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里长辈总是用孝顺压着你怎么办
你要是已经进了孝道,那他都不能用这个笑的哑了呢。你要是没做到这个孝敬长辈,专那都得用孝子压属力。你不能说这个长辈说的话都不对。晚上你得说说有理由儿,也可以跟长辈分辨分辨。你都有相当的理由。反正最好还是服从点儿好。长辈儿。有说这个说话的权利吗?
⑵ 每次和父母吵架,他们都会把养育之恩挂嘴边,怎么办
我觉得如果说你的父母总是把养育之恩给挂在自己的嘴角的时候,那么这场吵架的最键迹梁终胜利者一定不会是你,所以说你要做的就是赶快的去进行一个认输,并且是认怂,让父母去认识到是你的一个道歉的态度,让他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你确实是做错了这些事情,让他能够去原谅你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给我们的意思就州丛是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给给的,所以说我们一定不要去跟他们进行一个争稿运吵。
⑶ 孝敬不是挂在嘴边而是真心行动
小时候,父母是一把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伞;一双为我们盖被子的手;一双带我们奔波的双脚。父母老了,我们要成为他们依靠,当他们的知己,陪他们说说租碰话、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病了、不能动了我们更要尽心守护在左右,像他们侍侯我们一样去对待他们。可现实并非如此,有人只把孝敬挂在嘴边。
某人姊妹兄弟五人,老母亲84岁,瘫痪在床三年之余,几人轮流侍侯,每家一周时间,几个子女也相对孝敬,在村里外人眼里也算孝敬父母。其实,外人不知道的事他的父母最清楚,谁好谁孬自有斤两。一个美其名曰基督教教会“讲师”的儿子,走南闯北讲大话,说道理让众人听,也照样轮流侍候老母亲,可他的“实际行动”能证明他是否孝顺,遇上过年老母亲轮到他家,他在楼上空调暖气享受着,老母亲却冷冰冰的在车库住下,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小暖霸,一股热气儿只照一片儿,若大的车库冷得直打哆嗦,无奈母亲只有整天盖在被窝儿,大年初一那天孙子想让奶奶上楼热闹热闹,儿子却说你奶奶爱清静塘塞过去,让人听了凉心。更让人不解的是平耐型枣常轮到他,一个星期七天两天不在家,周日说是出去讲道,一大早不给父母做饭,就早早离家出门,却留下年迈的的老父亲东墙扶西墙,满眼噙泪坐等灶台边沏茶做饭、喂老婆,一出去就是一满天,天不亮就出门,天已黑还未归,老母亲一天就不大小便?一天就不翻身?星期三就又是一天不管不看,出门给栽培班讲课。仅仅一周就如此对待老父母,其它时间如何我不清楚………
口口声声教育别人怎么孝敬父母,如何给子女做榜样,而自己怎样对待老人——亲生爹娘?反思反思吧!不要把孝敬挂在嘴上,要把真实的作为落实在实际昌拆行动中。不管你官多大,父母养你不容易,你养父母应尽的义务。不孝之子没人看起,成不了大事。
⑷ 为什么父母总是把这都是为你好挂在嘴边所谓的好真的是为我好吗
其实大部分父母都是这样的。他们只注意了表面并没有关心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一说什么,他们都会说这都是为了你好啊什么什么的。其实我觉得这句话我很不耐烦听。可能有时候是为了你好,可能有时候这句话真的会给你带来很多很多的压力。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你,只根据他们的意见说是为了你好。其实有时候是真的好吗,他们也没有发觉。
⑸ 咋样看待那些常年把父母挂在嘴边的人
如果每天都讲就比较烦了,哪有天天把父母挂在嘴边,感觉这个人太做作了吧,不太喜欢。
⑹ 为什么爸妈总是把为你好挂在嘴边
老话“父母走过的路比你吃的盐还多”,父母的亲身经历肯定是受益良多,在孩子的未来道路上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在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决定自己的道路,而父母却还是依然左右和试图改变着孩子的思维,说白了,父母认为他们为孩子做出的选择和决定才是对的。
我们必须承认父母确察段实是真心败饥誉为了孩子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少有弯路,而有些问题我们也同样需要父肢拆母帮忙解决。
⑺ 最毁孩子的6种妈妈
最毁孩子的6种妈妈
最毁孩子的6种妈妈,家长的教育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有的妈妈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也有的妈妈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打击。一起来看看最毁孩子的6种妈妈吧。
最毁孩子的6种妈妈
1、总是向孩子说另一半坏话的妈妈
父母吵架,是孩子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有些妈妈和另一半吵架之后,喜欢把孩子牵扯进来,经常向孩子抱怨另一半,说另一半的坏话,强迫孩子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他都非常爱,要偏袒其中一方,诋毁另一方,会让他感到非常为难和痛苦。因此,夫妻吵架,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更不要把孩子牵扯进来。
2、经常哭穷的妈妈
“妈妈,我们班这周组织郊游活动,每个人要交100元!”
