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堂文化讲的是什么 快来看看吧
1、说起三堂文化,好多人觉得十分生疏,也有不少人认为古老文明中国将三堂文化丢得只剩下了一堂文化,还不及西方,因为他们拥有两堂文化(学堂、教堂)。其实不然,相伴国人几千年的三堂文化从未真正地离开过我们。
2、祠堂是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中多次写到人们是如何在宗祠中执行家法的。在法治社会,虽然再不能以家族的名义对村民实行违法惩戒,但是可以在祠堂中对孝顺父母公婆、诚实经营致富、自力更生脱贫、刻苦学习深造等好人好事提出表扬,对考上大学的本姓族子女及乡贤给予表彰,对好吃懒做、偷鸡摸狗等行为进行批评,激浊扬清、彰善瘅恶。借用祠堂庄严可以树立族风正气,促使村民见贤思齐。
3、祠堂里有祖宗的牌位,当每一个人走进祠堂里面,你就会看到老祖宗在上面,然后往下数就能数到自家。你就会知道你的祖先怎么传下来的,于是你就会有强烈的祖宗的文化传承、血脉传承。
4、祠堂里有很多严格的东西,比如说你做错了事怎么办?大家到祠堂讨论你的事。如果你做了很缺德的事,你就不允许进祠堂了。所以在心理上它是一个很大的约束,让你自觉地遵纪守法,维护自家祖宗尊严。如果你出人头地也会给你荣誉感、成就感,这种宗祠文化教育与当今创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与依法治国理念遥相呼应。
5、学堂文化,在过去随便一个乡村都有学堂,中国古代称为私塾,多由没有考取功名的老秀才来教课。现在国家办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也是日新月异,学生们在学习生涯可学取渊博知识。但也有许多人认为目前教育忽略了道德教育,认为与古代文化教育偏离太大。其实我们的教育中也从没丢弃过道德教育,只不过是许多家长在指导孩子人生观时发生了重大改变。不知大家感觉到没有?学堂文化正在加大溶入古文化教学内容,中国还以孔圣人为名片走向世界,三千多所孔子学院正在全世界宣传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
6、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可原汁返古,当然传统学堂的尊礼文化,道德思想要继承发扬,学堂不足的中堂补,中堂不足的祖堂补,要将三堂文化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7、中堂文化,回到家里,进屋的正厅叫中堂,在过去堂壁正中通常挂着:“天、地、君、亲、师”,逢年过节要烧香跪拜磕头:跪天、跪地、跪君、跪师、跪双亲。在堂前你要谨言慎行,出堂外也心存敬畏不能张狂,抬头三尺有神灵,就是中堂文化向堂外的延伸,你的言行必须要为自家祖辈名声负责,人一定要有这种敬畏的思想,然后才能够有一种内在的谦卑,才能有气质,你才能是个有礼貌、讲文明、遵纪守法的人。
② 孔子的学堂(上)|第一章·办学授徒(2)
大约在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创办了私立“孔子学院”,开始办学授徒。孔子早期弟子颜无繇(路)、仲由(子路)、曾点(晳)、冉耕(伯牛)、闵损(子骞)、冉求(子有)、冉雍(仲弓)、颜回(子渊)、高柴(子羔)、公西赤(子华)等人先后从学。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后,有若(子有)、曾参(子舆)、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颛孙师(子张)等人又先后从学。
孔子开办私学的动机,可以用《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思就是,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们并形成良好的风俗,就一定要从办学校、兴教育入手。孔子大概就是这么想的。
孔子办学,是收“学费”的。
脩(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礼记·少仪》中说:“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这里的“束脩”,意思是“十脡脯也”,就是十条干肉。《礼记·檀弓上》记载,齐国的大夫陈庄子去世了,向鲁国发讣告。按礼,国君对于他国大夫去世,仅需派使者吊丧即可,不必亲哭,但鲁穆公不懂这些,又不想去行哭礼,就向鲁国大夫县琐询问相关的礼仪,县琐说:“古之大夫,束脩之问不出竟,虽欲哭之,安得而哭之?”古时候的大夫与国境外的人交往,哪怕是一束干肉的往来都不可能,即使您想为他行哭礼,又怎么能为他去哭呢?这里的“束脩”,就是十条干肉,算是微小的礼物。朱熹的《四书集注》说:“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
孔子办学的时候,收点学费或者叫见面礼大概是符合礼的。同时,孔子办的是私学,不收点学费,孔子将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了。但是,学费的标准并没有明确规定,十条干肉大概最低标准,因为孔子说,只要拿来十条干肉,“吾未尝无诲焉”,我就教他。
《后汉书·伏湛传》有“自行束脩,讫无毁玷,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经为人师,行为仪表”语,《后汉书·延笃传》亦有“吾自行束脩以来”语。这里的“自行束脩”,均作为开始接受教育的意思了。《资治通鉴·唐纪三》记载,隋末,王世充称帝,立其子刘玄恕为汉王,又以国子助教陆德明为汉王师,“令玄恕就其家行束脩礼”,德明不受。
