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阳节是不是死去的人上来看亲人的
重阳节是登高节,是为了登高吸收天地之间的阳气。因为古人认为9是数里边最大的回,又是阳数,那么两个答9的重阳一定阳气非常充足。后来又有了怀念亲人的意义。1989年国家又规定九月初九为老人节,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所以,这一天不是去世的人来看什么亲人的。
Ⅱ 关于重阳节 思念亲人的古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谢新恩》
【南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Ⅲ 重阳节是一个亲人相聚的日子,这句话对吗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Ⅳ 重阳节又至,我们可以为亲人做些什么
其实无论做什么,只要我们心中有老人,时常怀有感恩感念之心,就是家里老人最大的幸福。重阳节,希望家中老人都能开开心心的,健康长寿!
Ⅳ 老人去世一七感到九九重阳节好吗
汉族农村丧葬习俗
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 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外形一头大、一头小。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 以红色,内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脚穿棉鞋。、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 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死者子女披麻 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 不穿鞋。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 上寿衣后入殓。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口中含钱, 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亲朋至吊,送以银 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 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官绅之家为取吉祥,对此仪极为重视,往往设大型道场,搭祭 坛、祭棚,念经数日,小礼1日,大礼3、5、7日不等,奢费无数。1、3、5日的不树幡,只挂各种神像;7日斋的要树大幡,道士采八卦和二十八宿,意为上 天进表。做斋最后一日,在一空地上铺一层柴草,将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出殡通常在亡后3日,富者有“五七”、百日、三年出殡的;拘忌风水者,有停数十年 不葬的。出殡之际,亲友全体举哀,助丧者将牢盆举起,让丧主头顶片刻后摔碎于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乐齐鸣,孝匾、挽联、挽幛与执法器的道士、和尚、风 水先生及吹打乐班先导,丧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遗像“拽纤’(长约4丈的白布一头束于丧主头上,另一头搭在棺头)随后而行。抬棺者8人,俗称“八仙”。 途中亲友设路祭,须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谢。
4、坟地位置由阴阳先生确定,葬前打井坑,须一次挖成。棺至后,先绕坟坑3周,再由丧主在坑内略躺片刻,谓之暖坑。坑内撤五谷,将一定数量的陶、石器、钱币等 随葬,俗称散财。棺落坑小头朝前(方向一般为东南),大头朝后,由风水先生“分经调向”,定好棺位,然后用石灰填筑,封土。
5、亡人安葬后,还要举行各种祭奠活动。3日内,每日夜晚亲眷到坟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坟前摆祭,接土圆坟。
