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为什么对父母没有那种想要孝顺他们的感觉
本身当老大的身上背负的责任就比老二重,我和你一样。小的时候家里没钱,花钱的东西一样也不敢要,只能看着弟弟妹妹玩,心里也很失落。现在长大了,也有自己的孩子了,我尽量对他们都好,弥补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的遗憾。人总会长大,经历的事情多了,你就会明白,你所受的苦会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补偿。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
❷ 为什么我的父母都不会孝顺自己的爹妈,但却还反过来要求我要孝顺他们两人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晚辈——自己的儿女。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可以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去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心安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儿女应该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
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反过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脏,那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的故事,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在一棵大树旁边玩儿。他特别喜欢这棵树。这是一棵大苹果树,长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这孩子天天围着树,有时候爬到树上摘果子吃,有时候在树底下睡觉,有时候捡树叶,有时候他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划。这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来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儿。
玩着玩着,孩子长大了。有一段时间他就不来了。大树很想他。过了很久,他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少年了。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孩子有点不耐烦,他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跟你玩儿,我现在需要很多高级的玩具,我还要念书,还得要交学费呢。
大树说,真对不起,你看我也变不出玩具,这样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卖了,你就有玩具,有学上了。这孩子一听就高兴了,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走了。
就这样,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时候匆匆忙忙来,平时都没有时间来玩儿。等到他读书以后,又有很长时间不来了。再过一些年,这孩子已经长成一个青年,他再来到树下的时候大树更老了。
大树说,哎呀,你这么长时间不来,你愿意在这儿玩会儿吗?孩子说,我现在要成家立业了,我哪儿有心思玩啊?我连安家的房子还没有呢,我也没有钱盖房子呀。
大树说,孩子,你千万不要不高兴,你把我所有的树枝都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这孩子高兴起来了,把树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这孩子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了,这大树已经没有果子也没有树枝了。孩子还是不高兴,一个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树下。
这孩子说,我现在成长了,念完书,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这世界上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要去远方,可我连只船都没有,我能去哪儿?
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这孩子一听很高兴,砍了树干,做了一条大船出海去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个大树只剩下一个快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候,这个孩子回来了。他的年纪也大了。
他回到这棵树边的时候,大树跟他说,孩子啊,真对不起,你看我现在没有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有树干给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这儿跟我玩了。
这孩子跟大树说,其实我现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从外面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守着歇一歇,我累了,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
这个老树根很高兴,他又看见孩子小时候的样子了。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
可是,真等到我们回到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如此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有一次,宰我跟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长了。”
宰我走了以后老师就很感慨。孔子说:“宰我还是做不到仁啊!一个孩子出生以后,要三年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替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难道宰我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一个小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们都手里怀里抱着,呵护之至,抱到三岁,有的父母还很惆怅,说孩子要长大了,以后我就抱不着他了。很少有父母说抱到孩子一周岁就烦了,说我抱你什么时候到头,我还要抱你两年,太烦了吧。但是,孩子长大以后,为父母守丧守到一年就有人觉得挺烦了。
孔子对宰我的言行没有横加干涉,他只是推测宰我幼年的经历可能不完美。
只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会不挂在他们的心里。但是,孩子经常跟父母说的话是什么呢?就是:“妈,我最近不回来看你,实在是太忙了。”
忙,有时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时候忙是可以取舍的,取重而舍次。什么是重?人们往往觉得事业是重的,朋友的快乐是重的,在这种时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们老是能听见父母说一句话:“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着急回家来,打个电话就行了,让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们呢,往往就把这个话当成是真的,就真会觉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在孩子这一生的成长中,尤其是长大以后,有时跟父母会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从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间有代沟。
并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确。那么,当父母做得不对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孔子有这样的建议:“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劝止。这叫做“几谏”,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轻微地,能够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劝说。
我们去说一个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样也许不重要,但是怎样用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把一个很好的道理说得通,这很重要。
我们经常会学习一些人际交往准则,跟同事要怎么说话,跟朋友要怎么说话,但几乎没有一本社交宝典上会教你跟父母怎么说话,因为大家都觉得,父母是亲人,跟父母说话还需要讲究方式吗?
