱日、孝子贤孙、父严子孝、孝子慈孙、孝悌忠信、披麻带孝、入孝出悌、父慈子孝、入孝出弟等。
一、移孝作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出自】:谢觉哉《不惑集·爱父母》:“不错,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
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孝亲’的自然伦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二、母慈子孝 【解释】: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滚春的道德风范。
出处:《尚书·康诰》:“天惟与我彝。”孔传:“天与民五常,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白话文:“上天给我彝。“孔子传:“上天和百姓五常,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示例:唐·苏安恒《请则天皇后复位于皇子疏》:“陛下蔽太子之元良,枉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焉。” 白话文:“陛下隐太子的元良,枉太子的神器,如何教天下母慈子孝呢。”
三、孝悌力田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出自】:《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白话文:“他派使者慰劳赏赐三老、孝者帛每人五匹,敬爱的人、力田二匹……因为户口设置三老、孝悌力田常任乡官。” 四、忠孝两全 【解释】: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
亦作“忠孝双全”。 【出处】:唐·白居易《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业传将略,名在勋籍;蕴天爵以修己,忠孝两全。”
白话文:“业传战略,名字在勋登记;蕴天爵以修己,忠和孝两全。” 五、求忠出孝 【解释】:指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出自】: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 白话文:“国家把选拔贤才为己任,贤人以孝道为第一。孔子说:‘孝亲所以忠诚可以转移到你,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到孝子之门。
’” 参考资料: 网络-移孝作忠 网络-母慈子孝 百渗态度网络-孝悌力田 网络-忠孝两全 网络-求忠出孝。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丛备源
父严子孝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忠孝节义 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披麻带孝 指服重孝。
披麻戴孝 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求忠出孝 指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孝思不匮 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孝悌力田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孝悌忠信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孝子爱日 指珍惜与父母共处的岁月,能及时行孝。
孝子贤孙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移孝为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忠孝两全 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
子孝父慈 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一 孝感动天
二 亲尝汤药
三 啮指痛心
四 百里负米
五 芦衣顺母
六 鹿乳奉亲
七 戏彩娱亲
八 卖身葬父
九 刻木事亲
十 行佣供母
十一 怀橘遗亲
十二 埋儿奉母
十三 扇枕温衾
十四 拾葚异器
十五 涌泉跃鲤
十六 闻雷泣墓
十七 乳姑不怠
十八 卧冰求鲤
十九 恣蚊饱血
二十 扼虎救父
二十一 哭竹生笋
二十二 尝粪忧心
二十三 弃官寻母
二十四 涤亲溺器
⑵ 孝顺的词语
1、父慈子孝
[成语解释]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典故出处]老舍《正红旗下》:“他们爷儿俩表面上是父慈子孝,可心里并不十分对劲儿。”
2、孝子慈孙
[成语解释]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典故出处]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3、孝子贤孙
[成语解释]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典故出处]张贤亮《老照片》:“在经历了乱世浩劫后,尽一个‘孝子贤孙’的本分。”
4、王祥卧冰
[成语解释]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典故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孩子们当然早已从‘孟宗哭竹’‘王祥卧冰’的教训里蜕出。”
5、卧冰求鲤
[成语解释]卧在冰上以求得鲤鱼。指忍苦孝亲
[典故出处]鲁迅《朝花夕拾·》:“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⑶ 关于孝亲的四字成语
孝敬不是成语,是词语!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就是说,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事,主要指在养老方式、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也可以说,“顺”是“孝”的具体体现。 子女是父母生养,从出生开始,喂养抚育,洗浆补订,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难治之病,情愿舍命换儿安;稍长,教给基本生活能力,供给读书,关心其成长,永不停歇。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爱,是一生一世,可谓:亲情无价,骨肉情深。而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远是负着债的。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孝的真谛是:“报本思源、尊重生命、图谋发展”。父母生前应做到:“尊重关爱,顺从意愿,不亏吃住,衣洁保暖,病有所医”。让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父母的过错,应柔和、细声进行劝谏,耐心温和地指出,决不能对父母进行粗暴的训斥和指责,更不能恶意地讥讽。
关于孝的四字成语有很多,比如移孝作忠、母慈子孝、孝悌力田、忠孝两全、求忠出备橘孝、子孝父慈、忠孝节义、孝子顺孙、孝子爱日、孝子贤孙、父严子孝、孝子慈孙、宴滚瞎孝悌忠信、披麻带孝、入孝出悌、父慈子孝、入孝出弟等。
一、移孝作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出自】:谢觉哉《不惑集·爱父母》:“不错,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
