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顺摔盆子摔烂不孝摔不烂吗

孝顺摔盆子摔烂不孝摔不烂吗

发布时间:2023-01-18 20:25:56

❶ 葬礼时,摔盆子是什么意思

老人去世后,在出殡之前,往往由孝子先把给逝者烧纸钱的盆子摔碎,才可以抬棺出殡。

这应该是从古至今传下来的一种仪式,相信全国各地都差不多。

刚好前不久,我老家一位亲戚去世,他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因此摔盆是他的侄子摔的。

在农村,孝子摔盆是由儿子来完成的,如果有几个儿子,那么由长子完成,如果儿子不在了,就由孙子完成,如果没有儿子,就由侄子完成。

以前无儿子的老人去世,请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摔盆,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摔盆就意味着自己变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财产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现在农村应该不会这样了,但请别人摔盆应该也会支付费用。

我这位老家亲戚他的两个女儿其实过得都不错,但农村就是这种规矩,女儿是嫁出去的,不能摔盆。所以农村人以前千方百计要生一个儿子,不仅仅是没有儿子在农村受人欺负,被人看不起,更重要的是农村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死了连个摔盆子的都没有。如果家族没有后人,那么就没人给死者摔盆,而死者就会沦为不得善终之列,这在农村是非常忌讳和不吉利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习俗呢?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对丧葬礼仪了解的不多了,随着现代丧葬礼仪的简化,很多礼仪已经被当成繁文缛节被去掉了。

但实际上丧葬作为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仪式,它体现了一种对故去先人的缅怀和思念,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和凝结,也是我们历代所一直在提倡的忠孝节义。

丧盆也叫"阴阳盆"或者"吉祥盆",按照传统的说法,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

死者为大,这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另外丧盆不能乱摔,其中颇有讲究。比方,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右手摔,而且摔得越碎越好,预示“碎碎(岁岁)平安”。如果头一下没摔碎,切忌再摔二次,要由抬棺者用脚将之踩碎。

丧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代表着这个人彻底与阳间脱离,进入阴间。

其实生和死在古代同等重要,人们认为只不过是一个在阳间,一个在阴间,只是换种生活的地方罢了。

俗话说,生老病死,人生大事,不可随意。 历史 上,在各个民族农村的土葬仪式中,丧礼摔盆子这个活动广泛存在并且持续到现在。

由于地域性差异,名称各有不同,另外有摔瓦,摔火盆,摔丧盆,摔尸盆,摔纸盆,摔老盆,香灰碗等不同称谓。摔火盆是死者起灵出殡之后,入土之前在家里的最后一道仪式。 什么是火盆呢?根据地区不同,可能是罐子盆子,也有可能是瓦片。就是丧礼期间烧掉的香火盆,在棺木起灵时由亲属在门口摔破,有的地方需要把纸灰收集起来,和棺材一同入土。不同的地方不同人摔,有的是长子长孙,有的是舅舅外甥,有的是儿媳妇或女婿,略有差异。

如果火盆一次性摔不破,是不能丢掉的,有的地方认为这是聚宝盆,拿回家里装粮食,因此也叫吉祥盆。也有一些地方认为,摔不碎是儿女不孝导致,那就多次摔碎,解释有所不同。

在不少地区,那些阅历深、声望高的长者,作为村落丧葬仪式大总管,还有摔火盆效果监督功能。这是丧葬仪式对传统农村孝道文化的隐形折射和制约,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一些村落的管事人认为,火盆有符号意义,生人吃饭用碗,死者用火盆乘装香火,这是死者的吃饭用品。而且,由孝子摔碎的一瞬间,表现了阴阳相隔,生命断裂以及无法挽回的意义,还有人说摔盆表明了即使倾家荡产,也要给父母过好葬礼。因此,民俗学家称其为阴阳盆。

其实,摔火盆也有承认谁是第一继承人的意思。一般来说,谁来摔火盆,谁就是继承人,农村中大多由长子来摔火盆,在棺木起灵期间,顶在头上,到家里门一下子摔破,不能迟疑。有的村落,火盆底必须有眼,没眼的不能用。据说是逝世的人要用这个盆接孟婆汤,孟婆汤漏了一点,死者就忘不掉亲人朋友,来世投胎还可以找到亲人,很有意思。

而且,火盆往往是和长明灯摆在一起,表明了香火鼎盛,子孙绵延的意义。村落里丧礼的管事者,根据以前的经验和程序,指挥着丧礼的进行。有的地方要求必须摔碎,而且声音尽量要大,显示出灵魂的彻底远去。 可以看出,传统村落中很多仪式中的智慧,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和秩序的塑造作用,是真正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和保护,也是每个人心灵寄托的文化内涵。

可惜的是,这些农村生动的民俗画卷和村落生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下,逐步消逝,慢慢地成为一个 历史 记忆。 简单总结一下,这 一篇是和之前起灵之前为何要摔火盆问题文章的姊妹篇。希望大家多关注民间文化,我对于这方面比较熟悉,也做过一定研究,可以多交流,互相学习。

家里长辈去世以后,摔盆仪式一般是由长子长孙来完成, 如果没有儿子,就由血缘关系最近的子侄来完成。当然,如果是请侄子摔盆也是有代价的,摔盆意味着自己成为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遗产应该是由摔盆者来继承。

如果一个人死了,没有人摔盆,就意味着:死者不是善终或者没有子嗣,这在古代是非常忌讳的事情。

中国古代平民百姓最注重的就是“丧礼”,在《礼记》中记载,丧礼的时候,亲人必须要做出“毁”的行为。 什么是“毁”?首先是自我伤害,当然这种伤害除了肉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比如守灵、穿破烂的孝衣、不能吃肉等等,以这样的方式守孝三年,完全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方式。

除了自我的“毁”之外,还有对器物的“毁”,死者的生命已经逝去了,为了表示哀痛,还要将家里最重要的陶器打碎,以哀悼死者。 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打破的瓷器越贵重,代表死者生前越受到人的敬重。

为什么呢? 中国古代是农耕国家,普通百姓的生活很简单,一个家庭的财富水平与付出的劳力高度相关,打破的陶瓷越贵重,代表这个人为家里面的贡献越大。

这个习俗大约起源于1万年前,也就是人类刚刚进入农耕时期,那时候的陶器比现在要贵重得多,可以说一个陶器完全可以代表一个人的贡献。 这个习俗渐渐地演变到后来,就从原来的摔陶器变成了摔盆,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摔盆的含义就是以破坏家庭财产来哀悼逝者,来显示对逝者的尊重。

您的问题回答完毕,“王庶文讲坛”致力于文化领域的创作,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愿意去了解、学习和阐述,如果您感兴趣,欢迎关注