孩子们老说,我在外面受了气,回家跟我妈说说怎么不行?跟我妈还不能发发脾气吗?跟我妈还不能撒撒怨气吗?但是,千万要注意,往往就是最亲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有时候还会因此而受伤。
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好话要好好说。
孩子说了,有的父母会听,有的父母还坚持自己的做法,就是“见志不从”。没听你的怎么办?“又敬不违”,做孩子的还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顶撞他们。
你心中可能对这事继续担忧,但不能生出怨恨,这就叫“劳而不怨”。
什么叫做“又敬不违”?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孝顺”,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很多时候,我们的孝心就在于不违背。当然,也有些儿女跟父母的冲突属于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现在做个统计,父母、儿女之间所产生的冲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关乎道德,关乎家国大义?这种事情毕竟很少。
绝大多数的冲突,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说都是鸡毛蒜皮,却弄得父母心里头不高兴,儿女心里头往往也委屈,因为两代人可能动机都是好的,但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我们做儿女的,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冲突就是发生在生活习惯上。我们愿意让他们生活好,比如经常指着老妈说,你看你攒的这瓶瓶罐罐,你这剩菜剩饭都舍不得倒,你去买的全都是处理的菜和水果,咱们家生活还不至于这样呀!现在日子过好了,你还是过去的习惯,你就不能把日子过好一点吗?你不能改掉吗?
我们有时候也会指着老爸说,现在我带你去吃西餐,我带你外边去下馆子,你老舍不得吃,还老说吃不饱,非要回家来蹲在墙角吃你那碗面条,这都是你原来在农村时候的生活习惯,你就不能改掉,好适应现在的生活吗?
听着这些数落老人的话,能说儿女不孝吗?其实,这些都发自我们的内心。但是,孔子说了一句话,叫“又敬不违”,难道我们不能顺着点父母吗?
每一个人走到今天,都带着历史的烙印,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的习惯铸就的。如果没有老太太攒瓶瓶罐罐那段岁月,也许就没有儿女今天的生活;没有老爸蹲在墙角吃面条的那种节俭,也许你就不会从那个村庄走出来,就没有今天的楼房。
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就意味着包容和尊重他们的习惯。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这种“敬”,直接导出来的行为层面就是“不违”。
所以,我们不是说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都一定要做儿女的放弃原则,但是,在可以不计较的时候,儿女要对父母多一点尊重和理解,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一种快乐的日子,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孝敬。
做晚辈的特别习惯于扶老人上下楼,这个动作有时候却招老人反感,老人经常把孩子甩开说,你觉得我现在就走不动道了?做儿女的这时候还真委屈。
其实,在物质生活大大丰富的今天,对于父母的心思做一些认真的揣测,按照他们的心意去做事,你可以做得更含蓄,更不外露,会让父母心里更自信,让他们对自己有更多的肯定。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每一个人从他自己那条路走来的时候,他就会带着历史上沟沟坎坎留下的许多痕迹。一个人走到老年的时候,他有很多隐忍不露的地方,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对于老人来讲,有太多的东西不见得都愿意对儿女说明。他可以自己去忍过一生,那么这个时候,儿女就应该用心去想,我的父母他们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于孩子,父母有着太多的牵挂,比如怕他念书念得不好了,怕他为人不够正直了,惦记他没有钱买房子,惦记他的车不好被同事笑话了,惦记孩子的孩子要去受什么教育了……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不一而足。但是,做儿女的问问自己,我们该让父母操这么多心吗?
孟武伯曾经跟孔子问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了这样一句话:“处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什么叫孝顺?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应该只有一件事,就是儿女得病了,只有这件事可以让他们真正担忧。儿女都是父母心头肉,不管是儿女四十岁还是五十岁得了病,老爸老妈那也是心如刀绞,老人说还不如让我替你病呢。所以得病不让老人担忧,你是做不到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说,别的事情你就不该让父母担忧,这才是孝敬的孩子。你的学习就应该让父母操心吗?做人正直不正直,总要让父母念叨吗?与朋友交往,自己买房子,做生意,干工作,这些事情做得好与不好,都得让父母不断操心吗?这些都不应该让父母担心。
我们都知道,人这一生步步行来,点点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后的小事。父母从来不会对儿女说嫌烦,父母也从来不在儿女面前表功。
但是,有几个儿女愿意点点滴滴为父母默默做点事呢?很多儿女做点事就要嚷嚷出来,要让父母知道,孩子是爱他们的。
我看到过一个让人很感动的儿女尽孝的小故事。有一帮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个人说,我在外面时间这么长,我要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一声。然后,他拨了一遍号码,停了一下挂断,又拨了一遍号码,拿着听筒等着,接着跟他父母说话。
他的朋友们很奇怪,问,拨第一遍占线啊?他说没有。朋友问,那为什么要拨两遍呢?