“怎么又要交钱啊,上次不是刚组织过活动吗?没钱,不去!”
有些家长经常向孩子诉说家里有多穷,自己赚钱有多么不容易,养育孩子有多辛苦;甚至在孩子要去参加集体活动或同学聚会时,妈妈也总以“没钱”拒绝,不让孩子去参加。
妈妈总对孩子哭穷,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贫穷”的标签,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即使日后孩子渗敏源再富有,也依然会被贫穷意识和自卑心理折磨。
3、消极悲观的妈妈
“妈妈,我这次考试没考好,语文只考了78分。”
“考这么点分,你以后怎么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呢?”
有些妈妈比较消极悲观,总是小题大做,遇到一点点小事就觉得世界末日来了似的。其实,孩子遇到挫折时,最需要一个乐观的妈妈支持他,鼓励他。
如果连妈妈都那么悲观,那受挫无助的孩子该从谁那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成长的路上,妈妈的悲观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4、不注意个人形象的妈妈
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妈妈漂亮优雅,让人羡慕。打扮整洁得体的妈妈去参加家长会,孩子会觉得很有面子。
而如果妈妈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时不修边幅,被同学指指点点议论时,孩子会觉得很丢面子,即使没有说出来,心里也会很不开心,不愿意再让妈妈参加自己的家长会。
妈妈们,尽量把自己打扮得精致一些吧,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面子和尊严,精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5、没有同情心的妈妈
“妈妈,我同桌月月最近很难过,她爸爸好像得了重病……”
“你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好了,管那么多闲事干嘛!”
有些妈妈听到孩子说别人家的事,没等孩子说完就打断,让孩子少管闲事,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孩子关心同学是好事,妈妈为什么要扼杀孩子关心他人的能力?现在你阻止孩子关心同学,以后又有什么理由指责孩子自私,不关心父母?
6、用孝顺绑架孩子的妈妈
“妈,你怎么把我桌上的东西给吃了?那是朋友送给我的!”
“我生你养你容易吗?才吃你几口东西,你就对我大吼大叫,我以后还怎么指望你孝顺我?”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与孝顺扯上关系,天天把孝顺挂在嘴边,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
总对孩子说要孝顺这种说教式教育方式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做。父母要以身作则,尊重、孝顺老人,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
这几类母亲特别容易毁了孩子
第一,脾气暴躁的妈妈。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家长给他图上什么颜色。如果的妈妈脾气特别急躁。遇到事情没有一点耐心,孩子犯了点小错,就会大发脾气,指责训斥。不知不觉会让孩子变得懦弱胆小,见到陌生人也不敢打招呼,做事情畏首畏尾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对还是错。
在外面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也先察言观色,没有自信拿梁心。这种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情商也不高,而且脾气可能也会特别的暴躁。这种类型的妈妈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脾气,以免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第二,爱攀比的妈妈。这种妈妈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别人家的.娃学习比你好。生活里的各种琐事也会拿来攀比。还有的妈妈可能会和别人家比房,比车,比老公,物质上也都拿出来做一下比较。经常对自己家娃说,别人家孩子什么都比你强。孩子在遭受了妈妈的打击之后,很可能就会真的成为那个什么都很差的小孩儿了。
这种行为非常的丛态不可取,娃好像变成了妈妈攀比的一个参照物,渐渐的会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所以说妈妈一定要注意自己平时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改掉攀比的习惯。
第三,爱抱怨的妈妈。这种妈妈每天都唉声叹气,喜欢唠叨抱怨。经常会说一堆家务事,抱怨孩子不听话,老公缺点太多等。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不愿意和妈妈多说话,根本无法沟通交流。性格也变得悲观消极,对未来没有什么憧憬,长大以后可能也会和妈妈一样喜欢抱怨。
所以说妈妈们应该停止抱怨唠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把正能量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开开心心的面对生活。
第四,不爱打扮的妈妈。有很多的妈妈自己每天围着孩子和家庭转,平日里非常忙碌,一点点变得不修边幅。这样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影响会很大,如果妈妈邋遢穿衣不整洁,孩子会感觉到没有面子,很不自信。也会对孩子的穿衣打扮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妈妈爱打扮,每天都收拾得干净利索,也能够提高孩子的审美观。
