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国学教育孝顺

国学教育孝顺

发布时间:2023-01-03 23:48:13

❶ 学习国学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改变

少儿国学教育,能为孩子带来六大好处: 1.让孩子轻松驾驭文字,过去上过私塾的老辈儿写东西都非常有功底,所谓辞达意、文载道,再写作文就简单了。 2.读过国学的孩子对历史的感觉是形象的、感性的、立体的,比没读过的孩子对历史的理解要深刻。 3.学过国学的孩子表达能力强,出口成章,在当今社会,不会有效...的沟通寸步难行。 4.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国学的孩子有气质。 5.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接受过少儿国学教育的孩子从先贤那里继承智慧,办事能力强。 6.学习国学能培养孩子的道德基础,特别是在新时期,道德的力量更为重要。 7.孩子从小有大智慧、大格局、大胸怀,为未来做大事业奠定基础。

❷ 学习国学经典到底有哪些好处

学习国学经典对于传承我们的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国学经典可以在以下方面让孩子得到长足的提高。

  1. 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 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 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4. 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5. 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 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❸ 十条论语中关于孝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第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第十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❹ 国学经典的孝道文化

国学经典的孝道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尊老爱幼的民族,而孝敬老人更是我们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流传着“百善孝为先”的经典语录。然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很多人,却把真正的孝曲解化了,狭隘化了。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国学中关于孝道的著作颇丰,论述也极为精辟。一部《论语》就有十九处明确提到了孝,《孟子》、《荀子》、《庄子》、《春秋》、《左传》也都有很多关于孝道的阐述。儒家的《孝经》,佛家的《父母恩重难报经》,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吕祖劝孝文》等专著,更是触及灵魂,影响深远。现在,书店里有很多关于国学的启蒙读物,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二十四孝图解》、《千字文》等也都讲有孝道。

此外,还有很多流传于民间的格言箴语,影响既深且广。比如:万恶**为首,百善孝为先;子贤家业兴,子孝父心宽;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儿子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男;不信但看檐上水,点点滴滴照道来;养亲切莫推躲,犹如只生一我;家有高堂,定比人强;家有一老,黄金活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千经万典,孝义为先等等。国学特别重视对弟子的孝道教育,主张从娃娃抓起。《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明确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和教育的源头。国学经典《孝经》并不长,仅有1799字,分作十八章,列为儒学十三部基本典籍之一。历史上有魏文帝、晋文帝、晋孝帝、梁武帝、梁简文帝、唐玄宗以及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皇帝等,他们也都纷纷为《孝经》作注解。历史上,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皇帝重视《孝经》呢?就是因为倡导孝道,能使人心地淳厚,安居乐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这句话说的就是:孝顺是做人的根本,人之善行莫大于孝。一个人如果做不到孝,其他的品质和人格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早在孔子之前孝道思想就已经产生了。远在氏族部落社会,孝的意义就十分广泛,是指对氏族中年长者要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孝也由对氏族中老者的尊敬和赡养变成了对父母、爷奶的关爱和敬养,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

那么,儿女到底该怎样孝敬父母呢?国学经典《论语》中有详细的行为准则。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还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特别重视精神方面的孝,这一点在物资丰实,衣食无忧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作为儿孙仅仅做到了满足老人的饮食需求是不够的,还要更好地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注意父母最需要的心灵慰藉。

在古代交通不便,出门五十里外当天就回不得家,故要求孩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时,不要去得太远;无奈,如果一定要远行,事先要告知父母自己去的地方,多长时间能回来。然而,如今时代变了,交通方便了,儿女外出经商打工已成为必然。此时,作为不得不外出的儿女要懂得,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更为重要。歌曲《常回家看看》之所以能唱红大江南北,就是由于它蕴含了极其深厚的情感。作为在外工作的儿女,如果实在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也要尽可能做到常常往家里打电话,让父母能够常常听到儿女的问候。

倡导孝道实际上就是用德行来影响政治,提升德治与法治的.理政效能。《孝经》主张用孝教化百姓。指出“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对人们“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稳定,才能形成“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良好局面。

自汉代以后,“以孝治天下”的学说贯穿中国封建历史的全过程。西汉的“举孝廉”政策,应该说是儒家孝道常说影响力巨大的证据。孔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凡是对父母孝敬的人,大都是忠君爱国的人,大都是遵纪守法的人。儒家忠孝一体的思想,被历代政治家所采用。汉之李陵、宋之岳飞、诸葛亮临危授命于姜维等等,皆因其“事母至孝”。

据报道,某省委组织部提拔任命干部,加上了孝与不孝的条件和内容,此举得到了许多百姓的认同。有位记者指出,不孝的人不仅党和国家不能用,连朋友也不可交。试问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敬的人,他能赤胆忠心为党为国吗?他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他能对朋友言而有信吗?《孝经》把孝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小孝”,能孝敬自己的父母;二是“大孝”,能孝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三是“至孝”,能成为圣贤,普利天下众生。

简而言之,人人都要有儿孙,人人都要做父母。正是这一代接一代的繁衍,才构筑**类历史的长河,因而有了社会,有了财富,有了文明。孝是人类繁衍之所系,孝是人类幸福之所系,孝是人类进步之所系。当然,研究和弘扬国学的孝道思想,要与时俱进,要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融合,不能死板地遵守那些已过时的教条教义,也不能过分绝对,钻牛角尖,造成对民族精神的伤害。

;

❺ 孩子们学习国学的好处有哪些

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原则是教人做人做事的:“人不知为,不为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言必信,行必果”......孩子们在阅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不仅能读会写,还能潜移默化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美德,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生活素养。增强语言能力读国学可以帮助孩子认识更多的单词,打好语文基础。

孩子既学会了“语文”,又学会了“语文”,融为一体,为宝宝今后学习语文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宝宝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和谐奠定道德基础往往是中国经典的精髓,这些作品对和谐生活的塑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道德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孝顺,二是尊师,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明白孝敬父母、亲人、老师的道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疏忽,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内心不成熟,缺乏毅力;任性,独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❻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国学了国学教育有哪些好处

国学知识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知识的精华部分,学习国学知识,可以陶冶个人情操,拓展个人知识储备,提升思想境界。开展国学教育,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净化心灵,减少烦恼;对于社会来说,可以帮助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准。

❼ 关于孝敬老人的国学句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孟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者:孟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作者:孔子)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作者:孔子)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者:刘婷婷)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作者:孟子)

阅读全文

与国学教育孝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读大学要体检哪些项目 浏览:759
建行职工养老金怎么查 浏览:49
老人医保卡怎么办理 浏览:432
普通体检女生为什么有肛检 浏览:301
养生壶什么价位的质量有保障 浏览:243
父母房屋变更税收多少 浏览:829
眼睛体检结果散光是什么意思 浏览:467
北京老年活动中心招聘 浏览:556
养老金供房 浏览:633
为什么老是让父母大吼 浏览:745
养老院老人做小游戏 浏览:350
退休老人在外地能领工资么 浏览:294
宋美龄自述怎么养生 浏览:166
老年人筋络疼怎么办 浏览:609
老年大学学期总结提钢 浏览:505
五十岁养老金一般多少 浏览:932
大足老年大学校长 浏览:298
养生煲快炖和自动有什么区别 浏览:863
福州哪里养生馆最好 浏览:648
北京女性工人退休年龄 浏览:205