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有多强呢
刘景升即刘表,汉末群雄之一,被推举为荆州牧期间,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荆州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尤其是在战乱之中,却能将荆州治理成了一方安定乐土。在他病逝之后,蔡瑁等人废长立幼,推举刘表的二儿子刘琮继任荆州牧,而就是这个蠢东西,在曹操南征之时,举州投降,把老子辛辛苦苦营造的江山拱手相送。对于投降自己的刘琮,曹操大骂其猪狗不如,却对自己的敌人孙权大家赞赏,于万军之前说了上面的那句话。那么,孙权到底有多强呢?
(孙权故居,富阳龙门)
——善骑射,有雄略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孙坚善射,孙权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苏轼的词《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证:“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词中的“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词作者苏轼以此自喻,表明心迹,决心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
他深谋远虑,智勇双全。他披坚执锐,亲率兵士,驰骋沙场。前半生没有打过什么大败仗,反而取得了赤壁之战、夺取荆州之战和猇亭之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他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还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免除租税、崇尚节俭,以至富国强兵。
孙权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乃蜀汉延熙十五年也。后人有诗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蟠虎踞在江东。”就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称其为:“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看来,孙权,还真是强!
只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神勇之人,也有他的不足之处。陈寿批评孙权:“性多嫌忌,过于杀戮,愈到晚年越凶。”
2. 孙权 到最后为什么都没有成就大业
孙权从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十九岁就继承父兄之业,在艰难环境中成长为一名卓越而老练的政治家 . 杰出而能干的外交谋略家。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各个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不仅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政治家,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是屈指可数有作为的帝王之一。推进三国鼎立,孙权是至关重要的人物,起了主要作用。孙权聪明仁智,冠盖当世;举贤任能,胜于曹刘;雄略征伐,稍逊魏武;立国江南,功著千秋。孙权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保江东,观成败”,而是“保江东,图王业”,未达目的。诸葛亮就说个孙权不是一个“志望已满”、“利在鼎足”的人,而是“智力不侔了故 限江自保”。又说:“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诸葛亮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下面再作具体阐述。孙权不能统一天下,举其大端,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孙权所处天时、地利、人和均为劣势。不足以灭蜀并魏。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三者又各包含两个方面:天时含政治凭藉和事会机运;地利含形胜险要与人物殷阜;人和含得贤才与人心归服。魏谋臣刘晔说:孙权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这就是说孙权政治凭藉不厚,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也没有刘备帝室之胄的正统之义,只能后发制人。在曹刘争相称帝的时候了把自己夺取天下的雄心深藏不露,以便充分利用曹刘敌对的空隙,朝秦暮楚,讨取便宜。东吴地利有长江之险上此为一长;但地处低下而仰攻蜀魏,又是一短。只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原,人众物盛,而又居高临下。所以历代南北对峙几基本上是北方战胜南方。孙权虽得江东才俊,而山越屡叛,人和也只得了一半。等到孙权镇抚了山越,挥兵西进之时,曹操已南下。使得他未能在北方多务之时竟长江所有而丧失了机运。所以陈寿说:“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辞魏氏”。
其二,东吴名将过早凋零。东吴开国的文臣武将,约四十人全部在孙权生前早早谢世。周瑜、鲁肃、吕蒙三位大将,文武兼资,他们制定了东吴政权的立国方针,偏偏最早辞世。东吴十二员虎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陵统、徐盛、潘璋、丁奉,有十人凋落在孙权称帝之前。孙策的突然早夭,几乎使孙氏集团瓦解。孙权的大批谋臣骁将的过早谢世,使得东吴争雄天下的实力大大衰 落。曹魏地广,人才众多,一辈辈成长。吴蜀地狭,.贤才非唯本土所产,因汉末乱世分之于四方,因此大批凋零后,人才难继。可以说,这是蜀与吴相继灭亡于北的重要原因。
其三,争夺荆州,吴虽得实利,但也削弱了同盟,增强了曹魏。从逐鹿中原角度看,可以说是战略失策。曹魏占天下三分之二,吴蜀合力相抗,尚且不敌。而又自相残杀,大大削弱了抗衡力量。假如关羽得志荆襄之时,孙刘合力前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孙权率江东之众全力指向合肥、徐州。东西万里全线出击下彼此呼应,乘锐助势,蚕食魏境,中原震动,人心思变,前途不可预料。孙权忌惮关羽,战略转向,虽一时得志。却成就了曹氏篡汉。三国鼎立遂成不易之局。夷陵战后,魏强、蜀弱、吴孤。此后,吴蜀虽重新结好,也频频东西相应出击曹魏。终于因力弱而又各存异心,都希望对方替自己火中取栗,所以吴蜀的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
其四,孙权短于临阵突敌,战功不著,直接影响他争天下的进程,孙权亲临战阵所指挥的战役,多次失败。有的是在绝对优势情况下失败,说明孙权应变将略,不是他的长处。这也是帝业不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在乱世活动中的开国之主,无不善驭戎机。孙权虽也胆气豪壮,可惜所遇对手道高一尺,孙权无所施其巧。在决机两阵之间把不住时机。因而建功不著,大业难就。
其五,孙权称帝,晚年昏聩。大凡帝王都好大喜功,且多疑忌,晚年尤甚。公元229年,孙权48 岁称尊号,即皇帝位。从此,东吴政权从顶峰走向衰败,孙权从明智走向昏聩,甚至暴虐。孙权称帝建都武昌,是一种前进的姿态;称帝后建都建业,实际意味着限江自保。孙权不听劝谏,封辽东公孙渊为燕王,派重兵护送辽东使者,致使贺达等一万将士没入辽东,.晚年的孙权更是忠奸不分,设校事官、察战官。大搞特务统治,信用佞臣吕壹等残害忠良。特别是孙权宠爱鲁王孙霸,无端废太子孙和上造成大臣各有彼此,举国分裂。孙权逼死陆逊。杀害吾粲、朱据等肱股大臣。使吴国政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朝臣人人自危,边将外叛。种下了亡国之祸,何谈统一。
其六,曹魏重点防吴,孙权无隙可乘,不能建奇功。魏文帝曹丕三次大举伐吴,两次临江,虽无功而还,但其战略计划先吴后蜀了十分明显。公元234 年,吴蜀联合北伐,魏明帝西守东进,他亲自出征孙权,孙权闻风而退。在曹魏严密设防下,无论孙权,还是陆逊,出师皆无功,更不用说其他诸将。
综上所述:孙权不能统一天下,因受历史条件局限,有着多种原因,并非志存偏安。曹操、刘备、孙权都没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是各自创立了鼎足三分的国家。汉末群雄纷争了只有他们建成了功业。都是那个时代一流的英雄。
http://hi..com/jiangdonglieying/blog/item/8b207d30a216e0a05edf0ee2.html
3. 为什么说孙权比较孝顺
为什么说孙权比较孝顺?
孙权性格多谋善断,谦虚服人,懂事理。为什么孙策会把大权给了孙权?那时候的孙权年纪轻轻,二十出头,资历不深,难以服众。
孙权孝顺母亲有那些呢,曾记得孙权把妹妹许配给刘备,被吴夫人找到房间里骂,说了句:你好大的胆子,你放肆,深知不好的孙权,立马跪下,立刻认错,从这可以看出孙权是真的孝顺却不敢与之争吵。
孙权的孝顺体现在他对江东基业的重视,对江东百姓的负责,把对父母的孝顺变成对江东的孝顺,这才让江东立足于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