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百家讲坛 于丹论语感悟 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这是我在网络上搜的 你在根据自己的情况稍微的修改一下 就OK了
② 于丹讲论语孝 要感想
《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讲座之《智者不惑》
智者知人知己
但是,其实这样回的一种提升,也仍然是答要辅助其它元素的。为什么孔子说你还要了解别人呢?就是因为“智者不惑”。真正的大智慧,应该是能让我们减少迷惑的一种通途。
什么是智者?智者知人而已,无非就是真正地了解别人。其实了解别人容易吗?我在这里还不跟大家讲,你想想你了解你邻居吗?了解你团队吗?了解你学生吗?
我觉得都说得太远,我只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了解自己?第二个问题:你是不是了解身边的亲人?如果你这两个问题都说:我了解!那你就是大智者,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人最难评价就是自己。
定呼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所谓“崇辱不惊”,人真正在面对大荣辱的时候,内心对自己还有判断吗?比如说无故加之,世界上有些羞辱就这么来临了。当韩信胯下受辱的时候,他当然可以为一时的尊严拔剑相向,他的小命可能就放在那儿了。他日后就不会成为淮阴侯,为汉高祖刘邦决胜于千里之外了。所以他在那时候想一想,人为了未来,有时候可以忍受当下,他可以坦然受之。其实难得的是淮阴钫嬲
③ 我想要于丹百家讲坛的文字全过程或视频全过程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迅雷下载〕〔于丹〕百家讲坛-孔子论语(全集)(RMVB清晰版 & MP3版)
〔于丹〕孔子论语(一)-天地人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二)-心灵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三)-处世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四)-君子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五)-交友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六)-理想之道
〔于丹〕孔子论语(七)-人生之道
访谈《本色于丹》 (柴静解读于丹 半路杀出易中天)
【百家讲坛在线点播、迅雷下载及讲稿】于丹《论语》感悟
〔MP3迅雷下载〕〔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第一部精彩回顾
于丹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感悟《论语》(上)(张越对话于丹)
于丹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感悟《论语》(下)(张越对话于丹)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一)孝敬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二)智慧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三)学习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四)诚信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五)治世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六)忠恕之道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感悟(七)仁爱之道
http://hi..com/28gl/blog/item/936a1ddb9aead162d0164ed8.html
④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2月17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六)民窑传奇(上)
[百家讲坛] 2月16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五)五彩珍瓷 马未都
[百家讲坛] 2月15日 新解三十六计之美人计(下) 乔 良
[百家讲坛] 2月14日 新解三十六计之美人计(上) 乔 良
[百家讲坛] 2月13日 于丹《论语》感悟(七)仁爱之道 于 丹
[百家讲坛] 2月12日 于丹《论语》感悟(六)忠恕之道 于 丹
[百家讲坛] 2月11日 于丹《论语》感悟(五)治世之道 于 丹
[百家讲坛] 2月10日 于丹《论语》感悟(四)诚信之道 于 丹
[百家讲坛] 2月9日 于丹《论语》感悟(三)学习之道 于 丹
[百家讲坛] 2月8日 于丹《论语》感悟(二)智慧之道 于 丹
[百家讲坛] 2月7日 于丹《论语》感悟(一)孝敬之道 于 丹
[百家讲坛] 2月6日 于丹《论语》心得第一部精彩回顾 于 丹
[百家讲坛] 2月5日 本色于丹(下) 于 丹
[百家讲坛] 2月4日 本色于丹(上) 于 丹
[百家讲坛] 2月3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四)皇家珍瓷 马未都
[百家讲坛] 2月2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三)稀世珍瓷 马未都
[百家讲坛] 2月1日 史湘云(五)结局大揭秘 刘心武
[百家讲坛] 1月31日 史湘云(四)金麒麟之谜 刘心武
[百家讲坛] 1月29日 史湘云(二)寄养之谜 刘心武
[百家讲坛] 1月28日 史湘云(一)出场之谜 刘心武
[百家讲坛] 1月27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二)变土为金 马未都
[百家讲坛] 1月26日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一)曙光初现 马未都
⑤ 于丹《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 观后感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是令人深思的。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要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说能移植心脏,那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那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与大树的故事) ...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呢?这就是平时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么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们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这么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