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出去的时候也会和妈妈一样,把自己打扮得整洁干净,特别漂亮,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能够提高自己的眼光。当然,这里所说的爱打扮并不是浓妆艳抹,穿昂贵的服饰。是指在生活中能够把自己和孩子都收拾得干净利落,穿着打扮都大方得体。
第五、操心过度的妈妈。作为母亲,可能每天起早给孩子做饭、洗衣服。然后全程为他整理书包,周详地安排好穿什么带什么,甚至连饭都喂,生怕孩子吃不饱。平日里孩子走一步都会跟着看着。就和上面说的小林一样,为孩子操尽了心。然后孩子还可能觉得妈妈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长期下去,孩子会变得比较自私,麻木。所以说妈妈应该少操心及时放手,让孩子在适当的年纪学会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时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最毁孩子的六种爸爸有哪些
首先毁孩子的爸爸第一位就是脾气暴躁的爸爸,那些爱发脾气,动不动就打孩子、骂孩子的爸爸不仅不会让孩子听话,相反孩子会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内向,孩子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父母是他们最信赖的人,要是总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会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创伤。所以只要不是原则上的事,不要用暴力对待,试着去冷静处理,把他一人放在那,所有人都不理他,这样他同样会知道错了。
第二种就是经常失信的爸爸,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不仅是学习上的榜样,也是生活中的榜样,经常失信于孩子的爸爸,不只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不利于孩子的生长,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而一个言出必行的父亲,不仅仅会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榜样,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第三种就是溺爱孩子的爸爸,俗话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但是爱过了量就会变成一种伤害,久而久之会毁了孩子。
第四种父亲就是永远缺席的爸爸,种爸爸永远都在忙工作,忙自己的事情。像孩子的家长会、运动会、上学放学的接送,他们永远都不会出席,父亲是还走私的安全感的保障,父亲经常缺席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慢慢的就会越来越没有自信了。
第五种就是出轨花心的爸爸,夫妻不和、离异,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阴影,常会有社交恐惧症,缺乏安全感,从小就有一种自卑感,拒绝相信爱情,甚至很难再相信别人。
第六种父亲就是生活习惯邋遢的,很多爸爸不注重个人卫生,在孩子面前吸烟喝酒,还喜欢用这个来逗孩子。这样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孩子容易步入父亲的后尘。喜欢抽烟、喝酒的爸爸往往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得孩子从二手烟民变成一手烟民,沉溺于这些不良嗜好中。
⑻ 经常把养育之恩挂在嘴边的算好父母吗
我无法说出算不算好父母,但我知道这样地父母会让孩子很反感,不是一般的反感,甚至发展为讨厌。总是把应该感恩他们挂在嘴边,想着自己工作了想买个属于自己的窝就不对了吗,又不代表不报答他们,又不代表不给他们钱,只是想有能力就尽量买个属于自己的窝。我觉得,父母买的或者修的房子都不算自己的,只觉得自己买的房子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己就是主人,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窝,我5只想问一句,有错吗?比如女孩子,想自己工作之后买个属于自己的窝就不对了吗,这样就叫做赔钱货吗?我只想说一句,不懂赔钱货的意思就不要乱说,因为,很伤人心。想着自己独立,就叫做自私?工作之后是不是就要倾尽所有的就只想着去报答他们就不叫自私了?就应该把所有的都给他们就不叫自私了?那就相当于我们的青春就是为了去报答他们而去奋斗的咯,而不是为我们自己。报答,感恩,是需要这样的吗?那么我们自己以后的生活还要不要了?多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就叫自私?还有时不时的一句反问——“我生了你养你是应该的吗?”,说实话,按照情理来说,你既然生了,那么你就有权利和义务去抚养你的孩子,你如果不想养,那么为什么要生。我想提醒一下父母们,不要说得好像全是因为孩子你就变成怎样怎样的,总是把你对孩子的付出挂在嘴边,这是你自己选择的生活,并不是孩子强迫你选择的,当然可能你有功劳,你有苦劳,但是不要经常挂在嘴边给孩子压力,让孩子反感,因为你怎么知道孩子以后就不会报答你,感恩你了?既然那时还没有发生的事,那就不要经常挂在嘴边,只会弄巧成拙,会让孩子觉得你们生我养我就是想着我报答你一下你们自己。并不是说孩子总是围着你转就叫孝顺,请容我冒昧的说一句,那是一种自私的爱或者要求。请多去了解你们的孩子,理解你们的孩子。这才是好的并且有效的促进彼此之间的一种方式。们,感恩你们,给你们养老的吧。也不要把你们的一些思想强压在孩子的身在,他们有自己的打算,如果你教育的好,自然会报答你,多少都会报答你的。不需要总是挂在嘴边。也不要说孩子有自己的思想
,打算,就叫自私。你在要求你们的孩子的时候,你也应该反思。
⑼ 最让孩子讨厌的家长
最让孩子讨厌的家长
最让孩子讨厌的家长是怎样的渗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家长不知不觉成为了孩子最讨厌的家长类型。那么最让孩子讨厌的家长是怎样的呢?
