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佛教如何能对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来起信佛学佛,源每个人由于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难免不同,这个时候媳妇对婆婆就要体现顺,而婆婆对媳妇要体现爱。大家相互尊重,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商讨事情的处理方式。
学佛了,就要双方都拿出爱心来,坦诚相待。当有好事的时候,婆婆要把儿媳妇当成自己女儿一样疼爱;当婆婆批评儿媳妇的时候,儿媳妇要把婆婆当成自己亲妈一样的不计较。只有这样才能相处的越来越融洽,越来越亲密和谐。
⑵ 佛教中是否有人教人孝顺的内容或经文呢
⑶ 佛教说孝顺,愚孝也算吗
愚孝当然不算啊!佛教的孝顺,和儒家的孝顺差异很大。
儒家的孝是: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佛教的孝是:小孝,大孝令父母超升佛国净土。
⑷ 佛教的观点看孝道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明朝时大学者杨黼曾告别亲人去四川找无际大师学佛。半路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说见无际大师不如见佛。老杨十分高兴,忙问佛他老人家在哪?和尚说,你原路返回,看到披着被子倒穿拖鞋的就是佛啦。老杨见他一本正经像个高僧模样,值得信赖,便掉头回去,一路上轻易都不敢眨眼,生怕与佛错过。结果这天深夜走到家门口也没见到佛,心中遂大呼上当。想想也是,哪有佛披着被子倒穿拖鞋的,难道是济公活佛?边想边叫门,里面的老娘早已睡下,突然听见儿子叫门的声音,连忙出来开门。家门一开,杨黼呆住了,眼前急急忙忙来开门的母亲正披着被子倒穿拖鞋。原来找了一路的佛正在家里。
世上披衾倒履的父母到处都是,而悟得父母如佛的子女不知有几个。由此可知双亲是在世活佛,因此我们要拜佛、学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先从净业三福中的“孝养父母”做起,才有可能成就道业!
佛教劝孝偈云:
堂上有佛二尊,
恼恨世人不识;
不用金彩装成,
非是栴檀雕刻;
即今现在双亲,
就是释迦弥勒;
若能诚敬得他,
何用别求功德。
⑸ 佛教如何定义孝顺父母
第一个是讲"孝养父母",善导大师在批注里面注得很多,诸位自己看可以做参考,我们这个批注的本子都赠送给诸位,大家细细去看。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现在人知道的不多。我们也可以说学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点,为什么?现在社会教育已经不讲孝道,孝道、师道都不讲了。常常听佛经,这佛经里面还是常常讲孝道、师道,常常劝我们修学,所以学佛的同修对于这方面比较有一点印象。虽有印象,这印象不深刻,何以说不深刻?你的修行没有进步,从这个地方看,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你会勇猛精进,为什么?出家了。
有很多人问我,出家怎样孝养父母?你们想想看出家怎样孝养父母?出家人修行证果就是孝养父母。你没有修好,你没有开悟,你没有证果,你对你父母对不起,叫大不孝。所以这个孝养里头,包括的范围就非常之广。我们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父母的身体我们要照顾到,生活起居要照顾到,这是物质生活;除物质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上样样都照顾了,父母心里有忧虑,不快乐,这个不孝。
怎样能叫父母快乐?那里面这个因素就很多。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欢喜;兄弟不和,父母伤心、忧虑;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头痛。换句话说,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欢喜、才开心,这是你家里没有问题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里,你总要踏进社会去工作。你踏进社会去工作,譬如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板两个不合作,这父母又伤心。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们不能和睦相处,这又麻烦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会要和谐,国家要和谐,天下要太平,这父母高兴。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尽心尽力向这个目标去做。这个孝不是单纯我们父母照顾到就行,哪有那么简单!除此之外,这是从事相上说,使父母在这一些事相上面忧虑没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进?你的学术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不进则退。退,父母就又牵挂,就又有忧虑。这些统统都在孝道里头。然后才知道这一个孝道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虚空法界、过去未来,这才是全部,真的!
