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阳节为什么有些地方要携带甘蔗
来历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版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权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重阳节的另一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古人纪元通用干支,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正月建寅,第九个月为戌月,戌为火库,戌月火入库。戌在位西北方处《洛书》乾卦之内。季秋戌月“大火”(心宿二)随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在西偏北方位隐退潜入于地面。《易经·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在传统文化中,季秋重阳,“大火”退隐,处在乾坤转变之中,乾德刚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备,乃吉象。
B. 会昌油炸鱼子粑米粿怎么做
食材 主料萝卜300g面粉150g辅料姜5g盐3g香葱10g生抽5ml香油3ml蒜5g 步骤 1.萝卜去皮擦成丝备用 2.萝卜丝内中加入姜蒜末、葱容花、生抽和香油 3.萝卜丝中加入盐拌匀,腌制也水份后将水沥掉备用 4.面粉中加入清水慢慢搅拌 5.将面粉调成可以流动的糊状即可 6.勺子中加入少许面糊铺底 7.面糊上放入萝卜丝 8.面上再浇上一层面糊 9.热油下锅炸制 10.等饼成形后直接脱模炸至两面金黄即可 小贴士
C. 有关福建粿类的美食最好要有图片和做法,故事传说之类的。
一、大田经典小吃:九层粿
九层粿,是由九层不同颜色的米浆合成的一种经典地方小吃。它以米和糯米为料,磨成米浆,分成九个等量。每一等量加入适量的白糖及其食用色素(第一层为红色,第二层为淡黄,第三层为原白色,直至反复至九层)。因此粿共九层,故名之九层粿。其制是纱布垫蒸笼之底,上第一层料,待半熟之后,再上第二层,直至第九层为止。蒸熟之后凉开,切成菱形,不但外观奇特雅气,且口感滋润细腻,吃来松脆,淡甜,最宜小孩与老人,为大田特有之小吃。地方风俗,此种九层粿特制于重阳节。而重阳节是我国自汉至今的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风内涵有二:一、是避难风俗;二、是升天成仙之俗。所谓避能,意在九月九日有灾难,世人须上山才可免。此故事见南朝《续齐谐记》一书:“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见之曰:‘代之矣。’”
二、闽南特色主食:地瓜粉粿
为什么说这是闽南特色主食,因为闽南地区盛产地瓜,即红薯。地瓜粉粿,顾名思义就是地瓜粉做的,故色泽较深。而“粿”字,又十分形象的揭示了其含有米浆的事实。
地瓜粉粿除了味道美妙以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佳肴为儿送行。相传,当年洪朝选(厦门著名历史人物,翔安人)考中进士那年春天,他奉命赴任。恰好家乡准备过三月节(农历三月初三),他母亲留他过完节后再走。但他怕误期,于是仓促间,从自家粮缸里抓几把地瓜粉,和着稀饭加水搅拌成糊状,煎成薄薄的地瓜粉粿皮,切成条,煮成一碗香喷喷的地瓜粉粿。洪朝选临出家门吃了母亲亲手做的地瓜粉粿觉得特别的亲切。后来洪朝选当了大官,回到家乡。乡亲们摆桌宴祝贺,但洪朝选却没发现有地瓜粉粿。一问,乡亲们全傻了,因为根本就没准备这道菜。他们以为洪朝选当了大官哪里还想吃家乡的粗粮呢?于是,大家慌忙准备。不多久就端来了热气腾腾的地瓜粉粿,洪朝选边吃边说:“还是家乡的地瓜粉粿好吃!”从那以后,厦门翔安洪厝这一带宴请客人的第一道菜就是地瓜粉粿。这种祖传的俗例,不但为当地的群众相沿成习,部分海外华侨也流传着故乡的习俗。
地瓜粉粿的做法——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烂,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后加水,调到合适稠度,再放到铁锅里煎成一张一张的薄饼皮,切成两厘米宽的粉条。煮的时候,下足油,加上海蛎、海蛏、小虾等海味,面上撒些葱花或芹菜即可。
三、一团文化味的麻糍粿
麻糍粿是武夷山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却含有历史的文化味。麻糍粿早时称之为“胡麻饭”。武夷山天游峰北侧,有一条涧叫胡麻涧。传说先秦时,武夷君、皇太姥与魏王子骞等十三位仙人,在幔亭峰上举行幔亭宴,宴请开拓山岭、异川夷岳的武夷山村野之民。宴会上除山珍海味外,有一道美食来自村野百姓的馈赠,那就是胡麻饭。那时武夷山村野之民就懂得使用石制工具来加工以大米为主的食品。武夷山村野之民一年要祭两次社,春社“祈”,祈求风调雨顺,而秋社“报”,报答五谷丰登。
