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阳的行书怎样写
重阳的行书如图所示:
重阳节来历:
在《易经》中,把“六版”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权“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里,双九代表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因此古人都十分重视重阳节,每年在重阳节的时候都要举办隆重的宴会。
(1)重阳节诗句行书扩展阅读:
重阳节饮食习俗:
1、饮酒。主要是饮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是重阳节的标志,古人常将其插于头上,或者作为配饰戴在身上,也将其制成“茱萸酒”饮用。古人认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所以,自唐代始,以茱萸泛酒而饮之风兴起,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此风更盛。
到了明代,饮茱萸酒南方更甚于北方。避不祥、避山岚、避毒、避邪气,是人们饮茱萸酒的主要目的。
2、食“重阳花糕”。以豆米制糕,再在豆米糕上饰以枣豆。这就是最早的“重阳花糕”。此后,历代沿袭,同中有异。唐代时,九月九日朝廷还设宴招待百官,“糕”与“高”同音,寓意“步步升高”。所以,唐代以后,重阳食花糕,具有了吉祥的意义。
㈡ 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端金文隶书甲骨文楷书小。
1、春节复、清明、端午、制中秋、重阳、除夕
2、殷周时期:通用甲骨文;然后是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通用金文;接着是秦汉时期:通用小篆;接着西汉、东汉时期:通行隶书;再接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草书、楷书和行书在社会上广泛使用.
所以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
3、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
4、拜年,观灯,扫墓,赛龙舟,赏月
㈢ 关于祝福长寿的诗句
1、《天下乐令/减字木兰花 其一》
宋代:佚名
寿星明久。寿曲高歌沉醉后。寿烛荧煌。手把金炉,燃一寿香。
满斟寿酒。我意殷勤来祝寿。问寿如何。寿比南山福更多。
释义:寿星人明久。在寿宴高歌喝酒,无乐不欢之后。祝寿的蜡烛还在明亮的燃烧着。手把金炉,燃烧一长寿香。
斟满寿酒。我热情来向他祝寿。如要问寿命还有多少。寿命比南山幸福更多。
2、《题菊寿上虞陈处士·其一》
明代:谢迁
古稀华诞届重阳,采采东篱菊正芳。
想见聚星堂上客,寿觞齐举溢秋香。
释义:七十古稀的生日正赶上重阳节,在东篱下采摘的菊花正香。想到众星捧月的屋中客人,一起举起酒杯,洋溢着秋天的香气。
3、《新荷叶·薄露初零》
宋代: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书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
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
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释义:值薄露初降、昼夜一般平的秋分之际。分停:平分。以传说中海上“篷莱”、“瀛洲”等神山比喻寿星家的亭台楼阁。意谓前来祝寿的人中,既有子侄辈,亦有身居高官者,使寿诞为之生辉。芝兰:香草,喻指佳子侄。
鹤鸟寿长谓之仙鹤,松柏常年青翠,故合用为祝寿之辞。一则以隐居会稽东山的晋人谢安比喻寿主;二则寿主晁补之之原籍齐州,即今山东一带。在宋朝,人们习惯地把齐州一带叫做东山、东郡或东州。当年苏轼称自己知密州为“赴东郡”或“知东州”。
4、《人月圆·为细君寿》
元代:魏初
冷云冻雪褒斜路,泥滑似登天。年来又到,吴头楚尾,风雨江船。但教康健,心头过得,莫论无钱。从今只望,儿婚女嫁,鸡犬山田。
释义:你在褒斜古道上冒着冰冷的大雪行走,地上泥泞湿滑走起来如同登天一样艰难。过了一年才到了吴头楚尾的江西豫章,一路上乘坐江船历经风雨。
只希望你身体健康,对不平之事心里能过得去,不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钱。从今往后,只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过上温饱的山村林园生活就可以了。
5、《燕归梁·双燕归飞绕画堂》
宋代:晏殊
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清风明月好时光。更何况、绮筵张。
云衫侍女,频倾寿酒,加意动笙簧。人人心在玉炉香。庆佳会、祝延长。
释义:燕子双双归来,围绕画堂翻飞,好像在留恋如彩虹艳丽的雕梁。此时有清风和明月相伴,正是美好的时光,更何况还有盛大的宴会呢?
