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融的儿子在父亲被抓后,说了哪八个字成千古名句
相信大家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他让梨的典故也一度被传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佳话,但谁能想到以孝顺出名孔融,最后却被曹操以不孝的理由斩杀,而且还是诛杀满门,这其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孔融压根无力反抗,但他只求曹操放过自己的以一双儿女,当时曹操虽然没有点头,但也没有对孩子下手。可是孔融9岁的儿子对此事却很淡然,丝毫没有露出惊慌之色,有人奇怪的问他这是为何,孔融的儿子只回了8个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被曹操知道后,他认为此子长大定会成为心腹大患,于是下令将其诛杀,孔家满门抄斩,而孔融儿子说的这句话却一直流传到后世,成了千古名句。
2. 孔融是因为不孝顺才被曹操处死的吗
历史上,孔融4岁就懂得让梨,获得家族的一片赞誉,绝对的高情商、高智商,但是他竟然最后因为“不孝”之名被曹操所杀。那么,孔融真的不孝吗,还有曹操为何一定要对孔融赶尽杀绝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孔融被杀的真正原因。
孔融是一个聪明人,他早就看出了曹操的狼子野心,他没有选择投靠势大的曹操,而选择了忠于汉室。于是,他就处处跟曹操作对,尤其他提出要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这一旦汉献帝按照孔融的提议实施,曹操封王的计划就落空了,这是曹操万万不能容忍的。为了自己的大业,曹操必须要消灭孔融这块绊脚石。于是,曹操就让手下搜集和罗列孔融的罪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的结果是孔融被曹操罗列了种种罪名,不仅是搞死孔融,更要以“不孝”之名搞臭孔融,并且还株连全家,可见曹操对孔融有多恨呀!
3. 孔融让梨是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吗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孔融让梨故事古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四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让梨故事现代文]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4. 孔融让梨说明孝顺父母是儿女的基本原则吗
孔融让梨是讲“悌”的,不是讲“孝”的
5. 让梨的孔融却因不孝被杀,其背后是哪样时代背景
"孩子们,来吃梨啦!"
随着父亲的一声呼唤,六七个小朋友笑着闹着围拢过来,一派天伦叙乐之景让时光也染上了温柔的底色。
"孔融,你年纪最小,就由你先选个梨吃吧"。
一名四岁的孩子应声上前,只见他拿起一个最小的梨,而后满意的回来了。
父亲觉得很奇怪,问孔融为什么选最小的。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就应该拿个小的,那些大的留给哥哥们吃吧"。
这便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无数的父母用孔融的故事教育子女谦让的美德,就连《三字经》中也留下了"融四岁,能让梨"的动人传说。
为了顺利除掉孔融,曹操便授意属下暗中收集孔融的言论和罪状,力图先从舆论上搞臭孔融,再彻底除掉孔融这个讨厌的绊脚石。
在曹操的暗中支持下,丞相军谋祭酒路粹终于找到机会罗织罪名,以"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将孔融一家老幼全部杀害。
孔融死后,曹操又大肆操纵舆论,将孔融的形象打造成"不忠不孝"之辈。
至此,曹操总算完成了从精神到肉体消灭孔融的全套程序,而汉室江山也在这一桩桩波谲云诡的阴谋中愈发的风雨飘摇。
6. 我可以是黄香,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我也能温席;我可以是孔融,关爱兄弟姐妹,我也能让梨;仿写
我可以是蔡文姬,勤奋好学,我也能辨琴;
7. 以下哪个人物是以孝顺出名的 A. 陈遗B. 孔融C. 王朗D. 蔡洪
误人子弟的题!是想大家选B吧。孔融让梨尽人皆知,孔融也是少时即有孝名。但孔融被处死的罪名却是谤讪朝廷和不孝,这可咋整?虽说这里有曹操找茬的原因,但其父母无恩的理论也是和孝没啥关系的。
8. 孔融说过 亲爹有啥可孝敬的,亲娘也没啥特别的 这句话么
此句是否为孔融所说 或如祢衡 我读《曹操传》中 这句出自路粹弹劾孔融的罪状 里面也没说请谁说的 "曾与白衣祢衡跌荡方言,曰 父之于子......" 这没说请是谁说的
9. 孔融让梨严格来讲算不算孝敬父母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约翰争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
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终孩子们长大后都走上了违法的道路,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家庭,却发生了不同结果,家长鼓励挑选小的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并且表扬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显然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孔融让梨就一定能造就一个圣人(这是什么论调,让了个梨就成圣人了,古人让不学无术的今人冤死了)。
网络网页
http://ke..com/link?url=Azb8dQtPKVeYew0q#3
10.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出自哪里这个故事是不是把双刃剑诚实和孝顺有哪个更重要之分吗
这个是故事假的,但当时宣传出来只是表现孔融从小就孝顺,懂得礼仪,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对这个人物有了好的评价。我个人认为 孝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