老人去世后, 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完成,如果死者没儿子,那么就由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当然请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摔盆就意味着自己变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财产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如果家族没有后人,那么就没人给死者摔盆,而死者就会沦为不得善终之列。这在古代是非常忌讳的。

在中国古代,对亲人的死去是非常重视的,其程度远远甚于现在。在《礼记》中有记载,在丧礼中,亲人会做出“毁”的行为。什么是毁,就是自我伤害,自我虐待,要打伤自己,甚至有人自毁到失去生命。想想看,连身体和生命都可毁,家里的财产当然也能毁,甚至也必须毁。所以,必须把家里的最重要的财产陶器打碎,以哀悼死者。这种丧葬风俗也见于澳洲的原始部落。 现在丧礼中摔的盆一定是最简单和原始的陶盆,不会用瓷器,也不会在陶盆上雕刻任何的花纹,这说明这一习俗一定产生在中国陶器业的初始阶段,那时还不会在陶器上进行修饰和装饰,其时间至少应该早一万年以前。 在现在,一个陶罐是对一个家庭而言,是最不值钱的东西;而在一万年以前,一个陶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财产。 所以,摔盆的初始意义应该是以毁灭全部家庭财产的态度来哀悼逝者,来显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摔一个盆相比在现在摔一套房损失还要大。

❷ 出殡时老盆摔不坏好吗

摔盆的取义 这个摔盆取义‘岁岁(碎碎)平安’。当然是摔得越碎越好。 摔盆的规则 摔盆得在起棺(亦即要抬棺材去埋)时摔; 摔盆是家中长子摔,长子不在则长子长孙摔,无长子、长子长孙则次子,若无次子以其它各子长幼轮序、嫡庶伦序 无子由同姓亲族中血缘最近的堂侄子摔,但条件是要其人未婚。若其已婚,则由未婚亲族堂侄摔,以此长幼轮序(当然亲生儿子不论已婚未婚,堂侄要论是因为已婚者是要承继本家宗佻的)。 婿不可摔! 摔者谓之‘孝子’,按旧例,可以承继死者的大部份家产,这也就是为何已婚堂侄不可摔盆的主要原因----继承别人遗产的同时也是要尽做别人“儿子”的义务的。 无子无侄不属善终...不摔。亦即所谓的无人送终也。 盆儿,又叫“吉祥盆”、“阴阳盆”“老盆”等,直径4寸左右,深1寸有余,正中有一圆孔,瓦质。 据说阴间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丧家儿要准备有眼儿瓦盆,有眼儿的瓦盆可将迷魂汤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盆儿在起杠时由长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盆儿没摔碎忌摔二次(由抬扛者踩碎)。

❸ 葬礼的时候,要把盆子摔碎,这是一种什么习俗

山东人通常把亲人去世称为“老了”,所以摔盆子就变成了摔老盆,突出强调的是一个老字。通常认为,亲人去世后“三天不离家“,三天后出殡时,老盆摔得越碎越好,声音足够大,就是提醒亲人该上路了。

为防有的人力气小一摔不碎的尴尬,所以会事先找块大点的石头放在盆边,照着石头掼。山东部分地区还有在老盆下垫三块石头的习惯,把盆支起来如同过去架锅烧饭。所以,老盆摔掉后意味着死去亲人也要去阴间生火做饭了。没有子嗣的,就由过继之子摔老盆。古代帝王驾崩,由皇子摔老盆,谁摔,江山就是谁的。

❹ 农村丧礼习俗中,起棺前“摔盆”有何讲究“摔盆”有什么寓意

中华历史悠久,五千年历史长河流淌下来,沉淀了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集中体现就是“讲究”,小到一个字的组成,再到婚丧嫁娶,大到宗庙祭祀,都有成套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与规范无疑是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无形的财产。

传统文化其实不仅仅表达在这些事情之上,它潜移默化之间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里面。举个例子,比如吃饭时候,摆几个菜,筷子几双都是有讲究的,之后我们慢慢分享。

❺ 农村流行出殡前“摔盆”,这是为什么呢

在农村是道家最盛行的地方,不管在农村哪个地区,只要是葬礼上都少不了一些仪式,而每次仪式上请的人都是道家的,这些仪式很紧凑,大家在农村生活的,应该都看见过一些葬礼上的仪式环节吧,接下来我们要讲的也是这些仪式中的一个:出殡前要“摔盆”,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中一项就是出殡前的“摔盆”了,一般就是在死者灵堂前用来烧纸钱的那个火盆,这盆一般四寸多大,底部有一个通风的小孔,这个要摔的盆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人们管它叫做阴阳盆或者吉祥盆。摔盆也有讲究,一般是先有长子,再次子,再嫡亲,而且一人只能摔一次,父亲用右手摔,母亲用左手摔,这样他就和人间再无瓜葛。而摔盆则是表示碎碎平安,摔得越碎,表示越吉祥,而没摔碎或者摔得不够碎,显然就表示不吉利,很多人也对此很忌讳,摔盆时也嘱咐尽量去用力摔。虽然这都是民间流传的习俗,暂时还不能用科学道理解释,但这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现在大家都应该了解为什么出殡前要摔盆了吧。对此,你们怎么看?

❻ 现在民间葬礼的时候都会摔盆子,寓意是什么

民间葬礼中摔盆子的寓意,是表示对逝去老人的看重,因为在过去陶盆是家里很重要的财产,把这种贵重财产摔碎代表对老人的去世非常痛心,也说明子孙非常孝顺;而且盆子摔得越碎越好,老人就更容易带走,老人在下面也就有饭吃了,不会饿肚子,也有人认为不好的事情会被死者一起带走,后面跟随来的都是好事,所以葬礼上摔的陶盆常被说成是“吉祥盆”。

陶盆代表死者的饭碗

民间也有老人说过,葬礼上摔的盆子代表着死者的饭碗,孝子把它摔得越碎,死者就更容易把饭碗带到下面,死者在下面就会生活无忧了。在南方很多地区的风俗里,这个陶盆并不是用来盛纸灰的,纸灰一般是用废旧的铁锅装着,里面烧的纸灰太多了就用袋子装起来放在一边,而这个陶盆则是用来盛子孙孝敬给死者的饭菜的。在棺材前面会摆有子孙供奉给死者的饭菜水果,葬礼进行到一定的环节,子孙们就会排着队每人用筷子扒一点饭菜到陶盆里面,口里说着请逝去老人享用的话,这个陶盆到后来也是要摔碎的。

