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孝顺有“三种境界”:一是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二是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三是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真正孝顺的人,“三种境界”都能够做到,越孝顺福报越多。1、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一个人身体健康,活着就是幸福,要是病怏怏的活着,其实是痛苦。作为父母,多半是年事已高,健康的身体更加重要,需要儿女关心。很多父母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希望留一点钱,给儿女,帮助儿女创业。但越是这样,父母越是扛着病痛过日子,导致病痛加重。孝顺父母的儿女,会常常带着父母去体检,提前防范病痛。要知道,身上无病,比你给再多的钱都好。当然,健康的身体,需要起码的生活保障,衣食无忧才会活得踏实。很多年轻人,不仅自己不劳动,还当了啃老族,拿着父母的钱过日子,这样的不孝,令人痛心。2、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人这一辈子,真正希望你过得好的人,没有几个,除了父母,也许你都找不到贴心人了。不管你走多远,父母在地方,才是最温暖的家,当你很累的时候,和父母聊天,心情总是会慢慢好起来。其实作为儿女,也要学会牵挂父母,在外混得如何,都没有关系,常常告诉父母自己的行踪,让父母放心;经常问候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让父母宽心;自己努力工作,走正道,还有钱寄回家,父母感觉舒心。做到了这几点,就是养好了父母的心,大家都开心。3、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真正变老,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而是失去了理想,过得越来越孤单,没有了人生的乐趣,和时代脱节了。“爱人者,人恒爱之”,真正孝顺的人,对父母孝顺,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也一视同仁,用行动去爱护长辈。同时,他也会得到长辈的爱,长辈总会把最好的财富都留给他,为他添加福气。
B. 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孝的含义有:
(1)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2)传宗接代。在西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孝顺父母的四种境界
1、养父母之身:给父母钱财、给父母衣食,让父母能够衣食无忧,这叫孝父母之身,也是最初等级、为人子女基本的小孝。
2、养父母之心:在养父母之身的基础上,急父母所急、想父母所想、陪父母聊天、带父母出游、让父母高高兴兴、不使父母为自己忧心、不让父母因自己忧愁,这是心理层面的孝,是中级的孝。
3、养父母之志:这是在前两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孝。达成父母的愿望、或是实现父母未尽的理想,这些就是养父母之志,是高级境界的大孝。
4、养父母之慧:简单地说,就是帮助父母建立正确的信仰,于信仰中重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走上终生光明的坦途,这是最顶级的孝,真正的至孝!
C. 孝的三种境界是什么
孝顺如下: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孝顺有“三种境界”:一是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二是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三是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真正孝顺的人,“三种境界”都能够做到,越孝顺福报越多。
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D. 浅谈孝道的四层境界
无论一个人多么权倾朝野,富可敌国,还是多么贫穷下贱,苦不堪言,其原因终究离不开孝字,因为孝才是人基本的福禄之根,若根不好,枝干树叶终究营养不良,子嗣也会受其直接影响。
孝是人根本的福禄,是人在世间基本的存活资粮,是否行好孝道,直接影响自己的基本生存质量,若在孝道上存在重大问题的人,不是疾病缠身,就是怀才不遇,曲志难伸,孝道直接决定财运,直接影响姻缘与婚姻,影响子嗣的成长,孝,可谓无人能不视之。
在孝道上有重大问题的人,忤逆仇恨父母,打骂父母,戕杀父母者,一定会得重大报应,此报应不是今生,便是来世。
乐见曾查过多例精神病患者,疯子,在其头部皆有黑气迷漫,再深查因果,皆是有重大亏孝之人。 故而:不孝之人鬼神欺,更别谈现实中想要好运气了。
