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好习惯孝敬点

好习惯孝敬点

发布时间:2023-02-06 00:16:35

⑴ 怎样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就道出了春秋时期人们敬老的情形。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报答养育之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9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孝敬父母,是中小学生品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制定的《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把“孝敬父母”作为新世纪中小学品德教育的一项任务来提出,可见,国家对这个问题是何等的重视。
令人不安的是,当今青少年中,孝敬父母之风每况愈下。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1)要让孩子明理,知道没有父母便没有孩子的一切(躯体、智慧、思想等等),父母恩深似海。作为孩子有孝敬报答的责任,这是做人的道德。古语“鸦有反哺之义”指的就是孩子必须尽孝的问题。
(2)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必然不可能从心底里孝敬父母。为此,作为外出打工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让孩子知恩图报。从留守孩子来说这个“报”是对待父母讲道德礼仪。家长应要求孩子:一是对待父母有礼貌,如与父母讲话要得体,关心父母的工作、身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二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三是听从父母的教导,改正自己的不足;四是拓展对父母的爱,把对父母的爱拓展到对师长的爱、同学的爱、人民的爱、祖国的爱。这样的爱就是对父母做好的爱。
(4)从日常小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如要求他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主动关心家长健康,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总之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5)父母本人也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家长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亲。如果说平时在外打工或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回家后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久天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⑵ 说说你是怎样孝亲敬长的(50字)答:好习惯,早养成,OY!

孝亲敬长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亘古至今永不改变的事实。
或许、在现代人的眼里,孝亲敬长变得可有可无,在大家奋力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孝亲敬长这个词早已在慢慢消退了。
孝亲敬长,这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孝敬师长,尊敬长辈,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人们早已不愿拿出诚意与时间去完成这些他们看似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我相信,那些心存感激的人身上一定会发生许多故事,而我也不例外,虽然那些故事很平凡。
小时候,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把我寄养在外公外婆家。所以,我从小都是在外公外婆的关爱下成长的,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外公外婆却都把最好一切的给了我,这已经使我很满足了。

⑶ 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需做到哪几点

一个人有没有爱心,首先就看她是否能爱自己的父母,是否把这种爱当做一种习惯。

要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尊重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

“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

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

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既是生养我们的人,又是培育我们成长成才的人,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

要从小事入手培养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孝敬父母的一般做法是:听从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这样不但有利于自己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要学习孝敬长辈的楷模

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敬,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地生活着。

孝敬父母无大小

孩子对父母真正的孝心,不在于金钱的多与少,而在于子女是否用心。

一个在外打工的女孩,托同在省城打工的老乡给父母带东西,带回的全是乡下很容易买到的,比如一袋速冻饺子、汤圆、豆包,还有几袋酱油、味精、洗衣粉,装了满满两大纸箱。女孩的母亲高兴地打开纸箱,把那些东西摆了一炕。她边摆边兴奋地告诉那个青年:“女儿好几次写信回来,说她找了一个好单位打工,什么东西都分,吃都吃不了,让我们别惦记着她。起初我还不大相信呢,以为她怕我挂念她,看到她拿回来的这些东西,我就放心啦。”

看到老人家满脸的喜悦,青年的心倏地一动——真是难得老乡的一番孝心了。

随后的几天里,在女孩母亲慷慨的分赠和充满自豪的讲述中,青年看到了左邻右舍那羡慕的目光,看到了女孩母亲那无法形容的幸福。

孝敬父母需要养成习惯,应向那些爱父母、孝敬父母的人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父母的爱。

⑷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有哪些

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孝敬父母是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那么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有哪些?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
1.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往往是从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中学来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能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因此,父母在与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恭、彬彬有礼,对老人关心照顾、体贴入微。比如,在家给老人端茶倒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路。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也会像父母一样孝敬老人。

(某部队的一位军医,利用自己的积蓄坚持为敬老院的老人服务,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并亲自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妻子非常理解他,并积极支持丈夫的作法。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的言行,使8岁的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从父母那里自然地学会了如何尊重、关心、照顾老人。孩子虽小,却不仅懂得关心父母,尊重老人,还经常到敬老院去给老人们讲故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后来,孩子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能这样做时,他的回答是那样的朴实而简单:“我向爸爸和妈妈学习得还不够。”)

以身作则,言传不如身教。如果身为父母对自己的长辈不好、不孝顺,想让子女对自己孝顺是很难的。

(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见,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家长应率先孝顺父母,努力做孩子的楷模。

2.常回家看看

现在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很少见面,所以,他们在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儿女团聚。

(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心声,提醒现在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父母要利用假日,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家务,与老人共聚欢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做不到,那就应该给老人多打电话。如此日久天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3.从小事做起