❼ 古人送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一直沿用至今,背后有何寓意

据史料记载,摔瓦盆源于2300年前的周未。庄子 ″见田氏已死,解将下来,…把瓦盆为乐器,鼓之成韵,倚棺而作歌:"…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谁!"…庄生歌罢,又吟诗四句…。大笑一声,将瓦盆打碎。…庄生遨游四方,终身不娶。或云遇老子于函谷关,相随而去,已得大道成仙矣。诗云:"…请看庄生鼓盆事,逍遥无碍是吾师"。

庄子也是古代之圣人,虽不与孔孟齐名,但决非凡人。他妻死鼓盆碎盆而庆成仙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沿用至今,长子摔瓦盆便源于此。

笔者老家出殡不是摔瓦盆,而是摔瓦。这项仪式至少有 4 层寓意:

一是节哀。 尽快从悲痛的阴影里走出来。人死如灯灭,有死才有生,新陈代谢,由此世界万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进化,推动人类的发展。否则,光生不死,人类永远停留在起点上,世界也容不下。由生到死,这是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红白喜事",一语道破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庄子是圣人,早就看透了凡间之事,所以老婆死了才鼓瓦盆为乐,摔瓦盆庆贺。

二是祷祈。 希望逝者到阴曹地府以后岁岁(碎碎)平安,长眠安息。

三是期冀。 逝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瓦碎为玉,高尊一级,到阴间做一个刚直不阿,高尚磊落之鬼雄。

四是决别。 做一了断。生者也要学庄子,把不舍悲哀化为力量,继承遗愿,延续香火,振奋精神,继续前行。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民间送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的习俗,通常来说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不管在农村还是城镇,至今依然沿用。

只不过这种民间习俗在农村保存得更加完整,城镇因为殡葬方式的改变,这种民间习俗大多已消失,或被其他的仪式所取代。 然而,我国民间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摔瓦盆这种仪式。比如说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就没有这种习俗。

长江以南一些地区,民间也有摔陶瓷用具之类的习俗,但是,那也是比较少的现象,其指向性非常明确。也就是去世老人在去世前久病在床,经常有用药罐熬药,这种药罐不同的地方,使用的陶瓷品种不同,其名称也不同,有的用土陶罐,有的用沙罐,有的用砵罐,有的用土沙锅等。出殡时(有的在烧床铺草,或衣服时摔掉),由孝子把药罐摔碎,寓意是老人走了,他们的疾病也就消除了,既不让疾病随老人而去,也不让疾病留在家中。如果去世的老人无疾而终,就没有这道程序。因此, 此类摔陶瓷罐与摔瓦盆,在民俗内涵上完全不同,其中的民俗寓意也不相同。

有摔瓦盆习俗的地方,摔瓦盆是丧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出殡时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 摔掉瓦盆,民间俗称

、丧盆、老盆、孝盆等,是专为死者焚烧纸箔的瓦盆。 地方不同,瓦盆的样式略有不同,有的地方为实心底,有的地方要在盆底留一个孔。民间以为人死后,到阴间要花钱,于是,就将纸箔打造出银锭和铜钱的样子,用火焚化,这样就可以给死者送钱了。人们又担心送去的钱被野鬼抢走,只能用瓦盆焚化,才不会被抢走。

有一些地方习俗,在瓦盆内焚化的纸箔灰,要用黄纸包起来,盖棺前放到棺材内,有的地方则没有这种习俗。出殡时,长子要把丧盆顶在头上,就在启灵之际,将丧盆摔到地上(有的地方摔了丧盆后,接着起灵),摔得越碎越好。但摔瓦盆的人只能摔一次,如果摔到地上摔不破,长子就不能再摔,而是由抬棺的人将瓦盆踩碎。毕竟有的地面的泥土是软的,摔下去不易破碎,也就是因为民间屡屡出现过这种情况,有的地方专门预备了一块砖头,就解决了瓦盆摔不破的问题,同时这块砖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民俗内涵。

这种摔瓦盆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寓意,各地因为摔瓦盆来源有各种版本,版本不同,其中的寓意也就有了差别。这里从中选取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版本。

1、摔瓦盆之人就是家业公认的继承者

有这种说法的地方,传说摔瓦盆的典故来源于春秋末的一位名人,叫范蠡。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后来被民间商界尊称为“商圣”,并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祖、制陶行业的祖师爷。

传说范蠡因烧制陶器,发了大财。范蠡是一个能艰苦创业,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的人。他发财致富后,在每年的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设棚为穷人施粥饭。范蠡的善举,得到了老百姓尊重,愿意跟随他学习制陶器的人纷至沓来,他就把制作陶器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民众。

范蠡没有儿子,他的家业也就没有继承人,他想,自己的家业总得传给一个人才好。范蠡经过长久的思考,想出了一个办法。

范蠡把乡邻中那些有威望的人都请到家里来。他拿出制作非常精美的陶瓷盆,让大家帮忙出主意,如果他百年后该怎么处理这个陶瓷盆。于是,人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的人说要把陶瓷盆献给侯王;有的人说用红缎子包把陶瓷盆起来,收藏起来,大家想你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范蠡对大家的这些说法都很不满意。

这时,坐在最前面的一个年轻人说:“人在物在,人去物去。到你百年后出殡的那天,我把陶瓷盆摔碎了,你也就可以带走了。”范蠡非常赞同年轻人的建议,他对大伙说道:“百年后,我的这份家业就让这个年轻人继承吧,今天请来的高邻都是证人,还烦请大家给做个证!”

据说,从此以后,民间有老人去世时,都要买一个瓦盆,让去世老人的继承人在棺材前把瓦盆摔碎。这就是民间“摔瓦盆”的来源。也因为如此,老人出殡时,谁有资格摔瓦盆,谁就请公认的家业继承人。

直到今天,民间为孝子之中的长子摔瓦盆的讲究,也就是沿袭了古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原则的遗风。也就是说,旧时摔瓦盆的顺序是:由嫡长子摔瓦盆,没有嫡长子,则由嫡长子的儿子中的长子摔瓦盆。如果嫡长子和嫡长孙不在了,就由嫡子中的老二,以此类推,最后才是庶子。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消灭了一夫多妻制,因此, 现在的民间摔瓦盆的顺序是:长子摔瓦盆,长子不在了,由长子长孙顶上来,没有长子和长子长孙,就由次子顶上来,以此类推。

现在家庭中儿女少,有的人家没有儿子,只有女儿,那通常由女儿摔瓦盆。农村家庭如果有两个以上女儿,通常由确定留在家里的女儿摔,或者儿女结婚后所生儿女随母姓的女儿摔。独生女,理所当然让女儿来摔。

2、为了让亡者不要忘掉阳间的亲人

按照旧时民间迷信的说法,人死之后,其灵魂进入阴间,要踏上黄泉路,路上要过奈何桥,过了奈何桥到达望乡台。在这里,亡灵会最后一次回过头来看看人间的家乡,从此与人间之事就没有了任何关系。然后就进入了阴曹地府的阎罗殿,由九殿阎罗根据亡灵生前在人世间所作所为,是善行还是恶举,决定将亡灵打入地狱,还是投胎转世为人。