常顶撞父母,打骂父母者,会出现头脑不清楚、头顶有压迫感、幻听、抑郁、自闭症、痴呆、偏头痛、耳鸣、失眠,甚至出现附体缠身,皆是孝道缺失所致。
孝道的四个层次:
1.孝身:尽力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疾病调理,让父母吃饱穿暖,不挨饿受冻。俗话说旧病床前无孝子,说的就是孝身难。
2.孝心:时常了知父母的内心世界,顺从他们的想法,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不和父母在心念上产生对立。
3.孝意:帮助父母开心快乐,能常生喜悦,彻底脱离烦恼。尽力帮助完成父母的一些没有完成的心愿。
4.孝慧:帮助父母提升知识与格局,认识新鲜事物,增长智慧。父母因为年岁原因,很难与现代社会接轨,不要嫌弃父母不懂这个世界。若是修行者,引领父母接触佛道,常修清净心,增长父母的慧命。
以上四层,能做到一层的,都是孝子了,可见行孝之难。
现实中很多人认为给了父母钱财,就算孝敬了,我说这只算赡养费。
现在的80、90、00年代的人,很少接触圣贤教育,基本不知道如何行孝道,处处与父母作对,要不就是对父母使唤索求,要不就对父母大吼大叫,要不就是仇恨父母管教严厉,要不就对父母阳奉阴违,父母已经不是父母,成了被使唤的佣人,成了儿女无成本的提款机,儿女因为过早过多的消耗福报导致更大的孝道缺失,故而很多孩子出现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各种亚健康问题、性早熟、婚姻不好、姻缘难成等。
E. 孝顺的三个境界
儒家讲的孝其实是小孝,佛家的孝是大孝。儒家是孝顺一世的父母。佛家是孝顺无量劫的父母,使他们能够离苦得乐。
F. 孝的三种境界是什么
1、孝之始:养身
对父母的“孝”,最低境界是让他们吃饱穿暖,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2、孝之中:养心
对父母的“孝”,第二个境界是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心情愉快。
3、孝之终:养志
对父母的“孝”,最高的境界是能够继承父志和成就一番事业。
(6)孝顺的四个境界扩展阅读:
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顺的人,就永远和善良无缘。连自己的父母都容不下,对别人就更加看不顺眼,感觉是眼睛里有“沙子”,或者是得了红眼病。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是一个孝子,他认为孝顺有“三种境界”:
一是养长辈的身,保障长辈吃穿不愁;
二是养长辈的心,让长辈心情愉悦;
三是养长辈的志,让长辈活得有意义。真正孝顺的人,“三种境界”都能够做到,越孝顺福报越多。
G. 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孝道的四重境界是什么
孝有四个境界:孝身、孝心、孝志、孝慧。
一是孝身。即从身体上表现出来的孝道,如多做家务,从体力上与父母分担压力,用自己的力量为父母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是孝慧。当孩子们长大了,拥有了自己广阔的世界,他们应该想办法提高父母的智慧,让父母可以尽情享受,甚至做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得到他们最坚定的信仰支持,成为真正有权势、不惧疾病和死亡的聪明老人。
“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伦理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H. 孝敬父母有四层境界,你在哪一层
孝敬父母有四层境界:身、心、愿、慧。
第一层孝敬父母之身 ,就是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行得安全、住得舒服,这是最基本的孝敬;
第二层孝敬父母之心 ,就是子女的言行,要让父母安心,不能让父母操心,尽可能让父母感到骄傲、自豪;
第三层孝敬父母之愿 ,就是倾尽所有所能,完成父母余生心愿、夙愿,哪怕是坐一次飞机,爬一次爬长城,拜访一次老友;
第四层孝敬父母之慧 ,就是耐心帮补父母的慧心,比如教会父母使用智能手机,方便父母子女间的沟通、感知体验外界的精彩等,让父母与时代同频共进。
孝敬父母的四层境界,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依次递进,构成完整的孝敬。
对普通百姓而言,大多数在第一、二层做得较好,在第三层做得一般,做到第四层的就难能可贵了。
孝敬父母既是子女对父母必须尽的责任义务,更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对任何人都不例外。
如果把我们的一生比成一棵树,那么父母、爷爷奶奶、曾祖父母以及我们的祖宗是树根,我们是树身,儿女、子孙是树枝树叶。
只有将树扎根在肥沃的土壤中悉心浇灌,大树才能粗壮挺拔,枝繁叶茂。
父母和祖辈是我们生命的基础,我们身体里的生命信息都传承自父母和祖辈,父母和祖辈就活在我们的血脉中。父母和祖辈造就了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生命的根基。
很多人过得痛苦和不幸福,就是因为与父母和祖辈断了“根”。
何谓与父母和祖辈断了“根”?