6、从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为一期(即“一七”),到灵前焚香化纸。“五七”时,到坟前烧纸,并将纸制人、马、屋及生活用具烧掉。孝子在“五七”之内(光山 等县是百日内)不能理发剃须,不穿红戴绿,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后,将亡人灵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炉香,中午供饭; 直至满周年。周年时,焚香、化纸,亲友参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丧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个月。3年内,头年春节不贴 春联,只贴菱形白纸,子孙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贴红联,亲朋在正月十五前后为亡灵拜新年,烧新年纸;第二年贴黄或蓝色春联,第三年贴紫或绿色联,3年后 方可贴红联。满3周年时,隆重祭奠后焚化灵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中国民间农村丧葬习俗
一、过世
在农村,亡人为大,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经过严格和隆重的丧葬仪式才能入土为安,否则被认为是对亡人的大不敬,会遭受到报应的。
老人在去世前,嫡系儿孙必须守在床前聆听遗言和教诲,称作“送老”。在确认老人升天后,燃放鞭炮,将早就准备好的三斤四俩草纸在屋内进行燃烧,称作“倒头纸”。所有儿孙子侄都应大放悲声,以送老人上路。
老人升天后,不宜在床上久放,应立即将老人抬下床,停放在正屋大厅的冰棺里。紧接着是布置灵堂,灵堂一般是设在大厅里。然后,将老人床上的被子黄草等用品拿到一个近水的池塘边全部烧掉,称之为“烧枯草”。 老人去世后,其子女应披麻带孝,被称作“孝子”,必须在灵前守孝,不宜随便串门走动。
二、把讯
通过将近半个钟头的悲泣之后,孝子儿孙们的情绪逐渐回归平静,到了料理丧事的时候了。在农村红白喜事中,资历丰富的年老长者享有最大的话语权。他们经验丰富见多识广,遇到这种事情,他们能沉稳冷静,妥善处理好一切事情。
亡人尸休停放好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确定“封殓”、“出殡”和“落葬”的日期和时辰,称作“打破水”。在农村有专职的“道士”来从事这一行业。这些日期和时辰在农村人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日子没有看好的话,是没有人愿意来帮忙将死者抬出去安葬的。
为了表示对道士的尊重,东家应派一个中年人去道士那里“打破水”。道士会根据死亡老人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时辰推算出“封殓”、“出殡”和“落葬”的日期和时辰。
“破水”打好以后,就要安排“把讯”了。“把讯”就等于“讣告”,就是正式地将老人过世的消息告诉所有的亲戚。在过去,“把讯”的人去到亲戚家,将老人过世的消息告诉亲戚家的主人,亲戚家还要煮上一碗面条给把讯的人吃,面条里还要放上几个鸡蛋。把讯的人必须吃掉它,亲戚才会放人,否则认为不吉利。现在“把讯”的程序大大地简化了,出门在外的用电话通知一下,家里有人的还是要派人去把讯,但吃面条这一关就免去了。
三、“封殓”、“出殡”和“落葬”
老人从过世到落葬一般要在家里停放三到五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日子吉不吉利。在这停放的时间里,所有邻居和亲朋好友在接到讣告后,都会陆续前来灵堂吊唁,我们那边之为“上香”。凡来上香者要带上一些草纸、鞭炮和花圈;进门时便将鞭炮燃放,来到灵堂前点上一柱柴香,辈份和年龄比死者低的,必须对死者行三拜九叩之大礼。所有上香仪式到封殓那天的白天达到了一个高潮,一般的亲戚都会在这天赶来上香,然后在晚上参加“丧宴”。
在为死者封殓之前,还要举行隆重的超度仪式,称作“破狱”。如果死者是女性,仪式会更加隆重,称作“大破狱”。意在为死者洗清冤孽和罪恶,避免在面见阎君后受到更严厉的责罚。
做完大破狱之后,封殓仪式正式开始了。封殓时为死者洗拭用的水要经过仪式从池塘里面去取,称作“买水”。由孝子中的长子身披死者寿衣,手捧饭碗,在众人手持火把,敲打锣鼓的拥簇下,前往池塘盛取。
买好水后,封殓正式开始,由死者长女给死者梳头。给死者穿衣服是专业的人士操作,他们把事前准备好的棉子为死者卷上,然后穿上寿衣,在农村有上七层下八层之说,意为“上七下八,走路不挞(跌倒的意思)”。
穿好衣服后,由孝子抬死者的头和上身,穿衣服的人抬死者的下肢,将死者抬进棺木,死者抬起后的一霎那,应立即将停放死者的床板掀翻。
死者入棺后,孝子儿孙应大声啼哭,但不能将眼泪滴入棺材内。在儿孙啼哭的同时,主持封殓的人开始将包好的石灰包一包包地衬放在死者的左右。死者生前用过的日常用品也要放在棺木里面陪葬。当棺木里面被塞得满满的之后,就开始将棺材盖盖上,用铁钉钉死。孝子还得跪在棺材的左侧说“××好走”。封殓至此全部完成。