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孝亲’的自然伦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二、母慈子孝 【解释】: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出处:《尚书·康诰》:“天惟与我彝。”孔传:“天与民五常,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白话文:“上天给我彝。“孔子传:“上天和百姓五常,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示例:唐·苏安恒《请则天皇后复位于皇子疏》:“陛下蔽太子之元良,枉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天下母慈子孝焉。” 白话文:“陛下隐太子的元良,枉太子的神器,如何教天下母慈子孝呢。”
三、孝悌力田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出自】:《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白话文:“他派使者慰劳赏赐三老、孝者帛每人五匹,敬爱的人、力田二匹……因晌空为户口设置三老、孝悌力田常任乡官。” 四、忠孝两全 【解释】: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
亦作“忠孝双全”。 【出处】:唐·白居易《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业传将略,名在勋籍;蕴天爵以修己,忠孝两全。”
白话文:“业传战略,名字在勋登记;蕴天爵以修己,忠和孝两全。” 五、求忠出孝 【解释】:指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出自】: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 白话文:“国家把选拔贤才为己任,贤人以孝道为第一。孔子说:‘孝亲所以忠诚可以转移到你,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到孝子之门。
’” 参考资料: 网络-移孝作忠 网络-母慈子孝 网络-孝悌力田 网络-忠孝两全 网络-求忠出孝。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出处:《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严子孝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鸡骨支床 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老莱娱亲 表示孝顺父母。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逆臣贼子 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晋书·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逆子贼臣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敦煌变文·降魔变文》:“唯有逆臣贼子,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 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扇席温枕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衾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席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冬无被裤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乌鸟私情 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鸮鸟生翼 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
孝悌力田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出处:《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孝悌忠信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出处:《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出处:《汉书·武帝纪》:“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
孝子贤孙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衣冠枭獍 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旧时比喻不孝的人。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移孝为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出处:语出《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移孝作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出处:谢觉哉《不惑集·爱父母》:“不错,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孝亲’的自然伦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伯俞泣杖】指孝顺父母。
【班衣戏彩】指身穿彩衣,作婴儿戏耍以娱父母。后以之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
【班衣戏采】相传老莱子七十岁时穿彩衣作儿戏以娱亲。后以之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
【斑衣戏彩】指身穿彩衣,作婴儿戏耍以娱父母。后以之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
【承欢膝下】承欢:旧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时依于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旧指侍奉父母。
【慈乌反哺】慈:奉养;慈乌:乌鸦的一种,相传能反哺其母;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慈乌返哺】慈:奉养。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定省温凊】定省:古代儿女早晚向父母问安;温凊:冬温夏凊的略语,温是温被,凊是扇席。形容子女非常孝顺。
【反哺衔食】反哺:乌雏长大后,衔食哺母乌。小乌又衔食喂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恩情。
【反哺之情】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恩情。
【反哺之私】反哺:幼鸟长大后,衔食喂其母。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关于感恩的四字成语10个:
结草衔环、渴者易饮、千恩万谢、寸草衔结、衔环结草、
恩恩怨怨、感恩戴德、感恩图报、感恩怀德、恩深义重
列举几个解释如下:
成语:结草衔环
拼音: [jié cǎo xián huán]
释义: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多谢大娘子;小人结草衔环;此恩必当重报!”