被九殿阎罗打发投胎转世为人的亡灵,从阎罗殿出来,必须要到孟婆庄报到。孟婆是阴曹地府专门负责“由阴转阳”工作。每一位亡灵投胎之前,必须要喝一碗“孟婆汤”,也叫“迷魂汤”。据说喝了“孟婆汤”就可以把前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现在如果有人记性不好,记不得前面的事情和教训,或者有些人怎么劝都不听等,往往被人斥之为喝了“孟婆汤”,或者喝了“迷魂汤”,其中的来源就是民间的这种迷信传说。

现在有一些方的瓦盆,在烧制的时候,特意做成留一个孔的盆底,据说,这是阳间之人对孟婆耍了一个心眼,其目的就是,当亡灵拿出随身携带的瓦盆盛“孟婆汤”时,“孟婆汤”就可以从盆底漏掉,这样亡灵就不用喝“孟婆汤”。因为没有喝“孟婆汤”,他们也就忘不掉阳间的亲人。

因此, 这些地方认为,出殡时摔瓦盆,就是为了让亡灵把瓦盆及钱财带到阴间。这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也说明人世间的亲人对亡者怀有无限思念之情,才编出这样的一种说法。

3、摔瓦盆是为了模仿古代孝子

关于摔瓦盆来源于古代孝子的说法,民间各种版本繁多,各说各话,但是每一个故事都非常感人。主要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古代乡村一户人家,父亲早亡,只有母子两人相依为命。母亲既当爸又当妈,起早贪黑下地干活。为了不让儿子挨饿,母亲把一个瓦盆放在家里的柜子顶上,里面放有食物,儿子饿了就到瓦盆里拿东西吃。日复一日,儿子习惯了到瓦盆里拿吃东西的方式,肚子饿了就到盆里去拿。后来,母亲把儿子送入学堂读书,儿子发愤读书,中了功名,做了官。也就正当他接到任命书的那一天,她母亲因操劳过度,病倒了,不久就去世了。

儿子非常伤心,日夜守着柜子顶上那个瓦盆痛哭止。亲戚邻里怕儿子哭坏身体,就聚在一起商量,决定把那个瓦盆摔掉,但是,因为儿子一直在守着那个瓦盆,无法下手。母亲出殡的那天,儿子头上顶着那个瓦盆,跪在棺材前哭得死去活来,昏了过去。在场的人趁着这个机会,将瓦盆给摔碎了。当儿子醒来的时候,人们向儿子解释说,摔碎瓦盆,是为了让他母亲带走。

从此以后,民间就开始流行孝子顶瓦盆、摔瓦盆以表孝心,这也就成为一些地方摔瓦盆寓意表孝心的习俗。也因为有了这种说法,我国一些民间办丧事时,不是有孝子摔瓦盆,这些地方通常儿子只顶瓦盆,摔瓦盆则由亲朋好友完成。

摔瓦盆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了,我这里不是摔而是用棒子敲碎,在此之前家里的子侄辈还要在瓦盆上钻眼。

按照长辈的传下来的说法是:人这一辈子有善念,也有恶念,行善事,也做恶事,而在人终老之后,所有的恶事都要接受阴司的审判,而所有恶事都会被装在瓦盆里面让逝者喝下去,为了让逝者少喝,所以需要子侄辈在瓦盆上钻眼,让这些恶事尽可能的漏下去。而最终摔瓦盆也是这个意思,尽可能的摔碎,让恶事多流走,先人少受罪。这个民俗还是依据孝和恕的理念流传下来,意味着人死之后一切善和恶都已经终结,让逝者早日安心进入下一个轮回。所谓的长子摔瓦盆,则是体现了嫡庶和长幼的观念,嫡长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任何一个文明对祭祀都非常看重仪式感。而从丧礼来说,作为长辈的身后事,是人生最后一个仪式。摔瓦盆是这个仪式的开始,随着瓦盆的碎裂声,升棺起步,哭丧一系列仪式开始,到最后入土祭祀,都有自己的规矩。一趟仪式下来,既寄托了生人的哀思,也让逝者安息。

他薅住她的头发,把她用力的按在地上,打了几拳,然后恶狠狠的说道: “你死了没人给你摔老盆儿。”。

女人被男人死死的按住无法反抗,她涨得满脸通红 说不出话来,只能任由这个男人厮打,周围的群众听到响声,赶忙将其拉开。

随后男人扬长而去,只留下女人披着凌乱的头发蹲在地上哭泣!

这个情景是多年以前,两个邻居打架,男邻居比较横,因为他家里有两个儿子,这天又一点小事和女邻居打了起来。

女人哪是男人的对手,一拳就把她打翻在地,随后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这个时候女邻居床上除了哭泣也别无办法,她确实只有三个女儿,没有人摔老盆。


什么叫摔老盆?

所谓的摔老盆,就是家里的老人去世,出殓的时候,一般是长子会拿着类似花盆的动东西,狠狠的摔在地上。这并不是少数地方的陈规陋习,这个习俗已经经历了2000多年之久。

摔老盆这件事一般都是由家里的长子完成,别人也没话说,如果长子去世,那就换长孙来完成。

如果长子长孙都去世了,那才轮得上次子。

一个家族里的长子那是最重要的。从摔老盆中就可见一斑。

摔老盆是有讲究的,这边起棺那边就把高高的把老盆举起,随后重重的摔在地上,越碎越好,取意岁岁平安。

衰老盆也和古代皇帝继承差不多。有长子的话长子摔,没有长子换长孙,没有长孙,才轮到次子,三子,四子。这个长幼有序,嫡庶观念很重。任何人不得僭越。

家里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那就找侄子说,没有亲侄子的找堂侄子。但是摔确实有一个前提,谁摔了盆子就等于过继必须继承老人的部分遗产。

因此那些没有儿子的家庭,很是肉疼,却也没有办法,毕竟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家里是没有话语权的。白白看着父母,操劳半辈子,挣下的家业被别人所继承,那滋味是有多懊恼。

有的时候骂人最狠的话就是“你不得善终”这里所指的善终并不是人活着的时候风调雨顺,也包括去世的时候没有人给摔老盆。

长子无论在皇宫贵族还是普通家庭里,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虽然普通家庭里没有多少遗产可继承,但是所赋予长子的权利是别人不能比的。

特别是在古代时期,一个男人娶个三妻四妾,如果你是家中的长子又是嫡出,那个地位简直如泰山压顶,一般谁敢说话呀?