侍女们身穿飘如白云的衣衫频频为宾客们倒酒,而且特意为大家献上乐曲。宴会上的熏香使得大家沉醉。我愿祝贺这样美好的时刻延绵长久。
福如东海旭日升, 寿比南山长青松 精神内守身堪健,动静合则寿自高。
?? 值此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良辰,敬祝您福、禄、寿三星高照,阖府康乐,如意吉祥 ! ?? 愉快的情绪和由之而来的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幸福的最好资本。祝您乐观长寿 ! ?? 欢乐就是健康,愉快的情绪是长寿的最好秘诀。
祝您天天快乐 ! ?? 愉快的笑声——这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标记。愿您在新的一年中天天都愉快,日日有笑声。
愿您永远跟朝阳、春天结伴,像青草漫野那样充满生机。 ?? 您是经霜的枫树老更红,历尽悲欢,愈显得襟怀坦荡。
衷心祝愿您生命之树常青。 ?? 您心灵深处,积存着一脉生命之泉,永远畅流不息。
祝您长寿 ! ?? 愿您的人生充满着幸福,充满着喜悦,永浴于无尽的欢乐年华。 ?? “满目青山夕照明 " ,愿您老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 晚霞灿烂落红美,人到花甲正金秋。 ??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 嘉宾旨酒,笑指青山来献寿。百岁平安,人共梅花老岁寒。
??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 心宽能增寿,德厚可延年。
?? 值此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良辰,敬祝您福、禄、寿三星高照,阖府康乐,如意吉祥! 愉快的情绪和由之而来的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幸福的最好资本。祝您乐观长寿! 欢乐就是健康,愉快的情绪是长寿的最好秘决。
祝您天天快乐! 岁月飞逝,青春不老。愿快乐与您永随。
愉快的笑声 ―― 这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标记。愿您在新的一年中,天天都愉快,日日有笑声。
愿您永远跟朝阳、春天结伴,像青草漫野那样充满生机。 让美丽的朝霞、彩霞、晚霞一起飞进您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祈愿! 您是经霜的枫树老更红历尽悲欢,愈显得襟怀坦荡。
衷心祝愿您生命之树常青。 您心灵深处,积存着一脉生命泉,永远畅流不息。
祝您长寿! 梦中萦怀的母亲,您是我至上的阳光,我将永远铭记您的养育深恩 ―― 值此母亲寿辰,敬祝您健康如意,福乐绵绵! 您年事虽高却勤劳不辍。祝您生活之树常绿,生命之水长流。
愿您的人生充满着幸福,充满着喜悦,永浴于无尽的欢乐年华。 “ 满目青山夕照明 ” ,愿您老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愿一声亲切的问候,温暖您的心,愿温馨的祝福,伴随着您的人生之旅! 轻轻一声问安,让贺卡将我心中的祝福化作阳光般的温暖,永恒地留在您的心灵中。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不必为年龄发愁。
您迎来的是热烈的夏天,正是您精神焕发的时候。只要心灵始终年轻济绋青年的朋友。
让您心中永远保留着年轻时的激情,年轻时的火焰吧!那么,您就会永远年轻,即使您已满头白发,步履蹒跚。 焕发生活的热情,把漫长人生带来的皱纹从心灵中抹去。
笑是美的姐妹,艺术家的娇儿;笑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在您休养的时候,让我送上一个甜甜的笑。
古柏虽然瘢痕累累,每逢春来又会绽发新枝,变得茂盛苍翠。 春天又来临了,绿衣使者带给您的是:一代人对您的长长的思念,深深的祝福。
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盼您天天锻炼,益寿延年。
休息是我们的天然保姆。为了永葆青春,多做奉献,望您 “ 一闲对百忙,年高身益壮 ” 。
“ 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 ” 睡眠和休息丧失了一些时光,却换来了明天工作的旺盛精力。
快乐就是健康,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在人生中,健康的价值远胜过声望和财富。
愿您劳逸适度,多加保重。 “ 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自安 ” 。
望您清心静养,读书自乐,劳逸适度,体强身壮。 闻您重担在肩,夙夜匪懈,成绩卓著,硕果累累。
谨愿百忙之中,起居有节,身心长健,永葆青春。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瑞雪喜降,大地披银,阳光虽好,寒气仍重,望您冷暖多保重,身心康乐迎新春。
致酒行
唐代: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长寿乐·南昌生日
宋代:李清照
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致酒行》译文
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
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人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
哎,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人赏识。
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
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雄鸡一叫,天下大亮。
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长寿乐》译文