秋社正值秋收,村野之民以麻糍粿来欢庆丰收。他们将糯米蒸熟置入石臼中,以木杵捶打。使米完全捣烂成为粘饭。然后将芝麻炒熟碾碎,将捣烂的粘饭撮成一小团一小团,放到芝麻粉里去滚,香味浓厚的胡麻饭就是这样做成的。据说当年在幔亭招宴中,武夷十三仙人吃了胡麻饭,惊叹不已。于是他们就在胡麻涧�天游北峰一带开辟山地种芝麻,又在北峰的山坳里开辟水田莳禾苗。且年年秋收后都要呼朋引伴做胡麻饭。做胡麻饭的传统沿习下来,现在民间叫打麻糍粿。
D. 过年时为什么要包米粿呢
年初一,家乡习俗,打米粿,是当地的特色小吃,每年到初一,乡下就家家户户都开始做这道美食,来宴请拜年的亲朋好友。米粿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形态和做法,但殊途同归,都是同样的食材,大米做的米粿胚,笋干,酸菜,五花肉等做馅料,有着一样的寓意,象征着年年有余,丰衣足食,每年回乡,都心心念念着这口美味,离乡在外的人,一谈到家乡这美食,都不免垂涎欲滴。早上饭后,家里的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女人们准备好米胚材料,男人们等着大米出锅,将其捶打成胚。做米胚用的是木桶饭,得将大米淘洗干净,盛入木桶内,做米粿需要较多的米饭,并且有一定的湿度,所以选择木桶来蒸,蒸饭的木桶底部是镂空的,且可以拆卸,板也不是密封的,而是分布着均匀的空隙,蒸的时候底部会垫上打湿的纱布,米粒不会从缝隙中漏出去,一般上锅蒸上半小时左右,时间快到的时候,要从桶里舀出一球来尝尝是不是有夹生,确定熟了后就将木桶整个抬起来,将桶底卸掉,就可以去打米胚了。打米胚要用到碓臼,碓臼是村里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碓臼外形简单耐磨,内部有一个碓窝,碓窝是在方形大青石中间由工匠雕凿出一个圆窝,有几十厘米深,上粗下细,非常光滑,没有缝隙,使用时,用碓杠敲打,碓杠是实心木头制的大棒槌,杠有一米左右长,每次打,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打米胚,一个给棒槌抹上些水,避免米团会粘在锤子上,打的不均匀,还需将碓臼内打出去的米团给拨到碓臼中央,拨米团的速度要快,方便再一次的捶打,,打米胚时,需要三五个人轮换,杠和锤都是实心木头制成,有点分量,常在村里做农事男人们,力气足,一下就可以凿到碓臼底部,碓杠一锤凿到底后,整个人得踮起脚将全身力气借碓杠向碓臼底部揉摁,把米团打打烂,打软。一锤又一锤的咚咚敲打声,引来周围的邻居,大家见谁家在打米胚,只要方便就会赶来帮忙,从两个人打,变成三个,五个..农村里人与人之间气氛特别好,你帮帮我,我帮帮你,一个米粿就能把整个村的人气都聚拢到一起去,人多的时候,米胚成型的速度就相对的快一些。米粿的胚打到表面光滑,不再那么有粘性的时候,就是完成了,打好的米胚,像醒发好的面团,需要人将一整米胚团抱起来,放置到厨房桌面上,桌上提前抹上点猪油,防止米胚黏到桌面上,这时大家聚到桌前,一个人先将米胚揉搓成剂条,再将剂条掰下成一个个剂子,要吃的时候,手上抹点猪油,将剂子放在手心压实再用双手的大拇指,往米胚中心向周围摁捏,像捏饺子皮似,将米胚捏成片状,就可以往里面加入配菜,配菜是提前炒制好的,通常是笋丁,酸菜,炸好的酥猪肉渣等,将配菜包进米胚中,将边角捏实,像捏饺子似的,就可以开吃啦。家人们齐聚一堂,自给自足,一口咬下去,猪油香,酸菜香,笋丁脆,大米香..一气呵成,在嘴里唇齿溢香,是菜香,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香。
E. 福州有什么生活习俗 有哪些特别的节日
在福州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州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户。
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州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州的习俗影响较小。