大家可参考《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贾环兄弟,贾宝玉虽然不是长子,但是他的长兄已经去世,他是又家里的嫡出,既然大哥没了,那他就是老大。

而贾环就不同了,不但是个庶出,自己平时也不争气,做事唯唯诺诺,整个贾府里没有人喜欢他,甚至连吓人都不会拿他当主子。

贾环虽然出生大活人家,但是他的日子很不好过,还不如普通人家的孩子快乐。

大约十几年前吧,附近有个50多岁的男人去世,去海上作业,结果掉海里死了,连个尸首都没找着,这个男人有4个女儿,他的大女儿已婚已育,他最小的女儿也读了高中,除了三个女儿以外他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

他三岁的儿子由于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那肯定是长子,入殓的时候,就在起棺那一刻,他的叔叔抱起来这个孩子,拿着他的手摔老盆,第一次由于孩子太小没有拿稳,老盆稳稳的掉在地上,只是裂了一条缝。

这个时候人,有一个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抬起脚,迅速将老盆踩了个稀巴烂……

这个摔是有讲究的,不能够摔第二次,如果摔不坏的话就会有人给踩烂,祈求一个岁岁平安。

“摔老盆”在古代很多作品中都有记载,比如:

摔瓦盆的寓意有好几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人在有生之年所吃的的食物,浪费了的都会在十殿阎王审罪时让你喝下,有的孝子怕父母受罪,都会把瓦盆底部钻上好多小孔,这样食物端到手就漏完了所以就可以少喝点。

摔盆是给死去的人送碗,要不然阎王就会让你趴在你有生之年浪费的食物池中喝完。所以说现在提出光盘行动,食物千万别浪费,要不然十殿阎王可不饶你。

有的地方也叫摔老(lao)盆!都是长子摔。就是说父母老去,从此长子担起全家的责任。这一声盆碎的声音,就是是儿女心碎的声音,随着这一声盆碎,与父母阴阳相隔。从此永远告别父母,不再奢望去父母那里吃饭了。

还有的地方习俗是谁摔老盆子,谁继承家产。我们这有一家老人去世了,让儿子摔盆子扛幡,儿子说老人把财产都给了女儿,说什么也不肯摔盆子,扛灵幡。实在没有办法,女儿给摔的瓦盆,打着灵幡。

摔瓦盆,又名“摔老盆”,有开枝散叶,延绵后人之意,瓦盆越碎,后代越茂盛

生离死别,阴阳两隔,虽然骨肉情深,无奈世道险恶!今日出了门,从此不是一个世界,摔锅砸盆,家中再无你一日三餐,冷暖自知,一路走好!莫回头!

我们没有这个规矩,摔药罐子倒是有的,但是摔药罐子也要看什么情况,通常都是父母或死者生前长期病患缠身,摔药罐子是图一个吉利的传统风俗,代表这病灾随着药罐子的打破而消失不再。

摔药罐子在死人出殡仪式上,当棺材已经缚好将要出殡之时,棺材上面放着一熬中药的瓦罐,里面还象征性放点中药或者真的药渣,死者的遗霜或是家中长子把药罐端起狠狠摔在地上,旁边一长者随着说:所有灾疾随死者一起消失,从今后平安无事也。

本地的丧事还有另一个习俗要用上瓦盆,这个我们称之为“买水砵”,本地的一个传统习俗叫“买水”,孝子孙和众小辈亲戚排列成行,在吹班的引领下到溪边或河边汲取一盆清水,杵工用盆中清水为死者梳洗头面,然后才能穿戴寿衣入殓。

不过这个瓦盆也不能摔,它摆在死者灵前直至百日才终,孝家媳妇每日酒饭敬拜时还要倒换瓦盆中清水,此瓦盆在百日期满才随灵桌一同撒去,并把这些摆设丢到某个山边有竹林的山脚下。

整个送殡流程是在道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道家视死如生,道家相信生死轮回,那么摔盆就要到道家找源头。

《庄子·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意思是“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盆一边唱歌。”这里可以看出来,送殡时灵堂摆放瓦盆的风俗已经存在。

至于庄子最终悟透生死,鼓盆成大道,一高兴,敲碎瓦盆,成为了南华老仙,飘然而去。

所以送殡时摔瓦盆,并不一定是长子,丈夫也可以,瓦盆原本是用来配乐,寄托哀思的。

我们关中西部宝鸡乡下,出嫔时,把在灵堂烧了七天的阴纸灰陶盆,由长子或长孙,头顶着走出村子,在出村的第一个十字路口,用力摔碎。讲究是尽量第一次摔碎,复摔不吉利!

❽ 人死后出殡时,孝子为什么一定要摔盆

摔盆其实还是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痛和思念。

摔盆这道程序也有很多讲究,不能乱摔,要根据各种因素加以区分,比如父亲去世了,儿子要用左手摔盆,而母亲去世了,儿子则要用右手摔盆,摔的越碎越好,意思是岁岁平安,当然如果丧盆的质量非常好,一次没摔碎,也不要再去摔第二次,这在家里老人看来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在家里有人过世后常常会举行摔盆礼,争取一次成功。

封建思想要不得,所以对于古人传下来的规矩,我们要有思考性的去选择是否遵守。

❾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这是一种风俗,寄托着子女对已失去的父母的美好祝愿。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都会在家里停放三天,在他们遗体的正前方会摆放一只瓦盆;后辈守孝时会不断地在瓦盆里烧纸,每当有人前来吊孝,也会在瓦盆烧纸,这些烧纸代表了纸钱,会随着老人到另一个世界去,因此,瓦盆里的烧纸烧的越多意味着给老人带走的钱越多,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会过得越富裕。

摔瓦盆,叫摔老盆,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可以摔的,必须是长子长孙才可以 ;长子在时,由长子摔;长子若不幸早逝,则必须由长子的大儿子代替;逝者的二儿子,三儿子们及他们的儿子,是没有权利摔瓦盆的。

出殡的那天,棺椁停放在路中间,长子跪在棺椁前面,双手高举瓦盆过顶,用力摔碎瓦盆,意思让离家的老人把这些钱带走,到另一个世界过富裕的日子;瓦盆摔过以后,就由杠夫抬起棺椁把老人送到坟地。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瓦盆没有摔碎,长子家里就会把瓦盆珍藏起来,因为这是老人把福气留给了子孙。将会保佑后代兴旺发达 。

这种习俗看似很陈旧,却满盈着人性中的美好,值得肯定。

摔老盆,是农村丧事在家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摔老盆后,便起灵抬柩把老人送向墓地下葬。

摔老盆,是要有身份资格的,那就是长子长孙。它意味着长者去世后家法执掌和财产继承人选的肯定。有长子长子摔,没长子,长孙摔。按与去世者血亲的亲疏远近,依次派选。

亲人去世,痛哭欲绝。老盆摔后,亲人下葬。一堆黄土,阴阳永隔。想起老人的劳苦,想起老人的恩德,往日的音容笑貌,历历涌向心头,可这一摔之后,便永无再见的机会,老娘再不为我立黄昏,无人再问粥可温,悲从心来,恨从怨生,怨造化之短暂,恨老天之不公,高高地举起老盆,狠狠地摔向地面,瓦片迸飞,儿子的心痛苦到了极点,哪还管他家法和财产的继承。

盆碎平安岁,老娘天国无悲愁。盆碎子岁安,儿承懿范传千秋!