“出殡”一般是在封殓后次日的上午吃完早饭后开始进行,参加抬棺木的人叫“丧下”,一般由八人组成,也叫“八仙”,出殡前的一天早上八仙必须由孝子亲自上门跪请。在出殡的那天早上,东家必须竭尽全力用最丰盛的饭菜款待他们,所有的好菜都必须是双份,称作“双出头”。棺木由八仙结结实实地捆绑在三横两直的木杠上,抬棺木用的木杠称为“喜杠”。
送殡开始了,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途经过的农户都要出来燃放鞭炮,孝子要亲自上前跪谢。中途还要将棺木停放一下,叫做“撇灵”。撇灵过后,所有参加送葬的女眷们都必须回去。回去的时候,女眷们必须一边哭一边喊着“某某跟我回家哟......”,意为招魂。
棺木抬到了墓地后,八仙开始挖掘墓穴。墓穴一般是在挖掘完后,八仙才回家吃午饭。吃完饭,休息一下,专等时晨一到便开始落葬。
在棺木落葬的时晨快要到的时候,孝子和八仙一同来到了墓地。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以后,时晨一到,八仙们一个个如狼似虎,气吞山河,将棺木抬起来放到挖好的墓穴里。据说这样可以吓倒阴气,如果阳气不足,棺木会更沉。棺材放到墓穴之后,八仙们还要连抖三下,俗称连升三级,意在将棺木放稳当。
落葬完毕,八仙们开始把准备好的石灰将棺材包裹起来,然后用泥土将石灰封盖起来。经过下雨之后,石灰就会形成一个坚固的保护层,将棺土保护起来,保护好的几百年都不会腐烂。
四、关山
在落葬后的第三天被称作“关山”。这一天也要看吉时将墓碑立起来,立好墓碑后,所有的女儿可以上山祭拜了,去的时候要带上做好的祭奠用的米粑。至此死者埋葬入土的所有程序都彻底完成了。
人总是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不断地成熟起来,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读了一点书,简单地认为一些民俗是迷信行为,其实这也是一种无知。活着的人之所以为死者举行这些活动,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是对生命的敬畏,另一方面是表达对逝者的无限哀思。
Ⅵ 重阳节梦见死去的亲人
重阳节那晚我还梦见了我曾祖母和我爷爷回来了说那时不是死掉了只是到深山里静养现在身体好了就回来了我那时真的非常高兴吖!以前觉得曾祖母挺啰嗦的但是走了以后很是想念估计你也只是想念故人才会梦见这也证明你没有忘了奶奶吖别想太多单纯地想念他们就好了因为那些人都是爱你的人不会伤害你的!!他们会保佑你的!!
Ⅶ 重阳节要祭拜死去的人吗
重阳节是老人节,不是祭拜死人的节。
Ⅷ 重阳节对已故的父亲思念的诗句
欲断魂,难断魂,镜若水月不染尘,风乱琴心焚。怕伤神,偏伤神,流云不解旧事痕,故人是路人。先人愁奈何桥上雨茫茫,先人归园行匆匆。只思儿女可无恙,梦回故里看村庄。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Ⅸ 领导有亲人刚过世,什么送重阳祝福好
领导有亲人刚刚过世的话,那么重阳节的时候最好不要给他发信息了,也不要给他送什么祝福了,因为她现在的心情非常低落,什么祝福对他来说那都是有讽刺意义的。
Ⅹ 重阳节对已逝亲人思念的句子
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3)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清)-《虞美人》
4)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清)-《台湾竹枝词》
5) 一种相思,两处闲情,在无数个想你的日日夜夜,魂牵梦萦;一种情缘,两种相思,思念和激情并肩战斗。忧心如酲的我,冁然而笑,忘乎了所以,徜徉在美丽的西双湖畔,拉着你的手,彳亍而行。
6)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7) 一夜的雨,一夜的你,都在失眠人的心里,点点滴滴,犹如芒刺,一触碰,便阵阵痛惜;雨敲的窗,雨敲的你,都在黑夜间的空隙,飘飘荡荡,仿佛回忆,一念起,就冷冷相离。
8)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的我就会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的我就会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9) 我们对亲人的思念是永不会停止的,而思念却是多种的,阿婆的伤痛,妈妈的文字,我的小女儿情绪,不管怎样,已故的亲人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10) 我回到儿时的记忆,满山的杜鹃花开的很艳丽,奶奶会带我去摘茶叶。每一颗嫩绿的茶尖,美的很纯粹。奶奶小心翼翼的放进布袋里,回家给我做茶叶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