这个人淡淡地说,我爸爸妈妈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他们只要听见电话就觉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顾一切往前冲,恨不得扑在电话机上。我妈因为这样就经常被桌子腿绊了。后来我就跟他们说好,我会经常打电话,但前提是你们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拨通电话就响两三声,然后挂上,你们慢慢走到电话机边等着,过一会儿我一定还会打过来的。
朋友们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对儿女的爱,大家可能随口说出一大把,我倒真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发生在我们身边。
有一句话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记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我们父母的生日是哪天,他们今年多大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说得很准确。我们有时候觉得,老人不像孩子爱过生日,孩子过生日都是成长,他高兴,而自己的生日老人有时候忘了就忘了,淡了就淡了,他觉得自己长一岁也没有什么好。
对儿女来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知道以后,“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
可以说,父母之年在我们的心里可能永远是惧大于喜的,因为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给的太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话,我们就是捶胸顿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时候少顶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来得及啊,但是一切都过去了,来不及了。
只要父母还在,就是儿女的福分。天下儿女心,就是在这个时候,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岁月中,我们还来得及做什么,那么一切都有可能。
❸ 我为什么这么不想孝敬父母为什么我的心怎么这样
古代有个孝子叫韩伯俞。他的母亲在他犯错时,总是严厉地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专。待他长大成人后属,当他犯错时,母亲的教训依然如故。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母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哭?”伯俞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这个小故事,让我感动不已。让我们在此为天下所有的父母送上一句全宇宙最吉祥的祝福:南无阿弥陀佛!衷心祝愿父母们此生命终之后速得往生极乐宝刹!也劝天下的子女们,从现在开始孝顺父母。不要等想孝养父母了,父母却已经不在了!
❹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孝顺父母
人家都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教育很重要,以前看过一个很有教育性的电视节目,就说有一对夫妻嫌老父亲老了没用了,要用竹筐把他扔到深山老林里让他自生自灭,他们的儿子看了很难过,就故意对他父母亲说“记得把筐子带回来,以后我还可以用来装你们。”他父母听了后就没把老人家仍了。其实老人家大都很好“哄”,你对他好一点点,他就像小孩子一样很高兴,蓬人都说:“我××对我多好,非常孝顺,经常给我买××,经常陪我聊天……”,以后你有什么事老人家力所能及的他都会尽量帮你。只要我们做个好榜样,相信以后子女也多少会对长辈多份尊重与孝顺的,将心比心,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人人都希望有个幸福的晚年,只要自己对长辈好一点,对子女的教育重视一点,该慈爱的时候慈爱,该管教的时候管教好,应该都会有个幸福的晚年。
❺ 听说孝敬父母能够改命,那为什么我怎么都无法做到孝敬父母呢
这问题问的好啊。你能这样问自己,就是有孝顺之心啊,只是不太懂得方法,或者平时没怎么注意过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没有常常去反思自己的言行罢了。因为自小就陪伴在身边,和父母相处的熟悉程度,感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也许很少会去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你学着换位思考,多少就能体会到一点父母爱孩子和责骂孩子的心情。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做到孝敬,那么就先从理解父母的言行开始吧。一边观察自己的父母,他们言行背后的含义,一边也去找《三字经》、《增广贤文》来看看。即使一开始做不到发自内心的孝敬,那也不要从言语态度上顶撞违抗。记得给父母的生日买小礼物,平时做饭搭把手,洗个碗,给父母捏捏肩,减少一次和朋友出去玩的机会,陪父母晚饭后散个步,聊个天,听听父母的唠叨。即使觉得唠叨很烦,也请按捺住性子忍着,这是交心的第一步,父母是在对你敞开心扉。平时我们都觉得朋友对自己敞开心扉很难得,很珍惜,但是总会忽略父母的。父母总是在唠叨中原谅孩子的过错,一边唠叨,一边包容。关爱也是,父母总是用唠叨的方式在表达,就象婴儿时期的我们,也只会用一个"哭"来表示任何情感。所以,请先从理解开始吧。一点一滴的去改变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往好的一面去改变。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我也愿意相信你,你提的这个问题,就让我愿意相信你。
❻ 为什么父母亲总是不搞清楚事由就骂我,说我不听话不孝顺,他们不知道我多爱他们
面子面子!大人的面子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我今天也遇到了这种事,专老妈老属是不准我看课外书,我在写完作业的情况下看了一下,结果被她发现,缴了我所有的书!包括同学,亲人送的。还骂我贱骨头!!简直是个×××!!!好想换个妈妈!虽然他们每天都对我好,为我操心,我很感动。可是他们却这样,让我无法理解,接受,所以我打心眼里讨厌他们!从来就讨厌他们!