父母为孩子做出表率,还表现在具体细节之中,例如,在每年或每两年带父母去做一次体检;经常给父母拍照,尤其是带着孩子与老年人合影是长辈最高兴的;认真回父母的短信,不要因父母的电话啰嗦而烦躁;有时间时带父母去旅游,等等。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
1.让孩子了解父母为家庭的付出

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父母为家庭的付出、父母的身体情况、父母的工作情况,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挣来的,只知道盲目攀比,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该通过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了解自己的钱得来不易,使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2.让孩子在生活细节中养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比如,当父母下班时,孩子要问候父母;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多做一些家务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生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宽慰父母等。孩子外出时要和家长道别,回家时要先向父母问好,吃饭时先请父母入座。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碗筷。小学生不仅要孝敬父母,更要孝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放学回家先向祖父母问安,做一些端茶倒水的事,给他们讲一些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吃饭时,先扶他们入座,恭恭敬敬地递上碗筷。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养成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在祖孙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只要用心更容易教育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比如,每逢家人吃水果,爷爷奶奶就说:“看孙子怎么分?”孙子每次都是把大的给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每逢节假日家人聚餐时,都等长辈入座后,孙子 才上桌。遇到好吃的东西,孙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多往爷爷奶奶的碗里夹。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孩子必将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孩子在情感上关心理解父母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懂得,孝敬父母要对父母的情绪、兴趣等有所了解,在生活中尽量要让父母高兴,发现父母心情不好时要主动去安慰。

家长要教育孩子了解父母的需求。即使将来孩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父母对子女的物质需求并不高,真正让父母有强烈归宿感和满足感的,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相伴。有没有亲近的交谈,有没有认真倾听父母的话语,有没有听懂父母的真正想法,有没有轻松的家庭气氛,有没有家人聚会的温暖,对父母来说更为重要。家长要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用简朴的方式向家长祝贺生日。据某小学调查显示,有50%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能主动祝贺父母生日的更少。现在不是孩子为父母祝寿,而只是父母为孩子过生日,这是不正常的。应该让孩子懂得为父母祝贺生日,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生日当天送上生日礼物,或亲口说“我爱你”。

4.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对父母不要有过高的要求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懂得,父母将自己带到这个世界来,抚养孩子长大,已经很不容易,要懂得感恩。父母只是一个普通人,对父母的期盼要切合实际。要知道,父母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金钱有限、能力有限,他们怎么能无限地满足孩子呢?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是平常的人,有好多事情他们也做不到,他们也没有办法。让孩子不要对父母有过高期盼,要学会满足。如果子女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活得很快乐,就容易孝敬父母。

5.鼓励孩子向父母示爱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懂得,做儿女的要学会把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谢表达出来。中国人比较含蓄,不太会在一些公开的场合来感谢父母,有些人甚至在家中也不善于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谢。孝敬父母需要实际行动,也需要情感的表达。因此,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时候,也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对父母的爱,使父母感到温暖,也更好地融洽亲子关系。

6.利用有关节日启发孩子表达孝心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懂得,在相关节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孝心。家长可借助长辈生日、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劳动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启发孩子向祖辈或父母表达自己的孝心。当然,孝敬父母应该是一种日常行为,而不应该局限于每一天的“节日行为”。父母要信任孩子,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孩子孝敬长辈的行为常常会得到周围人的赞赏,这种赞赏正是让孩子持续孝顺长辈最好的催化剂。
孩子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一、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全家人视其为掌上明珠,真可谓“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如果用画图表示,那么图上的箭头都是指向孩子的,这就是现在很多家庭中大人对孩子的爱。孩子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只知道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孩子内心没有爱,就无法去爱他人,也就不懂得孝敬父母。案例中的巍巍不懂得孝敬长辈,就与家长的溺爱有关。

二、父母重智轻德使孩子问题多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是“以德育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和道德观,从而建立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但事实上,家长大都希望孩子将来从事文化、教育、科研或医务工作,对孩子智育方面的关注大大超过德育方面。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当然也就不会顾及如何孝敬父母。

三、父母对长辈的不孝影响了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榜样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处,日夜为伴,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模仿性更强。父母待人接物、对待爷爷奶奶的态度等,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案例中,巍巍对父母和爷爷奶奶不敬的表现,就是父母对爷爷奶奶不敬的翻版。

四、家长用自己的行动抵消了言语教育的效果

有些家长在言语上要求孩子体谅父母,孝顺长辈,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有严格要求孩子,如在长辈面前,总是先将好吃的食品拿给孩子吃,家长常常抱怨孩子不孝顺父母,实际上是自己说一套做一套导致的。案例中,巍巍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抵消了言语教育的效果。

五、家长忽视了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孝心

家长要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期培养,点滴做起。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具备孝顺父母的美德。案例中,巍巍的父母很少下厨房,七十多岁的奶奶不仅要做好饭菜,饭后还要洗碗刷锅、打扫厨房,巍巍的父母不干家务活,巍巍更不做这些事情,培养巍巍孝敬父母就成了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1. 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有哪些