微冷的应和时节,期盼着太阳早些升起,台阶前的蓂荚已长出六片叶子了,已经是初六了。冬天的太阳刚刚升起,天将破晓,春天不久将来临。就在这时你(指寿星)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家中视你为掌上明珠。你拥有不俗姿容、贤淑品德、良好教养,嫁给了一个好丈夫。到如今,你生活在的昼锦堂已经是儿孙满堂,而且个个都是有出息的达官贵人了。
光荣啊,你的家庭成员已经进入朝庭中枢,一个个身佩金印绿绶位列三公。可更喜的是你的两个儿子他们兄弟俩福荫不断,他们持虎符乘熊轼车,成为了地方太守。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且很快就会高升,进入中枢成为皇帝倚重的大臣。看,他们兄弟俩穿着彩衣纷纷上前向你拜寿,向你敬献美食和美酒。祝贺你长命百岁,与松椿同寿。
㈣ 镜水屏山开胜境,瑶林珠树撷名香,作者是谁
是刘墉的行书七言对联:“镜水屏山开胜境,瑶林珠树撷名香。”
历史上的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又号香岩、日观峰道人、石庵山人、天香室道人、青原等,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
刘墉为刘统勋长子(次子刘堪早死),自幼聪明好学,而天生驼背,故有罗锅子的绰号。他虽多才多艺,博通古今,但入仕较晚,在三十岁以前似乎没有获得举人功名,乾隆十六年中进士,获选庶吉士。据说当时刘墉的考卷曾被选为前十名,准备由乾隆圈为状元,后因乾隆反对而改为吴鸿 。 刘墉一生做官五十多年,在最初的五年,他在翰林院任庶吉士、编修、右春坊右中允、侍讲等职,并不负责具体工作。 从刘墉一生来看,刘墉首先应该是一个忠于职守的清官。在任地方官的二十余年里,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亲民之官守土安民、贯彻朝廷政令的职责,保持着洁己率属、竭尽职守、厉行实政的作风。
比较而言,刘墉的书法最为有名,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三人齐名,并列为乾隆朝四大书法家。他在书法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对传统书法的创新之功。嘉道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鉴赏家包世臣曾说:“刘文清相国,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板,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百年来书学能自树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之所专美也。”“近世小真书以诸城为第一,此尤其经心结撰者,可珍也。黄庭洛神之遗法,至谏议护命经而绝,坡老、思翁有意复古, 而苏苦出入无操纵,董苦布置不变化外,此大都胥吏之能事矣。诸城壮岁得力思翁,继由坡老,以窥阁本,晚乃归于北魏碑志,所诣遂出两家之外”[34]。《芳坚馆题跋》也说:“晋唐元明诸大家,得力全是个静字。须知火色纯青,大非容易。国朝书者相望,能副是语者,只有石庵先生,张文敏如许神通,毕竟未得无诤三品”。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也说:清代书法当以王文安、刘文清为最,次则张文敏、陈香泉、汪退谷。然张、陈、汪皆不及王、刘之厚,王犹依傍古人,刘则厚而能脱,入乎古人而出乎古人”[35]。光绪年间书法家何维朴也说:“从来学赵承旨书者易流为圆熟软媚一派,惟文清由承旨入手,而能脱离窠臼,自成一家,骨力坚凝,神味渊永。晚年深造古澹,视明董宗伯有过之无不及也。”[36] 徐珂《清稗类钞》说:“诸城刘文清书法,论者譬之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成自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盖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37]。也正因为他在书法上的深厚造诣,他的《学书三十韵》成为初学书法者的津梁。
刘墉的书法特点是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劲遒,时人有“浓墨宰相(也有说浓墨状元),淡墨探花(指镇江人王梦楼)”之美誉。譬如,刘墉的行书七言对联:“镜水屏山开胜境,瑶林珠树撷名香。”行书七言诗对:“花木一庭得骨气,图书万卷惟直观。”就充分显现出这样的特点。刘墉又擅长于草书,他继承了北宋苏轼开创的”韵胜气贯”、“尚意”的书风,他赞扬苏东坡的草书《黄州寒食诗帖》曰:“笔软墨丰皆入妙,无穷机轴出清新。”[38]他以“苏体”书写的苏轼三首诗,潇洒超逸、酣畅淋漓、惟妙惟肖,更为称绝。刘墉的墨迹传于世者,有由其侄儿刘镮之(嘉庆朝户部尚书)刊刻行世的《爱清堂石刻》。
刘墉的诗也值得称道,但可惜留传下来的太少,只有由其侄孙刘喜海辑其遗诗成集,于道光六年(1826)刊刻行世的《刘文清公遗集》17卷,《应制诗》3卷。英和赞其词章曰:“其言冲然以和”,“浏然以整,而又贯串乎经史,宏览乎诸子百家佛老小说,故其言高而不 ,华而不缛,雄而不矜,逶迤而不靡世。” 王昶《蒲褐山房诗话》称刘墉的诗“清新超悟,有香山东坡风格”。这些评价都有中肯的成分,我们从仅存的《刘文清公遗集》中也可看到这一点,他的诗体裁和内容都很广泛,语言朴实清新,颇有可读性。如他在乾隆三十一年写的一首《从军行》道:“辛苦长防万里秋,归期休问大刀头。不惊夜火烽传警,却怕新声笛起愁。”真实地反映了军旅生活的思乡之苦。《甲辰重阳节十刹海灯下》写道:“天际白云吹尽,林间黄叶飞来。原自不离色相,何曾一惹尘埃。明月同光处处,莲花妙印心心。会取定中不隔,无劳梦里相寻。”写出了当时的季节风景和他对佛学的认识。题跋更是如此,一首《题画》说:“一树垂杨万缕金,春风澹荡碧波深。闺人倦绣间相约,来试纶竿就绿荫。”描绘了闺中女子春天出游的情景。另一首是:“茅舍村童亦有师,或凭书案或窥篱。驱猪忽入慈亲眼,转忆韩公教子诗。”形象地描述了村塾学童的顽皮可爱。刘墉给侄儿刘镮之(乾隆四十四年进士,时在翰林院任职)的一首诗称:“ 图书汇万几年成,拜赐纶言世业荣。此后铅黄欣涉猎,向来馆阁忝衔名。襟颜披对人千载,光岳函珍富百城。示汝古香知爱否,夜窗勤就短檠明。” 此诗反映乾隆文治盛世,刘主馆编书,目睹全国进呈书籍之盛况,内府藏书之渊薮,望侄儿镮之为官作人务必继续勤读圣贤书。另一首《田家行》道:“只轮车,秃尾驴,大户小户输官租。官租输罢剩仓余,酿秫成酒不用沽。雨足春畦撷春蔬,东邻西舍邀欢娱。田翁诈醉泥孙扶,长男生子争舍哺。中男娶妇孝于姑,小几假馆粗知书。半年乐岁一事无,闲道皇家贳旧通。”描绘出盛世农家喜庆丰收,交官租后的合家欢乐之情,以及乐道朝廷蠲免所欠旧赋的裕民政策。
