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何要讲孝道,孝道在现代仍然有重要意义
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孝作为一种亲情,蕴含着父母养育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和子女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关系既不是契约关系,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等价交换,而是亲情的自然产物,是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
现代社会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那种邻里守望相助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
(1)新时代孝顺观的新特点扩展阅读:
“孝”的历史作用:
1、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⑵ 孝道文化的新理念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内核也有过时的内容。在老龄社会的条件下,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必须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要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吸取精华,扬弃糟粕;二是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赋予新内容;三是要坚持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相结合,培育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四是要坚持体现老龄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报本思源,爱重生命,维护权益,使孝道文化的新理念成为老龄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新时期的新孝文化的新内容,必须采取演进、进化、改造、重建的思想,使新孝文化具有时代性。根据这四个原则,孝道文化的新理念应当包括五个基本内容: 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人际环境。孝道文化在根本上是调整老年一代和年轻一代的代际关系。在老龄社会条件下,随着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年轻一代的数量将会减少,老年一代将迅速增多,代际关系的矛盾不可避免。如何调整代际关系,促进代际和谐,缓解社会矛盾,孝道文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粘合剂。代际和谐是新时期孝道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重要目标。
总之,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谐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孝道文化的新理念。
⑶ 中国的孝道观念有哪些
1、养亲与敬亲
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
2、顺亲与谏亲
敬亲,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但如果认为,只要是长辈的,无论在一切情况下都是对的,并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显然是片面的。那么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应怎么办呢?儒家伦理给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谏诤。孔子主张“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即委婉劝谏。
3、丧亲与祭亲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表现。
4、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
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3)新时代孝顺观的新特点扩展阅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⑷ 谈一谈当今大学生应当怎样践行孝顺之道
1、我复认为“孝”在每一个制人的心里,孝顺父母是最大的功德。“孝”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哪怕自己是乞丐,让父母吃干的,自己吃稀的,也是孝。
2、孝顺、孝顺,“孝”很重要的是“顺”,做父母希望的事情,不去做父母不希望的事情。
3、“孝”就是爱惜自己、远离危险:遵守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能“轻生自杀”和自残,一个人的身躯四肢毛发肌肤,受之于父母,不敢轻易损伤,这就是尽孝的第一步。自杀、自残最难过和痛苦的是父母,是最大的不孝。
4、“孝”就是使自己变的越来越优秀,多上领奖台,少挨批评,让父母以自己为荣,一提到自己心里就感到愉悦和骄傲;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和蒙羞。
5、尊老爱老:要深刻领会“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的深刻内涵,达到孝的更高境界。
6、注意不孝的人不能与之为友,更不能重用。
⑸ 孝顺,孝敬,传统孝道和新时代孝的内涵与区别是什么
简单说:
孝顺就是愚孝,也是传统孝道,凡事意向以父母为首的长辈为主,自我意向为次,比如传统二十四孝,包办上学,包办婚姻,包办工作等,重在顺字,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而孝敬就是新孝,同时范围更广,除了孝敬长辈,还有孝敬领导,孝敬老婆等,凡事更多以自己意向为主导,可敬可不敬。重在敬字,带有更多的自我主见性。
⑹ 孝道的现代意义有哪些
儒家孝道:
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
曾子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
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
曾子认为,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
孝的现代意义:
今日的社会在大生产的经济形式下,家族、地缘局部联系日益淡化、松弛。而社会的整体联系逐步加强。我们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经不是由亲到疏的梯级推广转向兼顾全社会的博爱。
因此,我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是以自由平等协商,而非绝对服从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无改于父之志”。
是经济上的互助互补,友塌而不是强制赡养。是尊老爱幼的和谐关系,而不是“长幼有序”的有差别等级。
我们应该尊重父母,与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谐相处明丛,让家庭关系走向和谐。做到了这些,已经尽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华。否则,坚持保守,逆行复古,将与时代格格不入。
(6)新时代孝顺观的新特点扩展阅读:
孝道文化的积极作用
1、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激告樱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孝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孝
⑺ 孝与新时代孝顺观特点的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个人觉得:
孝:愚孝。只要长辈愿意做什么都行!