2. 家庭教育十种有效的方法

3. 教育孩子父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4. 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5.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哪些问题

⑸ 如何培养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怎么做美篇

1、给孩子做孝敬父母的榜样
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对长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孝敬自己,自己却冷落甚至虐待长辈,正所谓“为长不尊”,他们对孩子的“孝心”教育肯定是无效的。因此,家长应做孩子孝敬父母的榜样,善待长辈,关爱自己的父母,尽做子女的义务,回报养育之恩。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自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2、让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是孝心的基础。然而,感恩这种情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通过教育。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因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感恩的心也需要经过教导才会产生。爱孩子,就应该要在你忙的时候,让孩子帮你做些家务;在你累的时候,让孩子为你捶捶背;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也因此而爱父母,在爱中领略被爱。孩子渐渐长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孝心教育从小事入手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孩子“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孝心”,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让其从小养成好惯。

⑹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更孝顺

导语:孝是什么?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卧病后的悉心照料。稚嫩天真的孝,是眼里闪烁的星光;年轻时的孝,是无暇的翡翠;成人之后的孝,是钝真的铂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古人尽孝的故事让人心灵震撼,孩子们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而是怎样做人。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更孝顺

第一、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了,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二、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愁,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微博]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第三,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更孝顺

常回家看看父母

如果父母在老家,而自己在城市里工作的话,不管多忙,也要学会抽出时间多回去看看父母,给父母买几件新衣服,跟父母说说自己的近况和听父母说说想当年的那些故事,这样的话,父母虽然口里会说走来走去很麻烦,可内心里却是非常欣慰的。

学会报喜不报忧

如果工作上或者生活中遇到哪些问题或烦恼,在父母面前,要学会多跟父母说些开心的事,因为很多时候你的这些问题父母也没办法帮你解决,只会替你空担心,这样没有必要,所以这些事情不必让父母知道,不知道就没有烦恼。

多陪父母聊聊天

如果父母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话,不是单单让父母吃好和睡好就算是孝顺了,下班回家的时候多陪父母聊聊天,多关心一下父母,听他们说说家常和回应。

一些事可以多听听父母的意见

生活中肯定也会出现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事情,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自己做决定之外,其他的一些事也可以多问问父母,听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觉得自己虽然老了,但是在家里还是有一定的地位和说话还是很有份量的。

教育晚辈要尊敬父母

如果家里有孩子或者晚辈的话,一定要教育他们要学会尊敬长辈,有时候虽然我们很孝顺,但是小孩子不懂事,更不懂的尊敬长辈,拿父母用佣人使唤或者对父母不敬,这样的话也会或多或少影响父母的.心情,所以对于家里的小孩子或晚辈也一定要教育好。

让父母多认识一些朋友/棋友

老人也有交朋友的需求,不然的话,经常宅在家里也会觉得无聊和空虚,可以说服父母多出去走走,比如到家里附近的公园里跟同龄的朋友跳跳广场舞,下下棋,让父母把空余的时间过得充实起来。

有时间带父母去旅游

如果时间和物质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父母到外面走走,看看外面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同时需要考虑人流量和饮食方面,最好不要到太多人去的地方,饮食方面也要照顾到父母的饮食习惯才行。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更孝顺

1、 父母的以身作则。

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教育当中最省力的做法是身教,即以身作则。

2、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时,要带上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亲眼看看父母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那种“只爱自己的妈妈,不爱丈夫的妈妈”的现象,在年轻妈妈中相当普遍。我可以明确地告诉这些妈妈,在婆婆面前,你称呼“妈妈”,在婆婆背后,你称孩子的奶奶叫“老东西”,总有一天,你的儿媳也会称你为“老东西”。到那时,你的儿子肯定会觉得理所当然!

3、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给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机会。

在现在的不少家庭中,爱只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倾斜,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那么这种爱就是畸形的爱。孩子只有把父母给他的爱转化为他对父母的爱,这种爱的种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种人间大爱正是这样得以传承的。当年幼的孩子学会了关爱父母之后,才有可能在她长大以后去爱国爱民,去尊老爱幼,去爱天下苍生。

4、要求孩子为老人做事时应理直气壮。

当家长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时,要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药或陪同就医,不要怕耽误他学习时间。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从要从引导孩子为父母做这些小事入手。当孩子对父母表现出不敬重的言行时,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千万不要认为:孩子现在还小,还不懂道理,不必多计较他的言行过错,等他长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这种认识肯定是错误的。

5、让孩子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对于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完全可以让孩子主持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家长不要只给孩子过生日,不给自己过生日,这对孩子并不好。