东汉郑玄注《论语》,将“束脩”注为“谓年十五以上也”。李泽厚《论语今读》亦采用上述说法,认为这与孔子所讲“十有五而志于学”,书传“十五入小学”相应。于是,本章就可以翻译为:“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根据这一解释,李泽厚认为,“从年岁看,孔门是高中、大学水平。看来孔子不教发蒙小学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认真研究之后,我发现大家其实冤枉了孔子。因为这里所说的‘束脩’并不是指肉干,而是指可以行束脩之礼的人,也就是十五岁以上的人。换言之,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孩子,孔子就愿意教诲。”
南怀瑾《论语别裁》认为,“依我的看法,问题在‘自行’两个字。‘自行束修’是自行检点的意思。如果说束修是腊肉,孔子三千弟子,哪里吃得了这许多腊肉?放也没有这样大的地方来放。还有孔子的学生中如颜回,连一个好一点的便当都没有,哪里来的腊肉送给老师?而孔子不但教他,并且以他为最得意的学生。我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思想是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这是我和古人看法所不同的地方,所谓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
但是,从所引史料也可以看出,先秦在使用“束脩”一词时,是十条干肉的意思,而汉代学者在使用时,变成了束脩是十五岁以上的意思,或者成为开始接受教育的代名词了。
“孔子学院”都教些什么呢?
文是指文献、古籍等,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化课。行是指德行。忠是指对他人、对事业尽心竭力。信是指诚信。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孔子家语》记载说:
文子是卫国的大夫,名弥牟。文子对端木赐(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诗》和《书》,然后教他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讲仁义,观礼乐,然后用文才和德行来成就他们。大概学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们之中谁更贤明呢?”端木赐(子贡)回答说不知道。
《史记》记载说:
孔子的弟子,《史记》列77人,《孔子家语》列76人,《论语》中有名有姓的弟子大概29人(见本书下篇《弟子篇》)。
对于孔子弟子中的优等生,《论语》也有记载。
“孔子学院”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系。“德行”是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言语”是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政事”是指能从事政治事务。“文学”是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对于这些优等生的评定,当是儒家后学者的评价,而不是孔子的原话。
周朝的时候,专门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学”要求学生要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也包括这六艺。
“礼”是礼仪制度。“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乐”就是音乐。“六乐”包括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射”就是射箭技术。“五射”包括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御”就是驾驶马车的技术。“五御”包括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书”就是识字。周礼对“六书”没有记载,后人多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式指“六书”。
“数”指理数、气数。《广雅》说:“数,术也。”但《周礼》没有关于“九数”的记载。
有一次,端木赐(子贡)跟同学们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我们能听到、学到,但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思想,我们没学到。端木赐(子贡)的话,似乎隐隐地有一点对孔子的不满,好像认为孔子没有把全部学问教给弟子(《论语·公冶长》5·13)。
也许是哪个同学向孔子打了小报告,让孔子听到了端木赐(子贡)说的这番话。有一次在课堂上,孔子进行了辩解和说明。
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或者平辈之间说的话,相当于你们、你们这些人。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综观《论语》,孔子确实很少谈到性与天命的问题。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还是谈过这样的问题的,只不过是与鲁哀公谈的。《孔子家语·本命解》以鲁哀公问、孔子答的形式,论述“人之命与性”。在《礼记·哀公问》中,哀公问君子何贵乎天道,孔子回答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不闭其久,是天道;无为而物成,是天道;已成而明,是天道。”所以,子贡的“抱怨”也不无道理。