虽说现在农村的葬礼禁止大操大办,一些习俗也比以前有所简化,但是在出殡前由摔盆子的风俗还在延续着。

这个盆子是置于亡者灵前的老式瓦质盆子,一般直径4寸在右,深1寸有余,是烧纸钱用的,也叫纸盆。有的地方还叫“阴阳盆”、“吉祥盆”。

盆子在出殡前要顶在头顶的。顶盆的人是长子或长孙,如果死者没有儿子就由血缘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如果死者无儿无女,就不得不由别人来代代替。当起棺时,抬棺领头者喊道:“本家大爷,请盆子”,这时顶盆人必须一次性将盆子摔碎。

之所以要 摔碎盆子, 是因为表示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由此变得亲近,甚至确立了财产继承的关系。

为什么必须把盆子摔得粉碎? 一,按地方习俗的说法,这个盆子,就是死者生前用过的锅,摔得越碎越便于死者携带而上路,到了“那边”继续用这口锅做饭;二,这个盆子是死者收取家人烧送的纸钱、衣物的物件。只要摔得粉碎,死者日后才会“香火”不断,活着的家人也不至于惹祸上身;三,与传说中的孟婆汤有很大关系。只有将盆子摔碎,死去的人才不会误喝孟婆汤,才会将今生今世的亲人忘得一干二净,了断“前世”恩恩怨怨。

其实这些都是传统思想及仪式的流传,也只不过是大家图一时心理上的安慰和说法,也许是为了减轻失去亲人的悲伤。不必当真,“信则有之,不信则无”的。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在我们胶东农村,当人死后,在出殡的时候就有摔灰盆的风俗。也有的地方将摔灰盆叫摔“老盆”,这种习俗相传是制陶业祖师范蠡死后,由他衣钵传人的徒弟,将范蠡制作的老盆摔碎,来传承他的衣钵。后来,当家里的老人死后,人们就将提前准备好的瓦盆,让死者的长子在棺材起灵准备下葬前,在灵前摔碎,这就叫“摔灰盆”。在农村,谁顶了“灰盆”,谁就是家业的继承人。

在我们当地农村,老人去世后,都在家中停尸三天,第三天出殡,我们叫排三殡。一般都在灵前放有一个青色的瓦盆,前来吊唁的人点上三柱香后,就在这个瓦盆里再烧上一些纸钱。这停尸的三天间,香火不断、焚纸不断,据说这些纸钱就是去那边的路费等。

等到出殡的当天,由长子顶着瓦盆出门,在路口由管事人端着瓦盆在孝子头顶转一圈后,用力摔碎,便于死者一同将纸钱“带走 ” 。

随着灰盆的破碎,这死者也就像这灰盆中的纸灰一般,灰飞烟灭了,算是人生划上了句号。而他身后的事情,就移交到了下一代的身上。在过去农村,大多是长子顶灰盆,如果长子提前故去,则由次子等依次担当。没有儿子的由本家的侄子来作为“孝子”完成这个仪式,所以那个时候,有的人家出现多个侄子争当“孝子”的情况,说白了,就是为了继承死者的遗产。

我们那里,还有一个与摔灰盆有关的现象,那就是垫在地上摔灰盆的石头一般是找一块三棱青石,这样灰盆摔在上面就会破碎。如果没有摔碎,是不可以摔第二次的,人们必须从上面走过去,用脚踩碎,当然,灰盆是越碎越好。而等下葬归来的时候, 这块石头会被 孝子捡回家,放在粮缸后面的角落里存放起来。据老人们说,此石可镇宅辟邪,也有的称此石为“借寿石”,说是能借来死者的福寿,能护佑子孙后代 健康 长寿

摔灰盆,是汉族人死后出殡时特有的风俗,是死者告别这个世界的一种仪式,也是后人对死者的一种尊重。而且这灰盆必须要摔碎,也是为了去世的人便于带走那些焚烧的纸钱。

其实,农村人在去世后,摔碎灰盆是农村千百年来的一种丧葬习俗。让去世的人带走盆内已经焚烧成纸灰的“纸钱”,也是对于活着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作为地方丧葬文化及习俗,我认为随着 社会 的发展,也将慢慢改变,去其糟粕最好。你认为是不是这样?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半年以前我曾经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获得过1554万阅读,6492个赞,不知道是否创下全网之最,虽然当时此题没有收益,但也让我骄傲了一些日子,说明我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认同。

现在有人变了角度重新提这个问题,那我也以三十多年的民俗研究者身份,试着变个角度来回答一下吧。

农村出大殡为什么要摔灰盆?

摔灰盆,也叫“摔丧”。因为忌讳“死”这个字眼,农村人会把人死了称为人老了,所以有时候也叫摔老盆,当然也有的说摔死盆或者摔尸盆。

摔灰盆的风俗来历有一个传说,说是陶业的祖师爷范蠡临死前想选择一个继承人,就把一干徒弟乡邻请来商量,他取出一个做的最得意的陶盆,说这做陶盆就是我的饭碗,我死后这饭碗传给谁呢?大家七嘴八啥,议论纷纷。这时一个徒弟说,人在盆在,人去盆去,你老人家死后,你这饭碗还是带到阴间吧,我替你摔了就是了。范蠡同意了,并把手艺和遗产悉数传给这个徒弟。就这样,打范蠡那儿,产生了这个规矩,谁替死者摔盆,便可继承死着的产业。

其实,这个摔盆是否从范蠡那儿而来,不得而知,传说而已。而我们知道,盆与人的生死,有着不解之缘,庄子在妻子死后为她鼓盆而歌,便说明自古人们将这盆与死有着一定的关联。而真正的灰盆,并不是普通的陶盆,盆中有一个大大的圆孔,类似我们的花盆要留个孔漏水,这个盆被称作阴阳盆,就是界入阴阳之间, 为了避免“死”这样的说法,有些地方也称为吉祥盆。

