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翻译: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翻译:
曾子说:“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
一、译文
曾子说:”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
曾子的学生公明仪向曾子问道:“老师您可以说是、做到了‘孝’字吧?”曾子答道:“这是哪儿的话!君子的所谓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办的事办了,同时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已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只不过是能赡养父母罢了,怎能说是做到了‘孝’字呢!”
二、原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三、出处
节选自《礼记》
(1)君子孝顺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二、作品赏析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三、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西汉时人,据据《汉书·儒林传》《广平府志》《归德府志》《客家戴氏族谱》《新泰县志》等古文献均记载其为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 [23-26] 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
汉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Ⅱ 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君子所说的孝子,父母没有发话就能知道父母的意思,而且能用道来引导父母,使父母明白更多的道理。
Ⅲ 君子之事亲于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什么意思
君子教孝之道,不在于每天走街窜户的宣传,而在于教导大家敬重天下为人父母者;
所以帝王教导民众,最好的莫过于孝道,教民众伦理秩序,最好莫过于敬爱兄长和爱护幼小。
君子事事以孝为先,就可以忠于君主了。
古人很重视孝道,很多君主都以孝治国,认为不孝顺的人的品行不好,也不会做到忠诚,“百善孝为先”其实就是为了巩固君王统治的一个宣传语,
他认为孝是大善,是至善,你连最基本的孝顺都最不到,就不算善,做再多好事也白搭,所以只要你孝顺,就可以侍奉君主,入朝为官了。
如果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孩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能做为子女。
一个人若是伤害了父母的心又凭什么为人?
失去了亲人,同时也将失去朋友,
朋友和亲人都失去,那么也就一无所有了。
所以应该明白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及朋友的道理,这样才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Ⅳ 曾子论孝说:“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奉养。”
意思是:孝有三种情况,大孝是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让父母受人尊重,回再次是自己的的所作所答为不辱没父母的名声,再次之是能供养父母的衣食住行。
出处:《礼记·祭义》是古代经典儒家著作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对祭祀意义的阐述。
原文: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4)君子孝顺扩展阅读:
曾子说:“哮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曾子的学生公明仪向曾子问道:“老师您可以说是、做到了‘孝’字吧?”
曾子答道:“这是哪儿的话!君子的所谓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办的事办了,同时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已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只不过是能赡养父母罢了,怎能说是做到了‘孝’字呢!”
Ⅳ 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出自哪里
出自魏源 〖孝经集传〗。
孝经集传为发明《孝经》经义之作。著于崇祯十一年(1638)至十六年间。
清朝名儒魏源对孝道有所阐发,他说:“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把侍奉双亲的“孝”和“敬”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魏源的新见解.
为发明《孝经》经义之作。著于崇祯十一年(1638)至十六年间。《自序》谓此书“绎《孝经》微义有五、著义十二。微义五者:因性明教一也;追文反质二也;贵道德而贱兵刑三也;定辟异端四也;韦布而享祀五也。此五者皆先圣所未著而夫子独著之,其文甚微。十二著者:郊庙、明堂、释典、齿、胄、养老、耕□、冠、昏、朝聘、丧祭、乡饮酒”。而据其门人所笔记,谓黄氏此书,大旨本于《孝经》五大义:“本性立教,因心为治,令人知非孝无教、非性无道,为圣贤学问根本,一也;约教于礼,约礼于敬,敬以致中,孝以导和,为帝王致治渊源,二也;则天因地,常以地道自处,履顺行让,使天下销其戾心,觉五刑五兵无得力处,为古今治乱渊源,三也;反文尚质,以夏、商之道救周,四也;辟杨诛墨,使佛、老之道不得乱常,五也。”以此五义,别其章分,然后以《礼记》诸篇条贯之。而其书实仍依经文为次第,分《孝经》为十八章,经文之后,附《仪礼》、大小戴《礼记》以及子思、孟子之语以发明经义,谓之“大传”,共十八节;经传各条之后,附以作者自己心得,称为“小传”,共二百九十五节。所以《四库全书总目》称所谓“五大义”实为作者著此书之初例,而所谓“五微义”、“十二著义”,实为其著书之纲领。全书强调治天下者主要应顺天下之心,而不应强民之所难,反对刘炫、朱熹之说,谓刘炫“谬以闺门之语溷于圣经,宋子误以圣人之训自分经传,必拘五教以发五诗,则厥失维均,去古愈远矣”,“《孝经》皆曾子所受夫子本语,不得自分经传”。《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推阐颇为详洽”,较黄道周所撰《礼记》五篇注为精密。有《石斋九种》本、《四库全书》本。
作者:魏源(清代思想家)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今隆回县司门前镇)。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Ⅵ 谈论孝道的儒家名言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孝道的名言
1、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2、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清王永彬
3、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4、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林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6、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7、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9、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1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
12、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13、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1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佚名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6、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弟子规》
17、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18、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拉法格
19、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春秋)《孟子尽心上》
20、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21、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2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3、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24、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2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26、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27、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宋林逋
28、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29、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30、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31、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32、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清李毓秀
33、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李毓秀
34、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35、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36、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37、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