新时代: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
具体也不晓得!
⑻ 新时代的孝道应该是怎样的
作为历史教师,我自己在授课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古代社会强调“孝道”从根本上就是为了愚民。在家孝顺父母,在国才能忠君。所以,古代孝和忠是紧密结合的。孝的第一要求就是“顺”,从孝开始培养顺民,维护统竖茄瞎治,养出一群群温顺的绵羊,多好管理啊!因此,封建社会,从汉代开始,不断渲染“孝道故事”,什么卧冰求鲤、戏彩娱亲,最恐怖的故事是杀子养母,在饥荒之年为了养活老母亲杀掉幼子作为食物。官宣的威力是巨大的,是不可逆的,皇帝自己也要做表率。可是皇帝给人家看的并不是真实的内心世界。举个例子,汉元帝好儒术,就是那个昭君出塞因为看画像弄丢了美人儿的皇帝,是儒家经典教育出来的典型的书呆子,遇事总是用儒家经典言论解决,其父汉宣帝深知权力的真谛,明白政治的狡诈,主张王道霸道并用。儒家思想就是用来忽悠人的,凝聚人心的,真要是以此治国就危险了!所以当还是太子的汉元帝依据儒经在朝堂上据纳岩理力争时,汉宣帝大怒:乱我汉家者,必太余空子也!果然,浸润政治多年的老油条绝不相信儒家所提倡的理想政治。他明白那都是愚弄百姓的。然而,几千年来我们都津津乐道,深以为然。思维定势是非常可怕的。
听了武志红老师的演讲深有同感:孝除了在生理上继承父辈基因外,还有顺,什么是顺呢?就是关闭你自己的思想你才能顺从他人意志。顺了之后,你在哪里呢?
那么,新时代的孝道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必须建立在独立的人格基础之上,建立在没有道德绑架、没有心理控制,不是利用孩子尚未成熟的内心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双方都有健全的人格、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家庭关系。
⑼ 现实社会下中国孝道文化有什么特点
在以孝治天下的大环境下,中国现实的孝道是为政治服务的。已经背离了孝道最天然的纯粹。可以参看《被荼毒的孝道》;父慈子孝本是最天然的东西,甚至不必过分渲染,否则,父子双方任何一方过于强调了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伤害。现实中,这个例子比比皆是,就连孔子时代,孔子不得不愤怒的责骂那些宣扬自己孩子不孝的父亲为“德之贼”也!意思他们才是真正败坏道德的贼人!
父母养育了孩子,孩子依恋父母、关爱父母、热爱父母的情节仿佛被养大的小狗一样,无论如何都不会背叛的,而现实中,似乎‘不孝之子’很多,这个是一个公共黑幕,是中国自汉朝以孝治天下以来的最大冤假错案,以至于,今天,谁被利用孝道所伤害的人子,都没有地方述说,孝道已经成为最厉害的伤人武器。这样的被利用的孝道,上古时代没有倡导所谓‘孝道’时间、就存在,就存在那样被孔子所怒的‘德之贼’!
比如,我们的唐尧虞舜的舜黄帝,就是被自己父母与弟弟多次伤害的典型,史记中都有记载。倡导孝道对国家与社会是有利的,然对不明就里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真正的孝道不是倡导孝顺自己的父母,那是不必倡导的,即使我们倡导不要孝顺自己父母也挡不住人类这个孝的天性的,好比任何宗教都头疼的‘性之欲望’一般,孩子爱父母是挡不住的。那么,真正的孝道的孝文化意义及范畴是什么?
圣人在几千年前早已做出来回答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可见孝道倡导的真正内涵是去‘孝顺’别人的父母,就是尊老爱老的大爱意思。同时,孝道还包含要爱护别人的孩子。可见,孝道与孝文化不是仅仅规范子女的,还规范了‘人父’。孝是老人与孩子的双重结合,所以,才有流传很久的中国国学文化:
父慈子孝!
这里,我仅仅给你一个提示而已,详细,请网络《被荼毒的孝道》;多从里面汲取智慧,做到‘知孝道’‘懂孝道’然后‘了悟大道’!在生活中,艺术的、辩证的对待孝道,将是一切道与大智慧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