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上道德与法治上名人赏感悟指的是什么
七上《道德与法治》
名言警句、古文经典解读
P6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P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P12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格言联璧》
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P13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周官》
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P13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P2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雍也》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P2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P23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P26 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P34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
如果能发挥人才的特长,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失败;不挑剔人才的短处,那么世界上就没有被遗弃的贤才了。
P36 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
路途漫长遥远,只要心志所向,即使距离远,也不能阻挡。
P38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以合乎礼仪的标准和方式来选择、交往朋友,以与朋友的交往来辅助仁德的修养。
P43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篇》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P45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
体现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注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
P45 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木》
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纯的像水一样。这里的“淡如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得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
P47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
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P51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千字文》
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P60 安其学而亲其师。——《礼记·学记》
原话是:“……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即:……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P6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
P66 教学相长。——《礼记·学记》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P74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P74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P74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做人)的根本啊。
P88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水和火是气构成的,但是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是没有智慧,动物有智慧但是不讲仁义道德,人则是由气构成,有生命,有智慧,也讲道德,所以是天地间最尊贵的。
P9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不过一瞬间罢了。意思是说时光飞逝,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作出一番事业来。
P91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第十一》
意思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P96 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P96 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P97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怜悯伤痛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一个人有仁义礼智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样。
P10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自然界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自然界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
㈡ 以仁礼存心以孝悌为本这句话是对应了初一道德与法治的哪个知识点
“以仁礼存心,以孝悌为本”的意思是讲仁义。
懂礼仪,把孝顺作为人的根本,所以要做到孝顺父母;“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多看书”的意思是多看书,了解历史上的典故,明确历史走向,就可以不用忧虑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仁义礼:
一、仁
就是爱人,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儒家学说的基础。儒家希望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孝,然后再爱其他的人,构建一个温情脉脉的大同世界。
二、义
对我们的要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正义的事情我们必须去做,而不正义的事情,我们绝对不能做。这也是孟子的思想的核心。
三、礼
孔子认为,仁是亲亲,而礼是尊尊,也就说社会的等级规范。因为在阶级社会,必须有规范,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有序。这三条是孔子关于人的伦理学的核心。
㈢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章什么是孝顺
什么是孝顺?
孝顺是指一种道德行为,它是一种尊重父母、关爱父母、尊敬父母、服从父母的行为。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孝顺的内涵:
1、尊重父母:尊重父母的意思是尊重父母的身份,尊重父母的意见,尊重父母的权利,尊重父母的心愿。
2、关爱父母:关爱父母的意思是爱护父母,给予父母关心和照顾,为父母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3、尊敬父母:尊敬父母的意思是尊重父母的言行,尊重父母的权威,尊重父母的意见,尊重父母的权利。
4、服从父母:服从父母的意思是尊重父母的意见,接受父母的教育,服从父母的管教,遵守父母的规定。
㈣ 道法中孝在几年级教材
七年级下册。道法中孝在7年级教材,在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科目中。教科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又称课本、教材。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㈤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期中考试(生活中你是如何孝敬老人
这个很多,比如给老年人做饭,给老年人洗脚,牵老年人过马路。
㈥ 法律与道德有什么关系
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
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民主科学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对于需要法律禁止和惩罚的不道德行为,对于需要法律褒奖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为,都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必要体现。当务之急,应当进一步加强有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立法,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堵塞立法漏洞。
当然,对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么法律、在何时、怎样介入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结论。
(6)道德与法治孝顺的媳扩展阅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许多法理学教科书均有专章讨论这一问题。在古代,古希腊哲学中就有正义与美德之争,我国先秦时期也有德治与法治之争。这些争论其实都与这一问题有关。
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制定法律规则同样重要。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对于法律规则来说,无论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还是社会习俗演化而成的法律,都适用于社会公共行为领域。在法律规则管辖的公共领域,维护社会正义、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权利是根本要求。
而道德更多涉及个人内心的自我修为,它可以高标特立,但只能针对自己,不能强迫他人。因此,法律以公共利益为指针,道德以效法圣贤为理想;法律讲求的是底线正义,道德追求的是高尚人格。
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能够为社会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构架,为个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环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够净化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激浊扬清、去恶存善。
因此,虽然法律规则不等同于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发人们的道德良知。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讲规则,都按照法律规则处事,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不坏的社会,虽然可能还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而法律要深入人心、发挥作用,也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追求。
换言之,法律规则要有道德性。这个道德性不是法律规则自身生长出来的,而是法律规则吸收了道德理念,从而彰显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
与此同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们强化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弘扬社会公序良俗,自觉遵守法律。另外,实践中被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为法律规则。
可见,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
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今天,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㈦ 有人说,长大就是懂得孝顺父母,有人说,长大就是知错就改是哪本书
《道德与法治》。
孝顺是道德范畴,尊老爱幼也是道德范畴,所以长大就懂得孝顺父母了,这属于道德内容。
长大了就知错能改。
长大以后有的错误是需要承担其法律责任的,所以后果很严重,犯错了不改人生就毁了。
㈧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名字叫什么
叫青春时光。《第一单元青春时光》单元重点归纳专题一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创造潜力。《道德与法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共18册,其中小学12册,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
㈨ 道德与法治沈静雅结局
最后孙涛的母亲死了,子羽毁容了,李曼丽悔不当初,准备跳楼,沈静雅阻止了她,两人和解了。两年后,沈静雅在孙涛母亲墓前碰到孙涛,孙涛问她是不是还没原谅自己,沈静雅说早就原谅他了,只是他们回不去了,只能是朋友,说完就走了,陈振海出狱后和他妈妈一起生活,李曼丽自己开了酒店,和沈静雅合作生意,就大结局了。
㈩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讲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内做人的道理。
2.父母对子女容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3.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同样是基本的道德模范。
5.孝敬父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本来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但总是有一些不孝子女的存在,所以法律出台,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