中国这个"孝"字,这个字就造得好。在我们中国这个造字,造字是有六个原则,叫六书,它这个属于会意,叫你看到这个符号,想它的意思,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现在世间人讲,现在有所谓代沟,代沟是什么?代沟就是不孝,孝没有了。这个字没有代沟,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才叫尽孝。所以这个孝字真正做到圆满、做到究竟,给诸位说,只有一个人,成佛才能做到。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尽,那就是孝道还有一个缺陷,还不能圆满。所以这个孝道做到圆圆满满是成佛。
所以我们出家了,在家学佛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道业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是尽孝。何况俗语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这是不是真的?真的。什么个道理?是因为他的儿孙当中有一个作佛的。他儿孙作佛,他作不了佛,为什么?作佛是要自己修的,佛的这个功德不能分给你,但是福德可以分给你,佛有福报。一听说这是哪一尊佛的父母,那还得了,诸天鬼神都恭敬,他就得占这个便宜。所以纵然堕落在恶道,这恶道里头阎罗王也恭敬他,不敢把他放在恶道,请他到天上去享福去。这个天到哪一层天?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不行了。上面去什么?上面去要你修行的功夫,你没有功夫,你只有福报。只有福报,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四王天,再往上去一定要修定功,刚才讲的未到定,他虽然定没修得成功,他有定,就是心地比一般人比较上要清净,这才能往上面提升。自己完全没有功夫,凭福报是到忉利天。这我们俗话讲沾光。是这么一回事情。可见得我们世法里头人情关系,在六道里头都有,六道里头都有人情关系。
由此可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不能够尽心尽力,常常犯过错,全都是不孝,这一个范围包括的是非常非常的广大。这一个字如果要用佛法的观点来看,那就是经典上所讲的「大总持法门」,总持就是纲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个什么?就说一个孝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都不能出这一个字的范围,所有一切经教法门是这一个字圆满的相状。把它摆在第一句叫大根大本,从这里下手,到最后还是圆满孝道,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始终不离孝道。
第二句是"奉事师长"。奉是依教奉行,就是要信老师、要听老师的教导,要把老师所教导的,我们统统做到。事是承事,老师对我们有恩,恩同父母,所以对于老师的孝敬也跟对父母一样。现在这些观念淡薄,事相也见不到。从前学生在学校不听老师的教诲,父母忧虑,那就是大不孝。做老师的要不能把学生教好,那他不孝,他没有尽到孝道。现在跟大家讲这些事情,这讲故事,从前是这样,现在没有了。
⑹ 佛教也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那为什么我们对待老祖宗就和对待其他人是有区别的呢这不是分别心吗
佛说的任何复的话都有一个语言环境或者制前提条件。佛说过的话如果在离开了一定的条件以后,也是不成立的,所以佛说佛的境界是用语言说不清楚的。不要死板硬套。佛说的分别心,是在相同的情况下,所有人都处在同一个位置的时候,和你的关系都是同等条件下等等类似的时候。比如父母如果没有特别情况的时候,和你是同等距离,亲朋也是同理,陌生人也是同理。这其中还有好和坏,等等区别。最后要说的就是佛说的话请结合现实完后去自己悟。单靠讲解根本没人能给你讲出来。
⑺ 《佛说孝子经》:佛弟子如何报父母恩
东汉安世高所译《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讲到,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纵使“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尤不足报父母恩。”《佛说孝子经》中,佛从怀胎、临生、养育、教导、与子休戚与共等方面陈述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佛问诸沙门,父母恩重,如何报答。诸沙门答以“唯当尽礼,慈心供养。”意思是极尽世俗之义务,满足父母之快乐,诸沙门的回答主要是供养父母吃穿游玩,满足其感官快乐。佛说此不为孝,真正的孝须能令父母去恶行善,皈依三宝,奉持五戒,寿终生天,世世逢佛,闻法得道。以这种孝为本,能令沙门梵行,君主仁爱,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妇贞。个人进德修业,社会和谐昌明。
《佛说孝子经》之孝道是建立在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基础上,善待父母,不但今世善,也要后世善;不但要果善,更要因善,因善自然果善,其中最大的善是见佛闻法,长与苦别,究竟涅槃,对父母之大孝亦以能令父母解脱涅槃为目标。
佛教传到中国,与中国儒家传统冲突之一便是孝道问题。儒家之孝主要是敬事父母,承祭祖先:在世,事之以礼;寿终,葬之以礼,逝后,祭之以礼。儒家特别强调子女奉养父母,父母在不远游,甚至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尤其重视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价值观自然视佛教之辞亲出家为大不孝。
“无后为大”的不孝,实际上是个宗教性问题,因为“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语出东汉赵岐《十三经注疏》)。这件事很重大,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仍然记得,乡人被骂“绝户”感觉是莫大的侮辱和难堪。“踹寡妇门,挖绝户坟,吃月子奶,骂哑巴人”是四大缺德事。儒家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人死为鬼,回归祖先那里是普遍的信仰。有子不孝,在世父母受苦,但如果有后能祭祀祖先,还不算最大的不孝,无后代祭祀,列祖列宗都可能会在另外的世界挨冻受恶,生活凄惨。祖先鬼要靠后代子孙祭祀来生活,让人联想到佛教“饿鬼”一词。饿鬼的总称为“薜荔多”(梵语preta),意为“祖先鬼”,以饥渴逼恼,从他希求得名。“薜荔多”之“祖先”大概与中文的“祖先”意义不同,私以为大概更多的是寿命很长的意思。
在佛教看来,众生福业,从布施、持戒、忍辱而来,尤其是财富,源于前世布施,若是悭吝,易堕饿鬼。中国人古来天灾人祸较多,百姓多怀生存恐惧,能够活下去,能吃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希望,无心无力行于布施,然而对于孝养父母,养育子女则有坚定的伦理信念,故生前死后之给养亦从子女获得,养儿不但防老,而且也是对列祖列宗衣食负责,故“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为大不孝。佛教以离家出家为大善,累世父母都会因此得到利益,劝导父母皈依三宝,闻法得道更是大孝。在古代,子女出家与父母的现世安乐常常产生冲突,而现代许多寺院开始建设安养院,安养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安置好出家人的父母,既可以使出家人的父母安度晚年,更有利于使父母皈依三宝,闻法得道,善莫大焉!