造句:感激先生的救命之恩,日后我一定~,以死相报。
成语:千恩万谢
拼音: [qiān ēn wàn xiè]
释义:一再表示感恩和谢意。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李助是个星卜家,得了银子,千恩万谢的辞了范全、王庆,来到段家庄回复。”
造句:哑巴又作揖,又行礼,千恩万谢地走出去。
成语:衔环结草
拼音: [xián huán jié cǎo]
释义: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造句:大恩未报,刻刻于怀。~,生死不负。
你好! 尊师: 师出名门 尊师重道 程门立雪 良师益友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程门立雪 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
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 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
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孝亲故事: 二十四孝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
⑷ 赞扬孝道的成语
形容孝道的成语
成语解释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回,扮成幼儿,引答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孝子慈孙对祖先孝顺的子孙。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入孝出悌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谓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王祥卧冰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孝悌忠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老莱娱亲〖解释〗表示孝顺父母。孝悌力田〖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移孝为忠〖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移孝作忠〖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子孝父慈〖解释〗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伯俞泣杖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对父母极为孝顺
关于孝道的成语
孝道
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 母慈子孝 求忠出孝 入孝出弟 孝思不匮 孝悌力田 孝子爱日 孝子顺孙 移孝为忠 移孝作忠 忠孝节义 忠孝两全
爱国
爱国如家 美人香草 仁人志士 乃心王室
谦让
出言不逊 傲慢无理 当仁不让 各不相让 谦让未逞 推贤让能
善良
安良除暴 慈眉善目 存心养性 赤子之心 假仁假义 欺善怕恶
关于孝顺的成语
寸草春晖、必恭必敬、行佣供母、戏彩娱亲、卖身葬父等。
1、寸草春晖
【解释】: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出自】:唐·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就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2、必恭必敬
【解释】: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译文】:看到桑树梓树林,恭敬顿生敬爱心,无时不尊我父亲,无时不恋我母亲。
3、行佣供母
【拼音】:xíng yōng gòng mǔ ]
【解释】二十四孝之一,说的是东汉时齐国临淄人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的故事。
4、戏彩娱亲
【解释】:比喻孝养父母。
【出自】:《艺文类聚·孝引列女传》:“相传春秋时楚国老莱子事亲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斓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
【译文】:相传春秋时楚国老莱子事亲至孝,七十岁,经常穿五色斑斓衣服,作孩子开玩笑。上堂,故意倒在地上,为了博得父母一笑。
5、卖身葬父
【拼音】[ mài shēn zàng fù ]
【解释】:是指家境贫困,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
形容人孝顺的成语
寸草春晖 - 孝子贤孙 - 承欢膝下
晨昏定省 - 寿比南山 - 菽水承欢
有关“孝道”的成语有什么
有关“孝道”的成语有,爱老慈幼 、骨肉至亲、恩重如山 、南山之寿 。
形容孝敬父母的成语
孝敬父母方面的常郑咐帆用成语
爱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亲
骨肉相连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晖
冬温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费
顾复之恩
藉草枕块
敬恭桑材
敬老尊贤
劳而不怨
南山之寿
寝苫枕块
升堂拜喊雹母
寿比南山
寿山福海
菽水承欢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显亲杨名
孝子贤孙
仰事俯畜
养生送死
义不背亲
白云亲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并茂
承欢膝下
有关孝道的成语
舐犊情深 孝简败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
与孝道有关的成语
【大杖则走】: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犯礼伤孝】:触犯礼仪,损伤孝道。
【鸡骨支床】: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孝思不匮】: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关于孝敬父母的成语
孝敬父母方面的常用成语
爱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亲 骨肉相连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晖 冬温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费 顾复之恩 藉草枕块 敬恭桑材
敬老尊贤 劳而不怨 南山之寿 寝苫枕块 升堂拜母
寿比南山 寿山福海 菽水承欢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显亲杨名 孝子贤孙 仰事俯畜 养生送死 义不背亲
白云亲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并茂 承欢膝下
赞美孝心的成语
扇枕温袭;恣蚊饱血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
⑸ 描写有孝心的词语
彩衣娱亲 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入孝出悌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谓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老莱娱亲 〖解释〗表示孝顺父母。
孝悌力田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移孝为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子孝父慈 〖解释〗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伯俞泣杖 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对父母极为孝顺
成语:
孝子贤孙/忠孝两全/移孝为忠/孝子爱日/入孝出悌/
子孝父慈/披麻带孝/忠孝节义/
故事: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参考资料:
专家提供:
原发布者:jiekeluanl