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我们一方面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一方面 又为下一代人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当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 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也不断产生。我们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鸭蛋与 “压乱” 谐音,故福州人 称它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面对宴席中的 庞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爱莫能吞 。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终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 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泊来节入侵传统节。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 等进口节 大有成为都市新潮之势。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 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此外,情人节、圣诞节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饭店拟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们的心。
“长一位” 要转正 。在传统的宴会上,最长辈者要坐“长一位”。以旧民居厅中(前厅)摆八仙(桌)宴为例,靠左边的为一桌,一桌左边靠里的为一桌一位,即“长一位”,只有年最长、辈份最大者才有资格坐。但现在“ 长一位” 转正了。 不论什么样的居所,也不论八仙桌还是圆桌,凡居中一桌面对门口的当中一位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为主人,二为职务最高者,三为贵宾中的 “头人” ;按年龄、辈份坐 “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才有。从左边一桌一位转到当中的“ 中” 一位 ,让年轻人容易理解,当然就要一转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传统宴会有“ 挟酒包” 的习俗,即设宴者除让宾客吃得又饱又醉(福州俗)外,还让你带一大包酒包回去,让父母或妻儿共享,这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 但在 有钱日日节(福州俗语)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赘,带回去也没人吃,只好倒掉。为此人们想出许多改革的办法,先以铝桶、保温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里此类酒包成灾。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废,无奈之下,只好以现金回扣代之。现在赴婚庆喜宴,你送了大红包,东家回你小红包,内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旧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装入口袋的“ 酒包”,何乐而不为? 凡此种种,许多新民俗正在代替旧民俗,出现了新旧民俗互相交替、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带有革新意义的内容。
http://www.fzclub.net/oubb/180450.html
http://www.xunlong.cn/city/fjfz/ListMagazine.asp?id=71
F. 米粿的做法和步骤如下
炸米粿做法
材料:糯米粉240g 、油适量 、白砂糖30g 、清水180g。
1.先将糯米粉分成两份,一份的量80g.剩下为160g
2.180g的清水取出1/3(约60g),倒入锅中加白糖煮开,剩下的2/3清水放一边待用。
3.将烧开的水倒入80g的糯米粉里搅拌
4.揉合成半生熟的粉团
5.将剩下的160g的糯米粉倒入装有粉团的盘里
6.倒入剩下的清水搅拌
7.充分揉合成大粉团
8.在案板上撒少许糯米粉,将粉团分成8等份
9.搓成4-5厘米的长条
10.将它压扁
11.再把中间扭成蝴蝶结形状,逐个做好,炸之前在表面拍少许淀粉
12.热锅烧热油后,改中火将糯米粿放入炸制
13.炸至金黄色,捞出沥干油装盘。
G. 潮汕重阳节要吃什么粿
潮汕重阳节要吃来秋瓜叶粿自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汉族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在潮汕澄海,重阳节的这一天会做一个小吃叫”秋瓜叶粿“也有人叫”粿头“,用秋瓜叶和大米磨成的粉做成的一个小吃,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