⑻ 佛说:不孝顺父母会怎样
第一、佛陀告诉你:
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资财、办事、长寿、个子高、健康、人缘、好子女等一切做人福报),要从孝顺供养父母里修。
凡人有两种方法积大福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种是供养父母,一种是供养帮助大家的人。
让父母忧愁苦恼,自己会多病,而供养父母则有少病的福报。
对父母没有爱敬心,会长得丑陋,反之会有端正美貌的福报。
对父母和贤圣无心奉侍,自己会常受轻贱下看(地位、职位、个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师长,会得到大威势(现代就是做大官)。
第二、佛理告诉你:
工作不顺、姻缘不顺、资财不顺、办事不顺、抑郁多病不好, 因为我有这些方面的恶业。
恶业,就是伤害众生
伤害众生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轻贱。
我一定是先轻贱众生, 然后才去伤害众生。
所以要止一切恶,改一切命,就是治我这个轻贱病
要治这个轻贱病,就要恭敬、孝顺众生——
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轻贱,我还有哪一个众生不轻贱?
如果我连父母师长都不恭敬孝顺,我可能孝顺哪一个众生?
所以,我要改一切命,就从孝顺父母师长开始。
改得了抵触顶撞父母师长,就改得了一切命。
第三、道家告诉你:
父母、长辈、上司是什么呢?
父母生我,所以是生助我;
长辈、上司,长生幼,也是生助我;
不孝顺父母师长,抵触顶撞父母师长,没有父母师长生助你,自己无法强大,所以要被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欺辱——连你的孩子都会辱你,让你忧愁烦恼。.
大家如果不信,可以自己去观察一下——
孝顺父母的人,他绝对不会被恋人、对象、上司轻贱玩弄侮辱,
因为他受父母师长生助强大,无人敢轻,无人敢辱。
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小孩子恭敬父母师长,恭敬这个世界,他的个子一定很高——大家可以去观察是不是这么回事。
佛说:
“我以孝顺供养父母的福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成为三界特尊,都是因为这个福德。
我世世至孝,所以德高福盛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如果能够随顺母亲,不违背母亲的心意,天人都要护念他,福德是无尽的。
如果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躯的肉来养父母,这样都不能报答父母对我一天的恩。
孝养父母,这和供养佛的福德是一样,没有差别的。
修世间法(工作、姻缘、考试、财富、美貌、尊贵)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有四种恩最难报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来恩,四是法师恩。所以供养这四种人,会得到无量福报。
有八种人,你要毫不犹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为这样孝顺供养父母的因缘,自致成佛。
凡人有两种方法积大福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幸福生活),一种是供养父母,一种是供养帮助大家的人。
让父母忧愁苦恼,自己会多病,而供养父母则有少病的福报。
对父母没有爱敬心,会长得丑陋,反之会有端正美貌的福报。
对父母和贤圣无心奉侍,自己会常受轻贱下看(地位、职位、个子低),而恭敬奉迎父母师长,会得到大威势(现代就是做大官)。
布施三种人,福报是无尽的,这三种人就是父母、病人、佛。
我之所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因为我孝顺父母。而想去阿弥陀佛世界的人,必须做到孝顺供养父母师长。
少许供养父母,得到的福报是无量的,而少许抵触顶撞父母,困苦也无量。
最大的善就是孝,最大的恶就是不孝。
供养父母师长和三宝,虽然在生死轮回中,但是不坏善根。
从地面上积珍宝积到二十八天那么高,用这个布施别人,也不如供养父母。
一个人供养一百位高僧仙人大德百千万亿年得到的福德,不如一念孝顺用一丁点小东西供养父母的千万分之一,而一个人抵触顶撞父母,他会立刻堕落三恶道(生活中各种不顺)”。
⑼ 佛教对于孝道的认识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佛教节日有盂兰盆节,就有祭奠先人的意味
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⑽ 佛法对于孝顺父母怎么讲
凡事之物,人之伦常,因果中的一部分,凡世之人皆在因果之中,自然需要尽到自己作为子女所必需的义务。就像不作不食一样。
对于父母犯下的错,应竭力制止和弥补,这也是作为子女必须要背负的对父母的孝道,但父母也是非我之人,非我之心自然很难用我之心去感化,虽然要尽最大的努力,但他们自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而我们无法劝其回头,其甘愿堕入泥淖,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随缘。
佛教对凡世人伦纲常并无干涉,父母就是父母,不可能因为你信了佛就把他们当作学生什么的,佛教的主张仅仅是为了让人们用健康的心态来处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