1、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2、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 3、孝心是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孝心是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孝心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4、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5、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 6、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 7、不论我现在是怎样,或希望将来能怎样,都亏欠我那如天使般的母亲。 8、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9、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10、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 11、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3、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 14、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16、孝心是春雨,润物细无声;孝心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孝心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17、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子欲养而亲不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扇枕温席
【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冬无被裤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孝感动天
【解释】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的故事。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鹿乳奉亲
【解释】讲述了作为孝子怎样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得到鹿乳来奉养亲人。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百里负米
【解释】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啮指痛心
【解释】曾参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芦衣顺母
【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
涌泉跃鲤
【解释】讲述了汉代姜诗与其妻的孝行。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怀橘遗亲
【解释】陆绩怀里藏两个橘子,带给年迈的母亲吃。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扇枕温衾
【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行佣供母
【解释】行佣供母,二十四孝之一,说的是 东汉时齐国临淄人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的故事。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涤亲溺器
【解释】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恣蚊饱血
【解释】拿自己的血喂饱了蚊子,让他不要再叮父母。形容子女非常孝顺。
【出处】见前文《二十四孝》
1.舐犊情深: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情。 (老牛舐犊、舐犊之爱) __
2.椿萱并茂:比喻父母健在。 (椿荣萱茂、双亲犹健) __
3.义方之道:父母以正道教导子女。 (义方教子、教子有道、义方之训、趋庭之教) __
4.寸草春晖:指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恩情深重,儿女竭尽心力亦难以回报。 (罔极之恩、昊天罔极) __
5.无忝所生:勉励人进德修业,以免羞辱父母。 (不辱椿萱、扬名显亲) __
6.养生送死:指对父母应尽的孝道。 (晨昏定省、问安视膳、扇枕温衾) __
7.彩衣娱亲:身穿彩衣逗父母开心,比喻孝顺父母。 (承欢膝下、冬温夏凊) __
8.慈乌反哺:比喻子女报答亲恩。 (乌鸟私情、扇枕温被) __
9.菽水承欢:指子女能克尽孝道。 (菽水之义、口体之养、承欢膝下)
暴雨途中二十韵
唐代诗人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
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
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
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
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
人生更何求!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弟子规中的句子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暴雨途中二十韵 唐代诗人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 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 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 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 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 人生更何求!入 则 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弟子规中的句子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安定团结:指形势、秩序、生活安稳,民众气氛和睦。
伯埙仲篪(bó xūn zhòng chí):旧时赞美兄弟和睦。
彩衣娱亲:现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寸步不离: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离开。现在泛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
父慈子孝: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扇席温枕: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孝悌力田: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孝悌(tì)忠信: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当今社会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⑹ 形容一个人孝顺的成语词语,有关子女孝顺的名言名句警句
形容一个人孝顺的成语词语
⑺ 表示子女孝顺的四字成语
十分孝顺,非常孝顺,你很孝顺,孝顺父母。
爱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亲 骨肉相连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晖 冬温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费 顾复之恩 藉草枕块 敬恭桑材
敬老尊贤 劳而不怨 南山之寿 寝苫枕块 升堂拜母
寿比南山 寿山福海 菽水承欢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显亲杨名 孝子贤孙 仰事俯畜 养生送死 义不背亲
白云亲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并茂 承欢膝下
一 孝感动天
二 亲尝汤药
三 啮指痛心
四 百里负米
五 芦衣顺母
六 鹿乳奉亲
七 戏彩娱亲
八 卖身葬父
九 刻木事亲
十 行佣供母
十一 怀橘遗亲
十二 埋儿奉母
十三 扇枕温衾
十四 拾葚异器
十五 涌泉跃鲤
十六 闻雷泣墓
十七 乳姑不怠
十八 卧冰求鲤
十九 恣蚊饱血
二十 扼虎救父
二十一 哭竹生笋
二十二 尝粪忧心
二十三 弃官寻母