③ 开笔礼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行开笔礼
举办这个活动就是为学书法“造势”,希望通过用朱砂“开智”这种新颖的仪式,吸引他们学毛笔字,将传统书法文化发扬光大。开笔礼上,启蒙老师十分注目。能书会画、古文底子很厚,开笔礼整体气氛相协调,统一穿汉服出场,表现出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尊重。
开笔礼,是古代读书人人生四大礼之一,俗称破蒙,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种仪式便是开笔礼。
主要特点
1、古今结合,有时代特点,在参加开笔礼的服装方面,学宫取“开笔”有关寓意,订做小博士服,而不是照搬古代秀才所穿的服装,更贴近现实生活。
2、启蒙教育通俗易懂,启蒙老师在做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教育时,不是诵读古文,而是说得比较通俗易懂,迎合孩子的需要。
3、书法育人,开笔礼上,书法老师手握毛笔,饱蘸浓墨,在挂起的宣纸上一撇一捺写下一个“人”字。“人”是一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寓意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是最为重要的。
4、寄托祝福,随后老师们手捧朱砂走到孩子们面前,在他们的额头中间点上红印,祝福他们从此眼亮心明。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将写满祝福语的卡片送给自己的孩子。
④ 弟子规入则孝的故事有哪些
1、中国古代遵从入则孝的故事举不胜举,最有名的有古代十大孝子的故事:孝感动天——舜,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啮指痛心——曾参,百里负米——仲由,芦衣顺母——闵损,鹿乳奉亲——郯子,戏彩娱亲——老莱子,卖身葬父——董永,刻木事亲——丁兰,行佣供母——江革。
2、弟子规入则孝,出自《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规》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3、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4)孔学堂孝顺讲座扩展阅读:
闵损芦衣顺母的故事
1、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2、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3、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3、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⑤ 开笔礼的意义
开笔礼的意义
开笔礼的意义,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在开学季的时候一些学习会将新生开学仪式与开笔礼的传统元素结合。下面是开笔礼的意义。
开笔礼,是古代读书人人生四大礼之一,俗称破蒙。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种仪式便是开笔礼。
意义
开笔礼上,启蒙老师十分注目。能书会画、古文底子很厚,开笔礼整体气氛相协调,统一穿汉服出场,表现出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尊重。举办这个活动就是为学书法“造势”,希望通过用朱砂“开智”这种新颖的仪式,吸引他们学毛笔字,将传统书法文化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孩子们吃洋快餐、穿洋装、学外语、打电脑,多数“电脑新人类”连手写钢笔字也七歪八扭,更别提费事去练毛笔字了,而对其他优秀文化传统也往往嗤之以鼻。“开笔礼”重现广州,正是努力矫正这种不良倾向的开始。一个隆重的仪式,将使孩子把上学求知看成一个神圣的使命,增强学习兴趣。今时今日,尽管不再读四书五经,不再考科举当秀才,但传统文化的熏陶仍应从娃娃抓起。
进入21世纪,一些学校逐渐恢复了开学前的开笔礼仪式,让小学生亲身体验古代“开笔礼”,使准备进入人生求学阶段的孩子,在似懂非懂中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行接触。
主要特点
1、古今结合,有时代特点
在参加开笔礼的服装方面,学宫取“开笔”有关寓意,订做小博士服,而不是照搬古代秀才所穿的服装,更贴近现实生活。
2、启蒙教育通俗易懂
启蒙老师在做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教育时,不是诵读古文,而是说得比较通俗易懂,迎合孩子的需要。
3、书法育人
开笔礼上,书法老师手握毛笔,饱蘸浓墨,在挂起的宣纸上一撇一捺写下一个“人”字。“人”是一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寓意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是最为重要的。