这个盆子在死者停灵后就一直放在灵前,要不断的在里面烧纸钱,这时候死者初终,界入阴阳之间,家人亲戚们为他烧上很多送路钱。等到起灵时这盆在长子头上一顶,然后摔碎,随着灰飞烟灭,正式宣布死者离开阳世,进入阴世,盆碎了,死者在阳间的饭碗打了,一切都随纸灰面去。

这摔灰盆有很多讲究,最大的讲究就是摔盆人的选择,其实在我们这里是选择顶盆人,谁为死者顶灰盆,谁就是死者的继承人,摔的时候是管事的把头,将灰盆在顶盆着的头上一顶,狠狠地摔碎。而这顶灰盆者,必定要是逝者的长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摔盆是一种家庭权力的交接和遗产继承的确立。顶灰盆者将继承逝者的大部分家产,也从死者那里接过其生前拥有的家庭权力,成为家里的掌门人。一般的来说,在重视长幼有序的时代,这顶盆者必定是家中的长孙长孙,其他人是没有资格的。由于这也是一种继承关系的确立,所以无子女者,要从侄子中选择顶盆者,谁来顶盆,谁给去世者顶支继嗣,确定继承关系和承嗣义务,继承逝者所有财产,同时也要承担逝者殡葬费用和以后祭祀义务。

为什么灰盆必须摔碎?

前面我们也说了,这灰盆是死者在阴间的饭碗,正像纸钱要焚烧了才能带到阴间一样,这盆子必须摔碎才能带到阴间,并且是越碎越好。只有摔碎,死者才能带着饭碗安心上路,不再留恋阳世;只有摔碎阴阳盆,才能证明死者的魂魄随着那一声碎响而正式上路。并且,碎碎平安,摔得越碎,后人越平安。所以,为了把灰盆摔的更碎,必须在要摔盆的路口提前放置一块砖,因为砖的硬度比泥土的硬度大,以确保陶盆摔上去能够粉碎。而陶盆在守灵的这段时间,一直受火纸烧烤,基本上也已经酥了,一般来说是一摔即碎。

因为灰盆摔碎了证明逝者的阳世已尽,民间便把这摔盆的砖视为宝物,称做借寿砖,常常放至门前,意为可以借来逝者未享完的福寿。放到门口,也可以避邪镇宅,吉星高照。同时,这摔碎的灰盆,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农村妇女如果坐月子时落下月子病,走路脚后跟疼,便可以这摔碎的瓦块上走一走,这月子病便可治好了。所以这摔碎的灰盆,通常没人去扫去收拾,除了板砖会被人拿走外,这些碎瓦块就那么放着,一直让人们踩车辆压,直到最后没有了。

当然,一个地方一个习俗,摔丧虽然是汉族人普遍的习俗,但来历和用意却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地方灰盆底部的一个大孔变成多个孔,都有其说法。但不管说法有多少,这一摔,便是宣布起灵,棺材被高高抬起,纸钱也会高高扬起,逝者随着鞭炮声、唢呐者,被正式送入墓地,这一隆重的仪式,是一种悲壮的送行,极大地触动着送行人的心灵。

摔盆是汉人殡礼的习俗,一般是在出殡当天(起灵时)摔瓦盆。青岛这边不管是家里去世还是医院去世的人,多数是遗体上灵车后就摔盆。

瓦盆是个泥盆,这个盆叫“阴阳盆”,也称“丧盆”,是人去世后,家属给亡者烧纸钱用的。人去世后第一次烧的纸钱也就叫头纸钱,要烧三斤六两。(第一次烧纸也有叫暖盆的)

瓦盆通常是在起灵后摔盆,一般是男性为主,亡者长子或者长孙来摔。那么很多家属会问为什么要摔盆,不摔行不行?

因为要符合现在 社会 的现状,跟家属讲的最多的说法是,旧时摔盆是确立跟亡者的亲疏关系,也就是说谁摔盆谁就具有亡者财产的继承人。但是到了现在 社会 ,大都以家庭为单位,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女孩子,又不能不摔,所以又得从民俗里去找说法。

在民间习俗里,瓦盆的形式有多种,其说法也不一。主要的有,一是说这代表亡者的锅,摔得越碎亡者越容易携带,瓦盆摔碎了,跟亡者说一路走好,也是跟亡者说你现在是去另一个世界了,除非瓦盆重聚,不然到了阴间继续用锅开火生活,好好的去投胎。 还有种是,瓦盆底有个洞,流传的说法是:阴间有位强迫死者喝一“迷魂汤”的婆婆,使其神智迷糊,喝了以后忘记阳世的亲人,儿子准备这一有孔的瓦盆, 可使“迷魂汤”漏掉,并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还有的人说,人活着的时候浪费很多水,到了阴间要被罚喝脏水,喝不完不能投胎,那么多水怎么喝的完,就用这个带孔的瓦盆去舀,可使脏水漏掉。

殡葬礼仪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是表达对亡者的尊重、不舍、缅怀,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寄托。生活要有仪式感不该只是个口号,更应该是种态度。说“祖先崇拜”“鬼神观念”是迷信的人,为什么不说佛祖耶稣是迷信,起码你的先人你还见过不是吗?

看到这个题目,让人有点酸楚的感觉。的确,在农村家里老人去世后,出殡前,都会让长子摔盆,而且要摔碎。现在的年轻人对丧葬礼仪的这个风俗都不知道,今天山村梅花来与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出殡前烧纸用的盆,应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但人们习惯于反面话正面说,谓之“吉祥盆” 。那摔盆的的目的:一是将孝家的丧气晦气摔出去;二是将众人烧给去世者的纸钱通过接触到大地而送入“ 地府”,使去世者到了阴曹地府有足够的钱花;三是摔碎孝盆预示孝家从此不再使用,更不再发丧, 而亡者一定来生转世顺利。

为什么必须要摔盆?在农村,出殡前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完成,如果死者没儿子,那么就由上门女婿(养老女婿)来代替,如果女婿不能代替,那就只能让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 。当然请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摔盆就意味着自己变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财产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如果家族没有后人,那么就没人给死者摔盆,而死者就会沦为不得善终之列。这在古代是非常忌讳的。

以上是山村梅花对问题的解释,尽管说应该提倡移风易俗,但是,对过去老辈留下的风俗,是难以改变的,人们以这种方式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为什么必须要摔碎?

生总有一天都会生老病死非常正常的事,谁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在农村办丧事特别的讲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很重视这丧事。你有没有发现在一些农村办丧事很奇怪,出殡半个小时之前要把盆子给摔破,那如果盆子没摔破怎么办?

