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什么的重阳节填空词语

什么的重阳节填空词语

发布时间:2023-02-16 20:12:08

A. 什么的重阳填空最好要两个字的词语

宁静 [ níng jì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níng jìng ]
平静;安静;清静寡欲,不慕荣利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清静 安定 寂然 安详 安祥 寂寞 安谧 静寂安宁 平和 安闲 平宁

B. 什么的重阳节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诗篇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C. 什么的重阳节填空最好要四字词语

秋风习习的重阳节,耐人寻味的重阳节.

D. 描写重阳节的词语

描写重阳节“满城风雨”、“明日黄花”、“过时黄花”、“必里迟离”、版“遍插茱萸”。权

重阳节思念七律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该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4)什么的重阳节填空词语扩展阅读: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E. 描写“重阳节”的词语是什么

  1. 满城风雨 [ mǎn chéng fēng yǔ ]: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内事件传播容很广,到处议论纷纷。例句:他被捕的消息不胫而走,闹得满城风雨。

  2. 明日黄花 [ míng rì huáng huā ]: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例句:旧地重游,往事已成明日黄花,令人感伤。

  3. 过时黄花 [ guò shí huáng huā ]:黄花:菊花。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例句:过了“3·5”,再谈“学雷锋”,难免让人生出“过时黄花”的想法来。

  4. 必里迟离 [ bì lǐ chí lí ]:阴历九月九日。

  5. 登高 [ dēng gāo ]:上到高处。 也特指重阳节登山的风俗。例句:天气明朗时,登高望远,方圆百里的景物尽收眼底。

  6. 茱萸 [ zhū yú ]: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例句: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F. 描写重阳节的词语

1.描写重阳节的词语

描写重阳节的词语,示例:

【必里迟离】:bì lǐ chí lí,阴历九月九日。作宾语;指重阳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佳节:原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指到了节日特别想念在外地亲人的心情。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节日。

【满城风雨】:mǎn chéng fēng yǔ,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坏事。

【明日黄花】:míng rì huáng huā,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作宾语;比喻迟暮不遇。

【过时黄花】:guò shí huáng huā,黄花:菊花。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2.描写重阳节的成语

明日犹可待,座客亦徘徊.沧洲违宿诺,不醉重阳十五年,中有孤丛色似霜,今复几人在.宾随落叶散,不用登临恨落晖,帽逐秋风吹.自作英王胄.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越女弹霜丝. 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听吟偶置觞.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虚过重阳时.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与客携壶上翠微.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闰九月九日独饮 【唐】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 东篱独酌一陶然.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我来不得意,笑酌黄花菊,杀气傍中军,无情菊自黄.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竹枝》歌送菊花杯.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醉舞荷吾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自从九月持斋戒. 九日题涂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铺枫叶岸,斯乐不可窥.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治愁或有方.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萧条巴子台.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浅酌茱萸杯,起舞乱参差,笼禽日月长.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

3.重阳节词语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形容老人的词语有:【白发红颜】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

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白发婆娑】婆娑:纷披的样子。

形容满头白发的老年人的样子。【鬓丝禅榻】鬓丝:鬓发如丝;禅榻:僧床。

本指老僧的生活。也指老年人所过的近似僧徒的清静生活。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白首:老年;倾盖:停车,初见。有人相识到老还是不怎么了解,有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

【白首相知】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白首之心】老年时的壮志。【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

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用以照明。

形容人到老年,好学不倦。【迟暮之年】迟暮:黄昏,比喻晚年。

指人至老年。【垂暮之年】垂:将,快要;暮:晚,老年。

快要到老年。介绍重阳节的文章: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阳历的十月二十六日,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基本简介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4.描写重阳节的成语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题涂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闰九月九日独饮 【唐】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 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5.形容重阳节的语句

1.一年一度重阳,祝福大不一样,生活喜气“阳阳”,职场“阳阳”得意,幸福身边徜“阳”,爱情沐浴阳光,心情阳光灿烂。

收下祝福吧!重阳节快乐!2.九月九,时重阳,遍插茱萸思念长;赏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斜阳里,雁几行,佳音频传福无疆;寄问候,诉衷肠,愿你如意又安康。重阳节快乐!3.世上若有诤友,那就是如你对我那样关怀的朋友。