4、寄托祝福
随后老师们手捧朱砂走到孩子们面前,在他们的额头中间点上红印,祝福他们从此眼亮心明。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将写满祝福语的卡片送给自己的孩子。
“开笔礼”的现实意义应当肯定
穿汉服、点朱砂、写毛笔字……又到一年开学季,一些学校将新生开学仪式与传统元素结合。有关入学“开笔礼”的报道也屡见报端,并被冠以“传统礼仪”的名号。对此,有学者直言,所谓“开笔礼”,并非中国传统,而是近年“地方上创造的礼仪”
近年来,在开学之际,为小学新生举行“开笔礼”在一些地方很风行。大概是经各地互相借鉴学习,“开笔礼”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整规范的程序,包括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明智、启蒙描红等环节。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仪式,让孩子知书明理、学会做人,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现在,这一仪式遭到质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直言,“所谓‘开笔礼’,是近年地方上创造的礼仪”。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开笔礼”的渊源进行探究,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正本清源。
但是,如果以此否定“开笔礼”对于如今受教育者的意义,也未免有吹毛求疵之嫌。因为现在的“开笔礼”并非完全凭空臆造,而是在汲取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合理注入为现代人们所接受内容的创新之举。比如说点朱砂,既有为孩子点痣(智)以开启智慧的意味,又有保佑小孩健康成长的寓意。至于将穿汉服、写毛笔字等传统元素融入“开笔礼”的仪式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一定意义上讲,“开笔礼”广为各地学校所推行,正折射出教育者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思与传承,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有人以为某种礼仪一定要查有实据方可行,甚至于凡事只能照搬古时那一套,反而折射出意识观念的刻板、迂阔,跟时代节拍格格不入。
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需要“开笔礼”这样的仪式,来增强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让孩子感受到学校教育春风化雨般的教化力量,真切感受到自我角色的转变,从而迈出人生的坚实一步。
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
开笔礼“朱砂启智”曾经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多年,但在2月28日上午,广州20多名年龄在4岁至7岁间的.孩子相聚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原番禺学宫),亲身体验古代“开笔礼”。这群准备进入求学阶段的孩子,在似懂非懂中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据悉,这是广州地区首次举行学童开笔礼仪式。
在参加开笔礼的服装方面,应使用我们传统民族服装——汉服。老师可穿上朱子深衣,男学生可穿直裾,女学生穿上襦裙;启蒙老师在做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教育时,老师不是直接诵读古文,而是将文章讲解的比较通俗易懂,迎合孩子的需要。在开笔礼的最后,学宫还安排学童们看了木偶专场表演,动静结合。
现代开笔礼程序
1、正衣冠:上午9时许,学童们换上长长的博士服,戴上神气的“官帽”。
2、平步青云:学童迈上开笔礼的第一步———平步青云桥游泮池。学童们排成两行纵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跨过正对学宫的青云桥,预示今后“平步青云”。青云桥横跨,泮池里养着数条鲤鱼,小朋友们绕泮池一周,取“鲤鱼跃龙门”之意。之后,小朋友们步入明伦堂,听工作人员讲述孔母诞孔子前夜梦到麒麟以及孔子学琴的故事,并在启蒙老师带领下向孔子鞠躬,接受启蒙老师的教诲。
3、状元巾洗脸
4、朱砂开智:由启蒙老师用朱砂在学童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又称开天眼,寓意孩子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学童们有的显得十分开心;有的则有些发愣不明白老师在自己头上干了什么,忍不住用手摸摸,看看;还有的孩子被点后有些害怕,一副要哭出来的样子。
5、敲启智钟
6、启蒙描红:绝大多数学童都能在启蒙老师的指点下十分认真地进行描红,也有的孩子,因年纪太小,连毛笔都不知道怎么抓,有的抓也抓不稳,抓住了以后不知道该怎么落笔。
7、金桂树下许愿:学宫为每个学童准备了一条吉祥条幅,并用绳子拴了一个金桔,让学童将条幅扔上金桂树,美好心愿将来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