一、言而无信。
明明说好,做好了作业就可以出去玩的,但刚做完,家长又给增加了新的作业,让人看不到希望,所以,以后永远不会赶着把作业做完了。
有一位家长,来之前跟我们哭诉说孩子上课老跟同学说话,老师管不了了,就在讲台上放了一张课桌,让孩子在讲台上听课,但孩子在讲台上居然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跟下面的同学聊天!而且孩子经常不完成作业,对学习没有一点热情,课堂作业都不爱做,学校多次找家长,家长很痛苦。家长带孩子来我们这里以后,回去给我们反馈说孩子不够好,我们继续追问的时候,家长说:现在布置了作业,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完成了,但孩子完成了以后再给他多布置,他就不做了。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原先那么不爱学习,现在能够主动把作业做好了,家长还不知足,还要在孩子每次做完作业后给孩子额外增加作业,这样做,也许会让孩子对学习永远失去兴趣。
二、只看负面。
孩子不论有多少进步,就是看不到,只要孩子有一点不好,就会强调指出。孩子接受暗示的能力非常强,家长和老师们只要老强调孩子没有进步,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就说是碰巧的,孩子就真的跟您配合,会真的停止进步,让您心满意足。
有一位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经过沟通,孩子明显有改善。但家长仍然抱怨。比如,孩子原先十一点半睡觉,最后跟妈妈达成共识,十点钟睡觉。家长又来抱怨:孩子总是在差五分钟十点的时候才上床!孩子明明已经按照约定在做返耐事情了,为什么非要没事找事呢?所以,孩子对妈妈意见很大。其他方面,这个孩子也在明显进步,但妈妈总是强调他没有进步。
看到并鼓励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但让家长看到孩子身上的进步并加以鼓励怎么这么难?
三、以短比长。
拿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其他孩子的长处。老觉得别的孩子是完美孩子,他们身上都是优点,而这个孩子身上全是缺点。拿出这个孩子身上的缺点跟别的孩子的优点一比,果然如此。
有位家长,每到吃饭的时候,就会说,我们院子里某某孩子又考上重点高中了,某某孩子演讲得奖了……孩子说自己一听,就再也吃不下饭去了。
四、强势逻辑。
家长和老师会利用这丛世氏种强势逻辑把莫须有的罪名加到孩子身上。
比如,有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跟学习好的孩子一起爬窗户被抓了,老师的逻辑就是:一定是学习不好的孩子怂恿学习好的孩子做的,其实恰恰相反。但学习不好的孩子百口莫辩。还有比如前面《孩子为什么被妈妈气得吐血》一文中提到的强势逻辑:我们家就是三口人,你爸爸没做,我没做,你说谁做的?!
五、喜怒无常。
家长和老师情绪化严重,让孩子无所适从。孩子要经常看家长和老师的眼色做事情,看到家长和老师开心的时候,就说几句开心的,但心里战战惶惶,身上汗出如浆;看到家长和老师不开心的时候,赶紧表现得乖一点,心里战战兢兢,身上汗不敢出。
1、总是向孩子说另一半坏话的家长
父母吵架,是孩子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有些家长和另一半吵架之后,喜欢把孩子牵扯进来,经常向孩子抱怨另一半,说另一半的坏话,强迫孩子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他都非常爱,要偏袒其中一方,诋毁另一方,会让他感到非常为难和痛苦。因此,夫妻吵架,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更不要把孩子牵扯进来。
2、经常哭穷的家长
“妈妈,我们班这周组织郊游活动,每个人要交100元!”