食材
秋瓜叶粉 300g
白粥 300g
盐 适量
油 适量
方法/步骤
秋瓜叶粉和白粥混合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水分多次加入,不断搅拌至粉团均匀后加入适量的盐继续揉匀
粉团适当要比较湿(调匀后更像肉馅般)
把分团分成等分大小的量(像挤肉丸一样),贴满锅四周,抹平成小饼状,锅里加入适量的水,开火蒸8分钟
八分钟后,水刚好烧干,”粿头“底部微焦可翻面开小火2分钟即可
吃起来有嚼劲,很香的叶子的香味
也可以煎着吃,锅里热油,把”粿头“加入慢火煎至两面金黄
香煎”粿头“口感香脆,也是独有风味
注意事项
粿头也可以放蒸笼里蒸,但是口感没有贴锅里热熟好吃
加上白粥后”粿头“口感会软很多不会太柴
H. 无米粿的详细做法
碗稞酱汁制作方法:将冷开水1/4杯、酱油膏1/2杯、糖2大匙、调拌好,以小火煮至沸腾后加1大匙蒜泥即为碗稞酱汁。...(展开)
难度: 配菜(中级) 时间: 30-45分钟
主料
绿花椰120公克 糖1又1/2茶匙
沙拉油1又1/2大匙 细砂糖30㏄
油面1人份 红酒
糖1/2茶匙 油葱酥1小匙
草菇100公克 绍兴酒15㏄
空心菜少许 香菜适量
红萝卜丁1又1/2匙 辣椒1支
猪高汤200㏄ 青豆仁适量
辅料
碗稞的做法步骤
1. 将材料A的香菇洗净泡软切丝;萝卜干洗净沥干;虾米洗净备用;材料C的红葱头去皮切片备用。
2. 热锅,放入猪油,以小火将作法1的红葱头片炸至呈金黄色时即为红葱酥,捞出平均分成二份备用。
3. 另取一中华锅,热锅,以小火将红葱酥、猪后腿肉丁及作法1的材料(除红葱头外)炒香后,加入调味料A拌炒均匀即为馅料。
4. 将材料B拌匀成粉浆后,隔水以中小火煮约5分钟,其间须不停的搅拌至像果糖般的浓稠状,即马上熄火拌入另1份红葱酥,起锅倒入数个碗内(约七分满),每一个碗的表面放上适量作法3的馅料及材料C的1/2个咸蛋黄,再放入蒸笼中用大火蒸25分钟至熟即可取出,食用前淋上碗稞酱汁及香菜即可
I. 庆元本粿、黄粿、社粿怎么做,另外庆元过节有什么习俗
黄粿的传统制作方法非常独特,取山中一种独特灌木烧成灰,沥其汁(俗称植物碱),以该汁浸泡优质粳米至米色橙黄,浸泡后的粳米装入饭甑蒸熟,然后倒入石臼中,用杵槌用力杵打,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粳米饭粒便粘不住木杵,直到饭粒全部融合,像棉团状,然后分切小块,趁热将其揉压成圆条状即成做成后可存放好几个月。
如今已有专门制造黄粿的机器。
社粿,每逢“春社”,庆元有“烙社粿”的习俗,每年春天,田滕及潮湿的坡地上,有一种开黄花的草本植物,俗称“社曲”(学名“鼠曲草”)。春社时令,社曲嫩芽初长,妇女们三五成群,上山采摘,然后放在舂臼中舂成富有粘性的酱状,与糯米浆掺和烙成薄饼,称为“社粿”,其色翠绿诱人、味清香可口,还具有止咳、理气、燥湿等药用功效。
一、春节:初一早起,早晚点香放炮,禁讲脏话,不扫地、不洗衣、不做新饭,全家着新衣。初二早起,互访亲友,称之“拜年”。来者若是小孩,要给红包,称之“贺红”。初三、四如是。初五“开小戒”,剪灯时分,各家鸣放鞭炮,以示“小年”结束。次日开始闹花灯,有龙灯、狮灯、唱灯,直到初十外。
二、元宵:正月十三至十五日庆元宵,家家张灯结彩,称之“开大戒”。村庙搭彩门,抬神出游。
三、春社:旧时,是日杀猪祭社坛、饮社酒和分社肉。家家用鼠曲草掺米浆烙社馃,作为过节食品。民国后,社坛废,“祭社”旧俗取消。但社馃至今流行。
四、清明:举行祭祖活动,有祭田的宗族给参加扫祖坟者散发“红蛋”。是日吃“清明馃”,并在“前三后四”(节前三天或节后四天)上坟扫墓。
五、立夏:吃“立夏汤”(一种用水粉干、汤团或馃丝,配以笋、肉、香菇、葱蒜等佐料煮成的羹),至今流行。
六、端午:庆元端午定在五月初四(相传明末时庆元人民为避兵灾,提前过端午后上山避难)。家家包粽子,门柱两旁插上艾叶、菖蒲,用以辟邪驱鬼。晚上祭祀祖先后享用丰盛晚餐。次日正午,小孩饮雄黄酒,妇女采“百草茶”。解放后除包粽子外,余俗皆废。
七、七夕:家家炒茶点,品样宜多,民间至今不绝。
八、中元(七月半):祠堂做道场,祭奠祖先;按人口、功名(资历)散发馒头。儿童于是夜举行“抢柚灯”,取剖开的柚,安上木柄插上香,沿街奔跑呼叫。解放后此俗废。有的农家虽做馒头,但亦用来馈赠亲友。
九、中秋:尝月饼,炒粉干,至今依旧。
十、重阳:又称“登高节”。文人墨客结伙携伴前往风景名胜游览探胜,饮酒赋诗,畅叙情怀。农家则蒸米糕,吃甜食。1988年省人民代表大会定此日为“老人节”后,各地都在这天组织老年人或品茶谈心,或举办文娱体育赛事。
十一、除夕:是日贴春联。入晚,插香点烛,燃放鞭炮,向祖宗“辞年”。饭后,全家围着炭火忆旧怀新,称之“照岁”和“守岁”;半夜时分,备上酒菜、点心,称之“吃隔岁”;家长给小孩红包,称“压岁钱”。初一零时,插香点烛放炮,称之“开年”。解放后,除不礼神祀祖,其余照旧。并增添向烈、军属,残疾军人,离、退休老干部和耄耋老人拜年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