愿你拥有无穷无尽的幸福与欢乐,你的生活永远美好,我的挚友,祝重阳节快乐!4.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5.老人和彗星之所以受到崇敬都是出于同一个原因他们都蓄有长胡须,都自称能够预料事变,祝重阳节快乐。

6.描写重阳节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有“满城风雨”、“明日黄花”、“过时黄花”、“必里迟离”、“遍插茱萸”

1. 满城风雨[mǎn chéng fēng yǔ ]: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第四卷:“昨日宵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寄举。”

例句:即使你知道了这个秘密,也没有必要闹得满城风雨。

2. 明日黄花[míng rì huáng huā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出处: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例句:现在流行的事物,过些时都成为明日黄花。

3. 过时黄花[guò shí huáng huā]:黄花:菊花。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

例句:这消息早已成为过时黄花,毫无新闻价值。

4. 必里迟离[bì lǐ chí lí]:意为阴历九月九日。

出处:《辽史·嘉仪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国语谓是日为‘必里迟离’,九月九日也。”

例句:待到必里迟离之时,我们定会重会。

5. 遍插茱萸[biàn chā zhū yú] :旧时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出处: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例句:各式糕点装点重阳盛宴,菊花做酒酝酿诗意生活,遍插茱萸足见兄弟情深。

7.重阳节的成语有那些

过时黄花 拼音:guò shí huáng huā 解释:黄花:菊花。

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

满城风雨 拼音:mǎn chéng fēng yǔ 近义词:沸沸扬扬 反义词:一片祥和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由于坏事 解释: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

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第四卷:“昨日宵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寄举。”

例子:为什么倒弄得闹闹攘攘,~的呢?(鲁迅《花边文学·零食》) 明日黄花 拼音:míng rì huáng huā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迟暮不遇 解释: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出处: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例子:过时之物,曰~。(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

G. 形容重阳节的词语有哪些

  1. 必里迟离。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3. 满城风雨。

  4. 明日黄花。

  5. 过时黄花。

H. 根据“什么的重阳”填空。

秋风习习的重阳

遭人冷落的重阳

金色的重阳

登高的重阳

寂静的重阳

I. 用什么四字词语形容重阳节

有关重阳节的四字成语有很多,例如:阖家团圆、团团圆圆、阖家欢乐、阖家美满、 灯火通明、张灯结彩、花团锦簇、瓜果飘香、皓月当空、普天同庆、张灯结彩、载歌载舞、盛会空前、皆大欢喜、五缤缤纷、欢声笑语、流金溢彩、花团锦簇、锦上添花、蔚为壮观、赏心悦目、响彻云霄、锣鼓喧天、鼓乐齐奏、欢声雷动、彩旗飘扬、恭贺新喜、喜上眉梢、喜出望外、彻夜狂欢、笑语满堂、扶老携幼、翩翩起舞、灯火辉煌、光彩夺目、琳琅满目、喜气洋洋等。

阅读全文

与什么的重阳节填空词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社会养老金险是不是多交多发呢 浏览:532
开封的老年大学书画班 浏览:235
父母亲朋友对你的专业有什么误解 浏览:449
珠海市斗门区老年大学 浏览:73
跨省养老保险转移成功了怎么看 浏览:588
光明区驾驶证体检去哪个医院 浏览:682
母亲最近有老年痴呆的症状怎么缓解 浏览:464
青春老年大学南京报名 浏览:319
老年痴呆鸭子蝴蝶 浏览:459
长寿冠海堂为什么不开花 浏览:222
关于孝顺儿歌 浏览:265
养老金计发基数以哪个数据为准 浏览:116
女人长寿年轻怎么保养 浏览:830
2020两会对退休年龄 浏览:12
老年人一月食谱 浏览:805
为什么说抖音是老年人玩的 浏览:24
50岁开车拉80岁老人 浏览:575
关于重阳节的粘土手工 浏览:113
求到养老院护理工作 浏览:265
宜昌老年大学报名处 浏览: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