就是指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感觉着父母、祖上等长辈亲人们的做法和行为,违背了自己的心意,让自己感觉心灵受到了伤害,对父母祖上产生了诸如“疏远、排斥、对立、对抗、不接受、不认可、看不起、引以为耻、恐惧、怨恨、不满、逃离等等负面情绪”,这就是“断根”。另外,因为父母怨恨长辈或者父母之间互相怨恨,自己就介入到亲人们的因果中间,对父母或长辈亲人起了种种负面的念头,这也是断根。
与父母和祖辈断了“根”的危害性非常大,主要表现为:
对父母不恭敬、与父母斗气、顶撞、反感、求认可、求关爱等等;
叛逆、厌学、自闭、早恋、沉迷网络、自卑、自负、自傲等等;
婚姻不顺、怨恨、邪淫、出轨、找小三、堕胎杀生等等;
身体上会出现各种疾病、最严重如癌症等。
所以断根对人的健康、事业、家庭,甚至对整个人生的危害都是相当大的,必须加以处理。
想要获得幸福美满的家庭、扭转人生的命运,根源都在于与我们的父母祖宗连根。
孝敬父母、尊敬祖辈就是尊敬自己,供奉祖辈就是给自己的生命养料。
祭祖就是找到自己的根,跟自己的生命根本对话。经常祭祖连根养根,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力量,获得人生的幸福。
连根 。连根就是恢复与父母、祖辈的连接关系,“连上根”就会感觉到,与父母祖上之间的隔阂去除了,心意通达了,内心温暖了,心敞亮了,感觉到生命有了依靠,有了靠山、人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强,感觉到父母尊长怎么做都是为自己好的。
养根。 养根首在尽孝。与父母连上根,也并不是一劳永逸了,还得把根养好。
怎么把根养好?就一句话:让父母祖宗乐起来!
怎样让祖宗乐起来?惟有尽孝!
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命”的道理,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老人是“天命”,儿女是“阴命”,夫妻是“宿命”。
可是我们多数人对于“老人”这个天命重视不够,把精力过多地用在“儿女”这个阴命上了。结果真的很糟糕,弄得老人没有很好地赡养,儿女也叛逆等等,全家一团糟!
这就是忘了老人是家庭的根,儿女是花叶果实,忘记了养根护根,不往树根上施加养料,总往花叶果实上面洒水施肥,不光效果不好,反而把花叶果实给烧坏了。
所以,尽孝决不只是做一堂功课,做几次内观的问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孝敬老人的性心身!
孝身,为老人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
孝心,通达老人的心意,不给老人添心事,帮助老人了却心事。
孝性,对老人恭敬爱戴,让老人心情畅达地安度晚年。
若父母健在的话,要时常回家陪伴父母、给父母打电话,鼓励父母完成父母的心愿,认同父母,逗父母开心,帮老人立志学习传统文化等等。
护根。 护根有两大方法: 继承祖德,传承家风;决不做有损祖德的事情。
尽孝,不仅仅是要赡养老人,它还包括许多方面,从反面来说:
子女不好是亏孝;
夫妻不和是亏孝;
兄弟不睦是亏孝;
工作不忠是不孝。
所以人必须要圆满了伦常关系,才算真正的尽孝了。父母已经往生的话,可以多和子女说长辈的恩德恩情,将祖辈的德光发扬光大。
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四种方法,要常常做,做到更好!
找父母的好处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
看父母的长处 :养我们的恭敬心,没有恭敬心的人,则消自己的福报;
知父母的苦处 :父母发脾气时,要当苦处,养我们的慈悲心,只可帮不可怨。我们有能量也会点燃父母的能量。
明父母的恩德 :对于父母的对自己点点滴滴的恩德恩情关心关爱,都要一一忆念出来,存于心中。
I. 《孝经》明确提出孝的境界包括
《孝经》明确提出孝的境界包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原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
(9)孝顺的四个境界扩展阅读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参考资料:网络-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