❼ 父母对我不好,我一点都不想孝顺他们,这有错么
看到这么多评论的,原来也不止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我是00后,从小父母不带,爷爷奶奶也不带,丢在外婆家,被人欺负,看不起。后来他们回家来,天天吵架、打架 ,很怕他们,而且也是重男轻女 。后来我读书了,记得很清楚一件事,自己不好梳头,被她拿梳子打脸,自己哭着把头发自己扎好了,她还说不打你,你还不会😭,到二年级就离异了,以前感觉没什么,受的很多苦就不说了,初中母亲就来找我啊 开始觉得没什么 后面的是给我介绍男朋友都出来 什么那个男生是坐车认识的 没有男朋友 更可笑的没受她的车费 她自己说她家有女儿 什么什么 本来就是他们的原因我都不敢怕感情 就算自己喜欢的男生追自己都不敢答应 在后面我都不敢再学校了 因为她经常来找我 搞的学校很多人都知道 别人看我的眼神都很怪异
我读书都读不下去了 选择远离去读中专了 她还是去学校里面找我 我命运就该这样吗 还有父亲从来不管不顾 到处跑 到处玩 从来都是过好他自己 他都不想让我读书的意思 但是我还是苦苦挣扎的去读中专了 我一直都想他们好 不管他们怎样对我 我以后还是要好好孝敬他们 从小就感觉活着真的没意思 可惜现在我不这么想了 我只想好好读书 远离这里 等以后他们老了 再来看看吧💔
❽ 为什么父母说我不孝顺
老乡我也是广西的。。。。
我们的家乡似乎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可见你的父母对你的期望很高。。。
也希望老大能帮弟弟一把。。同时也让老人可以住得更舒服一些。。。
因为有个房子的话对于弟弟以后成亲会比较好。。。
虽然给钱的方式并不能完全代表孝顺。。。
可是老人家会想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况且你嫁得也真的有点远。。。平时也很难回家看望陪伴自己的父母。。。
而老人家辛苦把你养大并抚养你也是为了以后能享福。。。希望你能站在他们的立场想想。。。非常不容易。。。
这样说并不是代表让你委屈。。。你可以跟父母多沟通沟通。。。告诉他们你确实现在找到了属于你的幸福。。而且你老公包括他的家人都对你很好。。这样你的父母也会为你高兴的。。。同时必须要跟父母好好把情况说清楚。。不是不愿意给钱家里买房子。。。而是需要时间。。。让你老公告诉你父母他会对你很好的。。再适当的在自己能力下尽量去努力支持买房的事。。。
至于你父母拿你跟别人的孩子来比较。。那是因为面子问题。。。
别家小孩寄几万那别家小孩幸福吗?你可以问你的父母。。。
是希望你幸福还是拿不快乐换来的钱。。。
人与人应该多沟通。。。只有沟通才能理解。。。
建议你平时多打电话问候关爱一下年迈的父母。。。
祝你幸福。。。
❾ 为什么我的父母老爱跟我计较钱的事,我不拿钱回家她们就不高兴就说我不孝顺,我该怎么办怎么理解他们
以前我也想问这个问题,我现在结婚了才知道父母为什么这么做了
❿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总是认为他们的儿子不孝顺呢(即使儿子才二三岁)
小时后(五岁一下),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好
孩子渐渐长大了,父母总是觉得别家的孩子好,别家的孩子对老人好
套用一句,距离产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