“怎么又要交钱啊,上次不是刚组织过活动吗?没钱,不去!”
有些家长经常向孩子诉说家里有多穷,自己赚钱有多么不容易,养育孩子有多辛苦;甚至在孩子要去参加集体活动或同学聚会时,妈妈爸爸也总以“没钱”拒绝,不让孩子去参加。父母总对孩子哭穷,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贫穷”的标签,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即使日后孩子再富有,也依然会被贫穷意识和自卑心理折磨。
3、消极悲观的家长
“爸爸,我这次考试没考好,语文只考了78分。”
“考这么点分,你以后怎么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呢?”
有些父母比较消极悲观,总是小题大做,遇到一点点小事就觉得世界末日来了似的。其实,孩子遇到挫折时,最需要一个乐观的父母支持他,鼓励他。如果连家长都那么悲观,那受挫无助的孩子该从谁那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成长的路上,父母的悲观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4、不注意个人形象的家长
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漂亮优雅,英俊帅气,让人羡慕。打扮整洁得体的父母去参加家长会,孩子会觉得很有面子。而如果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时不修边幅,被同学指指点点议论时,孩子会觉得很丢面子,即使没有说出来,心里也会很不开心,不愿意再让父母参加自己的家长会。
家长们,尽量注意一下自己的着装吧,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面子和尊严,精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5、没有同情心的家长
“爸爸,我同桌月月最近很难过,她家人好像得了重病……”
“你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好了,管那么多闲事干嘛!”
有些家长听到孩子说别人家的事,没等孩子说完就打断,让孩子少管闲事,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孩子关心同学是好事,家长为什么要扼杀孩子关心他人的能力?现在你阻止孩子关心同学,以后又有什么理由指责孩子自私,不关心父母?
6、用孝顺绑架孩子的家长
“妈,你怎么把我桌上的东西给吃了?那是朋友送给我的!”
“我生你养你容易吗?才吃你几口东西,你就对我大吼大叫,我以后还怎么指望你孝顺我?”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与孝顺扯上关系,天天把孝顺挂在嘴边,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总对孩子说要孝顺这种说教式教育方式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做。父母要以身作则,尊重、孝顺老人,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
⑽ 想要做好家长避免说这话
想要做好家长避免说这话
想要做好家长避免说这话,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的宝宝,父母对于孩子不必急于求成,教育孩子是一蠢大份值得投资的事业。下面跟大家分享想要做好家长避免说这话。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的环境,也是在上幼儿园之前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对其性格塑造具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有可能当时没当回事,但是在孩子心里已经埋下了深深的种子,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6句话要避免说出口。
一、你要听话
很多家长都爱说:“你要听话,否则我就不要你了。”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但是其实是对孩子感情的威胁,会造成孩子的自卑与缺乏安全感。过于听话的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事事不敢自己做主,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出正确的事情,从而造成取悦别人的性格。
如果孩子犯错误了,家长应该就事论事的为孩子讲道理,而不要说任何威胁的话,这样孩子会自己分析,然后改正错误。
二、赶紧学习
很多家长只是一味的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看到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任何事情时都会加以制止。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鼓捣感兴趣的东西,这正是孩子的探索欲望的体现。
而家长总是强调学习则和成绩,便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使其成为学习的奴隶,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思想死板,不会变通,对其在社会上立足造成困难。
三、少管闲事
孩子都是天真善良的,他们本身很喜欢帮助别人。无论是公交上的老奶奶,还是路上的小野猫,孩子善良的天性都会想主动给予帮助,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只是简单粗暴的说一句“少管闲事”,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善良的'举动,同时告诉他如何做才是帮助对方最为正确的方法。
四、养你有什么用
有些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或者考试没考好后,总是脱口而出“养你有什么用”这句话,这句话一旦说出来,不仅造成了对孩子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也将家长自私的心态暴露无遗。
养孩子是源于带盯竖对他的爱,而不是因为附加的学习成绩和听话的性格。同时,对孩子说出这句话,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让他产生不自信的性格。
五、你要孝顺
中国崇尚“百事孝为先”,因此很多家长很容易将孝顺挂在嘴边,从而限制孩子的自由,这其实是自私的表现。孝顺是晚辈对长辈的照顾、赡养,而不是拴住孩子的枷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总会出去闯荡,而不应该是因为孝顺父母而只留在父母身边。
六、不可以