在办丧事的时候有很多规矩都必须遵守照办。这是农村的一种风俗和对死者的尊重。其中给死者烧纸纸币之类的,还有些就是摔盆子的环节。一般农村人们都会拿一般的瓦罐子在做瓦盆,而且有些地方把这种盆子叫做孝盆。

不过不管它怎么叫法都有,什么名字都有,反正是孝盆的含义。其实,它是专门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定制的,大小一般是四寸左右,盆底还留有圆孔。在农村流传着很多这种摔孝盆的说法和做法。有些人认为这是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摔破后就是对家里没牵挂,可以安心的离开。

其实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摔这个孝盆的,有指定人员,一般都是长子,如果没有长子,那就让次子摔,按顺序推下去。要是家里没子女,可以让最亲的亲戚来执行这个任务,反正盆子要一次性摔碎就可以了。摔碎之后,后面抬棺材的人才可以出殡。如果看到没有摔碎的话,后面的人就会踩上去,踩碎为止,这样人们才觉得吉利。最后就可以进行出殡活动。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都会在家里停放三天,在他们遗体的正前方会摆放一只瓦盆;后辈守孝时会不断地在瓦盆里烧纸,每当有人前来吊孝,也会在瓦盆烧纸,这些烧纸代表了纸钱,会随着老人到另一个世界去,因此,瓦盆里的烧纸烧的越多意味着给老人带走的钱越多,在另外的一个世界,会过得越富裕。

盆子在出殡前要顶在头顶的。顶盆的人是长子或长孙,如果死者没有儿子就由血缘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如果死者无儿无女,就不得不由别人来代代替。当起棺时,抬棺领头者喊道:“本家大爷,请盆子”,这时顶盆人必须一次性将盆子摔碎。

摔灰盆,也叫“摔丧”。因为忌讳“死”这个字眼,农村人会把人死了称为人老了,所以有时候也叫摔老盆,当然也有的说摔死盆或者摔尸盆。

摔灰盆的风俗来历有一个传说,说是陶业的祖师爷范蠡临死前想选择一个继承人,就把一干徒弟乡邻请来商量,他取出一个做的最得意的陶盆,说这做陶盆就是我的饭碗,我死后这饭碗传给谁呢?大家七嘴八啥,议论纷纷。这时一个徒弟说,人在盆在,人去盆去,你老人家死后,你这饭碗还是带到阴间吧,我替你摔了就是了。范蠡同意了,并把手艺和遗产悉数传给这个徒弟。就这样,打范蠡那儿,产生了这个规矩,谁替死者摔盆,便可继承死着的产业。

出殡前烧纸用的盆,应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但人们习惯于反面话正面说,谓之“吉祥盆”。那摔盆的的目的:一是将孝家的丧气晦气摔出去;二是将众人烧给去世者的纸钱通过接触到大地而送入“ 地府”,使去世者到了阴曹地府有足够的钱花;三是摔碎孝盆预示孝家从此不再使用,更不再发丧, 而亡者一定来生转世顺利。

摔完盆之后,孝子孝孙孝女们跪地痛哭一阵,然后女性返回家中,而所有男性要继续赶到坟场下葬。

为什么说要摔碎才算好呢?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和认知,如果摔不碎,则对后人不利,家人的身体和事业都会受影响,如果摔的越碎则后人越旺。我们那里如果看到摔完没碎时,不会再摔第二次,而是其它人帮助赶紧用脚踩碎。

摔盆的习俗,在城市已经几乎绝迹,也只有在农村还保留这一习惯。

在我们老家,摔瓦盘被称为“摔老盆”,这个盆子摔下去破碎的那一刻起,意味着自己的亲人正式升天,离开了人间。为什么叫老盘呢?因为长者死了,不叫死而叫老了。

亲人去世的那一刻起,就由负责丧事的总管,安排人去买泥瓦盆,摆在灵堂的正中间,这个老盆的作用,就是盛放烧纸的,因为守灵时孝子孝孙要不间断的烧纸续纸,而老盆就是盛放烧纸的器物,在老盆内烧过的纸灰,不能倒掉,要将其用烧纸包好,等出殡时和亲人的棺材骨灰盒一起下葬。

在出殡的时候,通常在去坟场的路上某一处,设置一个专门摔盆的场地,这个场地在每个村子一般都是固定的场所,会放置一块石头,用来摔盆的。当孝子孝孙在吹吹打打和鞭炮声中到达这个摔盆地点时,由长子负责摔盆,长子不在的由次子,以此类推,没有直系儿子的,就找旁系侄子,还有找干儿子的,但摔盆的差事,是不会让女性干的。

摔完盆之后,孝子孝孙孝女们跪地痛哭一阵,然后女性返回家中,而所有男性要继续赶到坟场下葬。

为什么说要摔碎才算好呢?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和认知,如果摔不碎,则对后人不利,家人的身体和事业都会受影响,如果摔的越碎则后人越旺。我们那里如果看到摔完没碎时,不会再摔第二次,而是其它人帮助赶紧用脚踩碎。

摔盆的习俗,在城市已经几乎绝迹,也只有在农村还保留这一习惯。

❿ 在葬礼时,为何要摔盆子有什么说法

在农村,尤其是在北方,死者在葬礼上“扔盆”是一种普遍的习俗。 顾名思义“摔盆”就是在埋葬死者的途中砸锅。 这种陶罐一般是用来烧丧葬用的纸的,有的地方用丧杖打碎。 不同地方掉落的花盆也不一样。 有的地方用花盆,有的地方用砂锅,有的地方踩着瓷砖。 通常花盆比较常见,一般会选择较大的花盆。 花盆底部有孔,方便燃烧。 这种瓦锅俗称“老锅”,各地叫法不同。 有的地方称为“吉祥壶”、“阴阳壶”、“晨壶”。

随着当今法制社会的发展和火葬制度的发展,遗产的继承有了法律的规定,而不是道德的约束,“扔锅”的习俗相信会逐渐消失。

阅读全文

与孝顺摔盆子摔烂不孝摔不烂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抗议养老金并轨 浏览:191
父母无能力交社保怎么办 浏览:189
天津老年公寓咨询电话 浏览:470
关于孝顺的短故事 浏览:356
老年人腿困是怎么回事 浏览:871
军人养老保险60岁以后给多少 浏览:647
父母职业个体工作单位怎么填 浏览:231
养老保险单子怎么算 浏览:11
易县养老保险到期怎么办理 浏览:15
乐山养老保险用什么软件 浏览:929
重阳节插什么 浏览:21
什么体检需要等一周 浏览:372
海淀入职体检怎么办 浏览:340
八零后能一次交够养老保险吗 浏览:903
减肥不想多吃怎么跟父母说 浏览:385
人社部2019年退休年龄方案 浏览:339
撞到老人跑后怎么办 浏览:178
农村宅养老问题 浏览:702
李娜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浏览:974
老年人得了疯牛病怎么治疗 浏览: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