㈤ 重阳节文化和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我国农历重阳节,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在庆祝。值此佳节之际,让我们探访其源头,共同品位传统文化之魅。
重阳节的起源
苏东坡《丙子重九》诗:“登高作重九,蛮菊秋未开。”这个“重九”指的就是重阳节。根据历史上的风俗习惯,重阳节都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西周初年,人们就认为“九”为“阳”数,《周易》即以阳爻为九。后来,人们认为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称重阳。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里曾说:“日月梭飞,转瞬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
重阳成为节日,始于东汉时期。南朝的吴均《续齐谐记》有这样一段记载: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于是,桓景按照费长房的嘱咐,届时全家登上上岗。傍晚归家,见鸡犬牛羊皆死。后来,人们为了避祸,每到九月九日,即离开家庭,去到高处。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登高望远的习惯,并形成了节日。
重阳节的三大民俗
菊花酒
菊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并且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因此,赏菊与饮菊花酒成为重阳的主要节俗。晋朝隐士陶渊明爱菊之高洁,以菊明志。九月九日这天,他虽家贫无酒,但依然出门坐进宅旁菊花丛中,久之,满手把菊。突然,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了重阳酒,陶渊明“即便就酌,醉而归”。陶渊明所饮之酒大概就是用去年菊花酿成的菊花酒。
茱萸佩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人们习惯在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说是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够驱风逐邪、稍积祛寒的茱萸在民间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而悬茱萸子于室内,即有“鬼畏不入”的效果。重阳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驱邪效用,人们自然会对它另眼相看,将茱萸称作“辟邪翁”。
重阳糕
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重阳节咏唱诗
《赋菊》气势磅礴,“待到秋来九月八”,不仅为谐韵,也是为点出重阳节俗。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王维(公元701—761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与老人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又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自1989年以来,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重阳节则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
登高习俗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亦称“重九”、“九九重阳”。杭俗有登高之举,一般登城隍山或葛岭初阳台。
《杭俗遗风》载:“是日城隍山登高吃糖炒栗子、鸡豆,带游斗坛、文昌、关帝、火德等庙。”杭人俗传葛岭初阳台见“日月并升”之天象,为葛洪炼丹成功,白日升天之时。
㈥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全诗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其它重阳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菩萨蛮·秋闺
[清]徐灿
西风几弄冰肌彻,玲珑晶枕愁双设。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满庭芳·客中九日
[元]张可久
乾坤俯仰,贤愚醉醒,今古兴亡。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龙山上,西风树响,吹老鬓毛霜。
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唐]李泌
大唐造昌运,品物荷时成。乘秋逢令节,锡宴观群情。俯临秦山川,高会汉公卿。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九日黄楼作
[宋]苏轼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沈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贺新郎·九日
[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