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重阳节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圣的中国传统节日,它象征着一年之交,以纪念父母、健康、寿考等。重阳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传统节日,让我们在它里面感受到古老文化的温情,也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相聚同乐、和平安康的精神。
⑵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的
1、重阳节的时候有:踏秋、敬老、赏菊、喝菊花酒、吃菊花糕、吃重阳糕、登高、放风筝、晒秋等传统习俗。
2、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自上古时期重阳节还是一个祭祀节日开始,便有了很多在野外进行的探索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众多的传统习俗,例如:踏秋、登高、赏菊、放风筝等,都是比较应季的活动,晒秋是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在秋季保存食物的方式之一,在每年重阳前后进行。
3、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寓意久久”,有祝愿老人长寿的含义在里面,所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自古以来就有敬老感恩的传统。
4、重阳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秋收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对在世亲人的感恩、尊敬,是一个体现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节日,每年重阳节,人们都会给家人或者长辈带去真切的问候,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⑶ 重阳节都是有什么习俗
“重阳敬老”的节俗在古代并不突出,而是到了现代社会才逐渐被强调的。每逢氏游重阳,很多人会走进社区或敬老院,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年人的关爱。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如今重阳节最鲜明的主题。所以,今天人们又把这个古老的节日称作“敬老节”。那么,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呢?一般来说有三项: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酒。
1、登高
重阳登高的习俗大约形成于汉代,它最初和佩戴茱萸一样,都带有消灾避祸的意味。成书于南朝梁的《续齐谐记》中就记载了一个关于重阳登高避祸的故事:
一个叫桓景的人跟着方士费长房学习。一天,费长房忽然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遭遇灾祸。快点回家,让家里每个人都缝一个布袋,在布袋里装上茱萸,然后登上高处喝酒,可以免灾。”九月九日那天,桓景照着费长房的劝告,带着全家逃到了山上。晚上回家后,他看到圈养的家禽家畜果然都死了燃核虚,自己和家人躲过一劫。
这个故事虽然想象的成分居多,但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相信重阳登高可以远离灾祸。到了后世,登高消灾避祸的意味变淡了,渐渐演变为一项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正适合登高望远,放松身心。这一天,人们或登高山,或登楼台,尽情观赏秋色。文人雅士往往诗兴大发,将登高的情思化为优美的诗句。
2、佩戴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椒科植物,在秋季成熟。它的气味辛辣芳香,具有杀虫驱寒的功效。古人在重阳这天将成熟的茱萸果实装在香囊中,或插在头上,据说是能够抵御九月的初寒,防止染病。
另外,在古人的观念中,茱萸还有“辟邪”的功能。他们认为在屋舍周围栽种几棵茱萸,能够“增年益寿,除患害”。而将茱萸悬挂在室内,则能达到“鬼畏不入”的效果。所以茱萸又称为“辟邪翁”,佩戴茱萸连同登高,便成为古人重阳消灾避祸的主要方式。
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见在唐代,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的习俗十分流行。不过到了后世,插茱萸的习俗慢慢变得少见了,这可能与重阳节俗的重心从消灾避祸转向其他方面有关。
3、赏菊饮酒
和茱萸一样,菊花在重阳备受青睐,也是缘于其显著的药用价值。
菊花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肝明目、解毒散热的功效,能用于治疗外感风热等病症。因而,古人相信将菊花泡酒饮用有益于身体健康,甚至能达到延年益寿、“令人不老”的效果,所以菊花又有“延寿客”的别称。重阳饮菊花酒是一种十分流行的风俗。
古人往往会在秋天采菊,将其与黍米一起酿制成酒。来皮燃年的重阳节,取出已经酿熟的菊花酒,约上三两好友,一边饮酒,一边赏菊,交流感情的同时还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从上面三种最具有代表性的重阳习俗可以看出,传统重阳节其实偏重于趋吉避害、祈求健康平安,包含着我们祖先对于生命的珍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⑷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
01:49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除外,还有晒秋,吃重阳糕,赏菊,放纸鹤等习俗。
⑸ 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习俗有:归宁父母,吃羊肉面,赏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晒秋,放纸鸢,登高,祭祖,佩茱萸等。
⑹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宽昌。御巧败
因“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是怎么过重阳节的吧。
1、吃重阳糕
在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有一个普遍的习俗,就是人们要在这一天外出登高望远。古代人们崇拜山神,认为“九九老阳,阳极必变”,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远,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娱乐活动。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至于等到的地方,没有特别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如今,我国也将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⑺ 重阳节有什么的习俗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都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所以我们经常还会把它叫做:菊花节、重九节、登高节等。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此仔盛于唐代以后。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秋、赏绝戚菊、佩茱萸、放纸鸢、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认为在重阳节众多的习俗中,最值得一提有5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重阳节的习俗之一: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森宏汪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于不经中颇为有趣。
据传说,在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⑻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的风俗1、赏菊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的风俗2、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重阳节的风俗3、佩茱萸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节的风俗4、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的风俗5、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以上《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的5大风俗》由高三网小编整理,想知道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高三网。
⑼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重阳节的原始含义其实很简单:《易经》中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观念中,以一和九为最大的数,“九”又与“久”谐音,所以九月九日这一天,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吉利日子。
传统习俗一: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而重阳登高也成为中国诗画中一个永恒题材。
传统习俗二:赏菊、饮菊花酒。“荒岩寂寞无俗情,老菊独得秋气清,登高一笑作重九,挹赤城露餐落英。”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也极为普遍,菊花可以祛寒、祛毒,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同时,菊花也被称作延年益寿的花,有很多画菊花的国画作品都题为“长寿”。齐白石93岁那一年,画了一张《重阳生日》给生于重阳的夏衍先生庆生,画面内容就是菊花。
传统习俗三:亲朋欢聚畅饮。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吃喝玩乐也是古时重阳节的主题。在古代,人们喜欢去寺院进行重阳节活动,在风景名胜之地修建的寺院中,吹吹风、赏赏菊,喝点小酒助兴,可谓惬意之极。
传统习俗四:吃重阳糕。因“糕”与“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人们过重阳节时,除了要吃重阳糕外,还要互相馈送重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