38、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39、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40、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41、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42、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李毓秀
43、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44、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45、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4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7、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48、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49、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50、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51、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请)李毓秀《弟子规》
52、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53、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54、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
55、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56、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57、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58、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59、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李毓秀《弟子规》
60、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6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62、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63、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64、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增广贤文》
65、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亚米契斯
66、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
67、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68、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马克吐温
69、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
70、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
7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72、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73、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74、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
75、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李毓秀
76、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77、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78、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
79、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80、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81、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82、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
83、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84、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85、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劝报亲恩篇》
86、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87、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劝报亲恩篇》
儒家经典孔子名言
儒家经典孔子的名言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儒家经典孔子的名言二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过,则匆惮改。
15、不迁怒,不二过。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看了儒家经典孔子名言文章的人还看了:
中华孝道经典名言
1、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肢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尽心上》
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4、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5、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
6、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
7、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8、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9、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10、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11、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了老人言幸福万万年!现在对孩子缺少的是:德行教育—孝道教育、尊师教育、敬长教育、经典教育、因果教育、善恶教育、惜福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环保教育、反色情教育、爱国教育、和平教育。
12、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13、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14、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15、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16、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17、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
18、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
19、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战国策》
20、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21、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22、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23、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2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25、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谈论孝道的儒家名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名言名句 专题。
Ⅶ 君子入则孝
《论语》讲了孝悌忠信,首先要做到孝字,百善孝为先。孝者,诚也,诚心所至,为父母长辈;孝者,心也,心即身,亲身为之,不假手于人;孝者,容也,耐心事亲,一片包容之心为之。
我不是一个好脾气的孩子,甚至还有些犟,小时候,我总爱埋怨父母对我的关心不够,长大了,又感觉父母偏心,偏爱小弟,所以,我总是跟他们作对。在家里,我总爱固执己见,绝不退步,为此,气恼了父亲,也气哭了母亲,实在是不孝极了。后来,我渐渐明白,原来他们是想让我早点学会独立,不要过分依赖,他们将爱化成了另外一种方式温暖着我。这好像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慢慢地尝试着去理解他们,开始跟他们聊天,开各种玩笑,耐心地听他们絮叨,用我认为对的方式来弥补曾经的任性。在我看来,用心,身行,即为孝。或许这过于浅陋,但是父母需要的正是陪伴、关心与温暖,他们在一点点老去,两鬓不知何时已添了白发,琐碎的生活和岁月在他们脸上平添了皱纹,他们越来越渴望的是家和、平安和闲时的陪伴与问候,所以用心为父母且身体力行,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做一个为父母着想的孩子。
曾经我以为,远离父母我会很开心,生活终于没了唠叨和束缚,好像曾经渴望的自由近在咫尺,可是当一切都要自己亲力亲为的时候,才懂得在家真好,然后开始鄙视自己的不作为,成天就只当个甩手掌柜,把苦的累的留给亲人。当在异乡拨通父母的电话时,各种关心的话语从耳边溢出来,顿时哑口无言。当长时间不往家里拨电话时,总会收到家人的轮番轰炸,然后才想起自己只顾玩乐,没有顾及父母亲的思念,开始后悔自责。行孝当趁早,我们早已不是七八九岁的年纪,各种挥霍无度,各种无知欣喜;父母亲也早已不再年轻,我们在做事情时,也该考虑到他们,每周一次报平安的电话或是简讯,嘘寒问暖的话语,以及趣闻轶事的交流,身体力行绝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行,行孝当趁早,及时当勉励,如此安好。
百善孝为先,为人子女,不尽孝道,便枉顾天理,泯灭人性,实为人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