6、从日常生活小事上对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时和父母道别,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时先让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饭菜;和父母说话应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逊。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时,告诉孩子不能发脾气,要体谅、理解父母的难处。孩子如果发脾气或死磨硬缠,家长要始终坚持原则。家长千万不要起初不答应孩子要求,孩子发脾气了,家长让步了;孩子死磨硬缠了,家长让步了。这等于鼓励了孩子不断提出不合理要求。

7、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辛苦。

你不妨把你的日常工作向孩子说一下,或带孩子去上一两次班,让他知道你上班走什么路线,每天都做些什么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难;你还可以告诉孩子下一个月、下一年家里都需要买什么东西,需要花多少钱。总之是让孩子看到、体验到父母的难处,而不是只让他听父母说“我很辛苦”。

8、耳鬓厮磨中建立亲情。

在孩子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家长要要求孩子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亲情培养,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从这方面说,我不赞成孩子从上幼儿园或上小学起就到离家较远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学校,因为这不利于亲情培养。亲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耳鬓厮磨中建立起来的。

9、用亲情故事启发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

家长一定要定期抽出点时间和孩子谈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难处和家里的难处有选择地告诉孩子。通过谈话,可以让孩子体验亲情,启发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

10、欣赏孩子的每个孝顺行为

欣赏并夸奖孩子的每一个孝顺行为,哪怕孩子只是给妈妈夹了一片苦瓜,哪怕孩子只是把奶奶买的菜从大门口提到厨房,哪怕孩子只是为爸爸拿了一次水杯。心理学上有个“暗示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一个人被看成什么样,被怎样对待,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变成现实。

⑺ “百善孝为先”,如何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首先父母自己先应该做出良好的表率。有些家庭的父母上不孝顺双亲,下不爱护幼小,他们根本就没有给孩子起到一个带头表率的作用。等他们孩子长大的时候,也会像他们一样对待自己父母的。

而且还要告诉孩子孝顺的意义在哪里?孝顺往小里说可以让家庭更和睦,往大了说对整个民族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每家都能这样教育孩子,那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大大的向前迈一步。

最后就是要告诉孩子,要长期的把孝顺坚持下去。短时期的孝顺只是表面功夫,只有坚持去做,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⑻ 父母要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孩子从小培养尊重大人,尊重老人的习惯形成,包括语言,行为。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做榜样,这样就会有好的习惯形成

⑼ 怎样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求解答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优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绠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第二,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线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了,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虎,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 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教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⑽ 如何培养一个孝敬父如何培养一个孝敬母的孩子写心得体会

写作思路:从尊重,理解,孝敬、以身作则、批评方面来描写培养一个孝敬母的孩子的心得体会。

1、平衡亲子关系,相互尊重

许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没有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上,要么是疼爱过度,要么是过于严厉,很难权衡。

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帮助、指导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而不是完全掌控。给孩子适当独立的空间,他才有思考的余地。否则,孩子只是按吩咐行事,被要求孝敬,而不是主动地孝敬。

2、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与不易

现在的孩子多数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赚钱辛苦、养家劳累,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父母也尽力地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

家长可以适时提提自己工作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赚钱不容易,不应随意挥霍。这样既能引导孩子合理消费,还能让孩子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并从心底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重之情。

3、从生活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愁,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

从日常小事抓起,把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如父母下班回家时,孩子表达问候;父母劳累时,孩子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父母外出时,孩子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父母生病时,孩子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等。

4、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孝敬长辈的榜样

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

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如果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休假时要尽量抽时间带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共聚同乐。孩子也会耳濡目染,逐步培养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5、如果孩子不孝敬老人,及时批评

有些孩子们可能觉得老人家啰嗦、邋遢,嫌弃他们。当家里的孩子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面的老人表现出蔑视或不满时,爸妈们要记得及时批评孩子的这些不礼貌的行为。要在孩子第一次表现出不礼貌行为时就及时制止,而且一旦发现孩子再犯,应该让孩子尝尝适当的苦头。

阅读全文

与好习惯孝敬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神龙养生精华液怎么样 浏览:857
农民工养老怎么办 浏览:312
上海退休金查询 浏览:889
60岁以上赌博 浏览:590
潮汕地区重阳节吃补品 浏览:864
老人电信手机屏摔了怎么回事 浏览:421
闵行韩湘水博园70岁老人票价 浏览:457
广元去年平均养老金多少 浏览:3
老年人无颌 浏览:319
50岁了月经没来怎么回事 浏览:216
陕西农村养老保险计算 浏览:229
办理健康险做什么体检 浏览:823
江宁老年大学怎么入学 浏览:99
夫妻房间让父母住犯什么忌讳 浏览:948
企业退休和公务员退休年龄 浏览:550
根据学生写的孝敬老人写的总结 浏览:670
补缴养老保险抵扣个人所得税 浏览:1000
男士全面体检与常规体检哪个全面 浏览:843
宁波农村基本养老保险 浏览:354
老年红歌会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