二十四 涤亲溺器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出处:《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严子孝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唐·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鸡骨支床 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老莱娱亲 表示孝顺父母。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逆臣贼子 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晋书·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逆子贼臣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敦煌变文·降魔变文》:“唯有逆臣贼子,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出处: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 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扇席温枕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衾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席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冬无被裤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乌鸟私情 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鸮鸟生翼 旧传鸮鸟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负义。
孝悌力田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出处:《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孝悌忠信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出处:《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出处:《汉书·武帝纪》:“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
孝子贤孙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衣冠枭獍 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旧时比喻不孝的人。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移孝为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出处:语出《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移孝作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出处:谢觉哉《不惑集·爱父母》:“不错,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孝亲’的自然伦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扇枕温席
【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冬无被裤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孝感动天
【解释】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的故事。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鹿乳奉亲
【解释】讲述了作为孝子怎样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得到鹿乳来奉养亲人。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百里负米
【解释】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啮指痛心
【解释】曾参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芦衣顺母
【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
涌泉跃鲤
【解释】讲述了汉代姜诗与其妻的孝行。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怀橘遗亲
【解释】陆绩怀里藏两个橘子,带给年迈的母亲吃。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扇枕温衾
【解释】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温席”。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行佣供母
【解释】行佣供母,二十四孝之一,说的是 东汉时齐国临淄人江革,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的故事。
【出处】二十四孝之一
涤亲溺器
【解释】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恣蚊饱血
【解释】拿自己的血喂饱了蚊子,让他不要再叮父母。形容子女非常孝顺。
【出处】见前文《二十四孝》
尊老爱幼
读音: [ zūn lǎo ài yòu ]
释义:形容人的品德良好
2、扶老携幼
读音;[ fú lǎo xié yòu ]
释义: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出 处:《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孟尝)君道中。
3、孝子慈孙
读音: [ xiào zǐ cí sūn ]
释义: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出 处:《孟子·离娄上》:“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4、孝子贤孙
读音: [ xiào zǐ xián sūn ]
释义: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出 处: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5、孝子顺孙
读音:[ xiào zǐ shùn sūn ]
释义: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出 处:《汉书·武帝纪》:“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
造句:1.中国人民历来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
4. 大家都应具有尊老爱幼的好习惯。
5. 这是一个尊老爱幼、伯埙仲篪的模范家庭。
“恩逾慈母”“返哺之恩”“顾复之恩”“菽水承欢”“孝子贤孙”
一、“恩逾慈母”
【读音】ēn yú cí mǔ
【释义】逾:超过。 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出处】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陛下恩逾慈母。”
二、“返哺之恩”
【读音】fǎn bǔ zhī ēn
【释义】返哺:雏鸟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报答亲恩。
【出处】《春秋运斗枢》:“飞翔羽翮为阳,阳气仁,故乌反哺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君如念妾,还祈以楼宅相假,使妾得以返哺之私。”
三、“顾复之恩”
【读音】gù fù zhī ēn
【释义】顾:回头看;复:反复。比喻父母养育的恩德。
【出处】《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四、“菽水承欢”
【读音】shū shuǐ chéng huān
【释义】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承欢:侍奉父母使其欢喜。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出处】《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五、“孝子贤孙”
【读音】xiào zǐ xián sūn
【释义】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