一些家长总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在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泼孩子冷水,以显示自己的能力。
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总是喜欢用他们独特的奇妙思维思考事情,这个时候家长应该予以鼓励,如果他的想法确实不可行,家长需要耐心为其讲解原因,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说“不可以”或者带有讽刺的语气对孩子表示否定,这样会扼杀孩子的积极性。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应该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仅仅吃饭吃得好,穿衣穿得暖就可以了,对于孩子的培养,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家长必须引起重视。
有的时候往往只是家长没经过思考的一句话,就对孩子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而这种伤害要想痊愈,可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或者一辈子都无法痊愈。因此,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记得,与孩子说话的时候也要经过思考,不要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下个月,很多小宝宝就要上幼儿园了,看着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哭得死去活来,我可真心疼。其实,只要家长帮助孩子做好准备,他们会慢慢喜欢上幼儿园的~
一、物品准备
入院前体检证明和预防接种证明
一寸照片
名字贴
舒适易脱的替换衣物
舒适、轻便,易于穿脱的软底防滑鞋
床品四件套
小汗巾
小书包
水壶
二、心理准备
1、训练好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幼儿园,离开爸爸妈妈,很多事都需要自己做了。在此之前,提前训练好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必需的,但怎么训练呢?却要讲究方法。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前做好准备,每天跟孩子念叨:
今晚要早点睡哦,以后上幼儿园得早起,晚上要早睡才起得来~
要自己吃饭了,去幼儿园可没人给你喂饭。
又不听话?小心以后幼儿园老师批评你……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唠叨下,孩子很可能还没去,已经积攒了对幼儿园的厌恶。我的建议是,不要将训练模式化、或者明明白白地跟孩子说明你需要怎样怎样,而是将这种训练当成日常培养,比如:
在吃饭这件事儿上,家长就不要再参与了,尤其忌还追着喂饭,或拿幼儿园没人喂饭作恐吓。正确的做法是,逐渐将自己抽离出来,让孩子自己学着吃饭,并慢慢养成习惯。这样,到上幼儿园的时候,理所当然地,他自己吃饭没有问题,吃饭也不会成为他入园前的心理负担。
2、为孩子竖立起正确的对幼儿园的感观
很多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除了要和爸爸妈妈分开,还有出于本能的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因此,家长可以在孩子入园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跟孩子聊一聊。
这里切忌两个极端说法:
一是过度吹捧,将幼儿园吹得天花乱坠,有很多玩具,很多好吃的,很多小伙伴,老师像妈妈一样……一旦孩子入园,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巨大,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不肯去幼儿园不说,还可能发生“信任危机”,再也不相信家长的话了。
二是过度恐吓,为了逼迫孩子去,把不去的后果严重化,例如,老师会不喜欢你啊,会批评你啊,会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你一起玩,等等。这样做经常会得到反效果,孩子不但更不愿意去,还会产生对幼儿园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是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的。
正确的做法是,除了日常给孩子讲解有关幼儿园的事情之外,还可以适当地唤起他对幼儿园的好奇,利用“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这个心理,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兴趣。
家长可以在上幼儿园半年前,就有意无意地带孩子去幼儿园外面“窥视”,看看在里面玩耍的小朋友,还有各种好玩的娱乐设施。这时告诉孩子,“现在还不能去哦,得等宝宝大一点呢”。然后在6月报名时,也带上孩子一起去排队,让他感受到有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进这个幼儿园。
唤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方法有很多,这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观察来安排。只要留心,办法总会有的~
3、家长自己要克服和孩子的分离焦虑
有时候,孩子入园并不止孩子没准备好,家长自己也没准备好。
总是担心孩子离不开自己,在幼儿园能不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会不会受人欺负?会不会被老师批评?会不会有人身安全问题?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其实他们早已经能够在很多细节自己感受到。如果家长对着老师事无巨细地交代,担心这担心那,完了之后又对宝宝叮嘱个没完,情绪焦躁不安,有些看到孩子哭了甚至忍不住自己也哭起来,这些都会很明显地影响孩子的情绪。
放轻松,相信他,很多时候他的优秀往往超乎你的预料。把能做的准备做好,剩下的交给孩子。
记住,只有家长自己做到理性和克制,孩子才能保持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这一次转折。
从娃的第一次坐、第一次爬、第一次走,到第一次入园,然后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时光仿佛被压缩了一样,走得飞快。入园是孩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从此以后他陪在我们身边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短。看着他一天天长大,让人感觉既骄傲,又不舍,时光啊你慢些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